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统编版纲要上第15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课件(共3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历史统编版纲要上第15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课件(共31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8-04 10:43: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1张PPT)
第15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了解明清时期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的重要变化;认识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
材料一 崇祯15年(1642年) 江苏《吴县志》卷29记载:“西番麦(注:玉米),形似稷而枝叶大,结子累累,如芡实”。——曹树基《玉米和番薯传入中国路线新探》
材料二 各地众业兼营的的情形,除了粮食作物外,大体上在沿江沙地和地形高昂的常熟、昭文、嘉定、坤山和镇洋的大部分地区,以种植棉花、纺纱织布为主……在沿太湖地区和毗邻浙江嘉兴和湖州府的吴江震泽的不少地方,以种桑养蚕、缫丝织绸为主。在属于吴县的太湖中的洞庭东西山,以蚕桑水果花木种植为主。在太湖、淀山湖、阳澄湖……和其他水网地区以渔业为主。在苏州城郊,以花木蔬果为主。——范金民 《清前期苏州农业经济的特色》
材料三 明朝苏州一位叫谭晓的人,低价购买大量洼地……低洼为池养鱼,池上筑舍养猪、鸡,鱼食其粪:四周垒高地,按地质种果树、蔬菜等。产品卖出后,收入是田地生产的三倍。
问题探究:明清农业的特点?
耕地面积增加;高产作物引进,粮食产量增长; 经济作物繁多;
生产区域化;产品商品化;多种经营兴盛
①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②传统与新兴手工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
粉彩瓷器是中国传统彩瓷品种之一,康熙时,粉彩瓷器技术已问世,雍正时期,粉彩瓷器技术达到登峰造极的水平。
(2)手工业领域
特征:机户出资,机工出力,雇佣关系
实质: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
明朝中后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吴民生齿最繁,恒产绝少,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织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浮食奇民,朝不谋夕,得业则生,失业则死……染坊罢而染工散者数千人,机户罢而织工散者又数千人,此皆自食其力之良民也。
——《明神宗实录》卷361万历二十九年七月丁未
我吴市民,罔藉田业,大户张机为生,小户趁织为活。每晨起,小户百数人嗷嗷相聚玄庙口,听大户呼织,日取分金为饔飧计。大户一日之机不织则束手,小户一日不就人织则腹枵,两者相资为生久矣!
—— 蒋以化《西台漫记》卷四
商帮
徽商大宅院
晋商遗产:乔家大院
材料一:“皇家看故宫,民宅看乔家。”
材料二:“无徽不成镇”
明清时期是以血缘和乡土亲缘为纽带,拥有会馆办事机构和标志性建筑的商业集团(群体)。
材料一:据统计,宋代江浙地区在行政中心之外,出现了71个市镇,明代达316个,清代增至479个……这些市镇充斥着牙行、布行与手工作坊,收纳周边个体民户的产品,进行深加工、吸引外地客商,行销远方市场。
——赵冈《中国城市发展史论集》
盛世滋生图
清朝人徐扬所绘,反映了清朝中期苏州商业的繁荣景象。
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兴起,逐渐成为地区贸易网络的核心;
市民阶层的发展壮大和世俗化倾向。
明清之际思想文化领域发展与变化时代背景
经济:
商品经济繁荣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刺激。
政治:
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封建统治走向衰弱;吏治腐败,社会矛盾尖锐。
思想:
程朱理学成为官学后日益僵化;
实行文化专制政策;
西学东渐,开阔人们眼界。
社会:
(北宋)程颢
(北宋)程颐
(南宋)朱熹
(南宋)陆九渊
(明)王守仁
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
宋明理学
陆王心学
王阳明,名守仁,号阳明先生,浙江余姚人,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书法家兼军事家、教育家,心学的集大成者。弘治十二年(1499年)进士,历任刑部主事、贵州龙场驿丞、庐陵知县、右佥都御史、南赣巡抚、两广总督等职,晚年官至南京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
材料一:心外无理,心外无事。心即性,性即理。
材料二: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材料三:外心以求理,此知行之所以二也。求理于吾心,此圣门知行合一之教。
——王阳明《传习录》
心即是理,“良知”就是隐藏在每个人心中的“天理”;
“致良知”,“天理”往往被私欲所遮蔽,需要重新发现、扩充、实行;
知行合一;
李贽
黄宗羲
顾炎武
王夫之
明末
(1527-1602)
明末清初
明末清初
明末清初
(1610-1695)
(1613-1682)
(1619-1692)
梨洲先生
亭林先生
船山先生
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明清时期思想领域还有有何变化?
材料一: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而独无是非哉,岂其无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李贽《藏书·世纪列传总目前论》
材料二: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
——《焚书》
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是非,提倡个性解放
否定孔子的权威
材料三: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除却穿衣吃饭,无伦物矣。世间种种,皆衣与饭类耳。
——《焚书》
反对理学家“存天理,灭人欲”,认为穿衣吃饭便是人伦物理
材料四:李贽说:“有好女子便立家,何必男儿?”并赞扬卓文君私奔再嫁司马相如“当大喜,何耻为?”
——参见李贽《初谭集》《藏书》
抨击封建社会男尊女卑,提倡男女平等,婚姻自由
李贽——
(1)政治:抨击君主专制制度,揭露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①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继承先秦民本思想)
②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
③主张设立监察机构——学校,限制君权。
黄宗羲——守住心学的阵脚
(2)经济:反对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主张工商皆本。
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明夷待访录·财计三》
反映了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色彩
我们当学生时代,《明夷待访录》实为刺激青年最有力之兴奋剂。我自己的政治活动,可以说是受这部书的影响最早而最深! ——梁启超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也一再介绍黄宗羲等人进步的政治学说,大量印发《明夷待访录》等著作,以有助于宣传反对君主专制,动员人民进行民族、民主革命。
材料一: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自公卿大夫至于百里之宰,一命之官,莫不分享天子之权,以各治其事。 ——《日知录》
材料二: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日知录》
材料三: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股肱(gōng)惰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神州荡覆,宗庙丘墟。 ——《日知录》
③批判理学空谈误国,主张“经世致用”,注重实学,提倡实践和真知。
②区分亡国与亡天下,提倡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
梁启超概括,强调社会责任感
顾炎武—朱学五世传人
①批判君主专制,主张“众治”反对独治
因地制宜,振兴工商业。主张在雁南、雁北发展纺织业,在西北山泽地区开矿产,在东南沿海通市舶,发展海外贸易。
④经济:因地制宜,振兴工商业,发展海外贸易
评价:开一代朴实学风的先河
●治学方法:重视调查研究、实事求是、博学考据
●思想观念:立足现实、学以致用
①唯物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不断变化,其发展变化有规律可循。
唯物主义,世界本原为气
3.王夫之
②认识论:主观的认识是由客观对象引起的,一切事物通过考察研究是可认识的;提出“行先知后”。
③辩证法: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4、政治:批判君主专制,主张循天下之公
5、经济:重视工商业
王夫之的唯物思想,启示了近代人们的思维方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代表中国古代哲学发展的顶峰。
评价:
进步性
局限性
评价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
①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推动明清之际儒学发展,从而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生机;
②对君主专制的批判,经世致用的思想,构成中国早期启蒙思想的源头,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
①从内容看,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没有提出新的社会制度;
②从地位看,在当时没有形成主流,无法动摇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
③从影响看,未能使中国社会实现社会的转型,影响有限。
实质:是对儒家思想的批判继承(并未超越范畴)
2小说与戏曲
时间 作者 著作 地位
小说 元末明初 施耐庵
罗贯中
明中期 吴承恩
清中期 吴敬梓
曹雪芹
戏曲 明 汤显祖
清 孔尚任
明清
道光
《水浒传》
《三国志通俗演义》
我国最早的两部长篇白话小说,开创了章回体的写作体裁。
《西游记》
神话小说的杰作
《儒林外史》
讽刺小说的杰作
《红楼梦》
古典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享誉世界
《牡丹亭》
传奇趋向长篇化,情节更加曲折复杂
《桃花扇》
昆曲
长期流行
京剧
逐渐成为全国最流行的剧种
戏曲
乾隆五十五年,即公元1790年,那年高宗八十岁大寿。为了给高宗祝寿,四大徽班便陆续开赴北京演出。在北京,它们演出了许多场次,观看的人很多。徽班进京不但为高宗八十大寿增加了浓烈的气氛,也给当时的北京市民带来的丰富的文化生活。这一事件轰动了京。三庆、四喜、和春、春台的合称
袁绍 吕蒙 程咬金
特点:它是综合性表演艺术,集唱(歌唱)、念(念白)、做(表演)、打(武打)、舞(舞蹈)于一体。行当、脸谱、戏服构成京剧文化。
道光年间,汉剧(又称楚调)艺人进京、参加徽班演出。“徽汉合流”向京剧衍变奠定了基础。
同光十三绝
1905年,谭鑫培在丰泰照相馆拍摄了黑白无声影片《定军山》,该片成为了中国第一部电影。
谭鑫培
京剧由北京走向全国;民国时期逐步走向世界。
同光年间京剧走向成熟
明清时期小说得以繁荣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1)工商业发展,城市繁荣,市民阶层壮大。
(2)传统的宋元话本在新的社会条件下得到继承发展。
(3)文化下移,更多的下层文人从事小说创作。
(4)印刷术不断完善,书坊迅速发展。
(5)各种社会危机、社会矛盾逐渐加强,不少文人开始对现实进行批判。
3、科技
时期 人物 贡献 地位(意义)
明朝 李时珍
徐光启
宋应星
徐弘祖
利玛窦(传教士)
明成祖
清朝 康熙朝
乾隆朝
特征:
①总结性著作多
②多集中于实用科技
③西方近代科技传播
《本草纲目》
古代医药学的总结性著作
《农政全书》
古代农学的总结性著作
《天工开物》
古代工艺学的总结性著作
《徐霞客游记》
地理学和地质学名著
翻译西方科学书籍;
绘制《坤舆万国全图》
传播了西方科技知识(西学东渐)
《永乐大典》
中国古代最大的类书
传教士帮助清廷绘制全国地图
《四库全书》
中国古代最大的丛书
1.特点
(1)重经验:中国古代科技从内容上看主要是应用科学,是经验的总结,缺乏理论探索,还处于对自然界各种现象的描述阶段,即感性认识阶段,缺乏理性认识(西方重实验)
2)重综合:中国古代科技直接从现象中进行整体理论综合。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西方重分析)
(3)重实用:中国古代科技实用性强,却很少能用逻辑方法对这些经验进行整理,作出理论概括和分析。(西方重理论)
(4)重农业:中国古代科技服务于农业。(西方重工业)
全面理解中国古代科技
古代赋税制度演变:
春秋时期---
汉代时期---
魏晋时期---
隋唐时期---
北宋时期---
明朝时期---
清朝时期---
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
一条鞭法
(前期)租庸调制
(后期)两税法
租调制
编户齐民制度(赋税徭役制度形成)
相地而衰征、初税亩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总体特点:
征收的标准:
人丁→田亩、资产过渡;
征收的方式:
实物地租→货币地租;
征收的名目:
多种成分→单一货币
征收时间:
由不定时→定时
农民服役:
由必须服役→可以代役
摊丁入亩
创新三:赋税制度
[深化拓展] 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未能实现社会转型的原因
客观 原因 缺乏政治基础 君主专制统治空前强化,压抑了早期民主思想的发展
缺乏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 封建经济占据绝对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因受到封建制度的严重阻碍而发展缓慢,未形成资产阶级力量
缺乏思想基础 纲常礼教,文化专制,阻碍早期民主思想的传播
缺乏群众基础 人们深受封建礼教毒害,迷信愚昧,难以接受新思想
主观 原因 自身缺陷 明显 未能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本质上并未脱离地主阶级儒学的范畴,在行动上也未解决实际问题
再见
(三)西学东渐:
(1)明朝后期起,以意大利人利玛窦为代表的西方传教士来中国。传教的同时,在一定范围内也传播了西方科技知识。
利玛窦
李之藻、利玛窦《坤舆万国全图》,现藏于南京博物院
——明朝后期到近代西方的学术思想向中国传播的过程
四、明清科技:古典科技的总结与西学东渐
(2)清朝前期,传教士运用欧洲测绘技术,帮助清廷绘制了较为精确的全国地图。
清代当地地方志中的佛山镇、汉口镇
工商业市镇的兴起;
材料 据统计,宋代江浙地区在行政中心之外,出现了71个市镇,明代达316个,清代增至479个……这些市镇充斥着牙行、布行与手工作坊,收纳周边个体民户的产品,进行深加工、吸引外地客商,行销远方市场。
——赵冈《中国城市发展史论集》
落日余晖
01
承古萌新
02
回光返照
03
问题:阅读教材,结合所学试着解释西学东渐和概括明清时期科技发展的特点。
(二)西学东渐:从明朝后期起,一些欧洲天主教传教士前来中国传教,他们借助传播科学知识来达到传教的目的,在一定范围内传播的西方科学知识,包括地球和各大洲大洋等地理概念,清朝前期传教士还运用欧洲测绘技术,帮助清廷绘制了较为精确的全国地图。
(三)明清时期科技发展科技呈现的特点:
1.从内容看:总结性巨著,集大成之作;
2.从价值和影响看:古典科技(传统科技的总结),虽无突破、创新,但仍处在世界
领先地位;
3.从部分内容看:受西方文化传入的影响。如《农政全书》、《天工开物》、《坤舆
万国全图》。
(四)古代中西科技发展比较:
特点:
1.秦汉至明朝前朝,中国科技发明一直领先于世界其他国家;
2.明朝中期以后至鸦片战争前,中国科技发明落后于世界其他国家。
原因: 1.秦汉至明朝前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完善;封建经济繁荣;中国古代
文化源远流长;各民族交流密切,民族融合加强。
原因: 2.明朝中后期以后,封建制度渐趋衰落;君主专制主义钳制了思想文化事业
的发展;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中国开始落后于世界历史发展潮流;西方
国家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确立了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理性主义确立,
促进了科技的迅猛发展。
客观原因 缺乏政治 基础
缺乏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
缺乏思想 基础
缺乏群众 基础
主观原因 自身缺陷 明显
君主专制统治空前强化,压抑了早期民主思想的发展
封建经济占据绝对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因受到封建制度的严重阻碍而发展缓慢,未形成资产阶级力量。
纲常礼教,文化专制,阻碍早期民主思想的传播
人们深受封建礼教毒害,迷信愚昧,难以接受新思想
未能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本质上并未脱离儒学的范畴,在行动上也未解决实际问题中。
思考:明清两代思想文化黯然失色的原因?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