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张PPT)
古诗词手法鉴赏
描写手法
1、白描:
即纯用线条勾勒,使用简练的笔墨,不 加渲染烘托的写作手法。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敕勒川》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刘长卿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2、细描:
细描是指对事物的一笔一画的精雕细刻
,相对于白描,细描也可以称为工笔,
描写手法
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描写手法
3、描写的角度:正面、侧面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 少年见罗敷,脱帽著鞘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
4、描写人物的方法:
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细节。
明月何皎皎
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 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 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 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 引领还入房,泪下沾衣裳。
描写手法
描写手法
5、描写景物的角度
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
真题讲解
夜雪
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作者采用什么手法,从几个角度写夜间下雪的?4分
夜雪
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作者采用什么手法,从几个角度写夜间下雪的?4分
答:采用侧面描写的手法,从衾枕冷的感觉、窗户 明的视觉、折竹声的听觉,三个角度写夜间下雪的。
6、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
指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两者 相互映衬,构成一种情趣。
描写手法
真题讲解
题西溪无相院
张 先
积水涵虚上下清,几家门静岸痕平。 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 入郭僧寻尘里去,过桥人似鉴中行。 已凭暂雨添秋色,莫放修芦碍月生。
第二联是怎样写景的?请简要分析。
题西溪无相院
张 先
积水涵虚上下清,几家门静岸痕平。 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 入郭僧寻尘里去,过桥人似鉴中行。 已凭暂雨添秋色,莫放修芦碍月生。
第二联是怎样写景的?请简要分析。
答案:
上句着眼于视觉,写浮萍破处,ft影在水中显现出 来,呼应了第一联的“清”字。
下句则着墨于听觉,以细微的草声衬托出环境的宁
静,呼应了第一联的“静”字。 二者动静结合,相得益彰。
7、描写景物的方法:虚实结合
实写:眼前真实之景
虚写: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 已逝之景之境。
设想的未来之境。
描写手法
真题讲解
凉州词(其一)
张 籍
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 无数铃声遥过碛①,应驮白练到安西。
【注】 ①碛(qì):沙漠。②练:白绢,丝织品的一种。 问:本诗运用了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案:
本诗首句实写边塞傍晚下起雨,雨中的大雁飞得很 低;二句描写新生的芦笋在雨中渐渐长齐。描绘出一 幅边城暮雨图。
三、四句由一、二句写景到叙事,引出长长的驼队
带着白绢行进在广袤的沙漠上,虚写想象中驼队将白 绢送到安西的场景,与前两句虚实相应。
描写手法
8、古诗词行文结构:
开头:交代时间地点、奠定基调、渲染气氛、为下文铺垫 中间:承上启下、起承转合、衔接、照应等。
结尾:收束全篇、点明主旨、呼应
吴松道中二首(其二)
晓路雨萧萧, 江乡叶正飘。 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 鸟避征帆却, 鱼惊荡桨跳。 孤舟宿何许? 霜月系枫桥。
【注】吴松:即吴淞,江名。
(1) 开头两句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3分)
吴松道中二首(其二)
晓路雨萧萧, 江乡叶正飘。 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 鸟避征帆却, 鱼惊荡桨跳。 孤舟宿何许? 霜月系枫桥。
(1) 开头两句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3分)
【答】①诗歌开关两句写了诗人秋日早上乘舟在雨中赶路的情 形。②天刚破晓,船又启航,头天傍晚下了一场大雨,这一天 清晨依旧是秋雨霏霏,兼以风声萧萧,江南水乡便满天飘舞树 叶。③营造了冷清萧条的氛围,后文抒发羁旅思乡做了铺
垫。
柳梢青 送卢梅坡
刘过
泛菊①杯深,吹梅②角远,同在京城。 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 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遂舟行。
[注]①泛菊:饮菊花酒。 ②吹梅:吹奏《梅花落》。
⑴“聚散匆匆”一句,在内容和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柳梢青 送卢梅坡
刘过
泛菊①杯深,吹梅②角远,同在京城。 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
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遂舟行。
⑴“聚散匆匆”一句,在内容和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答案:⑴内容上强调二人相聚之短暂、相别之仓促。结 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承“聚”启“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