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诸侯纷争和变法运动 课件--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共2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课 诸侯纷争和变法运动 课件--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共20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8-04 08:04: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0张PPT)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内容要求
1.通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
2.了解老子、孔子学说;通过孟子、荀子、庄子等了解“百家争鸣”的局面及意义。
学习目标1:请同学们根据材料并结合初中所学,画出春秋战国时期的年代尺并用最简短的词汇描述你对该时期的印象
春秋形势图
战国形势图
BC1046年
BC771年
BC476年
BC256年
BC221年
西周
春秋
战国


问题思考
政治方面的阶段特征:礼崩乐坏,周天子失去天下共主的地位;分封制、宗法制走向崩溃;争霸、兼并战争不断
原因:生产力发展井田制走向瓦解;周平王东迁后,周王室地位一落千丈;随着时间流逝,血缘疏远,分封制难以维系
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你听过射王中肩和问鼎中原的典故吗?通过典故并结合所学说说春秋战国时期政治方面的阶段特征并简要分析其原因。
材料
问题
答案
材料一:春秋战国混战期间,人民长期处于分裂和动乱,大量人口失去生命或流离失所。同时战争对生产的破坏也是空前的,大量的田地荒芜。
材料二:春秋战国期间的混战就是一个弱肉强食的过程,各诸侯国为了不被吞并,纷纷实行改革来提高自己的国力。著名的有楚国的吴起变法,魏国的李悝变法,秦国的商鞅变法。
材料三:春秋初期的100多个小国逐步归并成战国初期的10多个诸侯国。在争霸过程中,有些诸侯国被消灭,出现了一些疆域较大的国家。使秦国加快了统一步伐,华夏族和其他各族交往频繁,促进了民族融合。
依据材料,归纳概括春秋战国的战乱带来怎样的影响。
1.实现了局部统一,加快了中国统一的步伐。 2.各诸侯国变法图强,推动社会变革 3.民族交流加强,促进了民族融合。 4.给人们带来了沉重的灾难和痛苦。
材料研读
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方法
1.评价历史事件,要学会用辩证的观点,从正反两方面思考。
2.把历史事件或人物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思考。
华夏一体
诸侯各国自称“华夏”;
周边民族认同“华夏”;
局部统一、华夏认同为大一统提供前提

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都江堰
学习目标2:根据材料及课本11、12页并结合初中所学知识,归纳初春秋战国时期经济迅速发展的主要表现。
(一)春秋战国经济
封建经济发展为大一统奠定经济基础
社会经济性质:
从奴隶制经济过渡到封建社会经济
农 业
土地制度—土地私有制
生产方式—小农户个体经济
手工业
经济政策——重农抑商
生产工具、技术—铁制农具、牛耕技术
兴修水利——都江堰、郑国渠
冶铁业
战国时,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
商 业
货币流通广泛
涌现出一批中心城市和大商人

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魏文侯〈李悝﹑吴起变法〉
前445-387年
楚悼王〈吴起变法〉
前401-381年
秦孝公〈商鞅变法〉
前364-338年
齐威王〈邹忌变法〉
前356-320年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改革〉
前325-299年
燕昭王〈乐毅变法〉
前312-279年
韩昭侯〈申不害变法〉
前362-333年
学习目标3:根据课本并结合初中所学,列举春秋战国时期重要的变法
问题思考
生产力的发展,铁犁牛耕的出现;
井田制、分封制、宗法制逐渐走向瓦解;
春秋战国时期战乱不断,各国富国强兵的需要;
法家思想的影响与推动
分析这一时期变法改革潮流出现的原因?
(二)商鞅变法:
军事 强兵
经济 富国
政治
强权
思想文化
社会生活
学习目标4:阅读课本11页结合所学归纳商鞅变法主要措施,并填写表格
奖励军功,废除世卿世禄制,实行军功爵制
建立什伍组织,实行什伍连坐制度
废井田,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颁布标准器,统一度量衡
废分封,建立县制,国君直接任免官吏
建立什伍组织,实行什伍连坐制
轻罪重刑,强化法律意识
焚烧诗书,加强思想文化控制
禁止父子及成年兄弟同居一室,推行一夫一妻小家庭政策
材料
问题
答案
商鞅变法之后:
十年: 行法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秦人富强,天子致胙於孝公,诸侯毕贺。
二十年:车裂商君……遂灭商君之家(前338年)
百年:长平之战,坑赵卒四十万。灭周,迁九鼎于咸阳(前256年)
百三十年:六王毕,四海一(前221年) 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归纳概括商鞅变法带来怎样的影响。
1.打击了旧贵族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2.壮大了秦国的力量,为统一奠定了基础 3.推动了社会转型。
面对政局动荡、社会混乱的局面,一些有责任、有担当,代表社会各阶级、阶层利益的思想家纷纷著书立说,针对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各种问题,展开讨论,争相发表不同的见解,思想文化自由活跃。
百家争鸣

学习目标5:结合教材内容及所学知识,分角度归纳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你能从中得出什么认识?
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8世纪---公元前3世纪),不同阶层、派别的代表人物对各种社会问题提出了不同见解,形成了思想领域中空前的思想解放。
1.政治:周王室衰微,宗法分封制遭破坏,诸侯相互征伐兼并,为求富国强兵,各国纷纷变法。
2.经济:铁器牛耕使用,生产力发展,封建经济逐步形成。
3.思想:私学兴起,打破官府垄断教育的局面被打破。
4.阶级:士人阶层兴起,活跃于各个诸侯国。
认识: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反映。
学派 人物 时代 主要思想
儒家 孔子 春秋
孟子 战国
荀子
墨家 墨子 战国
道家 老子 春秋
庄子 战国
法家 韩非 战国
兵家 孙膑 战国
学习目标6:结合教材内容及所学知识,归纳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主要思想家的思想主张?
提倡“仁”和“礼” ;为政以德、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学思结合等
“仁政”;“民贵君轻”;性善论、义利观
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性恶论”;礼法并施
“兼爱”、“非攻”;“尚力”;节用和节葬
“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事物包含对立的两方面;“无为而治”
“齐物”、“逍遥”;天与人“不相胜”,人必须顺从自然
主张法、术、势相结合;变法革新
重视战争规律;“造势”;重视人的作用
材料
问题
答案
材料一:先秦时代, 是中国进入文明社会后的第一个大的转型期。面对社会严重的失序和失范状态, 哲人们思考的中心问题,就是如何建立有效的社会宏观调控系统,儒家、道家、法家都提出自己的一套治国平天下的理论。
材料二: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标志着中国思想文化发展进入了第一个枝繁叶茂的时期。
——人民版必修三第4页
材料三:春秋战国时期, 是中国思想史上的一个黄金时代。这个时代留下的思想智慧不仅像乳汁一样滋养了华夏民族, 而且成为全人类的宝贵精神财富。
——王磊《一个黄金时代的形成与终结》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百家争鸣的历史影响
1.对过去:提出结束失序状态的方法,推动了国家的统一;
2.对当下:开创了中国文化发展的第一个高峰;
3.对后世:成为全人类的宝贵精神财富。
问题思考
法家;法家主张加强中央集权及变法革新,适应了这一时期时代发展要求
假如你是春秋战国时期一个诸侯国君主,你会采用哪一家的思想?为什么?
课程小结
列国纷争
经济发展
商鞅变法
原因
影响
农业
手工业
商业
土地制度
经济政策
原因
措施
影响
表现
经济
政治
思想
积极
消极
百家争鸣
背景
代表人物及主张
影响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