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公开课教案
教学时间:2005.5.30(星期一)
教学内容: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第一课时)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概念及解集
教学班级:七(5)班
教学重点: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概念及解集
教学难点: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
教学目标:
1、双基目标:
(1)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概念及解集的含义;
(2)会将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表示在数轴上。
2、能力目标:
(1)通过比较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对比分析,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
(2)通过演示教具和数轴上找解的“公共部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归纳能力。
3、思想教育:
(1)渗透对比、归纳等辨证观:
(2)蕴涵“建模思想”和“化归思想”。
4、情感目标:
(1)通过经历观察、实验、归纳而锝出数学结论,体验数学活动充满探索性与创造性;
(2)借助教具和演示,增强数学的教学直观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良好的思维习惯。
教学要求:
1、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概念及解集的含义;
2、会将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表示在数轴上。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归纳能力。
4、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正确的“建模思想”和“化归思想”,以及良好的思维习惯。
教材处理:
1、9.3小节分为“理论”和“实践”两部分,本课时教学“理论”;
2、简化教材的一些文字内容,增添例题训练,从而类比出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
教具准备:
1、小黑板2块;
2、小木条5块,分别为3、6、9、10、14cm,其中将10cm和3cm的两块的一端用铁钉固定。
教法选择:讲练为主,启发提问相结合。
学法引导:观察比较,对比体验,“建模”与“化归”。
教学活动设计:(“3313”备课模式)
环节内容时间 教法、教具、教育思路 学法 教学意图教学后记教学评估
复习5┃ 1、问题: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基本步骤;2、练习:解不等式(1)15—9x<10—4x(2)0.5x—1<7—1.5x 回忆、回答练习:小组作业,分桌讨论,让2至3人到黑板作业。 巩固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基本步骤
导入2┃ 问题:练习中的“x”均代表一个人的岁数,分别是多少?如果一个人同时满足两个不等式,这个人的岁数又是多?得到什么启示? 1、回答问题1;2、讨论:怎样才符合问题的条件,得到什么启示? 揭示课题引起悬念
新授(一)课题的导入 5┃ 1、出示小黑板;2、分析题义;3、演示教具;4、讨论:(1)怎么列不等式?(2)第三边应该符合什么条件?如果只考虑一个条件能构成三角形?(3)组合起来有什么好处? 1、阅读小黑板内容;2、分析问题要求;3、观察教具变换,思考为什么有的木条不成立?4、列不等式,分别解,用不等式的解解释实验的结果 进一步加深“组合”和“公共部分”的印象。通过实验,增强学生的直观性和学习的趣味性。
(二)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概念 10┃(三)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 10┃ 1、问题1的解决实际是将什么进行了一个新的组合?2、给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概念进行描述。3、举例;4、讨论;5、板书概念。 1、回答问题;2、给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概念进行描述(多要求几个学生回答);3、举例(每学生3个以上)4、讨论:是不是只有两个不等式?多个行不行?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与一元一次不等式、方程组的区别与联系? 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概念;通过讨论,全面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1、问题:问题1中我们是怎样得出“x”?2、c边为9cm都符合两个不等式吗?对照方程组的解,我们应该将7例题与课堂练习 10┃ 1、出示第二小黑板;2、分析与解题:(如) x<5 x<7 得出 x<5 x 1、理解题义要求,分析解题思路;2、分类解题,要求部分学生上黑板作业。 加深理解,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解题和思维习惯
小结 3┃ 1、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概念进行描述。2、不等式组的解的含义;3、用什么办法来直接描述不等式组的解; 回忆与回答 巩固与加深理解;形成系统经验。
六、课外作业与练习 1、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及其解集的概念;2、p147 后记:此次课教学设计在教学中反映很好。只是在演示教具时我将教师演示改为师生合作。另练习题量可加大。
板书设计:将黑板分为三栏(见下图)
课题不等式组概念不等式组解集概念找不等式组解集的办法与类型。 (例题求解) 讨论记载(常擦)作业布置
附:
(一)教具:
(二)小黑板内容:
1、见教材p143问题;
2、练习
1、 下列那些是一元一次不等式组(题略)
2、 求下列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并表示在数轴上(题略)
3、
PAGE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