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物质运输的途径》教案
教学目标:
1、概述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及其关系。
2、能区分动脉血和静脉血。
3、能解释血液循环的意义。
教学重点:
1、概述血液循环的途径。
2、辩证的分析血液循环途径。
教学难点:
理解人体的血液循环途径。
教学过程:
一、教师导课
老师扁桃体发炎,进行了手部静脉注射,药物是沿着怎样的途径到达扁桃体发挥作用的呢?
二、进行新课
教师投影展示血液循环模式图,引导学生开始奇妙的探究之旅。
探究之旅一:
(一)问题探究:
1、体循环和肺循环的起点和终点各是什么部位?
2、你能描述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吗?
(二)成果展示:循环列车游戏——
游戏规则:参与角色扮演的同学,按照血液循环的路线,喊出自己所代表的角色。
探究之旅二:
(一)问题探究:血液流经体循环和肺循环后血液成分分别有什么变化?变化的部位分别在何处?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二)形象推演: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的物质交换、肺泡与毛细血管间的物质交换。
(三)视频演示:心脏结构与血液循环的途径。
(四)成果展示:循环列车游戏——
游戏规则:参与角色扮演的同学,在喊出自己所代表的角色的同时,说出相应部位流动血液的成分。
三、课堂小结
分享收获之乐:一份耕耘,人份收获,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或者感悟?说出来和同学们一块来共同分享。
四、迁移训练
活学活用:老师扁桃体发炎,进行了手部静脉注射,药物是沿着怎样的途径到达扁桃体发挥作用的呢?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