【精品解析】全国各地区中考地理真题汇集(2018-2022年)1.2.2地球的自转产生的现象(综合题)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全国各地区中考地理真题汇集(2018-2022年)1.2.2地球的自转产生的现象(综合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2-07-24 23:10:47

文档简介

全国各地区中考地理真题汇集(2018-2022年)1.2.2地球的自转产生的现象(综合题)
一、综合题
1.(2021·无锡)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1)当地球光照出现图示情况时,太阳直射于   (填纬线),此时北半球的节气为   ,日期为   前后,北半球各地昼夜长短状况是   ,北极圈内出现   (“极昼”或“极夜”)现象。丁地处于   (填季节)。
(2)地球公转方向和自转方向   (“相同”或“不同”),公转方向是   。
(3)赤道上的甲、乙、丙三个地方,刚好日出的是   地,中午时分的是   地。产生这一差异的原因是由于三地的   不同,而导致   的差异。
【答案】(1)北回归线;夏至日;6月22日;昼长夜短;极昼;冬季
(2)相同;自西向东
(3)丙;甲;经度;地方时
【知识点】地球的自转产生的现象;季节变化和五带的划分;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昼夜长短的变化
【解析】【分析】(1)读图分析可知,当地球光照出现图示情况时,太阳直射于北回归线,此时北半球的节气为夏至日,日期为6月22日前后,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北极圈内出现极昼现象。丁地位于南半球,处于冬季。
(2)地球公转方向和自转方向相同,都是自西向东。
(3)读图分析可知, 赤道上的甲、乙、丙三个地方,刚好日出的是丙地,中午时分的是甲地。产生这一差异的原因是由于三地的经度不同,而导致地方时的差异。
故答案为:(1)北回归线;夏至日;6月22日;昼长夜短;极昼;冬季;(2)相同;自西向东;(3)丙;甲;经度;地方时。
【点评】(1)由于地球不停地绕着太阳公转,各地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不断发生变化。以北半球为例,每年春分日(3月21日前后),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夏至日(6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极圈以内是极昼,南极圈以内是极夜,白昼由北向南逐渐变短;秋分日(9月23日前后)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极圈以内是极夜,南极圈以内是极昼,白昼由南向北逐渐变短。而赤道则是全年昼夜平分。以北半球为例,3、4、5三个月是春季;6、7、8三个月是夏季;9、10、11三个月是秋季;12、1、2三个月是冬季。南半球季节与北半球正好相反。
(2)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自转一周的时间为一天(24小时),方向自西向东,产生的地理现象有:昼夜交替现象、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现象、时差;地球还不停地自西向东绕着太阳公转,公转转一周的时间为一年(365天),方向也是自西向东,产生的地理现象有:昼夜长短的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的变化、地球上五带的划分等。
(3)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越往东看到日出的时间越早,从而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及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现象,不同经度的地方出现时间差异。
2.(2021·上海)地图和地球仪是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读图回答:
(1)从东、西半球看,地球仪朝向我们一面所显示的大洲属于   半球,在这一面的地球仪上,我们看不到的大洲是   和北美洲。
(2)在地球仪上,甲地的经纬度是   ;在 世界简图上的A、B、C三地中,与甲地经纬度位置最接近的是   地。
(3)两架飞机时从A地沿同一纬线,以相速度分别飞向B地和C地,如果先到达的是飞向C地的飞机,则该飞机是往   方向飞行。
(4)若图中地球仪的灰黑半球表示夜半球,则世界简图所示城市中,接近傍晚的是   ;此时澳大利亚昼长夜短,处于四季中的   季。
(提示:你可以对照地球仪的昼夜划分,在世界简图上划出大致的昼夜界线)
(5)所示的世界简图是用一定的数学方法绘制而成的。在将球面转换为平面的过程中,地理事物在面积、形状等方面会产生差异。请举出图中的一例地理事物:   。
【答案】(1)东;南美洲
(2)30°N,120°E;B
(3)西
(4)新德里;夏
(5)南极洲的形状,澳大利亚和格陵兰岛的面积大小等
【知识点】七大洲;经纬线的特点及划分;地球的自转产生的现象;东西半球的划分;季节变化和五带的划分
【解析】【分析】(1)读图可知,地球仪朝向我们一面所显示的大洲有亚洲、大洋洲等,从东、西半球看属于东半球,在这一面的地球仪上我们看不到的大洲是南美洲和北美洲。
(2)读图分析可知, 在地球仪上,甲地的经纬度是( 30°N,120°E );世界简图上的A、B、C三地中,与甲地经纬度位置最接近的是B点。
(3) 读图,根据题意可知,两架飞机时从A地沿同一纬线,以相速度分别飞向B地和C地,如果先到达的是飞向C地的飞机,则该飞机是往西方向飞行。因为如果飞机是向东飞行,C比B距离A远,应该后到达。
(4)读图可知,若图中地球仪的灰黑半球表示夜半球,则世界简图所示城市中,接近傍晚的是印度的新德里;此时澳大利亚昼长夜短,处于四季中的夏季。
(5)读图可知,如图所示的世界简图是用一定的数学方法绘制而成的。在将球面转换为平面的过程中,地理事物在面积、形状等方面会产生差异,如南极洲的形状,澳大利亚和格陵兰岛的面积大小等 。
故答案为:(1)东;南美洲;(2)( 30°N,120°E );B;(3)西;(4)新德里;夏;(5) 南极洲的形状,澳大利亚和格陵兰岛的面积大小等。
【点评】(1)东西半球分界线是20°W和160°E组成的经线圈,20°W以东,160°E以西为东半球;20°W以西,160°E以东为西半球。世界共有七大洲,按照面积由大到小排列依次是: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
(2)人们把赤道定为0度纬线,向南向北各分为90度,在赤道以南的叫南纬(S),度数向南越来越大;在赤道以北的叫北纬(N),度数向北越来越大;人们把本初子午线定为0度经线,向东向西各分为180度,在0度经线以东的叫东经(E),度数向东越来越大;在0度经线以西的叫西经(W),度数向西越来越大。
(3)经线是连接南北两极并同纬线垂直相交的弧线,也叫子午线,都是半圆形,指示南北方向,长度都相等;纬线是与地轴垂直并环绕地球仪一周的圆圈,都指示东西方向,长度从赤道向两极逐渐缩短。
(4)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越往东看到日出的时间越早,从而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及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现象,不同经度的地方出现时间差异;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有昼夜长短的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的变化、地球上五带的划分等。以北半球为例,3、4、5三个月是春季;6、7、8三个月是夏季;9、10、11三个月是秋季;12、1、2三个月是冬季。南半球季节与北半球正好相反。
(5)本题考查在将球面转换为平面的过程中,地理事物在面积、形状等方面会产生差异的例子,理解解答即可。
3.(2019·凉山)读下面经纬网图,回答下列问题。
(1)A点的经度是   ,CAE经线又叫   线(填名称)。
(2)图中最先看到日出的是   点,6月22日这天C点会出现   现象。
(3)图中既位于西半球又四季分明的是   点。
【答案】(1)0°;本初子午
(2)D;极昼
(3)B
【知识点】地球的自转产生的现象;东西半球的划分;经纬网判断方向、定位
【解析】【分析】解:(1)由图可知,A所在的经线是0°经线,该经线是所有经线的起始线,被称为本初子午线。
(2)地球自西向东自转,所以地球上位置偏东的地区比位置偏西的先看到日出,从经度位置看,图中D点位于最东部,是最先看到日出的,6月22日这一天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上,这一天位于北极点的C会出现极昼现象。
(3)图中四个地点中,既位于西半球又四季分明,也就是位于温带的是B点,A点终年炎热,C点终年寒冷,D点位于东半球。
【点评】(1)由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所构成的网络叫做经纬网,利用经纬网可以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个地点的位置。在经纬网上,若相邻两条经线的经度向东增大,就是东经,用符号E表示,反之为西经,用符号W表示,经线指示南北方向;若相邻两条纬线的纬度向北增大,就是北纬,用符号N表示,反之为南纬,用符号S表示,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2)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的转动称为地球自转,从北极点上空看呈逆时针旋转 ,从南极点上空看呈顺时针旋转。周期:1个太阳日,即24小时。产生原因是地球不发光也不透明。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和地方时,即东边时间总是早于西边。
(3)考查半球的划分,东西半球以西经20度和东经160度为界,西经20度以西到东经160度为西半球,西经20度以东到东经160度为东半球。以赤道为界,以北为北半球。以南为南半球。
4.(2019·滨州)请结合你的学习实践,完成下列问题。
地球仪是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利用自制简易地球仪演示地球运动,结合图示完成(1)~(2)题。
(1)左图中左手持铅笔(代表地轴)不动,铅笔与桌面始终保持约66.5°的夹角,右手自西向东拨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能观测到   现象。
(2)右图中手持地球仪演示地球公转运动,应该注意:①保持地轴的空间指向不变;②以光源为中心沿   时针方向移动地球仪。
(3)2019年3月5日上午9时,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开幕。身在莫斯科(东三区)的王先生想观看会议直播,应该在当地时间   收看,这种时间上的差异是由   引起的;会议开幕时,地球公转到了中图中的   之间。
(4)民间广为流传的九九消寒歌生动记录了“数九”期间当地的气候、物候及农事活动。数九期间太阳直射点介于右图中的   之间,移动方向是   。
(5)下列生活中的现象由地球公转引起的是___。
A.一天中旗杆影子长短的变化 B.温带地区一年四季的变化
C.一天中阴晴风雨的变化 D.从山麓到山顶气温的变化
【答案】(1)昼夜交替
(2)逆 通过演示,同学们对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有了更形象的认识。请你结合图文资料和所学解答(3)~(4)题。
(3)2019年3月5日凌晨4时;地球的自转;丁﹣甲
(4)丁﹣甲;向北移动
(5)B
【知识点】地球的自转产生的现象;时差;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昼夜长短的变化;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及正午太阳高度;演示地球公转
【解析】【分析】(1)左图中右手自西向东拨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能观测到昼夜交替现象。
(2)手持地球仪演示地球公转运动,应该注意:①保持地轴的空间指向不变;②以光源为中心沿逆时针方向移动地球仪。
(3)东三区比北京时间(东八区)晚5个小时,所以莫斯科(东三区)的时间是2019年3月5日9时﹣5时=2019年3月5日凌晨4时,这种时间上的差异是由地球的自转引起的;3月5日地球公转到了下左图中的丁﹣甲即冬至日与春分日之间。
(4)数九期间太阳直射点介于下中图中的丁﹣甲即冬至日与春分日之间,太阳直射点由南回归线向赤道即向北移动。
(5)一天中旗杆影子长短的变化是地球的自转运动形成的,温带地区一年四季的变化是地球的公转运动形成的,一天中阴晴风雨的变化和从山麓到山顶气温的变化与地球的运动无关。
【点评】 地球的公转方向是自西向东的,当太阳光直射在南回归线上时,这一天称为冬至日,为12月22日,北半球昼短夜长,北极圈以内地区有极夜现象;当太阳光直射在北回归线上时,这一天称为夏至日,为6月22日,北半球昼长夜短,北极圈以内地区有极昼现象;当太阳光第一次直射在赤道上时,这一天称为春分日,为3月21日,全球昼夜平分;第二次直射在赤道上时为秋分日,为9月23日,全球昼夜平分。
5.(2018·昆明)下图为某同学演两示地球运动的示意图,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若A图为北半球夏至日光照图,则该同学需要将其放置在桌面上   位置(填数字代码);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   纬线上。
(2)若B图中的M点位于晨昏线上,则该地正在   (日出/日落)。
(3)C图中N地的主要气候类型是   气候,其特征是   。
【答案】(1)②;北回归线
(2)日落
(3)热带雨林;终年高温多雨
【知识点】地球的自转产生的现象;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分布及其特点;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及正午太阳高度
【解析】【分析】(1)若A图为北半球夏至日光照图,则该同学需要将其放置在桌面②,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回归线上,北极圈出现极昼现象。
(2)若B图中的M点位于晨昏线上,根据自转方向可知,该地正在日落位置。
(3)C图中N地位于赤道上,主要气候类型是热带雨林气候,气候特征是终年高温多雨。
故答案为:(1)②;北回归线;(2)日落;(3)热带雨林;终年高温多雨;
【点评】(1)考查二分二至的公转示意图和太阳直射点的变化,比较难,学生不容易理解,课堂上教师要多用地球仪演示。
(2)考查地球自转方向和晨昏线,还是要注重学的理解。
(3)考查全球气候分布规律,较难,关键是学生要掌握好纬度与气候的关系。
6.(2018·福建)图示意朝鲜半岛地形,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朝鲜半岛地处东、西半球的   半球,全部位于低、中、高纬度的   纬度地区。
(2)首尔与平壤的地方时存在差异,这是由于地球的   运动造成的。
(3)朝鲜半岛地形类型以   为主,地势特点是   。太白山脉大致呈   走向。
(4)朝鲜半岛上的河流短、急的原因是   。
【答案】(1)东;中
(2)自转
(3)山地;北高南低;西北—东南
(4)地域狭小;多山地,落差大
【知识点】地球的自转产生的现象;东西半球的划分;亚洲的自然环境(地形地势、气候、河流)
【解析】【分析】朝鲜半岛位于我国东北方向,主要国家是韩国和朝鲜,都是我国的邻国。(1)从图中的经纬度来看,经度主要位于124°E-128°E之间,位于东半球,纬度是36°N-40°N之间,位于北半球的中纬度地区。(2)地球自转产生了时差,由于首尔与平壤不在同一经度,故地方时不同。(3)从图中可知,朝鲜半岛地形类型是以山地为主,地势特点是北高南低。太白山脉大致呈西北一东南走向。(4)河流的特点与地势有密切关系,从图中可知,朝鲜半岛地域狭小;多山地,落差大使得河流短而急促。
故答案为:(1)东;中;(2)自转;(3)山地;北高南低;西北—东南;(4)地域狭小;多山地,落差大。
【点评】(1)西经20°(写作20°W)和东经160°(写作160°E)这两条经线组成的经线圈,是划分东西半球的界线;0°~30°之间为低纬度,30°~60°之间是中纬度,60°~90°之间为高纬度。
(2)由于地球是一个不透明不发光的球体,所以太阳同一时间里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产生昼夜现象;地球不停地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地方时、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等现象。
(3)常见的五种基本地形为平原、山地、丘陵、盆地和高原,平原是陆地上海拔高度相对比较小的地区,海拔在200米以下;高原海拔高度一般在1000米以上,面积广大,周边以明显的陡坡为界;山地海拔在500米以上,相对高差200米以上。
(4)河流的水文特征一般包括径流量,含沙量,汛期、结冰期、水能资源、流速及水位,影响河流水文特征的主要因素是气候因素。河流是否结冰除了受气温影响之外,还受到地形等因素影响。
7.(2017·昆明)如图为同学们演示地球公转的示意图,读图回答问题。
(1)图中箭头演示地球公转方向正确的是   (A/B)
(2)当地球演示至图中所示位置时,北半球是   节气。
(3)①的经纬度是   。①和②两点相比   时刻更早。
(4)观察图中经纬线的特点,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
A.纬线互相平行 B.纬线指示南北方向
C.经线都是圆圈 D.经线长度不等。
【答案】(1)B
(2)夏至
(3)90°E,0°;①
(4)A
【知识点】经纬线的特点及划分;地球的自转产生的现象;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及正午太阳高度;演示地球公转
【解析】【分析】读图可知,(1)地球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的,在地球公转轨道上为逆时针方向转动,故选项B正确。(2)当地球演示至图中所示位置时,北极地区出现极昼现象,为北半球是夏至日。(3)若两条经线度数向东越来越大,为东经,用符号E表示;①点位于赤道上,因此①的经纬度是(90°E,0°)。由于地球自西向东不停地绕着地轴进行自转,①和②两点,①点在东,②点在西,①点时刻更早。(4)经纬网图上,纬线互相平行,纬线指示东西方向,经线都是弧线,经线长度相等,故选项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1)B;(2)夏至;(3)90°E,0°;①(4)A。
【点评】地球围绕太阳公转时,地轴与公转轨道的平面成66.5°的固定倾角,这就使得一年内太阳光线的直射点有规律地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当太阳光直射在南回归线上时,为北半球的冬至日,日期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地区出现极夜现象;当太阳光直射在北回归线上时,为北半球夏至日,日期为6月22日前后,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地区出现极昼现象;当太阳光第一次直射在赤道上时,为北半球的春分日,日期为3月21日前后,此时全球昼夜平分;当太阳第二次直射在赤道上时,为北半球的秋分日,日期为9月23日前后,此时全球昼夜平分。
二、图文分析题
8.(2022·长春)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2022年5月21日,是小满节气,河北省、山西省等地大麦、冬小麦等夏熟作物开始灌浆饱满,但仍处于未熟状态;6月6日芒种节气,河北省、山西省等地即将进入麦收高峰。
材料二苏浙地区是“麦到小满日夜黄”,而华北地区则是“麦到芒种谷到秋”。
材料三图左为“中国温度带的划分图”,图右为“二十四节气示意图”。
(1)河北省、山西省主要位于我国温度带中的   带。受气候等因素的影响,苏浙地区和华北地区小麦成熟时间不同,影响两地气候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2)从小满到芒种,北半球昼夜长短变化情况是   ,当太阳直射点移动到北回归线时,北半球的节气是   ,此日长春市某中学正午旗杆影子长度一年中   (选填“最长”或“最短”)。
(3)形成二十四节气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地球的公转。地球公转和自转方向都是   。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是   (选填“时间差异”或“季节变化”)。
【答案】(1)暖温;纬度因素
(2)昼变长、夜变短;夏至日;最短
(3)自西向东;时间差异
【知识点】地球的自转产生的现象;季节变化和五带的划分;昼夜长短的变化
【解析】【分析】(1)由图可以看出,河北省、山西省主要位于秦岭—淮河以北,位于我国温度带中的暖温带;受气候的影响,苏浙地区由于纬度比华北地区更低,气温较高,小麦成熟的时间更早,收割得也更早,是纬度位置对气候的影响。
(2)由图可知,从小满到芒种,是介于春分日至夏至日之间,太阳直射点向北回归线移动,北半球各地昼变长、夜变短;当太阳直射点移动到北回归线时,北半球的节气是夏至日,是6月22日前后,这一天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最大,位于长春市某中学的正午旗杆的影子长度达到一年中最短。
(3)二十四节气的变化是由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球公转和自转的方向都是自西向东;因地球是不透明球体、本身又不发光,在自转过程中,会产生时间的差异现象,季节变化是地球公转产生的。
【点评】(1)地球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产生的现象是四季的更替和五带的变化,同时随着太阳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各地获得的热量也不同。3月21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此时全球昼夜平分,为北半球春分,6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上,此时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为北半球夏至,此时北极圈以北有极昼现象,南极圈以南有极夜现象。9月23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此时全球昼夜平分,为北半球秋分,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此时北半球夜最长昼最短,为冬至,此时北极圈以北有极夜现象,南极圈以南有极昼现象。
(2)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产生的现象是昼夜交替和时间的差异。由于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因此在任何时候太阳都只能照亮其中的一半,另外一半就处于黑夜状态,由此产生了昼夜更替。由于地球不停的自西向东转,同纬度位置偏东的地点比位置偏西的地点早看见太阳,这样就产生了时间的差异。
9.(2021·荆门)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地球公转示意图
材料二 “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最后一颗卫星于2020年6月23日9时43分在四川西昌成功发射。7月31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开通仪式,并宣布“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开通。
材料三 智能光控路灯是一种新型自动化照明设施它能根据天空的阴暗程度自动开启和关闭,比传统路灯更加节能、环保。
(1)卫星发射当天,地球公转至   (A、B、C、D)位置附近;这一天以后,太阳直射点将向   (南、北)移动。
(2)卫星发射时,枯黄的巴西高原正笼罩在夜幕之下,请从地理角度解释这一现象:   。
(3)为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我国北方某城市采用智能光控路灯装置。卫星发射期间,该路灯照明时长可能是一年中最短的时段,原因是   。
(4)“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开通的这一天,上海与荆门相比,日出较早的是   ,这种差异主要是由   引起的。
【答案】(1)A;南
(2)巴西高原多为热带草原气候,且位于南半球,此时为当地干季,因此植被枯黄;巴西高原位于西半球,正值黑夜
(3)夏至日前后,是该北方城市昼最长、夜最短,故路灯照明时长最短
(4)上海;地球自转
【知识点】地球的自转产生的现象;巴西概况;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及正午太阳高度
【解析】【分析】(1)卫星发射当天为6月23日,地球公转至A夏至日(6月22日前后)位置附近;这一天,太阳直射点达到最北端,这一天以后,太阳直射点将向南移动。
(2)卫星发射时,枯黄的巴西高原正笼罩在夜幕之下,是因为巴西高原多为热带草原气候,且位于南半球,南北半球季节相反,此时为当地干季,因此植被枯黄;巴西高原位于西半球,又由于地球自转造成时间差异,所以巴西高原正值黑夜。
(3)为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我国北方某城市采用智能光控路灯装置。卫星发射期间,该路灯照明时长可能是一年中最短的时段,原因是:夏至日前后,该北方城市昼最长、夜最短,故路灯照明时长最短。
(4)“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开通的这一天,上海与荆门相比,日出较早的是更靠东的上海,这种差异主要是由地球由西向东进行自转引起的。
【点评】地球公转是地球绕着太阳的转动,方向是自西向东,周期是一年,地球公转产生了四季的变化以及太阳直射点位置的移动,北半球的二分二至分别是3月21是春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此时全球昼夜平分,6月22日为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昼长夜短,9月23是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12月22日为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南半球昼长夜短。
10.(2021·广安)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通过几十年植树造林,几乎消失的草场明显恢复,我家养牛养羊、发展沙漠旅游业,日子越过越红火!”,当地蒙古族牧民孟克达来说……
节选自《人民日报》2021年5月12日
材料二:
(1)图示区域东西距离较远,甲地日出比乙地早   小时。
(2)图中丙   山脉为一二级阶梯分界线之一。
(3)请按该区域自然景观自西向东的变化规律排序:   。
①森林草原②荒漠③温带草原④荒漠草原
(4)读材料可知,该牧民所在地区面临的生态问题可能是   。
【答案】(1)2
(2)祁连山
(3)②—④—③—①(荒漠—荒漠草原—温带草原—森林草原)
(4)土地荒漠化(土地沙漠化)
【知识点】西北地区的自然地理概况;地球的自转产生的现象;我国主要山脉;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及其治理
【解析】【分析】(1)同一条纬线日出时间(地方时)相同,甲地位于110°E,即在东七区;乙地位于80°E,即东五区。两地相差两个时区,即2个小时的时差。
(2)丙山脉位于甘肃境内,同时是第一阶梯和第二阶梯的分界线,所以是祁连山。
(3)该区域自然景观自西向东的变化主要受水分的差异影响,该区域自西向东的降水量在递增,所以自然景观自西向东的规律排序为:②荒漠—④荒漠草原—③温带草原—①森林草原。
(4)根据材料“通过植树造林,几乎消失的草场明显恢复,发展沙漠旅游业”可以得出该区域主要的生态问题是土地荒漠化(土地沙漠化)。
【点评】(1)地球围绕地轴不停的旋转叫做地球自转,自转的方向为自西向东,周期为一天。地球不停地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地方时、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等现象。地球自转一周转过的度数是360度,所需要的时间是24小时,那么经度每隔15度,时间相差 1小时。越靠东的地点越先看到日出,即地球上的时刻“东早西晚”。
(2)祁连山是内蒙古高原和青藏高原的分界线,第一、二阶梯的分界线,200mm的年等降水量线经过地区,内外流区的分界线,干旱区和半干旱区的分界线,草原景观和荒漠景观的分界线,青藏地区和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分界线。
(3)西北地区东以贺兰山为界,南以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北麓为界,西界、北界均为国界。深居内陆,四周多高山,来自海洋的湿润气流很少能够到达,降水少,形成了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也因而形成我国最干旱的地区。自东向西由于离海越来越远,降水量越来越少,自然景观的变化呈草原——荒漠草原——荒漠的分布特点。
(4)西北地区深居内陆,距海遥远,再加上高原、山地地形较高对湿润气流的阻挡,导致本区降水稀少,气候干旱,形成沙漠广袤和戈壁沙滩的景观。西北地区荒漠化的成因:从自然因素看,土质疏松,加上大风日数多而且集中,气候干旱,降水少;人为因至素主要表现为过度樵柴、过度放牧、过度开垦、水资源利用不当和工矿交通不注意环保等方面。
11.(2020·昆明)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课堂上,教师讲完二分二至相关知识后,让学生用肢体(上身示意地轴,手臂示意赤道)比划二分二至直射点位置的变化(下图)。
(1)学生所示①位置太阳直射点在   半球,此时昆明的季节是   。③位置昆明的昼夜长短是   。
(2)黑板上树影长短和方向在一天内的变化与地球的   运动有关。
(3)黑板上公转示意图中所画的经线指示   方向。
【答案】(1)北;夏季;昼短夜长
(2)自转
(3)南北
【知识点】地球的自转产生的现象;季节变化和五带的划分;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昼夜长短的变化;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及正午太阳高度
【解析】【分析】(1)由力可以看出,当学生站在①位置时,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上,昆时位于北温带的昆明是一年中气温最高的夏季,昼夜长短状况是昼长夜短。(2)黑板上的树影从早到晚先变短,再变长,方向是先向西,再向东,这种现象与地球的自转有关。(3)在地球上原本是没有经纬线的,人们为了更好地确定地球上的位置而设置,经线表示南北方向,纬线表示东西方向。
【点评】地球的公转方向是自西向东的,当太阳光直射在南回归线上时,这一天称为冬至日,为12月22日,北半球昼短夜长,北极圈以内地区有极夜现象;当太阳光直射在北回归线上时,这一天称为夏至日,为6月22日,北半球昼长夜短,北极圈以内地区有极昼现象;当太阳光第一次直射在赤道上时,这一天称为春分日,为3月21日,全球昼夜平分;第二次直射在赤道上时为秋分日,为9月23日,全球昼夜平分。
1 / 1全国各地区中考地理真题汇集(2018-2022年)1.2.2地球的自转产生的现象(综合题)
一、综合题
1.(2021·无锡)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1)当地球光照出现图示情况时,太阳直射于   (填纬线),此时北半球的节气为   ,日期为   前后,北半球各地昼夜长短状况是   ,北极圈内出现   (“极昼”或“极夜”)现象。丁地处于   (填季节)。
(2)地球公转方向和自转方向   (“相同”或“不同”),公转方向是   。
(3)赤道上的甲、乙、丙三个地方,刚好日出的是   地,中午时分的是   地。产生这一差异的原因是由于三地的   不同,而导致   的差异。
2.(2021·上海)地图和地球仪是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读图回答:
(1)从东、西半球看,地球仪朝向我们一面所显示的大洲属于   半球,在这一面的地球仪上,我们看不到的大洲是   和北美洲。
(2)在地球仪上,甲地的经纬度是   ;在 世界简图上的A、B、C三地中,与甲地经纬度位置最接近的是   地。
(3)两架飞机时从A地沿同一纬线,以相速度分别飞向B地和C地,如果先到达的是飞向C地的飞机,则该飞机是往   方向飞行。
(4)若图中地球仪的灰黑半球表示夜半球,则世界简图所示城市中,接近傍晚的是   ;此时澳大利亚昼长夜短,处于四季中的   季。
(提示:你可以对照地球仪的昼夜划分,在世界简图上划出大致的昼夜界线)
(5)所示的世界简图是用一定的数学方法绘制而成的。在将球面转换为平面的过程中,地理事物在面积、形状等方面会产生差异。请举出图中的一例地理事物:   。
3.(2019·凉山)读下面经纬网图,回答下列问题。
(1)A点的经度是   ,CAE经线又叫   线(填名称)。
(2)图中最先看到日出的是   点,6月22日这天C点会出现   现象。
(3)图中既位于西半球又四季分明的是   点。
4.(2019·滨州)请结合你的学习实践,完成下列问题。
地球仪是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利用自制简易地球仪演示地球运动,结合图示完成(1)~(2)题。
(1)左图中左手持铅笔(代表地轴)不动,铅笔与桌面始终保持约66.5°的夹角,右手自西向东拨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能观测到   现象。
(2)右图中手持地球仪演示地球公转运动,应该注意:①保持地轴的空间指向不变;②以光源为中心沿   时针方向移动地球仪。
(3)2019年3月5日上午9时,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开幕。身在莫斯科(东三区)的王先生想观看会议直播,应该在当地时间   收看,这种时间上的差异是由   引起的;会议开幕时,地球公转到了中图中的   之间。
(4)民间广为流传的九九消寒歌生动记录了“数九”期间当地的气候、物候及农事活动。数九期间太阳直射点介于右图中的   之间,移动方向是   。
(5)下列生活中的现象由地球公转引起的是___。
A.一天中旗杆影子长短的变化 B.温带地区一年四季的变化
C.一天中阴晴风雨的变化 D.从山麓到山顶气温的变化
5.(2018·昆明)下图为某同学演两示地球运动的示意图,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若A图为北半球夏至日光照图,则该同学需要将其放置在桌面上   位置(填数字代码);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   纬线上。
(2)若B图中的M点位于晨昏线上,则该地正在   (日出/日落)。
(3)C图中N地的主要气候类型是   气候,其特征是   。
6.(2018·福建)图示意朝鲜半岛地形,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朝鲜半岛地处东、西半球的   半球,全部位于低、中、高纬度的   纬度地区。
(2)首尔与平壤的地方时存在差异,这是由于地球的   运动造成的。
(3)朝鲜半岛地形类型以   为主,地势特点是   。太白山脉大致呈   走向。
(4)朝鲜半岛上的河流短、急的原因是   。
7.(2017·昆明)如图为同学们演示地球公转的示意图,读图回答问题。
(1)图中箭头演示地球公转方向正确的是   (A/B)
(2)当地球演示至图中所示位置时,北半球是   节气。
(3)①的经纬度是   。①和②两点相比   时刻更早。
(4)观察图中经纬线的特点,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
A.纬线互相平行 B.纬线指示南北方向
C.经线都是圆圈 D.经线长度不等。
二、图文分析题
8.(2022·长春)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2022年5月21日,是小满节气,河北省、山西省等地大麦、冬小麦等夏熟作物开始灌浆饱满,但仍处于未熟状态;6月6日芒种节气,河北省、山西省等地即将进入麦收高峰。
材料二苏浙地区是“麦到小满日夜黄”,而华北地区则是“麦到芒种谷到秋”。
材料三图左为“中国温度带的划分图”,图右为“二十四节气示意图”。
(1)河北省、山西省主要位于我国温度带中的   带。受气候等因素的影响,苏浙地区和华北地区小麦成熟时间不同,影响两地气候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2)从小满到芒种,北半球昼夜长短变化情况是   ,当太阳直射点移动到北回归线时,北半球的节气是   ,此日长春市某中学正午旗杆影子长度一年中   (选填“最长”或“最短”)。
(3)形成二十四节气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地球的公转。地球公转和自转方向都是   。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是   (选填“时间差异”或“季节变化”)。
9.(2021·荆门)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地球公转示意图
材料二 “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最后一颗卫星于2020年6月23日9时43分在四川西昌成功发射。7月31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开通仪式,并宣布“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开通。
材料三 智能光控路灯是一种新型自动化照明设施它能根据天空的阴暗程度自动开启和关闭,比传统路灯更加节能、环保。
(1)卫星发射当天,地球公转至   (A、B、C、D)位置附近;这一天以后,太阳直射点将向   (南、北)移动。
(2)卫星发射时,枯黄的巴西高原正笼罩在夜幕之下,请从地理角度解释这一现象:   。
(3)为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我国北方某城市采用智能光控路灯装置。卫星发射期间,该路灯照明时长可能是一年中最短的时段,原因是   。
(4)“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开通的这一天,上海与荆门相比,日出较早的是   ,这种差异主要是由   引起的。
10.(2021·广安)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通过几十年植树造林,几乎消失的草场明显恢复,我家养牛养羊、发展沙漠旅游业,日子越过越红火!”,当地蒙古族牧民孟克达来说……
节选自《人民日报》2021年5月12日
材料二:
(1)图示区域东西距离较远,甲地日出比乙地早   小时。
(2)图中丙   山脉为一二级阶梯分界线之一。
(3)请按该区域自然景观自西向东的变化规律排序:   。
①森林草原②荒漠③温带草原④荒漠草原
(4)读材料可知,该牧民所在地区面临的生态问题可能是   。
11.(2020·昆明)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课堂上,教师讲完二分二至相关知识后,让学生用肢体(上身示意地轴,手臂示意赤道)比划二分二至直射点位置的变化(下图)。
(1)学生所示①位置太阳直射点在   半球,此时昆明的季节是   。③位置昆明的昼夜长短是   。
(2)黑板上树影长短和方向在一天内的变化与地球的   运动有关。
(3)黑板上公转示意图中所画的经线指示   方向。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1)北回归线;夏至日;6月22日;昼长夜短;极昼;冬季
(2)相同;自西向东
(3)丙;甲;经度;地方时
【知识点】地球的自转产生的现象;季节变化和五带的划分;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昼夜长短的变化
【解析】【分析】(1)读图分析可知,当地球光照出现图示情况时,太阳直射于北回归线,此时北半球的节气为夏至日,日期为6月22日前后,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北极圈内出现极昼现象。丁地位于南半球,处于冬季。
(2)地球公转方向和自转方向相同,都是自西向东。
(3)读图分析可知, 赤道上的甲、乙、丙三个地方,刚好日出的是丙地,中午时分的是甲地。产生这一差异的原因是由于三地的经度不同,而导致地方时的差异。
故答案为:(1)北回归线;夏至日;6月22日;昼长夜短;极昼;冬季;(2)相同;自西向东;(3)丙;甲;经度;地方时。
【点评】(1)由于地球不停地绕着太阳公转,各地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不断发生变化。以北半球为例,每年春分日(3月21日前后),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夏至日(6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极圈以内是极昼,南极圈以内是极夜,白昼由北向南逐渐变短;秋分日(9月23日前后)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极圈以内是极夜,南极圈以内是极昼,白昼由南向北逐渐变短。而赤道则是全年昼夜平分。以北半球为例,3、4、5三个月是春季;6、7、8三个月是夏季;9、10、11三个月是秋季;12、1、2三个月是冬季。南半球季节与北半球正好相反。
(2)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自转一周的时间为一天(24小时),方向自西向东,产生的地理现象有:昼夜交替现象、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现象、时差;地球还不停地自西向东绕着太阳公转,公转转一周的时间为一年(365天),方向也是自西向东,产生的地理现象有:昼夜长短的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的变化、地球上五带的划分等。
(3)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越往东看到日出的时间越早,从而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及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现象,不同经度的地方出现时间差异。
2.【答案】(1)东;南美洲
(2)30°N,120°E;B
(3)西
(4)新德里;夏
(5)南极洲的形状,澳大利亚和格陵兰岛的面积大小等
【知识点】七大洲;经纬线的特点及划分;地球的自转产生的现象;东西半球的划分;季节变化和五带的划分
【解析】【分析】(1)读图可知,地球仪朝向我们一面所显示的大洲有亚洲、大洋洲等,从东、西半球看属于东半球,在这一面的地球仪上我们看不到的大洲是南美洲和北美洲。
(2)读图分析可知, 在地球仪上,甲地的经纬度是( 30°N,120°E );世界简图上的A、B、C三地中,与甲地经纬度位置最接近的是B点。
(3) 读图,根据题意可知,两架飞机时从A地沿同一纬线,以相速度分别飞向B地和C地,如果先到达的是飞向C地的飞机,则该飞机是往西方向飞行。因为如果飞机是向东飞行,C比B距离A远,应该后到达。
(4)读图可知,若图中地球仪的灰黑半球表示夜半球,则世界简图所示城市中,接近傍晚的是印度的新德里;此时澳大利亚昼长夜短,处于四季中的夏季。
(5)读图可知,如图所示的世界简图是用一定的数学方法绘制而成的。在将球面转换为平面的过程中,地理事物在面积、形状等方面会产生差异,如南极洲的形状,澳大利亚和格陵兰岛的面积大小等 。
故答案为:(1)东;南美洲;(2)( 30°N,120°E );B;(3)西;(4)新德里;夏;(5) 南极洲的形状,澳大利亚和格陵兰岛的面积大小等。
【点评】(1)东西半球分界线是20°W和160°E组成的经线圈,20°W以东,160°E以西为东半球;20°W以西,160°E以东为西半球。世界共有七大洲,按照面积由大到小排列依次是: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
(2)人们把赤道定为0度纬线,向南向北各分为90度,在赤道以南的叫南纬(S),度数向南越来越大;在赤道以北的叫北纬(N),度数向北越来越大;人们把本初子午线定为0度经线,向东向西各分为180度,在0度经线以东的叫东经(E),度数向东越来越大;在0度经线以西的叫西经(W),度数向西越来越大。
(3)经线是连接南北两极并同纬线垂直相交的弧线,也叫子午线,都是半圆形,指示南北方向,长度都相等;纬线是与地轴垂直并环绕地球仪一周的圆圈,都指示东西方向,长度从赤道向两极逐渐缩短。
(4)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越往东看到日出的时间越早,从而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及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现象,不同经度的地方出现时间差异;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有昼夜长短的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的变化、地球上五带的划分等。以北半球为例,3、4、5三个月是春季;6、7、8三个月是夏季;9、10、11三个月是秋季;12、1、2三个月是冬季。南半球季节与北半球正好相反。
(5)本题考查在将球面转换为平面的过程中,地理事物在面积、形状等方面会产生差异的例子,理解解答即可。
3.【答案】(1)0°;本初子午
(2)D;极昼
(3)B
【知识点】地球的自转产生的现象;东西半球的划分;经纬网判断方向、定位
【解析】【分析】解:(1)由图可知,A所在的经线是0°经线,该经线是所有经线的起始线,被称为本初子午线。
(2)地球自西向东自转,所以地球上位置偏东的地区比位置偏西的先看到日出,从经度位置看,图中D点位于最东部,是最先看到日出的,6月22日这一天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上,这一天位于北极点的C会出现极昼现象。
(3)图中四个地点中,既位于西半球又四季分明,也就是位于温带的是B点,A点终年炎热,C点终年寒冷,D点位于东半球。
【点评】(1)由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所构成的网络叫做经纬网,利用经纬网可以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个地点的位置。在经纬网上,若相邻两条经线的经度向东增大,就是东经,用符号E表示,反之为西经,用符号W表示,经线指示南北方向;若相邻两条纬线的纬度向北增大,就是北纬,用符号N表示,反之为南纬,用符号S表示,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2)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的转动称为地球自转,从北极点上空看呈逆时针旋转 ,从南极点上空看呈顺时针旋转。周期:1个太阳日,即24小时。产生原因是地球不发光也不透明。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和地方时,即东边时间总是早于西边。
(3)考查半球的划分,东西半球以西经20度和东经160度为界,西经20度以西到东经160度为西半球,西经20度以东到东经160度为东半球。以赤道为界,以北为北半球。以南为南半球。
4.【答案】(1)昼夜交替
(2)逆 通过演示,同学们对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有了更形象的认识。请你结合图文资料和所学解答(3)~(4)题。
(3)2019年3月5日凌晨4时;地球的自转;丁﹣甲
(4)丁﹣甲;向北移动
(5)B
【知识点】地球的自转产生的现象;时差;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昼夜长短的变化;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及正午太阳高度;演示地球公转
【解析】【分析】(1)左图中右手自西向东拨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能观测到昼夜交替现象。
(2)手持地球仪演示地球公转运动,应该注意:①保持地轴的空间指向不变;②以光源为中心沿逆时针方向移动地球仪。
(3)东三区比北京时间(东八区)晚5个小时,所以莫斯科(东三区)的时间是2019年3月5日9时﹣5时=2019年3月5日凌晨4时,这种时间上的差异是由地球的自转引起的;3月5日地球公转到了下左图中的丁﹣甲即冬至日与春分日之间。
(4)数九期间太阳直射点介于下中图中的丁﹣甲即冬至日与春分日之间,太阳直射点由南回归线向赤道即向北移动。
(5)一天中旗杆影子长短的变化是地球的自转运动形成的,温带地区一年四季的变化是地球的公转运动形成的,一天中阴晴风雨的变化和从山麓到山顶气温的变化与地球的运动无关。
【点评】 地球的公转方向是自西向东的,当太阳光直射在南回归线上时,这一天称为冬至日,为12月22日,北半球昼短夜长,北极圈以内地区有极夜现象;当太阳光直射在北回归线上时,这一天称为夏至日,为6月22日,北半球昼长夜短,北极圈以内地区有极昼现象;当太阳光第一次直射在赤道上时,这一天称为春分日,为3月21日,全球昼夜平分;第二次直射在赤道上时为秋分日,为9月23日,全球昼夜平分。
5.【答案】(1)②;北回归线
(2)日落
(3)热带雨林;终年高温多雨
【知识点】地球的自转产生的现象;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分布及其特点;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及正午太阳高度
【解析】【分析】(1)若A图为北半球夏至日光照图,则该同学需要将其放置在桌面②,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回归线上,北极圈出现极昼现象。
(2)若B图中的M点位于晨昏线上,根据自转方向可知,该地正在日落位置。
(3)C图中N地位于赤道上,主要气候类型是热带雨林气候,气候特征是终年高温多雨。
故答案为:(1)②;北回归线;(2)日落;(3)热带雨林;终年高温多雨;
【点评】(1)考查二分二至的公转示意图和太阳直射点的变化,比较难,学生不容易理解,课堂上教师要多用地球仪演示。
(2)考查地球自转方向和晨昏线,还是要注重学的理解。
(3)考查全球气候分布规律,较难,关键是学生要掌握好纬度与气候的关系。
6.【答案】(1)东;中
(2)自转
(3)山地;北高南低;西北—东南
(4)地域狭小;多山地,落差大
【知识点】地球的自转产生的现象;东西半球的划分;亚洲的自然环境(地形地势、气候、河流)
【解析】【分析】朝鲜半岛位于我国东北方向,主要国家是韩国和朝鲜,都是我国的邻国。(1)从图中的经纬度来看,经度主要位于124°E-128°E之间,位于东半球,纬度是36°N-40°N之间,位于北半球的中纬度地区。(2)地球自转产生了时差,由于首尔与平壤不在同一经度,故地方时不同。(3)从图中可知,朝鲜半岛地形类型是以山地为主,地势特点是北高南低。太白山脉大致呈西北一东南走向。(4)河流的特点与地势有密切关系,从图中可知,朝鲜半岛地域狭小;多山地,落差大使得河流短而急促。
故答案为:(1)东;中;(2)自转;(3)山地;北高南低;西北—东南;(4)地域狭小;多山地,落差大。
【点评】(1)西经20°(写作20°W)和东经160°(写作160°E)这两条经线组成的经线圈,是划分东西半球的界线;0°~30°之间为低纬度,30°~60°之间是中纬度,60°~90°之间为高纬度。
(2)由于地球是一个不透明不发光的球体,所以太阳同一时间里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产生昼夜现象;地球不停地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地方时、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等现象。
(3)常见的五种基本地形为平原、山地、丘陵、盆地和高原,平原是陆地上海拔高度相对比较小的地区,海拔在200米以下;高原海拔高度一般在1000米以上,面积广大,周边以明显的陡坡为界;山地海拔在500米以上,相对高差200米以上。
(4)河流的水文特征一般包括径流量,含沙量,汛期、结冰期、水能资源、流速及水位,影响河流水文特征的主要因素是气候因素。河流是否结冰除了受气温影响之外,还受到地形等因素影响。
7.【答案】(1)B
(2)夏至
(3)90°E,0°;①
(4)A
【知识点】经纬线的特点及划分;地球的自转产生的现象;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及正午太阳高度;演示地球公转
【解析】【分析】读图可知,(1)地球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的,在地球公转轨道上为逆时针方向转动,故选项B正确。(2)当地球演示至图中所示位置时,北极地区出现极昼现象,为北半球是夏至日。(3)若两条经线度数向东越来越大,为东经,用符号E表示;①点位于赤道上,因此①的经纬度是(90°E,0°)。由于地球自西向东不停地绕着地轴进行自转,①和②两点,①点在东,②点在西,①点时刻更早。(4)经纬网图上,纬线互相平行,纬线指示东西方向,经线都是弧线,经线长度相等,故选项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1)B;(2)夏至;(3)90°E,0°;①(4)A。
【点评】地球围绕太阳公转时,地轴与公转轨道的平面成66.5°的固定倾角,这就使得一年内太阳光线的直射点有规律地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当太阳光直射在南回归线上时,为北半球的冬至日,日期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地区出现极夜现象;当太阳光直射在北回归线上时,为北半球夏至日,日期为6月22日前后,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地区出现极昼现象;当太阳光第一次直射在赤道上时,为北半球的春分日,日期为3月21日前后,此时全球昼夜平分;当太阳第二次直射在赤道上时,为北半球的秋分日,日期为9月23日前后,此时全球昼夜平分。
8.【答案】(1)暖温;纬度因素
(2)昼变长、夜变短;夏至日;最短
(3)自西向东;时间差异
【知识点】地球的自转产生的现象;季节变化和五带的划分;昼夜长短的变化
【解析】【分析】(1)由图可以看出,河北省、山西省主要位于秦岭—淮河以北,位于我国温度带中的暖温带;受气候的影响,苏浙地区由于纬度比华北地区更低,气温较高,小麦成熟的时间更早,收割得也更早,是纬度位置对气候的影响。
(2)由图可知,从小满到芒种,是介于春分日至夏至日之间,太阳直射点向北回归线移动,北半球各地昼变长、夜变短;当太阳直射点移动到北回归线时,北半球的节气是夏至日,是6月22日前后,这一天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最大,位于长春市某中学的正午旗杆的影子长度达到一年中最短。
(3)二十四节气的变化是由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球公转和自转的方向都是自西向东;因地球是不透明球体、本身又不发光,在自转过程中,会产生时间的差异现象,季节变化是地球公转产生的。
【点评】(1)地球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产生的现象是四季的更替和五带的变化,同时随着太阳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各地获得的热量也不同。3月21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此时全球昼夜平分,为北半球春分,6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上,此时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为北半球夏至,此时北极圈以北有极昼现象,南极圈以南有极夜现象。9月23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此时全球昼夜平分,为北半球秋分,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此时北半球夜最长昼最短,为冬至,此时北极圈以北有极夜现象,南极圈以南有极昼现象。
(2)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产生的现象是昼夜交替和时间的差异。由于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因此在任何时候太阳都只能照亮其中的一半,另外一半就处于黑夜状态,由此产生了昼夜更替。由于地球不停的自西向东转,同纬度位置偏东的地点比位置偏西的地点早看见太阳,这样就产生了时间的差异。
9.【答案】(1)A;南
(2)巴西高原多为热带草原气候,且位于南半球,此时为当地干季,因此植被枯黄;巴西高原位于西半球,正值黑夜
(3)夏至日前后,是该北方城市昼最长、夜最短,故路灯照明时长最短
(4)上海;地球自转
【知识点】地球的自转产生的现象;巴西概况;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及正午太阳高度
【解析】【分析】(1)卫星发射当天为6月23日,地球公转至A夏至日(6月22日前后)位置附近;这一天,太阳直射点达到最北端,这一天以后,太阳直射点将向南移动。
(2)卫星发射时,枯黄的巴西高原正笼罩在夜幕之下,是因为巴西高原多为热带草原气候,且位于南半球,南北半球季节相反,此时为当地干季,因此植被枯黄;巴西高原位于西半球,又由于地球自转造成时间差异,所以巴西高原正值黑夜。
(3)为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我国北方某城市采用智能光控路灯装置。卫星发射期间,该路灯照明时长可能是一年中最短的时段,原因是:夏至日前后,该北方城市昼最长、夜最短,故路灯照明时长最短。
(4)“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开通的这一天,上海与荆门相比,日出较早的是更靠东的上海,这种差异主要是由地球由西向东进行自转引起的。
【点评】地球公转是地球绕着太阳的转动,方向是自西向东,周期是一年,地球公转产生了四季的变化以及太阳直射点位置的移动,北半球的二分二至分别是3月21是春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此时全球昼夜平分,6月22日为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昼长夜短,9月23是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12月22日为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南半球昼长夜短。
10.【答案】(1)2
(2)祁连山
(3)②—④—③—①(荒漠—荒漠草原—温带草原—森林草原)
(4)土地荒漠化(土地沙漠化)
【知识点】西北地区的自然地理概况;地球的自转产生的现象;我国主要山脉;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及其治理
【解析】【分析】(1)同一条纬线日出时间(地方时)相同,甲地位于110°E,即在东七区;乙地位于80°E,即东五区。两地相差两个时区,即2个小时的时差。
(2)丙山脉位于甘肃境内,同时是第一阶梯和第二阶梯的分界线,所以是祁连山。
(3)该区域自然景观自西向东的变化主要受水分的差异影响,该区域自西向东的降水量在递增,所以自然景观自西向东的规律排序为:②荒漠—④荒漠草原—③温带草原—①森林草原。
(4)根据材料“通过植树造林,几乎消失的草场明显恢复,发展沙漠旅游业”可以得出该区域主要的生态问题是土地荒漠化(土地沙漠化)。
【点评】(1)地球围绕地轴不停的旋转叫做地球自转,自转的方向为自西向东,周期为一天。地球不停地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地方时、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等现象。地球自转一周转过的度数是360度,所需要的时间是24小时,那么经度每隔15度,时间相差 1小时。越靠东的地点越先看到日出,即地球上的时刻“东早西晚”。
(2)祁连山是内蒙古高原和青藏高原的分界线,第一、二阶梯的分界线,200mm的年等降水量线经过地区,内外流区的分界线,干旱区和半干旱区的分界线,草原景观和荒漠景观的分界线,青藏地区和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分界线。
(3)西北地区东以贺兰山为界,南以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北麓为界,西界、北界均为国界。深居内陆,四周多高山,来自海洋的湿润气流很少能够到达,降水少,形成了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也因而形成我国最干旱的地区。自东向西由于离海越来越远,降水量越来越少,自然景观的变化呈草原——荒漠草原——荒漠的分布特点。
(4)西北地区深居内陆,距海遥远,再加上高原、山地地形较高对湿润气流的阻挡,导致本区降水稀少,气候干旱,形成沙漠广袤和戈壁沙滩的景观。西北地区荒漠化的成因:从自然因素看,土质疏松,加上大风日数多而且集中,气候干旱,降水少;人为因至素主要表现为过度樵柴、过度放牧、过度开垦、水资源利用不当和工矿交通不注意环保等方面。
11.【答案】(1)北;夏季;昼短夜长
(2)自转
(3)南北
【知识点】地球的自转产生的现象;季节变化和五带的划分;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昼夜长短的变化;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及正午太阳高度
【解析】【分析】(1)由力可以看出,当学生站在①位置时,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上,昆时位于北温带的昆明是一年中气温最高的夏季,昼夜长短状况是昼长夜短。(2)黑板上的树影从早到晚先变短,再变长,方向是先向西,再向东,这种现象与地球的自转有关。(3)在地球上原本是没有经纬线的,人们为了更好地确定地球上的位置而设置,经线表示南北方向,纬线表示东西方向。
【点评】地球的公转方向是自西向东的,当太阳光直射在南回归线上时,这一天称为冬至日,为12月22日,北半球昼短夜长,北极圈以内地区有极夜现象;当太阳光直射在北回归线上时,这一天称为夏至日,为6月22日,北半球昼长夜短,北极圈以内地区有极昼现象;当太阳光第一次直射在赤道上时,这一天称为春分日,为3月21日,全球昼夜平分;第二次直射在赤道上时为秋分日,为9月23日,全球昼夜平分。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