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考复习:文文言文阅读技巧 课件(3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年中考复习:文文言文阅读技巧 课件(36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8-03 21:29: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6张PPT)
初中语文
文言文阅读技巧
如何读懂选文?
(1)先读最后一道题目,了解大致内容和主要事件。(此题如果要求“选择正确的一项”则除外)
(2)然后带着“何人?”“何时何地做何事?”“结果怎样?”“为什么?”等问题对文段用心地默读文章,以“事件”为依据对文章分层,理清文章思路。
(3)遇到实在不懂的字词,不必着急,同时必须用“?”或其他记号来提示自己放放先读下文,也许过后联系上下文进行推导自然能明白,或者可以到题目中去找答案。
题型一:断句
1、通文意(四步骤)
①通读全文,了解文意,分析情节。
②断出几个大的层次。(句首、句末虚词)
③按前后顺序,边琢磨边断句
④检查已断句部分,疑难处根据上下文推断
题型一:断句
2、抓标志 ①句首语气词:夫、其、斯、惟、盖、盍、且夫、若夫、乃夫、凡,以及谨、敢、窃、请等表敬副词,这些词常用在一句话的开头,前面可断开。
②句首关联词:苟、纵、是故、于是、向使、虽然、然而、无论、至于、至若、是以、然则、纵使等词前面可断开。
③句首叹词: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
④句首时间词: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既而、俄而、继而、斯须,前后都可断。
⑤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前面可断开。
⑥句末语气词:也、哉、矣、乎、焉、兮、耳、耶(邪)、与(欤)、而已、也与、也邪、矣哉、 也哉、也已、也已矣、焉耳矣,后面可断开。
题型一:断句
3、知语法 ①知名词:通读全文,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官职名等。这些名词常做主语或宾语,然后考虑什么人办什么事,采用什么办法,结果如何
②知动词:文言句式中,主谓结构居多,但主语常省略,借助句子成分,关键是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关系。 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动物名、植物名、时间等。
题型一:断句
③知代词:常见代词基本有下面三种:
⑴人称代词: 吾、我、予、余、朕、孤、寡人、臣、仆、妾等词,代说话或写文章的人,即今之所谓第一人称代词。其中“我”字,不仅各时代的文言皆用,而且一直用到现在。其余的在现代汉语中都不用了。尔、汝、女、若、乃、而、子、君、公、阁下、陛下、足下等,代受话人,是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你”“您”。其中“阁下”“陛下”有外交用语中还用。
⑵疑问代词——文言的疑问代词,问人的有“谁”“孰”“何”;“何”也问事。问事的还有“奚”“胡“曷”“恶”“安”“焉”等。
⑶指示代词——文言常见的指示代词有“此”“是”“斯”“兹”“夫”等,另“之”“其”“彼”除作人称代词外,还常作指示代词。
题型一:断句
4、辨句式 ①利用文言句中的感叹句、骈偶句、问答句,准确断句
②文言文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固定词组:有所、无所、有以、无以、以为、孰若、至于、足以、何以、于是、然则、是以、是故等固定句式:…者…也、为…所…、见…于…、何…之有、如…何、不亦…乎、何(以)…为、无乃…乎、可得…欤、况…乎、孰与…乎、安…哉等 “有所”“无所”“有以”“无以”“以为”“何所”“孰若”“至于”“足以”“得无”“无乃”“何以”“于是”“然则”等。
记住文言文习惯上较为固定的词组,不要把它们拆散,可以减少断句失误。
题型一:断句
5、察对话:文言文中的对话,引文常用“曰、云、 言”
文言文中的一些特殊对话标志语曰、云、言、白、语、道、谓、对等,也是帮我们快速断句的好帮手。
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明辨句读。
题型一:断句
6、明修辞:文言文是比较讲究修辞技法的——顶真、排比、对偶、反复、对比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古人行文注重对称,一般句式较整齐,且四六句居多 利用好这两大特点,我们也就可以比较顺利地断句了。
题型一:断句
7、明总分:准确判断文段的总分关系
(1)下列语段断句,有什么特点
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论语 卷八》)
【译文】有益的快乐有三种,有害的快乐也有三种。以有节度的快乐为快乐,以赞美别人的优点为快乐,以多交贤良的朋友为快乐,这是有益的。以骄奢放纵取乐为快乐,以尽情游荡为快乐,以贪图安逸为快乐,这是有害的。
(2)小结:文言文中,也往往有总分、分总的形式,我们自然可以据此进行断句。熟读这句话,我们可发现句中提到了“益者三乐”“损者三乐”这两个总说的句子,继而分别阐述各是哪三乐,也就是说这是一种总分关系,这样问题就好办了。
题型一:断句
8、懂常识、古代文化常识:谥号、称谓、年号、地名、年龄、官职
同现代汉语一样,文言文中主语和宾语一般由名词或代词充当,谓语大多数是由动词充当,而谓语又是构成句子的核心,我们只要抓住谓语动词,根据动词位置及和前后词语关系,进行推断,就能提高断句准确率。
另外,文言文语序和现代文语序基本相同,即主语在前,谓语、宾语在后,修饰语一般在中心词前。如掌握了文言语序规律,就会为准确标点文言文奠定基础。可见,语法分析能够帮助准确断句。
题型二:文言虚词和实词
1.文言虚词。常见的文言虚词有18个,我们要熟记每一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根据这些虚词的不同意义和用法,结合例句进行归类积累,在此基础上才能有把握地完成虚词的相关考题。
考纲所列18个文言虚词
⑴而
①连词:表并列,表递进,表承接,表转折,表修饰,表假设,表因果,表目的(“用来”)。
②代词:通“尔”,人称代词(“你,你的”)
③构成复音虚词(而已、既而、俄而)
⑵何
①疑问代词:“什么”“哪里”“为什么”“怎么”
②副词:“多么”
⑶乎
助词:表疑问语气,“吗”“呢”;表测度,“吧”;表感叹,“啊”“呀”;作词尾。
②介词:“于” “在” “从”
考纲所列18个文言虚词
⑷乃
①副词:表承接,就、才、于是;表转折,却、竟;表判断,就是。
②代词:你、你的。
⑸其
①副词,表测度,大概;表疑问,不译;表反诘,难道;表期盼,可要、要。
②连词,表选择,是……还是;表假设,如果。
③代词:仅不代第二人称;指示代词,那、其中。
⑹且
①副词,将要、将、暂且;表程度,已经、很。
②连词,表并列,又;表递进,并且、而且、况且;表选择,还是;表假设,如果;表让步,即使、尚且;表转折,可是、却。
③助词,用于句首。
考纲所列18个文言虚词
⑺若
①代词,第二人称;指示代词,这。
②连词,表假设;表选择,或、或者。
③构成复音虚词。
⑻所
助词①构成“所”字结构,……的人(事);
②和“为”呼应,表被动;
③和“以”连用,表原因,……的原因;
④和“以”连用,表手段,凭借,……的方法(凭借)。
⑼为
介词:①表对象,向、对;表替代,替;表目的,为着、为了;表原因,由于、因为;表被动,被。
②疑问语气助词,呢。
考纲所列18个文言虚词
(10)焉
①代词:三人称疑问代词,表疑代词,哪儿,哪里,怎么
②语气助词:陈述感叹疑问语气
③兼词“于之”
④作形容词词尾
(11)也
①用在句末,表肯定语气 ②表疑问语气
③用在句中,表语气的舒缓或停顿 ④用在句末,表判断语气。
(12)以
①介词:表凭借,凭、用、靠、按照;表原因,因、由于;表对象,跟、和;表时间、处所,于。
②连词:表并列、递进、承接、目的、因果、修饰(类“而”)。
考纲所列18个文言虚词
(13)因
①介词:凭借;按照;趁着、就着;因为;从、由
②连词,因此;于是、就。
(14)于
介词①表时间、处所、范围、对象等,在、向、到、从、对、对于、由于;
②表比较,比;③表被动,被。
(15)与
①介词,跟,同;介词,给、替;介词,和……相比。
②连词,和、及。
③通“欤”,语气词,表疑问或感叹
④动词:给予、结交、参加。
考纲所列18个文言虚词
(16)则
①副词:表判断,就是。
②连词:表承接,就、便、原来是;表假设,如果、假设;表并列,就;表转折,却、但是、倒是。
(17)者
①助词:附在动词后构成“者”字结构,……的人(事、物)
②用在句中,表停顿。
③附在时间词后,无实在意义
④放在数词后,翻译为“个,样”
(18)之
①助词:衬助音节;取消句子独立;结构助词(的);定语后置的标志;宾语前置的标志。
②代词:代人代事代物;指示代词(这,这样)。
题型二:文言虚词和实词
2.文言实词。实词的考查集中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几个考点,理解时必须结合具体语境。实词解释的方法:
(1)扩词法。这是最常用的方法,即给单个的文言字词组词,把单音节词变为双音节词。注意扩词要结合具体的语境。
(2)积累法。即把教材中所学的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一词多义字积累起来,以便自如地理解运用。
(3)揣测法。有些文言字词,用扩词的方法理解不通,教材中也没有出现,这种情况只能联系上下文揣测其意义,用这种方法时切忌脱离文本,毫无根据地随意猜测。
题型二:文言虚词和实词
课外文言文虽然考查的是对课外文言词语的理解,但是考点都在课内,它往往与已学过的课文中的文言词汇有联系,遵循的是“题在课外,答在课内”的原则。所以,在复习时,要对这些重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进行归类整理并识记。
题型三:文言句子翻译
1.文言文翻译的两个原则:
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题型三:文言句子翻译
2.紧抓关键词
文言文句子翻译给分点往往是翻译句中的关键字词,关键字词如果没有准确翻译出来,就会失分。如“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翻译为:他们自己说他们祖先(为了)躲避秦时战乱,带领妻子儿女和乡人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译出大意计1分,“妻子”“绝境”解释各0.5分)
题型三:文言句子翻译
3.文言句子六字翻译法:对、换、留、删、补、调。
(1)对,就是对译,逐字逐句落实。
(2)换,就是用现代词语替换古代词语。
(3)留,就是保留文言文中的一些基本词汇和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国名、朝代名、官职名、年号、政区名、典章制度及度量衡名称以及古今意义不变的词语等。
(4)删,就是删去文言文中的某些虚词。有些文言虚词在句中只起语法作用,在翻译时不必也不能翻译,只要不影响语气,就可以删去。一些句首的发语词、在句中表顺接的一些连词、起补充音节或停顿的结构助词等,均可略去不译。
(5)补,就是补出文言文中的省略成分。
(6)调,就是调整语序。如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主谓倒装等,在翻译时就要把这些倒置的成分调整过来,使之符合现代汉语语法。
题型三:文言句子翻译
4.翻译特殊文言句式
(1)判断句
古汉语判断句一般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对主语进行判断,不用判断动词“是”。其基本形式是“……者,……也”“……,……者”“……,……也”。
另一种是用“则”“皆”“乃”“为”“即”“非”等判断词表示肯定或否定判断。
还有一种情况是不用判断词,要根据上下文进行判断:
① “则”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
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② “是”作动词,表肯定判断。
例: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陋室铭》)
题型三:文言句子翻译
(2)倒装句
常见的倒装句有以下四种:
① 主谓倒装。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到句首位置,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例:“甚矣,汝之不惠!”正常语序应是“汝之不惠甚矣”。谓语前置,表强调的意味,可译为“你太不聪明了”。
② 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以及用“之”字或“是”字作为提宾标志时,宾语通常都要前置。例:“何陋之有”即“有何陋之”的倒装,可译为“有什么简陋的呢”。
题型三:文言句子翻译
③ 定语后置。古汉语中有时为了突出修饰语,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例:“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句中“花之隐逸”是“隐逸之花”的倒装,可译为“具有隐逸气质的花”。
④介宾结构后置。
A.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后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译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例:“能谤讥于市朝”为介宾结构后置,正常语序应为“能于市朝谤讥”,将介宾结构“于市朝”后置。
B.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后置,翻译时,一般都前置作状语。例“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将介词短语后置做状语,原句应是“愿陛下以讨贼兴复之效托臣”。
题型三:文言句子翻译
(3)省略句
常见的有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宾语省略和介词省略,有时也省略数量词和定语等。
① 省略主语。如:渔人甚异之……(渔人)便舍船,从口入。(《桃花源记》)
② 省略谓语。如: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③ 省略宾语。如:人不知(之)而不愠。(《论语》)
④省略量词。(文言文中数词后常省略量词)。如:一(张)桌,一(把)椅,一(把)扇,一(块)抚尺而已。(《口技》)
⑤省略介词。如:有时朝发(于)白帝,暮到江陵。(《三峡》)
题型三:文言句子翻译
(4)被动句
被动句主要有两种情况:
一是用“于”“为”“为……所……”“见”字表被动;
二是没有被动词,但意思隐含被动,要根据上下文语意去推断。
题型三:文言句子翻译
(5)固定句式
初中常见的文言文固定句式有:
① “不亦……乎”:相当于“不是……吗”。如: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
②“以……为……”:相当于“把……当作……”。如: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即“把丛草当作树林,把虫蚁当作禽兽……”。(《童趣》)
③ “何……为”:相当于“为什么要……呢”“为什么会……呢”。如:此何遽不为福也?即“为什么不会变成福呢?”(《塞翁失马》)
④“何以……”:相当于“凭借什么……”。如:何以战?(《曹刿论战》)
题型四:内容理解与拓展延伸
1、内容概括型
内容:第一,概括选文内容;第二,对文中人物形象的理解;第三,结合选文,借助文中的语句或词语提出问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
解题方法:首先,读懂全文,弄清文章的意思;其次,理解文旨;最后,尽量从原文中寻找答案,可以直接摘抄原句,或找到相关的句子再进行翻译。
题型四:内容理解与拓展延伸
2、人物分析型
人物形象分析是文言文中的重要考点。其中包括了对人物性格特征的分析、形象意义的评价,还有对人物形象的认识。
分析人物形象要全面、多角度,要把握两个基本点:一是要从文章出发,不使用一些概念性的语言,这样才能保证对人物形象概括得准确;二是用语准确,符合人物所处的环境和时代特点。
题型四:内容理解与拓展延伸
3、比较探究型
原则:异中求同,同中求异。
“异中求同”是指通过比较阅读,抓住重点句段,进行甄别、筛选和提炼,找出两文的共同特点,解释一般规律。
如昆明中考有一年第12题要求“概括两个选段中百姓对他们的举动分别有什么反应,并说说有何作用。” 那么在文段中筛选提取有关两人的事迹信息,然后再“同中求异”。
注意从表象入手,要结合当时的写作背景剖析材料,理清各自表达的深层意义,揭示个性特征。
题型四:内容理解与拓展延伸
4、启示感悟型
此类题目的解答,要求考生既要发掘出文章所蕴含的意义,又要结合自己的思想和生活实际来谈。答题要求:①紧扣问题,寻找依据;尊重原文,深入发掘。②依据原文,了解情感;熟悉作者的情感态度,解剖分析。③注意答题层次。启示感悟类题目,往往设计问题时都有“你得到什么启示”“你是如何看的”“谈谈你的看法”等等,因此在解答时,先回答“我得到什么启示”“我认为……”等,再按顺序写出自己的几点感受或理由。
习题演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贞观二年,太宗谓黄门侍郎王珪曰:“隋开皇十四年大旱,人多饥乏。是时仓库盈溢,竟不许赈给,乃令百姓逐粮①。隋文不怜百姓而惜仓库,比至末年,计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炀帝恃此富饶,所以奢华无道 ,遂致灭亡。炀帝失国,亦此之由。凡理国者务积于人不在盈其仓库。古人云:‘百姓不足,君孰与足?’但使仓库可备凶年②,此外何烦储蓄!后嗣若贤,自能保其天下;如其不肖,多积仓库,徒益其奢侈,危亡之本也。”
(节选《贞观政要》)
【注释】①逐粮:自己寻找粮食。②凶年:灾年,饥年。
习题演练
1.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凡 理 国 者 务 积 于 人 不 在 盈 其 仓 库。
2.下列句中红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乃令百姓逐粮/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
B.隋文不怜百姓而惜仓库/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马说》)
C.亦此之由/忘路之远近(《桃花源记》)
D.自能保其天下/其中往来种作(《桃花源记》)
/
/
B
习题演练
3.解释下列句子中红色词语。
(1)隋文不怜百姓而惜仓库( )
(2)比至末年( )
(3)计天下储积( )
(4)徒益其奢侈( )
4.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炀帝恃此富饶,所以奢华无道,遂致灭亡。
5.陶渊明的“世外桃源”反映了人民对安居乐业生活的追求。请结合本文谈谈你从中获得了哪些启示。
爱怜
等到
计算
只是
隋炀帝依仗着隋文帝留给他的富饶,因此奢华浪费、挥霍无度,导致国家灭亡。
统治者要爱民,要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