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9张PPT)
第18 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壹 路在何方?
——资产阶级的探索与农民阶级的抗争
贰 危机重重!
──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戊戌维新运动(1898年6月---1898年9月)时代背景
1政治:
2经济:
4思想基础:
3阶级基础: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中国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维新思想传播。
甲午战后,列强掀起瓜分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王韬(1828年—1897年)
郑观应(1842年~1922年)
薛福成(1838年—1894年)
随着洋务运动展开和中国资本主义产生,出现早期唯新思想知识分子。经济上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外国进行商战;文化上兴办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政治上主张革新,君主立宪,但是未形成完整理论。
1895北京《万国公报》
1895北京强学会
1897天津《国闻报》
1895上海强学会
1896上海《时务报》
1897长沙时务学堂
1891广州万木草堂
严复(1854~1921)《天演论》
借“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观点进化论阐明变法必要性
宣传维新思想,进行舆论动员
赫胥黎英国著名博物学家、生物学家、教育家。达尔文进化论最杰出的代表。
①康有为:撰写《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奠定了维新派的理论依据。
②梁启超:在《时务报》发表《变法通议》等文章,宣传维新变法。
康有为 梁启超
托古改制?
康有为为什么要打孔子的旗号宣扬维新变法理论?概括康有为思想的特点。
原因:
①民族资义经济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②儒家思想仍居正统地位,可以减少变法阻力。
特点:把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与儒家学说相结合。
1898年1月,康有为上书《应诏统筹全局折》(即上清帝第六书),成为新政的施政纲领。
《应诏统筹全局折》
文化:废八股,兴西学;创办京师大学堂;设译书局,派留学生;奖励科学著作和发明
经济:鼓励私人开办工矿企业
军事:改用西洋军事训练
政治:开放言路。精减机构。任用新人。废除旗人特权。
康有为
光绪
荣禄
慈禧
袁世凯
后党
帝党
资产阶级性质自上而下的改良运动
性质:
百日维新
(1)时间:1898年6月11日—9月21日,时间间隔百天。
(2)标志: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
(3)内容
(4)1898年9月21日戊戌政变
狱中题壁
谭嗣同
望门投止思张俭,
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
去留肝胆两昆仑。
戊戌六君子
、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救亡图存之路:败因
依据材料并结合教材,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材料一 维新志士们大多是青年士人,为国家民族之救亡图存大业挺身而出,以天下为己任,但却未能走入民间获得群众的支持和力量,缺乏足够的社会支援。它是一场准备很不充分的政治运动。
——康广仁《致易一书》
材料二 戊戌变法持续时间仅103天,共发布280多件新政論旨,平均一天就是两件多,其中明确指示具体办法、論令实行的就有175件。
——赫德(海关总税务司,英国人)
材料三 他们虽然认识到帝国主义侵略的严重性,却以为这是中国积弱的结果……只有等中国富强起来才可以自然地“消除外患”。
——《历史上重大改革与回眸》教参
维新派缺乏可靠的社会基础,又把希望寄托于并未完全掌握实权的皇帝身上
急功近利,措施失当
对列强抱有幻想,未提出明确反帝主张
主观原因
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救亡图存之路:败因
依据材料并结合教材,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材料四 慈禧太后嗜权如命,通过“事后报告制度”“事前请示制度“,仍牢牢掌握着实权,光绪帝只是维诺听命。变法开始第四天,慈禧迫使光绪帝下令:免去翁同龢的军机大臣等一切职务,驱逐回籍......慈禧完全控制了京津地区的军政大权。
——据王先明主编《中国近代史(1840-1949)》整理
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守旧势力强大
客观原因
失败原因
①根本原因:
②具体原因:缺乏严密的组织;缺乏可靠的社会基础;寄希望于没有实权的光绪帝和少数官僚;守旧势力强大
1、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
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道路走不通。
2、中国近代化道路是漫长而又坎坷的。
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
教训:
戊戌维新运动的影响(角度?)
材料一 戊戌变法也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一次政治改革运动,它不是洋务运动的简单继续,而是有质的飞跃。洋务运动是为了维护和加强封建制度,而戊戌变法则是要逐步变封建专制制度为资本主义民主制度,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破天荒的,它符合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大趋势。
——郑师渠主编《中国近代史》
①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旧式官僚体制,符合世界发展大潮
材料二 在那个时期(戊戌维新时期)的新式学堂(京师大学堂、湖南时务学堂等等)和开设西学的书院(如两湖书院)里,出过黄兴、蔡锷那样民主革命的风云人物。而短时间里纷纷兴起的学会……各依其不同的具体宗旨,为广开中国的民智而介绍西方的社会科学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②为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等革命和民主运动培养了人才。
合作探究
材料三 中国资产阶级新文化也是在戊戌维新运动时期和稍后几年初步建立起来的。资产阶级的新学术,哲学、历史学、经济学、文学理论等已经萌生,“诗界革命”“文体革命”“小说界革命”“戏剧改良”等相继而起,资产阶级的新文化,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形式上,开始成为中国近代文化的主流。
——郑师渠主编《中国近代史》
材料四 维新派人士在倡导变法的同时,也特别注意移风易俗的工作……戒缠足、禁鸦片、讲文明、重卫生、讲简捷、重效率、剪发辫、易服装、反跪拜、重女权等等,都是反映新政治、新经济和新文化的组成部分,都是除旧习、立新风的社会变革。
——李侃、李时岳等主编《中国近代史》
④移风易俗,推动社会风气和社会习俗的转变
③传播西方社会科学,启发民智。
⑤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日本明治维新VS戊戌维新运动
原因
社会背景
明治维新——成功
资本主义发展水平较高 幕府统治危机
戊戌变法——失败
资本主义发展水平不充分
封建顽固势力强大
武装倒幕成功
倒幕派实力强大
领导力量
维新派力量薄弱
寄希望于无实权的皇帝
政策措施
逐渐改革,大力推行
措施激进,无法推行
国际环境
列强侵略亚洲其它国家
帝国主义瓜分中国
挽救危亡之“维新”
戊戌六君子被杀害
变法措施几乎全部废止
慈
禧
“思想界之一大飓风也。”
“其火山大喷火也,其大地震也”
1898年新建学会、学堂和报馆已达300多个。
“像野火一样,延烧着许多少年人的心
和血。“因梁启超号“任公”,湖南
有位青年为自己取笔名叫“学任”。
成否
唯物史观:戊戌变法是一场肤浅的、短命的政治变革,但又是一次深刻的、意义深远的思想启蒙。(冯天瑜《中华文化史》)
义和拳
义和团团民
“还我江山还我权,刀山火海爷敢钻。哪怕皇上服了外,不杀洋人誓不完。”
统编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
问题:义和团运动的口号是“扶清灭洋”,你怎么看?认识?
爱国性: ⑴义和团打击的对象是外国侵略势力,它反映了当时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已经成为主要矛盾。⑵“扶清”有利于争取官军反帝;“灭洋”能够动员广大群众参加反帝斗争。
落后性:⑴ “扶清” 容易让群众放松对清政府的警惕(没有认清清政府的本来面目)。⑵ “灭洋”带有笼统排外色彩(没有区分外来侵略者和外来近代文明)。
历史认识:1.农民阶级不能代表先进生产力,不能成为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2.中国革命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思想理论创新成为时代性的课题
义和团运动与八国联军侵华
①19世纪末民族危机日益加剧
②西方教民与当地民众的冲突
背景
兴起
山东(反洋教的斗争中兴起。西方势力深入中国城市、乡村后引发了一系列冲突,特别是德国强占胶州湾,进一步刺激了山东民众)
“扶清灭洋”
口号
山东 → 直隶
发展
结果
1901年,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
清政府:先抚后剿
列强:组成八国联军直接出兵镇压
▲ 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形势图
▲ 义和团揭帖
评价
性质
意义
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也”,“瓜分一事,实为下策”
①展现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的牺牲精神
②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梦想
农民反帝爱国运动
败因!
1、盲目排外
“庚子三春,日照重阴;君非桀纣,奈有匪人。最恨合约一误,致皆党鬼殃民”。号召人民起来反抗外国侵略者。
2、农民阶级局限性,没有先进阶级领导,无法阻止中国滑向半殖民地深渊
③削弱清政府统治能力,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
④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到来;
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局限
教训: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
农民阶级不能独立完成反帝反封任务。
太平天国 义和团运动
性质
背景
革命纲领
组织方式
斗争规模
特点
对外关系
主要影响
结局
有领导中心和军事制度
反帝爱国的农民运动
国内阶级矛盾激化;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处于自由资本主义阶段
瓜分狂潮;帝国主义阶段
《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
口号:扶清灭洋
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运动
自发性分散性
14年18省
山东河北等地
平等外交
吸收基督教,拜上帝教
利用中国宗教和封建迷信
盲目排外
沉重打击清政府统治
粉碎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企图
因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而失败
①镇压了义和团
②占领了北京(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犯下骇人听闻的罪行。使北京城继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再次遭受洗劫)
▲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在紫禁城前检阅通过皇宫的联军部队。这是对清王朝的最大侮辱
历史纵横 克林德碑
1900年6月,德国驻华公使克林德在前往清政府总理衙门时,途经东单牌楼,与清军发生冲突,被当场击毙,这就是“克林德事件”。1901 年《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派醇亲王载沣为头等专使大臣,代表中国政府就克林德被杀一事赴德国谢罪致歉。清政府在克林德被害处建立牌坊,此即为克林德碑。1918年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败,中国成为战胜国之一,11月13日,北京城兴奋的人们将象征耻辱的克林德碑改名为“公理战胜碑”,由东单迁移至中央公园。在 1952 年召开的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上,为表彰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所作的贡献,决定将“公理战胜牌”改为“保卫和平碑”。
1900年—1901年八国联军侵华
东南互保
1900年6月26日,在刘坤一、张之洞等人的支持下,由盛宣怀从中牵线策划与各国驻沪领事商定了“保护东南章程九款”。
上海租界归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督抚保护,两不相扰,以保全中外商民人命产业为主。
表明中央权威的式微与地方势力的扩张,严重动摇了清政府的统治。
在清政府宣战的背景下,地方大员寻求“自保”,削弱了抗击侵略的力量,不利于国家的统治。地方的自保在一定程度上又体现了他们在政治事务上的独立性,为清朝灭亡埋下伏笔。
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
中国向各国赔偿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9.8亿两
加剧了中国的贫困和经济的衰败
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由各国派兵保护
成为列强侵略中国的大本营
禁止华北科考5年,惩办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吏,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加入反帝性质的组织
标志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1901年《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危害
民族危机加深:《辛丑条约》
直接侵华→以华制华
清政府就像列强手中提线木偶一样
逐步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战争 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 中日甲午战争 八国联军侵华
时间 1840-1842 1856-1860 1894-1895 1900
目的 打开中国市场 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日本对外扩张,为其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 维护在华利益;瓜分中国
国家 英国 英国、法国 日本 英法美俄德意日奥
条约 《南京条约》 《天津条约》 《北京条约》 《马关条约》 《辛丑条约》
影响
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总结: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的历程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