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基督教的兴起和法兰克王国
一、教学分析
1. 本课的单元地位分析:从476年西罗马帝国的灭亡到新航路开辟,史学家称之为中古史,也叫中世纪史,即封建时代。封建制度的形成、发展和解体是这一时期欧洲历史的主线。本课介绍中世纪欧洲的政治文明形成、发展及特点。
2. 课标与本课子目呈现方式分析:本课子目一,介绍基督教的传播及基督教在欧洲中世纪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本课子目二、三、四,介绍法兰克王国的建立、发展、强盛到分裂的过程以及西欧封建等级制度,简要介绍了欧洲新的封建的政治文明。
3. 本课教学内容的逻辑结构分析:内容一,公元1世纪,在罗马帝国统治下的巴勒斯坦地区产生了基督教。后来,基督教与罗马教皇互相支持,4世纪末,基督教被定为国教,基督教得以进一步传播。内容二,日耳曼人在灭亡西罗马帝国、建立众多小王国的过程中,也接受了基督教。日耳曼人建立的诸多王国中,法兰克王国强盛起来。王权与教权相互合作,相互利用,政教合一,共同维护统治秩序。内容三,以法兰克王国为典型,通过不断完善的封君封臣制度,形成自上而下的世俗统治制度。内容四,法兰克王国不断对外扩张过程,9世纪初形成西欧最大王国,史称查理曼帝国。但,这种统治不稳定,843年,查理曼帝国分裂为三个部分。
二、教学目标
1.时空观念:了解世界古代史中的上古史和中古史的划分;知道基督教的创立和传播区域;知道法兰克王国的地理方位;了解德意志、法兰西和意大利三个国家的地理分布。
2.历史解释:理解封君与封臣之间权力与义务的关系,理解西欧封建等级制度的特点,理解教会与王权的关系。
3.史料实证:学生对教材和教师补充的史料进行分析与归纳,提炼得出历史结论。
4. 唯物史观:认识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的过渡是历史发展的进步与规律;理解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5. 家国情怀:主要培养学生国际理解素养,了解、理解和尊重宗教在欧洲社会中的作用,了解欧洲人“民族意识”产生发展历程。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1. 重点:理解西欧封建等级制度
2. 难点:(1)理解封君与封臣的关系;教权与王权的关系。(2)历史解释素养和国际理解素养的培育。
五、教学过程
1. 新课导入——开宗明义,凝神点题
开篇展示世界古代史分为上古史和中古史两个部分。介绍西欧封建时代的概念,让学生知道封建制度的形成、发展和解体是这一时期欧洲历史的主线。
欧洲中世纪史比较复杂。空间上,可分为西欧和东欧两个部分。西欧中世纪1000年左右的历史发展,时间上又分为两个阶段——5世纪至10世纪,10世纪至15世纪。两个时段的发展各有特点。东欧部分,主要是东罗马帝国,1000年来的历史发展相对安定。
明晰本课学习的课标要求,让学生有目标意识;呈现本课各子目间的内涵及逻辑关系,让学生有系统认知。
正课讲授——设疑启智,理性生成
【活动一:看图说史——基督教的传播、影响】
教师展示与基督相关2幅图,并设问,“图上这个人是谁?他对世界最重大的贡献是什么?最早兴起于何时、何地?教义是什么,后如何传播?”引导学生结合图片及教材文字内容进行思考和信息提取。
教师设问“你知道基督教的节日有哪些?”学生结合生活及自身认知说出圣诞节、复活节、感恩节等,体现历史与现实的联系。
【活动二:读书知史——法兰克王国及其发展】
教师课件播放法兰克王国地图和5—6世纪的法兰克王国形势图,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思考“法兰克王国是何时建立的,建立者是谁?为巩固统治,他采取了哪些措施?”
通过表格,教师引导学生从思想、政治和对外政策上归纳法兰克王国采取的巩固措施和作用。
【活动三:对话悟史——封君封臣制度】
教师呈现查理·马特和领主之间的对话,让学生感悟当时查理·马特面对的困境和为改变该局面而采取的改革,从而引出西欧中世纪封君封臣制度。
教师出示西欧封君封臣制度示意图。
1、法兰克王国为何形成封君封臣制度呢?
(1)西罗马帝国时期盛行“大地产制”。原属于罗马帝国的大地主们,为保护自己利益,奋力反抗法兰克国王统治。法兰克国王只好承认现实,只要他承认法兰克国王统治,成为国王的臣下,法兰克国王依然承认该地主原来占有的地产,赐予其封号。
(2)法兰克国王的亲族、支持国王的教会、追随国王征战的功臣,法兰克国王也赐予其土地和封号。被分封者成为国王的臣下。
法兰克国王采取这些措施,有什么作用?——取得了原罗马大地主、教会和功臣的支持,巩固了法兰克王国的统治。
各位受分封的贵族,采用同样的办法,分封下属。最基层的下属,称为“领主”。
2、解读“封君”“封臣”历史概念及两者之间的权利、义务内容和关系,总结封君与封臣关系的纽带是“土地的封赐”,特点是“封建等级森严,权力和义务交织,带有一定的契约意义。”进一步阐明西欧中世纪封君封臣制度产生的历史影响和作用。
对学生说明,封君封臣制度中的“君”与“臣”,不能简单理解为国王和臣子,他们有特殊含义。即,
如果把国王分封的臣下,称为一级分封,“封君封臣”中的“君”,就是指国君(国王)和大臣。
各位大臣再对下属进行分封,称为二级分封。这里“封君封臣”的“君”指的是分封者,“臣”指下属的受分封者。
以此类推,各位基层“领主”,就是最小的“臣”。
3、充分利用《缔结封君封臣关系的仪式》图及相应“相关史实”,帮助学生理解西欧“君”、“臣”关系。
【活动四:对比析史——比较欧洲封君封臣制度与中国西周分封制】
教师出示“西欧封建等级制”和“中国西周分封制”的示意图,带领学生对比分析两者的异同。
学生深刻认知和区分西欧封建等级制的典型内涵特征是“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中国西周分封制的典型内涵特征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教师进一步用表格进行总结归纳点拨。
制度 共同点 不同点
西周分封制 等级森严;分封者与受封者权利与义务交织。 纽带:血缘。周王是最高统治者,民众都服从周王。
西欧封建制 纽带:土地。各等级之间,不可越级统治。国王不能直接统治民众。
这种制度,在今天还能找到历史痕迹。例如,同样应对新冠疫情:
2020年初,中国中央政府从全国各地、从军队调集医护人员支援湖北抗疫,全国遵令而动。因为,中国自古以来,中国地方和全国人民服从中央正确决策。英国第一轮疫情大爆发时,英国政府只能动员志愿者参加抗疫。因为,中央政府的命令,需要得到派出支援者的地方议会同意,也要得到受援地方的议会同意。因为,英国的中央政府,不能直接统治“臣下”的“臣下”。
教师引导学生完成教材P36的判断题并进行分析。
【活动五:扑克牌话历史——查理曼帝国】
教师以学生感兴趣的扑克牌过渡到第四子目:查理曼大帝。
教师出示两幅法兰克王国的版图,让学生认识到8世纪,查理四处征伐扩张,法兰克王国成为当时西欧最大的王国。
【活动六:论从史出】
教师出示两则史料:
材料一:6世纪,教会利用 《圣经》 中农牧产品的1/10“属于上帝”的说法,开始向基督教信徒征收此税。
材料二:779年,法兰克国王查理大帝规定:缴纳什一税是每个法兰克王国居民对教会的义务……(所征实物)分为大什一税 (粮食)、小什一税 (蔬菜、水果)、血什一税(牲畜) 等,纳税人收入的1/10要贡献给教会,负担主要落在农民身上。
设问:“根据材料,结合课文知识,指出查理为鼓励基督教发展采取了什么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措施的影响?”并出示简易示意图解读教权与王权之间的关系。
学生掌握历史概念“什一税”,并理解教会宣传“君权神授”观念来维护国王的权威;而国王通过物质、军事力量来维护教会的权威。它们之间相互利用,借助对方的力量巩固自己的地位。
教师出示油画《查理加冕图》和《拿破仑给皇后约瑟芬戴上皇冠》,进一步补充解读“欧洲所有的皇帝都需要由教皇加冕以得到上帝的认可。直到拿破仑时期,这一传统还在延续。但是我们要关注的是:西欧封建初期,王权希望依靠基督教为自己的统治披上合法的外衣,而教会也希望依靠强大的国王来壮大自己的力量;后来,随着王权的加强,在最高权力的拥有问题上,教皇与封建君主不断发生碰撞和摩擦,教权与王权明争暗斗,矛盾增多。”
只到今天,虽然各国元首的任职,再不需要教皇加冕,但是,不少欧洲国家,以及美国元首就职,还有宗教仪式。例如,美国总统就职,就手按《圣经》。
【活动七:变中观史——查理曼帝国分裂】
教师课件出示《查理曼帝国的分裂》,学生从地图方位中知道843年,查理曼帝国一分为三,互不隶属。成为以后德意志(东部)、法兰西(西部)和意大利(中部)三个国家的雏形。
3. 课堂总结——梳理线索,明理增信
教师出示年代尺,带领学生一起梳理本课知识线索,厘清逻辑脉络。
教师总结:“本节课我们了解了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基督教的兴起和影响、法兰克王国的强大和西欧封建等级制度。
欧洲中世纪封君封臣制度和基督教,对当时和后世影响深远。
(1)西欧封建制度是中古欧洲历史的一项核心内容,西欧封建制度的核心是西欧封建等级制度,即封君封臣制度。这一制度,至今影响了欧美国家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2)在西欧,基督教是人们最主要精神信仰。在欧洲封建社会,王权与教权政教合一,共同维护统治秩序。“君权神授”观念有利于巩固君主统治,国王分封给教会大量土地,罗马天主教会占据当时西欧土地的三分之一,还允许教会征收“什一税”,增强了教会经济力量。在整个中古时期,教会在政治上与世俗王权分庭抗礼,在思想文化方面形成一元垄断。”这种状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学习本课内容,有利于对欧美国家和人民所作所为、所思所想的理解,便利我们与欧美地区的交往。
六、板书设计(思维导图式 图片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