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冀少版八年生物上册 3.3.2光合作用的原料 学案
学习目标 与 核心素养 探究实践:通过探究光合作用的原料,培养实践能力和探究意识。 科学思维:分析、处理光合作用的原料有关资料,得出相关的知识或结论,逐步发展科学思维能力。初步明确从现象到本质的科学思维方式 态度责任: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一丝不苟的探究精神,不断提升社会责任感。 生命观念:说明绿色植物有利于维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树立“统一性与多样性”的生命观念。
学习重点 1.探究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和水
学习难点 1.探究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和水
【预习案】
1._________和_________都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2.在水肥条件具备的情况下,适当增加_________的浓度,可使光合作用效率显著增强,提高作物产量。
3.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可维持生物圈中的_________平衡。
【列出我的疑惑】
【探究案】
探究点一:探究光合作用的原料
1.证明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的实验如何设计并实验?
2.证明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的实验现象如何?结论是什么?
3.氢氧化钠溶液在实验中有何作用?此实验的变量是什么?
4.实验时,两套装置都要用凡士林密封,原因是什么?
5.用同位素标记证明水是光合作用的原料的实验是如何做的?实验的结果是什么?
6.总结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什么?
探究点二:光合作用有利于维持碳—氧平衡
1.根据此节所学,提高光合效率的措施是什么?
2.什么是碳—氧平衡?
3.生物圈中碳一氧平衡的现状及危害有哪些?
4.如何维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训练案】
1.大棚种植的西瓜喜获丰收,合成西瓜中甜味物质的原料是( )
A.二氧化碳和水 B.二氧化碳和氧气
C.水和有机物 D.氧气和无机盐
2.农业生产中,为了达到提高农作物产量的目的,可以采取的措施有( )
①增加二氧化硫浓度 ②增加二氧化碳浓度 ③合理密植 ④延长光照时间
A.①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3.下列哪项措施是为了提高农作物的光合作用效率 ( )
A.松土排涝 B.合理密植 C.带土移栽 D.地膜覆盖
4.下列有关光合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
B.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主要是蛋白质
C.几乎所有生物的能量来源于光合作用
D.有些植物在黑暗的条件下也能进行光合作用
5.兴趣小组的同学对光合作用展开了如图所示的探究实验,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实验前需要将实验材料放置在黑暗处一昼夜
B.实验中所选用的塑料袋应该是透明的
C.甲装置中叶片脱色后,再用碘液染色会变为蓝色
D.实验可说明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6.图是某兴趣小组利用天竺葵探究植物光合作用的实验装置及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实验步骤是:将装置放在黑暗处一昼夜,放在光下照射几小时,脱去叶片中的叶绿素,清水漂洗叶片后滴加碘液,清水冲掉碘液后观察实验现象。实验现象:叶片深色部分表示变蓝,浅色部分表示不变蓝。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实验装置
实验现象
实验装置
实验现象
A.脱去叶片中叶绿素的操作是将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小烧杯中隔水加热,使叶片变成黄白色
B.甲和乙对照探究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甲中液体是清水,乙中液体是氢氧化钠溶液
C.丙的实验现象说明叶片见光部分产生淀粉,实验证明光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条件
D.丁装置天竺葵的银边不含叶绿素,实验现象说明叶片不含叶绿素的部分不能产生淀粉
7.为探究二氧化碳是不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某小组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实验变量是二氧化碳
B.实验前都不需要暗处理
C.可用酒精溶解叶绿素
D.可用碘液检测有无淀粉产生
8.若将某植株一片叶的主脉切断(如图中甲所示),另一片叶两面都贴上不透明的锡箔纸(如图中乙所示),将植株在黑暗中放置24h后移到光下照射2h。取下甲、乙两叶片,将其脱色后用碘液处理,发现A部位呈黄白色,B部位呈蓝色,C部位呈黄白色。以上实验能够证明光合作用需要( )
A.水和二氧化碳 B.叶绿素和光
C.水和光 D.水和叶绿素
9.某同学为探究植物生理活动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其他条件相同)。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为排除原有淀粉对实验的干扰,应首先将装置放在黑暗处一昼夜
B.乙瓶与丙瓶可构成一组对照实验,实验变量是二氧化碳
C.甲、乙、丙瓶中的叶片经脱色、染色后,理论上只有乙瓶中的叶片变蓝色
D.若丁叶片经脱色、染色后A部分变蓝,B部分不变蓝,则证明水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10.如图所示,光合作用的发现是众多科学家不断实验探索的结果,下列对有关实验的表述正确的是( )
A.海尔蒙特的实验说明,柳树生长增重的物质来自土壤和水
B.普利斯特利的实验证明,植物每时每刻都能更新污浊的空气
C.萨克斯的实验中,若将照光后的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小烧杯中直接加热,脱色后呈黄白色
D.萨克斯的实验中,脱色后再用碘蒸气熏蒸黄白色的叶片,见光部分变蓝、遮光部分不变蓝
11.某生物小组成员用黑藻探究光合作用是否以二氧化碳作为原料。BTB(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颜色变化可反映出水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变化,原理如图中图1所示。依据这一原理,成员们进行实验,处理及结果如图中图2所示。
(1)向BTB水溶液(蓝绿色)中吹入气体,BTB水溶液变为黄色,说明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______________。
(2)比较甲、乙两组实验结果,说明黑藻的光合作用利用了水中的______________。
(3)有同学质疑,光照是否会引起BTB水溶液中二氧化碳含量减少。为继续探究这个问题,请完善实验方案:①向BTB水溶液中吹入气体至溶液颜色变为黄色;②取一支试管丙,加入与甲、乙试管等量的BTB水溶液(黄色),______________,置于光照条件下静置一段时间;③观察溶液颜色变化;④若BTB水溶液颜色呈现______________,则证明光照不会引起BTB水溶液中二氧化碳含量减少。
12.美国科学家鲁宾和卡门利用同位素标记法对光合作用进行了探究。他们用18O同位素分别标记水和二氧化碳中的氧元素,使它们分别成为含18O的水和含18O的二氧化碳。然后,他们分两组进行实验,两组实验所用的植物、光照及其他条件都相同,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
项目 水 二氧化碳 生成的氧气
第一组 H218O CO2 18O2
第二组 H2O C18O2 O2
(1)该实验所探究的问题是光合作用释放的___________中的氧元素究竟是来自水还是二氧化碳?
(2)该实验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两组实验所用的植物、光照及其他条件都相同,是为了___________(填“控制变量”或“增加变量”)。
13.小燕同学设计了图中的甲装置用于探究绿色植物的某生理活动。实验前将甲装置放到暗处24h后,移出装置经阳光照射3h;摘下A、B两个叶片,分别放入酒精中水浴加热,漂洗后滴加碘液染色。请据图分析回答:
(1)在氢氧化钠溶液的作用下,A叶片与B叶片形成一组____________,其变量是空气中的____________。在设计实验的过程中,除变量不同外,其他条件均应____________。
(2)小燕为该探究活动作出的假设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将叶片放入酒精中水浴加热是为了溶解叶片中的____________,使后续的染色效果更加明显。
(4)A、B叶片经过染色后,能被染成蓝色的是____________叶片。因为该叶片能进行光合作用,并且制造出有机物——___________。
(5)小燕想继续探究光合作用是否需要光,她将甲装置改进为图中的乙装置,重复实验步骤。乙装置的设计合理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解释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预习案】
1.二氧化碳 水
2.二氧化碳
3.碳一氧
【训练案】
1.A
2.B
3.B
4.C
5.C
6.B
7.B
8.C
9.D
10.D
11. (1)二氧化碳 (2)二氧化碳 (3)不加黑藻黄色
12. (1)氧气 (2)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中的氧元素来自水 (3)控制变量
13. (1)对照实验 二氧化碳 相同(或一致)且适宜 (2)光合作用需要(或不需要)二氧化碳 (3)叶绿素 (4)B 淀粉 (5)不合理 变量不唯一(或有多个变量、有光和二氧化碳两个变量等)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