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教学题目: 5.1.2 垂线(第二课时) 总课时: 12课时 时间:
课标要求 了解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相交与平行两种,理解相交线、平行线、平移的有关概念及性质,会运用这些概念和性质进行简单的推理和计算;会用三角板、量角器等工具熟练地画垂线、平行线及有关简单几何图形,逐步培养学生的识图和绘图能力; 进一步熟悉和掌握几何语言,能够把学过的概念和性质,用图形或符号语言表示出来; 通过探索、猜测,进一步体会学会推理的必要性,发展学生初步推理能力;通过揭示一些概念和性质之间的联系,对学生进行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推断,体验数学活动的趣味性,以感受推理过程的严谨性以及结论的确定性;开展探究性活动,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和合作精神,激发学生乐于探索的热情。
内容与学情分析 内容分析 本章主要内容是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相交线和平行线,以及平移变换的内容。本章首先研究了相交的情形,探索了两条直线相交所成角的位置和大小关系,给出了邻补角和对顶角的概念,得出了“对顶角相等”的结论;并着重研究了相交的特殊情形——垂直,探索了垂直的性质,给出了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概念。接着研究了平行的情形,教科书首先引入了一个基本事实(平行公理),以此为出发点探讨了两条直线平行的性质和判定,并给出了两条平行线间的距离的概念,还对命题以及命题的构成作了简单的介绍。最后研究了平移的概念和性质,以及利用平移设计图案和分析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学习目标 了解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相交与平行两种,理解相交线、平行线、平移的有关概念及性质,会运用这些概念和性质进行简单的推理和计算;会用三角板、量角器等工具熟练地画垂线、平行线及有关简单几何图形,逐步培养学生的识图和绘图能力; 进一步熟悉和掌握几何语言,能够把学过的概念和性质,用图形或符号语言表示出来; 通过探索、猜测,进一步体会学会推理的必要性,发展学生初步推理能力;通过揭示一些概念和性质之间的联系,对学生进行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学习重点 “垂线段最短”的性质,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概念及其简单应用.
学习难点 对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概念的理解
学情分析 本章知识是学习线和角的继续,也是学习几何知识的重要基础,以后几乎所有几何图形的学习都用到本章知识。
教学方法 讲解,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引导探究。
教具器材 课件
第 3课时目标 经历观察、操作、想像、归纳概括、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用几何语言准确表达能力。了解垂线段的概念,了解垂线段最短的性质。会度量点到直线的距离.体会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意义。
学生提前需要做的准备工作 预习
学习策略 讲解,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引导探究。
学习环节 学习任务设计与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设计 设计意图落实目标
导入新课 一、创设问题情境 1.教师展示课本图5.1-8,提出问题:要把河中的水引到农田P处,如何挖渠能使渠道最短 简单说成:垂线段最短. 观察写出 汇报 小组交流发现 汇报学生思考讨论,借助举例说明.解读探究 创设情境 检旧导入
环节一 点到直线的距离 1.师生根据两点间的距离的意义给出点到直线的距离命名. 结合课本图形(图5.1-9),深入认识垂线段PO:PO⊥L,∠POA=90°,O为垂足,垂线段PO的长度比其他线段PA1、PA2……中是最短的. 小组交流 尝试表述 小组合作尝试找出 展示汇报,评议、补充。 思考交流 弄清概念间的联系和区别。
环节二 变式训练(1)过点P画射线MN的垂线,Q为垂足; (2)过点P画射线BN的垂线,交射线BN反向延长线于Q点; (3)过点P画线段AB的垂线,交线AB延长线于Q点. 上前指出汇报独立完成计算任务小组交流发现 汇报 小组讨论 汇报, 自主学习 应用知识,加深理解
达标检测 P6练习
作业布置 课本P8.6,P10.10, 12题(思考)
板书设计 垂线 例题,练习
教学反思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