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草原》教案(表格式,2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课《草原》教案(表格式,2课时)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5.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8-04 15:24: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草原》教学设计 两课时
【教材分析】
这篇文章是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该单元主要以大自然的景物为主,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和生活中的情趣。学生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可以感受内蒙古美丽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风俗民情,同时了解到蒙汉情深、民族团结的主题。
【学情分析】
我校六年级的孩子都是从小到大在城市里长大,对于草原的认识较少,对于名家的散文著作读的更是少之又少,因此在教授这篇课文时,要注意联系学生的实际对草原的感知,并且比较自己的感知和老舍笔下的草原有何不同,从而加深对草原的印象与理解。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能联系上下文,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蒙汉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读懂课文,在草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熏陶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2.学会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写的生动情景。
教学难点
3.联系课文,说说对“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句话的理解和体会。
【教学策略与学习资源准备】
教学策略:
设置情境,师生共同披文入境,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师生对话、生生对话,以读促悟,以悟促读,引导学生把情感体验充分表现出来。
预习作业:
1.大声朗读课文两遍,查阅生字并标出注音,圈出优美的词句。
2.抄写p6课后词语三遍,并标出每个词语的注音。
3.读完课文后,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可以提问。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课前交流: 你见到过草原吗?请见到过的同学描述一下草原的风景,说一说在草原上的感受。老舍笔下的草原是哪个地方的草原呢? 2.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就和作家老舍一起,走进内蒙古大草原,去领略那美丽的风光,去感受那独特的民族风情。 引导学生回忆相关的草原风景 学生交流自己对于草原的印象以及游玩经历 用音乐和图片导入的新颖方式将学生带入草原高远辽阔的境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对学习课文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检查预习情况 1.字词检查 2.简介作者: 舒庆春(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字舍予,笔名老舍,满族人,本名舒庆春,生于北京,中国现代小说家、著名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著有长篇小说《小坡的生日》《猫城记》《骆驼祥子》等,老舍的文学语言通俗简易,朴实无华,幽默诙谐,具有较强的北京韵味。 简要介绍作家知识 学生记笔记 了解基本的文学常识
三、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自由通读课文。思考:课文为我们描绘了哪三个画面? 2.能否给这三个画面取个小标题呢? 草原风光图—主客相见图—主客联欢图 引导学生把握全文思路 学生通过默读找寻文章思路 帮助学生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四、朗读品析,感受草原风光美 1.课文的开头并不是这样的,我们来一起看看老舍先生的原文,作者原来对草原的印象和现在对草原的印象有什么不同呢? 2.我们发现这段文字非常优美,读着读着,让人仿佛置身于辽阔的大草原之中。说说你觉得哪些语句写得美? (1)“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①理解“一碧千里”(出示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后,再让学生说一说这个词语的意思)。 ②“茫茫”就是模糊不清,结合图画,让学生说说“并不茫茫”的意思。 (2)“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①有感情地朗读,读出“清鲜”“明朗”的草原的高远辽阔的意境。 ②如果此时你就置身于草原之中,你会怎么做?(想象:作者会高歌一曲什么?谁愿意上来高歌一曲?) (3)“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①拿出一张中国画,向学生演示讲解“绿色渲染”“墨线勾勒”。 ②图片展示,感情朗读,体会“柔美”的感觉。 (4)“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①这句话是从哪一方面来写的?(感受) ②不同的心情对周围环境会有不同的感受,你是否有过这样的感受? (5)“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①骏马和大牛会回味吗,这是什么写法?(当然不会,这是联想的写法) ②作者为什么会想到骏马和大牛是在回味草原的乐趣呢?(这是作者描写的技巧,借牛马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3.这些景物有什么样的特点呢? 天上写到天下,景物之间的层次关系。除了写景,还写了自己的感受。首次见到草原,2-6从上到下空间顺序,看到的景色,过渡句,第8句进一步表达作者的感受。写自己感受的方式灵活多样,有穿插在写景中,写景后,隐含在对景色的描写之中。 引导学生细读文本第一段 学生品味关键字词句 培养学生细读文本能力
五、作业 1.完成练习册1-4题 2.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掌握对课文的了解情况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重温“风光美” 1.多媒体播放草原风光图片。 3.引导在图片欣赏中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引导学生复习上课所学知识 学生回忆所学知识 温故而知新
二、深读悟情,感受“人情美” 1.自由朗读课文,找一找草原的“人情美”表现在哪些地方?画出有关的句子。 2.课堂交流,随机指导。草原主人是如何招待我们的呢? (1)“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车跟着马飞过小丘,看见了几座蒙古包。” ①这段话描写了一个什么场景?(迎接远客) ②“一群马”“男女老少”说明了什么?(来迎接的人很多) ③“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来迎接的人群为什么立刻拨转马头,而不是在这里交谈一会儿?(想早一些把客人请进蒙古包) ④面对此情此景,你会有什么感受?(热闹、热烈、热情) ⑤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2)“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 ①读句子,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看到了不停地握手。听到了不停地欢笑。 ②通过朗读把当时的热情表现出来。 (3)“干部向我们敬酒,七十岁的老翁向我们敬酒。我们回敬,主人再举杯,我们再回敬。”一系列动词。  ①反复朗读这句话,体会其中洋溢的热情。  ②想想大家在敬酒的时候会说些什么? (4)“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①逐句逐字地理解:“何忍别”是指不忍别离;“天涯”是指蒙古族所住的地区,那已经是我国北部的边陲了,所以叫它天涯;“碧草”指一片绿色的大草原;“话斜阳”是指在夕阳中,在那天涯碧草之上,我们互相高兴地、亲切地交谈着。 ②连起来说说这句话的意思:蒙古族和汉族两族人民情深似海,哪里忍心离别呢?所以到了夕阳已经落下了,仍然谈兴正浓。 ③如果当时你就在现场,你的心情是如何的?你想说什么?试着写一写自己的心情和想对草原人民说的话。 引导学生细读2-5段 学生认真找寻文本细节 培养学生文本细读的能力
四、总结课文 本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了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时看到的美丽景色 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款待的情景,表现了蒙汉人民团结友好的深情厚谊,抒发了作者对祖国河山无限热爱的思想感情。 请个别学生总结 学生认真回顾之后总结
五、课后作业 1.完成练习册6、7题 2.完成思考与探究第三题
【板书设计】
风光美
 草原
人情美
【教学反思】(教学完成后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