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柏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生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深厚的主旨,体会文章对于残酷战争的控诉。
3. 体会微型小说“以小见大”的特点及其悬念的写作方法,把握微型小说的构思特点。
4.感受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领悟希人民对战争的痛恨和对和平的渴望。
教学重难点:
1.品味文本中的词句,理解作者蕴含其中的感情。
2.体会微型小说“以小见大”的特点及其悬念的写作方法,把握微型小说的构思特点。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前谈话
1. 抓住同学们的问好,询问同学你希望我哪里好?点明中文词汇有丰富的含义。
2. 出示两组词语
阳光 沙滩 椰树 奔跑 黑夜 室外 火光 呼喊
3. 让同学们谈谈看到这两组词语之后的感受,或者想到的画面。
谈完之后出示两张图片,让同学们体会意料之外的感受。
4.带着这种感受,让我们走进在柏林这篇课文。(手书课题)
一 导入课文
1. 由课题下的导读,引出战争一词(板书)
2. 看到战争这个词,谁能用 别的词语来形容它?
生答,师板书:家破人亡 枪林弹雨……
3. 看到这些词语,我仿佛看到这样的画面(出示二战图片)
4. 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一篇与战争有关的文章。
二 新授
1. 自由读课文
2. 带着两个任务读课文,梳理课文情节。
3. 第一个任务梳理情节,展示学生的作业,生评进行补充。
4. 师明确本文的情节。
5. 交流:让你感触最深的是什么?
6. 生答(师提示补充)(老兵的最后一句话,让同学们读一读,读出感情)
7. 出示第一段修改后的课文,请同学们谈谈修改后的文章与原文的区别
生答:是将第三段的原因放到第一段了
8. 这两篇文章,你喜欢哪一个呢?
生讨论回答(师引导)
这就是悬念(板书),能引起我们继续阅读的兴趣,也能给我们带来更震撼的效果。
9. 板书同学们感触最深内容的关键词。
10 看着这两组表现战争的词语你发现有什么不一样吗?
生答 (师引导归纳)
正面与侧面描写 以小视角展现大战争 (以小见大)
11.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