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湖上初晴后雨》导学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认读“亦、妆”两个生字。
2. 入情入境地朗读全诗,并背诵。
二、过程与方法
1.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通过自主、合作学习读准、读通、读出节奏、读出古诗的味道和感觉。
2. 借助有关注释,结合课外资料,正确理解重点词语以及诗句的意思。
3. 通过反复吟诵、展开想象,感受诗的意境。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在展开想象和拓展阅读中感受西湖的自然美,激发学生对西湖的向往之情。
2. 感受诗人比喻的绝妙贴切,让学生得到美的熏陶。
3. 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研究古诗的兴趣。
4. 建立小组合作学习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1.正确理解重点词语及诗句的意思。
2.体会诗人奇妙的想象和贴切的比喻,感受诗优美的语境。
教学方法
以“读——品——悟”为主线,“读、思、议、导、写”相结合。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由景入诗
1.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你去过杭州的西湖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欣赏西湖的美景吧!(课件播放西湖美景图片,背景音乐:《春江花月夜》)
2.观赏了西湖的美景,请说说西湖留给你怎样的印象,有什么感受。
3.导入课题:是呀,西湖是一首诗,一副画,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
宋代诗人苏轼在杭州为官时,除了造福百姓,也被西湖的美景深深地陶醉,写下了不少赞美的诗篇。我们今天要学的就是他写的描写西湖的经典名篇《饮湖上初晴后雨》。
(设计意图: 悠扬的音乐、入情入境的导言,引领学生走进西湖美景,将学生对西湖的向往之情激发出来,有效地营造和谐的情感氛围,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
(二)感知诗人,简读诗题
1.(课件出示苏轼像)
全班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作者的资料。
2.教师小结,简介作者。
课件出示: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
3.学生齐读诗题,说说从诗题中你能知道些什么?从哪儿知道的?
(设计意图: 课前收集有关作者的资料,培养学生提前预习的习惯;从诗题入手,整体感知古诗内容。)
(三)自主读诗,领会诗意
1.(课件出示古诗)
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这首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请两位同学来辨认这两个字:“亦”、“妆”,把音读准,再说说自己怎么记住它的。
教师强调:(课件出示)
“亦”:yi整体认读音节, 独体字,笔顺是先中间,后两边。
“妆”:后鼻音ang要读准音,左右结构,部首是“女字旁”。
3.谁愿意给大家展示一下自己的朗读水平呢?(指名读)你能提醒一下大家这首诗中哪些词比较难读吗?带大家读一读。(再请同学来把这首诗读一读,看看能不能读得更好)
4.诗之美,美在语言优美,美在音律动听,这首诗在哪里停顿是合适的?学生小组合作,用小斜杠画出节奏。
5.学生汇报,教师课件演示。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6.课件播放范读,学生展示朗读,其他同学评价。
7.回忆以前学习古诗理解诗意的方法,学生交流汇报。教师总结:(课件出示)
理解诗意的方法:
(1)借助注释、查阅工具书理解字、词
(2)采用 “扩展、增补、调换、连缀”的方法,概括诗句的意思
8.课件出示词语解释:
①潋滟(liàn yàn) ——水面波光闪动的样子。
②方好——正显得美。
③空蒙——细雨迷茫,若隐若现的样子。
④西子——西施,春秋时代越国有名的美女,原名施夷光,居古代四大美女(西施、王昭君、貂蝉、杨玉环)之首。家住浣纱溪村(在今浙江诸暨县)西,所以称为西施。
⑤亦奇:也显得奇妙。
学生小组合作,结合注释用上述方法弄懂诗句的意思,教师随机点拨。
9.小组汇报,教师归纳总结。
(课件出示诗意:晴天时,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粼粼,波光艳丽,看起来很美;雨天时,在雨幕的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也显得非常奇妙。若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淡妆浓抹都是那么的美丽多娇。)
(设计意图: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自主、合作学习,读准、读通、读出节奏、读出诗的味道和感觉,这是古诗教学的重要内容。这也为领悟诗境、感悟诗情奠定基础;让学生对学习方法进行回忆和梳理,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经验,指导新的学习,提高学生自学古诗的能力。)
(四)拓展阅读,品读诗句
1.感受晴天西湖的秀美。
(1)诗中哪一句写出了晴天西湖的美景?(课件出示:水光潋滟晴方好)
(2)读诗想象画面:在你的脑海中“水光潋滟”是一种什么样的景象?(学生交流后点击课件出示水波闪动的画面)
(3)引导学生用别的词语来表现“水光潋滟”。(波光粼粼、银光闪闪)
(4)夏日,如果你和诗人一样在西湖荡舟游玩,除了看到波光粼粼的湖面,还会看到什么美景呢?(课件播放:湖中的鱼、荷花,堤上的柳、花,远处的山)
(5)看到这么美的湖光山色,你想怎么夸晴天的西湖?诗句中用了哪个字概括?
(6)拓展阅读。诗人说“晴方好”,晴天的西湖到底有多好呢?我们来看看另一位诗人写的赞美西湖的诗。(课件出示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师指名学生朗读,理解大概意思,并讨论:这首诗中,哪些诗句写出了“晴方好”?读后两句,说说晴天时的西湖到底“好”在哪里?
(7)假如此时你泛舟湖上,你的心情怎样?能把这种感觉带进诗中吗?(学生先自己读,然后同桌互读、互评,教师指名读,学生集体评议)
2.感受雨中西湖的神奇
过渡:正当诗人被西湖晴天的美景深深吸引的时候,这时下起了蒙蒙细雨。雨中的西湖怎样?
(1)学生交流,诗句中是怎样说的?(课件出示:山色空蒙雨亦奇)
(2)引导学生抓住“空蒙”想象画面:西湖的群山在云雾迷茫时,又会是怎样的呢?(学生交流后课件出示雨中的西湖)
(3)如果你置身其中,你能体会到什么样的意境呢?诗中用了哪个字概括?
(4)拓展阅读。下雨时,西湖的群山在云雾迷茫时若有若无,隐隐约约,神秘莫测,如同神话中的仙境,好像被披上了一层薄纱,朦朦胧胧,让人不由得想起了苏轼的另一首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课件出示苏轼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指名朗读,理解大概意思,并思考:这首诗中的雨“奇”在哪里?
(5)教师引读诗句。
因为有雨,西湖的柳枝更柔美了,诗人不禁吟诵(生接读):山色空蒙雨亦奇。
因为有雨,西湖的小花更鲜艳了,诗人不禁赞叹(生接读):山色空蒙雨亦奇。
因为有雨,西湖的小草更娇嫩了,诗人不禁感叹(生接读):山色空蒙雨亦奇。
小结:西湖有如此奇妙的景色,身临其境的诗人自然是满心喜悦。我们面对这样的美景,又会是怎样的心情呢?请再读“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设计意图: 让学生反复诵读,展开想象,把文本读成画面,化静为动,化虚为实,与诗人产生了共鸣。这诗与情、情与境的交融,不仅让学生感悟到语言之精妙,还让学生领悟到语境之优美。整合两首古诗,拓展了学生的视野,使课堂诗意浓浓,诗情洋溢,从内容、意境、情感等方面为理解后两句诗作铺垫。)
(五)揣摩语言,感悟诗情
1.苏轼用两句诗把一个美丽的西湖写得形态兼备、富有灵气、富有活力,让我们也为之陶醉。看着眼前的美景,诗人不禁浮想联翩,感叹道:(课件出示)“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1)诗人把西湖比作了谁?(课件出示西施图像,教师介绍西施:西施是春秋时期越国一个很有名的美女,她和杨玉环、王昭君、貂婵并获称为我国古代“四大美女”。)
(2)西施化浓妆美不美?化淡妆呢?不化妆还美吗?那诗人是怎么来形容西施的美的呢?
(3)西施的确很美,那诗人为什么把西湖比作西施呢?(课件出示西湖晴天、雨天时两种不同的风光,与西施进行对比,引发学生进行积极的联想)
2.一个美妙而贴切的比喻,写出了西湖的神韵。你能读出这份美妙的神韵吗?(教师范读,学生练读)
3.小结:西施不论略施粉黛还是浓妆艳抹,都是那么楚楚动人;西湖不论是晴天还是雨天,不论是春天还是秋天,不论是早晨还是傍晚,都是那么神奇美丽。所以诗人发出感慨:(学生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通过反复吟诵,把诗句中抽象、凝练的语言化为具体的形象,不仅让学生学习诗句内蕴丰富的语言,感受诗人比喻的绝妙贴切,还让学生得到美的熏陶。)
(六)配乐吟诵,升华诗情
1.配乐:柔婉的古筝曲《平湖秋月》。课件出示整首诗,教师先指名读,然后让学生齐读。
2.闭上眼睛,想象那迷人的湖光山色,用你轻柔优雅的声音背出来吧!
3.《饮湖上初晴后雨》堪称“西湖”之绝,西湖也因为这首诗有了另一个名字“西子湖”,名扬千古。一首诗让一个地方名扬四海,这就是文化的魅力。
(设计意图: 从文字到画面,无处不在的对比让学生强烈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这样的积累,既是显性的语言文字积累,又是隐性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沉淀。)
(七)拓展实践
每个小组为杭州西湖写一则宣传词,全班交流评价,选出最好的一则,写在学校的黑板报中。
(八) 板书设计: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苏轼
西湖 西子
晴(好) 淡妆
总相宜
雨(奇) 浓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