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德强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德强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4.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8-04 08:23: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德强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
答题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48分)
1.两河流域是人类文明的最早摇篮之一。下列文明成果中,属于这一地区的是
A.楔形文字、《汉谟拉比法典》 B.种姓制度、佛教
C.象形文字、金字塔 D.公元纪年、基督教古希腊艺术
2.农牧业的产生提供了稳定的食物来源,要求更细密的社会分工,这促进了生产力进一步发展,进而出现剩余产品、社会分化和阶级。为了控制生产资料和剩余产品,国家开始产生。材料旨在说明
A.人类文明产生具有曲折性和长期性 B.农牧业是古代最重要的生产部门
C.阶级和国家出现是文明产生的标志 D.生产力的发展是文明产生的根源
3.约公元前494年,斯巴达国王克列奥美涅斯已因未能攻占阿哥斯而遭到监察官审判。约公元前506年,斯巴达人规定两个国王中只能一王出征,还必须有两名监察官随行。此外监察官和国王还要每月交换一次誓言。由此可知,古希腊城邦斯巴达的寡头政治
A.监察官是国家元首 B.国王有名无实
C.实质上是君主专制 D.具有民主色彩
4.“一带一路”战略成为社会热点。某历史兴趣小组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时收集了亚历山大东征、佛教传入中国、丝绸之路等素材,他们研究的主题是
A.文明的冲突与融合 B.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C.帝国的扩张与崛起 D.中华文明的吸引力
5.据统计,1500—1650年,西班牙从美洲掠夺的黄金多达180吨,白银多达16000吨,超过当时世界总产量的三分之二。西班牙此举
A.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解体的进程 B.打破了世界各地相对隔绝的状态
C.促进了本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D.推动了美洲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6.新航路开辟后,欧洲人大量移民美洲,亚欧大陆的牲畜、水果引入美洲,美洲特产流入世界各地。同时,欧洲人也将疾病病原体带入美洲和大洋洲。上述现象说明( )
A.殖民掠夺残酷无情 B.先进思想观念传入美洲
C.世界走向整体发展 D.资本主义制度向外扩张
7.佛罗伦萨的地理学家托斯坎内里曾按照地圆说理论绘制了“世界地图”,将中国和印度的位置确定在大西洋的彼岸,使人们相信,从欧洲出发向西穿越大西洋,就可以到达东方。据此推断该地图( )
A.取得基督教会的支持 B.得到中国皇帝的认可
C.为欧洲探险家提供支持 D.为欧洲宗教改革助力
8.新航路开辟以后,大量贵金属从美洲源源不断流入葡萄牙,葡萄牙商人变得富有,他们纷纷购置地产,购买贵族头衔。而同时期的法国则鼓励对外贸易,发展工商业,多储备金银。这些现象( )
A.促进了两国的社会转型 B.推动商业贸易中心的转移
C.促使法国成为世界霸主 D.导致两国不同的发展轨迹
9.自16世纪50年代开始,欧洲的自然科学家把数千种未知物种进行了分类,确定了适应欧洲不同气候和土壤的少部分物种,其中的一些食物物种对欧洲人的饮食习惯产生了重要影响。这反映出( )
A.科学的发展促进了世界物种交流 B.世界联系加强影响人类物质生活
C.欧洲饮食结构变化引发商业革命 D.新航路开辟促进世界贸易的发展
10.新航路的开辟,不仅改变了世界历史的进程,也对欧洲各国产生了重大影响,由此出现了不同的别称,如“黄金漏斗”“现代金融和商业制度创立者”“新航路的受害者”等,三者对应的分别是( )
A.葡萄牙、英国、美国 B.英国、意大利、德意志
C.西班牙、荷兰、意大利 D.意大利、法国、荷兰
11.15—16世纪,西欧专制国家可以调动社会上一切力量——经济活力、技术进步、新教徒的进取精神等,把它们汇合成一个整体引向海外。这说明西欧专制制度( )
A.在早期发展中推动了社会进步 B.为新航路开辟提供了强有力后盾
C.支持了工业革命后的殖民扩张 D.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政治前提
12.据美国钢铁业统计,1870年,美国有钢铁企业808个,工人7.8万人,钢产量320万吨,投资额1210万美元:到1900年,美国有钢铁企业669个,工人27.2万人,钢产量2950万吨,投资额5.9亿美元。这一数据反映19世纪后期的美国钢铁业发展变化的主要特征是( )
A.行业竞争激烈 B.生产和资本走向集中
C.企业规模保持稳定 D.劳动生产率快速提高
13.1824年,欧文在美国印第安纳州建立起一个“新和谐公社”。公社实行生产资料公共占有,权利平等,民主管理,共享劳动成果等原则。“新和谐公社”的建立,引起了全世界注意,人们从世界各地纷纷赶来,热情参加和谐公社的建设。人们热情参加的原因是
A.工业革命带来贫富差距的扩大 B.科学社会主义呈现强大吸引力
C.美国宪法颁布后带来稳定秩序 D.工业革命后商品市场竞争激化
14.工业革命以前,美国家庭的经济重担一般由男性承担,女性鲜有在外谋职者。工业革命兴起后,女性就业人数开始缓慢增长,1800年就业女性还仅占女性总人口的5%,但到1850年时已增长至10%。这说明,工业化( )
A.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 B.引起了大规模人口流动
C.促进了男女平等实现 D.改变了家庭的经济结构
15.1853年,马克思在论述英国对印度的殖民统治时说,“英国在印度要完成双重的使命:一个是破坏的使命,即消灭旧的亚洲式的社会;另一个是重建的使命,即在亚洲为西方式的社会奠定物质基础。对此理解正确的是,英国对印度的侵略( )
A.极大地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B.导致印度近代长期的贫穷和落后
C.阻碍印度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D.客观上有利于冲破当地落后的生产关系
16.近代以来,亚非拉美许多地区形成了单一经济,如印度和埃及的棉花、东南亚的橡胶和锡、南部非洲的黄金和铜、中美洲的热带水果、古巴的蔗糖等。其历史根源是( )
A.新航路的开辟促进全球商品流通 B.各地的地理环境和气候存在差异
C.亚非拉美国家注重发展民族经济 D.欧美列强大力推行殖民主义政策
17.17~18世纪,欧美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进行了资产阶级革命。各国资产阶级革命过程中普遍具有的特征是
A.推翻了君主制度 B.彻底解决土地问题
C.建立民主共和制 D.向法治化国家过渡
18.历史学家钱乘旦认为:英国《权利法案》颁布后,国王有独立的行政权,是实实在在的行政首脑,他有权遴选政府大臣,并亲自主掌国务大事;当时议会对政府并没有控制权,大臣之间不存在横向联系,也不需要协商一致。这说明在当时英国( )
A.议会无法限制国王的权力 B.君主立宪制还有待完善
C.责任制内阁已经基本确立 D.《权利法案》遭到了破坏
19.“麦哲伦的环球航行不仅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证明了地圆学说的科学性,而且还直接驳斥了教会有关地球的各种谬论,使教会思想体系在数十年内一直处于混乱之中。”这说明麦哲伦环球航行
A.直接催生了近代自然科学 B.推动了欧洲思想解放运动
C.使人们开始关注现实世界 D.动摇了欧洲人的宗教信仰
20.《神雕侠侣》第6回:“他(杨过)自幼闯荡江湖,找东西吃的本事着实了得,四下张望,见西边山坡上长着一大片玉米,于是过去摘了五根棒子。玉米尚未成熟,但已可食得。”熟悉历史的朋友,可能会感觉有点不对劲。因为玉米是明朝才从美洲传入中国的,也就是说,在南宋末期的杨过,是不可能吃到大概200多年后的玉米的。下列和玉米的传入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郑和下西洋 B.新航路开辟 C.商业革命 D.三角贸易
21.1787年制宪会议关于奴隶制存废争吵异常激烈,北方代表要求废止奴隶制,南方代表坚决反对并要求奴隶被计入人口总数。制宪者们意识到坚持彻底铲除奴隶制,将会产生严重的后果,最终选择了让步。这说明制宪者试图
A.践行启蒙思想的理性精神 B.巩固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
C.通过妥协维护美国联邦制 D.实现南北之间的分权制衡
22.美国1787年宪法中有:“众议员人数及直接税税额,应按联邦所辖各州的人口数目比例分配,此项人口数目的计算法,应在全体自由人民——包括订有契约的短期仆役,但不包括未被课税的印第安人——数目之外再加上所有其他人口之五分之三。”材料表明1787年宪法
A.体现了人人平等的原则 B.公开支持奴隶制度
C.根除了英国的殖民实力 D.具有种族歧视色彩
23.“任何一级政府都是不可信任的,但是级别越高、距人民越远、权力越集中和强大的政府,越需要特别的限制。”为了限制中央政府的权力,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实行
A.邦联制原则 B.参众两院制 C.责任内阁制 D.三权分立制原则
24.1832年,英国规定:从前由“衰落选区”在下院充任的席位一律取消,把这些席位给子一些直到那时还未被允许派遣代表参与议会的新兴大城市,选举权推广到了那些拥有一定数额的财产或缴纳一定数额的租税的人。这一规定对英国政治的突出影响是
A.增强了工业资产阶级政治权力 B.扩大了工人阶级的政治权利
C.议会成为国家政治权力的中心 D.完全剥夺了旧贵族政治实力
25.《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联邦的主席职位属于普鲁士国王,普鲁士国王享有德意志皇帝的尊称。联邦议会与帝国议会的召集、开会、延会、闭会之权属于皇帝。皇帝委派官吏,在必要情况下,命令他们退职”。这反映了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是
A.带有较强的专制主义色彩 B.皇帝权力不受法律的制约
C.君主是统而不治的“虚君” D.议会成为国家权力的中心
26.18世纪,英国的棉织品大为流行,有人统计,即使把当时妇女和儿童都投入生产,传统的手工纺织工艺也不能满足市场需求。这一现象可用于说明英国
A.开展工业革命的必要性 B.劳动力资源的严重匮乏
C.革新技术的条件已具备 D.调整产业结构的紧迫性
27.《剑桥欧洲经济史》写到:19世纪后半期逐步出现了技术进步的制度化。更多的先进工业企业不再满足于接受技术创新并利用它们,而是通过精心的有计划的试验来寻求这种技术创新。材料旨在说明第二次工业革命
A.范围广、规模大、数量多 B.使旧产业部门丧失了活力
C.发明不再来源于工匠的技术改造 D.是科学与技术结合的典范
28.经过第二次工业革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更高的境界,也很自然地引起了生产关系上的变化。下列项中,属于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生产关系领域最重大变化的是
A.资本主义工厂制取代了手工工场 B.工业无产阶级和工业资产阶级对立
C.生产进一步集中,出现垄断组织 D.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初步形成
29.1871年5月,巴黎公社对国营工厂“罗浮军械厂”进行改造,建立了“全体工人大会”,大会有权选举产生工厂的公社代表和一切管理人员。选举产生“工厂理事会”,其中的工人代表组成专门的“监察委员会”,负责监察工人的工作和工厂会计报表。上述举措
A.蕴含着人民当家作主意识 B.加强了企业管理的纪律性
C.有利于企业决策的专业化 D.实现了企业生产的规范化
30.卢德主义者是米德兰地区和北英格兰的一群熟练的手工工人,1812年,他们四处破坏机器,因为他们认为正是机器威胁到了他们的生计。卢德主义者的行动
A.阻止了英国的工业化进程 B.是自发反抗剥削的工人斗争
C.发现了资本家剥削的秘密 D.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31.1842年《共产党宣言》发表后,很快在德国、法国、比利时等国传播开来。至1888年,恩格斯在其英文版序言中写道:“它无疑是全部社会主义文献中传播最广和最具有国际性的著作,是从西伯利亚到加利福尼亚的千百万工人公认的共同纲领。”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欧洲工人运动开始兴起 B.该宣言阐明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C.印刷术在欧洲不断革新 D.交通工具变革加强了欧洲各国间的联系
32.1850—1930年,东南亚的森林覆盖率从85.3%减少到73.2%。东南亚原本以森林、荒野和沼泽为主的生态系统转变成以人类干预自然为特征的农业生态系统,形成“整齐划一、有序排列”的种植园自然景观。材料表明
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 B.殖民扩张造成新的生态危机
C.东南亚经济现代化的初步发展 D.国际范围内分工进一步发展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33.(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2世纪,西欧具备了自治城市形成的必要条件,更多的行业集中到城市,刺激了商业和贸易的繁荣。工商业的发展造就了一个新的市民阶级,这使得争取人身自由开始成为城市斗争的主要内容。西欧的商人打破了封建等级依附关系的纽带,在城市中建立起全新的个人法律地位,逐步形成了与封建社会有很大反差的市民文化,它崇尚民主参与和自由平等、强调私有和尊重法律、注重契约和权利、关注世俗利益,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升华而形成近代市民阶级精神,即现代法治精神。
——摘编自鲁蒙娜《中国与西欧城市发展影响因素浅析》
材料二 中世纪的城市共同体鼓励了人们“一种自从古希腊和古罗马衰落以来已经不复存在的自信心、权威和作为公民的自豪感”,使城市法得以出现。城市法抛弃了不符合城市生活的封建习惯,重新确立了新的民事财产商业制度。对瓦解封建制度起着积极的催化作用,并为重新建立社会法则开辟了道路。
——摘编自程化美《简述中世纪城市自治的主要内容》
(1)根据材料一,概括西欧城市自治运动兴起的社会条件。(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城市自治运动对欧洲社会发展的影响。(6分)
34.(20分)自由是人们的普遍追求,近代西方对自由进行了不懈探索。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文艺复兴史不是艺术史或科学史,抑或文学史,甚至民族史。它是欧洲人在精神方面鲜明地获得自我意识自由的历史。
——布克哈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
材料二 马丁·路德提出,在自由之路上,唯有通过信仰、成为基督徒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在这一过程中,基督徒通过信仰而获得的自由使其成为了“众人之主”。然而马丁·路德同样提出,每个基督徒同样也是“众人之仆”,要通过爱上帝、爱邻人,实现自我救赎。从这个意义上讲,马丁·路德将自由与道德和行善联系了起来,劝诫世人通过遵循耶稣基督的教导积德行善以获得自由。
——肖樊《马丁·路德的自由观》
材料三 孟德斯鸠认为,由于人们已经习惯于被压迫与统治,奴性也已经渗透到当时人们的心里了,若想要启蒙,真正有效的方法还在于呼唤人们的理性,从而由内向外进行彻底的改变。当人们呼唤理性之时,专制政体的压迫统治与宗教神权不合理的迷信统治将会溃不成军。在理性启蒙后人们重新找到的自由,并不是广义上的属人的自由而总是限定在一个团体内,法律就成为了自由背后的必然概念。人类寻找的自由就不应该是站在法的对立面而是被法包含其中。
——摘编自刘斌、贺如璋《法律规范下的理性启蒙与自由》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自我意识自由”的含义,并指出其产生的根源。(6分)
(2)据材料二,简述马丁·路德主张的获得自由的途径,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影响。(8分)
(3)据材料三,指出孟德斯鸠所说的自由的本质及阻碍自由实现的障碍。(4分)
(4)依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自由的认识。(2分)
35.(20分)近代以来工业化进程加快,深刻改变着社会面貌。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下表是两次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各经济部门的产出指数(1750年为1)。
年份 传统行业 新兴行业
毛织品 亚麻布 水车 棉织品 生铁 煤 汽船
1750 1.0 1.0 1.0 1.0 1.0 1.0 ——
1800 1.4 3.0 1.71 24 6.7 2.1 1.0
1850 2.2 7.3 2.79 267 83.3. 10.6 56.0
1900 7.2 5.4 2.54 788 337.2 53.2 2402.7
——摘自杰克·戈德斯通《为什么是欧洲?》
材料二 1801年,英国第一次人口统计,伦敦的人口是100万,50年后是260多万。1832年,城市里富有的中产阶级为了躲避霍乱向伦敦西部郊区搬迁,但还得每天回到城市上班。19世纪中期,英国大城市之间的铁路已经铺好,这意味着人们来伦敦更方便了。为避免蒸汽机车带来的污染,火车站多被建在市郊。1854-1855年,每天大约有20万人进出伦敦,大都市开始潮汐式的通勤。
1860年2月,世界上第一条地铁正式动工。1863年1月,人类第一班地铁列车从帕丁顿站开出。地铁平时每15分钟一班,高峰期每10分钟一班,第一年就运送了1000万人。把城市公共交通的重要任务交给了地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地面的大拆大建,漫步伦敦时,还能感受到莎士比亚时代的风貌。大规模地铁建设阶段,这个时期也是城市向周边地区扩展最快的一段时期。
——摘编自巴克勤《西方社会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英国这一时期的经济发展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动新兴行业发展的有利因素。(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伦敦修建地铁的原因及其影响。(8分)
(3)综合上述两则材料,谈谈你对工业化影响的认识。(2分)
历史试题评分参考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D D A A C C D B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B B A D D D D B B B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C D D A A A D C A B
题号 31 32
答案 B B
二、非选择题
33.(12分)
条件:行业集中,商品经济繁荣;市民阶层力量壮大;市民文化影响;封建势力衰落。(6分)
影响:有利于商品经济、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奠定了近代民主、法治的基础;促进封建主义瓦解,推动欧洲社会转型。(6分)
34.(20分)
(1)含义:肯定人的价值(肯定人,肯定人的欲望);把人性从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3分)根源: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3分)
(2)途径:因信称义(信仰即可得救);道德修养(行善)。(4分)影响:传播和发展了人文主义;为启蒙运动的到来做了思想上的准备。(4分)
(3)本质:是法律范围内的一种权利。(2分)障碍:专制王权;宗教神权。(2分)
(4)认识:自由是自然的权利:追求自由应遵循道德;追求自由应恪守法律。(2分)
35.(20分)
(1)趋势:传统行业缓慢增长;新兴行业增长迅猛。(4分)
原因:工业革命成果集中在新兴行业(生产技术的进步);相较于传统行业革新阻力较小;海外市场需求的刺激;受专利制度的保护;工厂集中生产提升效益。(任答3点即可)(6分)
(2)原因:城市人口大量增长;工业革命带来的交通潮汐问题(交通拥堵):城际铁路的修筑增大了市内交通压力。(任答2点即可)4分
影响:缓解了城市公共交通压力;提高了市民生活质量;带动了城市大规模扩张;保护了城市布局和老街区风貌。(任答2点即可)4分
(3)应该辩证地看待工业化的影响,工业革命一方面带来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同时也造成一系列社会问题(贫富分化、城市环境问题、阶级对立等)。(言之有理即可)2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