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论语十二章》同步练习(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论语十二章》同步练习(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2.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8-03 20:47: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2-2023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1课《论语十二章》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下面句子中不是关于修身的一项是( )
A.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B.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C.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D.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2.下列对《论语》十二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仁在其中矣”中的“仁”意为“仁德”,它是孔子思想的核心。
B.“不亦君子乎”中的“君子”与“小人”相对,指有才德的人。
C.“为人谋而不忠乎”中的“忠”指竭尽心力,它是儒家倡导的为人之道。
D.“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反映了孔子淡泊名利、鄙视富贵的思想。
3.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论语( lún) 不亦说乎(yuè)
B.一箪食( dān) 吾日三省吾身( shěng)
C.博学而笃志(dǔ) 传不习乎( zhuàn)
D.学而不思则罔(wáng) 逝者如斯夫(sī)
4.下面语句朗读节奏划分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B.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C.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D.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5.对下列病句的病因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冬春季节是疫情反弹的高峰时期,我们要保持警醒,切忌不可扎堆。(“切忌不可”否定不当)
B.《民法典》中关于离婚冷静期的制度,将大大降低离婚草率率,使离婚的人数相比往年下降了不止一倍。(“下降”与“倍”搭配矛盾)
C.在幽雅别致的步行街上,一位穿着汉服的少女款款而行,吸引了众多路人的眼睛。(“幽雅别致的步行街”不合逻辑)
D.我们只有保护自然,尊重自然,认识自然,才能与自然和谐发展,共生共赢。(“保护”“尊重”“认识”语序不当)
二、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6.(1)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课文中告诉我们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对照别人的短处改正自身缺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了办好这期黑板报,宣传组的同学设计刊头,撰写稿件,编辑资料,忙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学习和思考是相辅相成的,正所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综合性学习
7.材料一: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人们对手机的依赖大大超出预期,在青少年中尤其如此。“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坐在你面前,你却在玩手机。”这一用来调侃“手机控”的段子,如今却成为越来越多的人的真实写照。
材料二:腱鞘炎、视疲劳和视力衰退,都是过度使用手机造成的“手机病”;除了“手机脖”“爱疯手”“手机眼”,对手机的依赖还会让人患上“社交病”,如:惧怕面对面沟通;不敢面对现实;在手机聊天、游戏中获取廉价且暂时的快乐。同时,过度依赖手机导致不少年轻人花在手机上的时间越来越多,从而没有时间学习,最终导致毁掉青春。
材料三:手机其实不是我们焦虑爆棚、毁掉青春的罪魁祸首,它只是为你的拖延症提供了一个暂时回避的理想出口。你不爱看书、不爱学习关手机什么事?毁掉你的是重度拖延与不自律。
材料四:有一群人,他们懂得将手机里的信息进行筛选、过滤,将有用的信息在大脑里进行分类储存,并结合自己的想法思考,将碎片化的时间通过手机进行学习和娱乐。这类人往往拥有很强的自制力。
(1)以上材料针对什么问题出现了哪两种不同的观点?请简要概括。
(2)你赞同上面的哪一个观点?说说你的理由。
三、文言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8.根据语境,给加点词选择正确的义项。
(1)为人谋而不忠乎?( )
A.谋求,营求 B.计谋,计策 C.谋划,出主意
(2)于我如浮云。( )
A.介词,在
B.介词,对于
C.助词,用于句首或句中以凑足音节
9.“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你认为孔子的哪个弟子最能体会这样的快乐?请阐明你的理由。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节选自《<论语>十二章》)
【乙】
子曰:“且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谓穷困而改节。为之者人也,生死者,命也。”
子路问于孔子曰:“君子亦有忧乎?”子曰:“无也。君子之修行也,其未得之,则乐其意,既得之,又乐其治,是以有终身之乐,无一日之忧。小人则不然,其未得也,患弗得之,既得之,又恐失之,是以有终身之忧,无一日之乐也。”
(选自《孔子家语·在厄》)
10.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为人谋而不忠乎 谋:_____ (2)不逾矩 逾:_____
(3)思而不学则殆 殆:_________(4)又乐其治 乐:_____
11.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且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
12.阅读【甲】文,联系实际,说说你对“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观点的看法。
13.阅读两篇选文,你怎样理解孔子对于富贵和贫穷的态度?
(三)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术而》)
(节选自《论语》十二章 有删减)
【乙】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韩非子·曾子杀彘》)
14.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人不知而不愠 愠:不生气 B.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信:诚信
C.择其善者而从之 善:善良 D.不逾矩 矩:规矩
15.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16.甲文各章都提到了一个关于学习的话题。其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强调了____________的关系,“温故而知新”强调了______的好处。
17.乙文中曾子的做法与甲文中孔子的哪个观点一致,它对后世的影响有多大?
(四)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论语》十二章)
【乙】
王生好学而不得法。其友李生问之曰:“或谓君不善学,信乎?”王生不说曰:“凡师之所言,吾悉能志①之,是不亦善学乎?”李生说之曰:“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盖学贵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以谓之善学也?”王生益愠,不应而还走。居五日,李生故寻王生,告之曰:“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冀闻道也。……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盍改之乎?不然,年事蹉跎②,虽欲改励,恐不及矣!”王生惊觉,曰:“余不敏,今日始知君言之善。请铭之坐右,以昭炯戒。”
(《李生论善学》)
【注释】①志:记。②蹉跎:光阴消逝。
1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亦说乎 说:同“悦”,愉快。
B.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信:书信。
C.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喜爱,爱好。
D.王生益愠 愠:生气,恼怒。
19.下列句中点的“而”与例句中的“而”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王生好学而不得法
A.人不知而不愠 B.学而时习之 C.择善而从之 D.曲肱而枕之
20.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A.学而/不思则罔 B.可以为师/矣 C.盖/学贵善思 D.请铭之坐/右
2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22.这两篇文章都讲到了一个共同的话题,即学习方法。那么孔子和李生都认为什么样的人才是“善学者”?(用原文中的词语回答)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A.句意是: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生气,不也是品德上有修养的人吗?表明做人要宽容大度,有修养;
B.句意是: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财富和地位,对我来说就像天上的浮云一样。表明做人要正义,不义之财不取;
C.句意是:我选择他的优点向他学习,发现他的缺点(如果自己也有)就对照着改正自己的缺点。是关于学习方面的,要学人之长,补己之短;
D.句意是: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平民百姓的志向却不可改变。表明做人要坚定志向;
故选C。
2.B
B.有误,“君子”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故选B。
3.A
A.正确
B.吾日三省吾身(xǐng);
C.传不习乎( chuán);
D.学而不思则罔(wǎng);
故选A。
4.C
考查对句子朗读节奏的划分。C项有误,该项应为“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5.C
C.动宾搭配不当;可将“眼睛”改为“目光”;
故选C。
6.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不亦乐乎 (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7.(1)材料针对手机的使用出现了两种观点:一种认为手机的使用产生了很多手机病,毁掉了年轻人的青春;一种认为手机会成为你学习成长的利器。
(2)我同意第二个观点。有害的不是手机,是你自己的不自律,导致了各种问题的出现,我们要从自身出发,努力克服对手机的错误依赖。
8. C B
9.我认为颜回最能体会这种快乐,从“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中可以看出,颜回吃着粗粮、喝着冷水,住在简陋的房子里,却安于物质生活的贫瘠,不改变读书的乐趣。
10. 谋划 越过 疑惑 以……为乐
11.(1)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可以凭借这个做老师了。
(2)况且芝兰生长在深林之中,不因为无人欣赏而不芳香。
12.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对学习的知识感兴趣了,就会变被动为主动,以学习为乐事,在快乐中学习,既能提高学习的效率,还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13.孔子并不排斥富贵,但富贵应该是正义的,以不正当的手段获取富贵是不可取的。如果不能获得富贵,就应该学会安贫乐道,注重在贫困中修养身心,提高自身的道德品质。
14.B
15.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快乐的人。
16. 学习与思考 复习
17.曾子要求妻子言而有信,不说假话哄骗孩子。他的做法和孔子的“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观点一致。都是讲诚信的。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一直到现在,我们国家还一直奉行诚信待人、诚信传家、诚信治国的行为准则。
18.B
19.A
20.C
21.广泛学习且能坚定自己的志向,恳切地发问,思考当前的事,仁就在其中了。
22.学贵善思 不耻下问,择善而从。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