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2课《纪念白求恩》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白求恩受加拿大共产党和美国共产党的派遣(qiǎn),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他是实践了列宁主义路线的。
B.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已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chéng)。
C.对同志对人民不是满腔(qiāng)热忱,而是冷冷清清,莫不关心,麻木不仁。
D.他不鄙薄(báo)技术工作,是一个纯萃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2.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从感彩看,“高尚”为褒义词。
B.“精神”是名词,“脱离”是动词。
C.“这点精神”“低级趣味”都是偏正短语。
D.从感彩看,“趣味”是贬义词。
3.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A.我们在工作中要勇挑重担,一味地拈轻怕重,只会让我们止步不前,毫无出头之日。
B.人们在事故中表现出来的这种麻木不仁、见死不救的态度已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C.学习不能囫囵吞枣,应该精益求精,只有这样,才能在攀登知识的高峰上更上一层楼。
D.我们在为远大理想奋斗的过程中,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见异思迁,矢志不移。
4.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为了帮助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白求恩于1938年初不远万里,突破重重阻挠,来到延安。
B.诗歌《白求恩纪念歌》表达了对白求恩逝世的沉痛心情和继承白求恩遗志的决心,催人奋进。
C.伟大的事业要求我们鄙弃庸俗,追求崇高,走出“小我”,成就“大我”。
D.能否将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国的关键是中国人民团结一心,奋起反抗。
5.下面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规范正确的一项是( )
A.“上考场千万别慌,”老师再三叮嘱说:“做题前一定要看清题目要求,答题要完整。”
B.给成功者一个微笑,那是赞赏;给失败者一个微笑,那是鼓励。
C.《今晚报》刊登文章,解答如何申报“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
D.一般说来,红、黄、绿……等深色蔬菜中的维生素含量超过浅色蔬菜。
二、综合性学习
6.在2020年春节前后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战役中,全国人民上下一心、风雨共担,许多人做了很多感人的事。他们都是英雄!为此,班级开展“致敬英雄”主题活动,请你根据要求完成下面的任务。
(1)【访英雄】疫情被遏制,病毒被打败。你有幸联系到曾请命首批奔赴疫情最重的武汉的滨海医院的张医生做一次采访,请你以小记者的身份,向张医生提两个问题。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赞英雄】2020年1月28日,钟南山院士接受新华社专访,朋友圈刷屏。请你阅读下面的材料,也发一份帖子,表达对这位老英雄的真挚情感。
非常时刻,再没有一个医生比他更受关注,更被寄予厚望,人们更期望从他口里听到最权威的信息和判断。
17年前“非典”时,他喊出了那句著名的“把重病人都送到我这里来”,央视主持人问他:你关心政治吗?
他说:一个人在他的岗位上能够做到最好,这就是他的最大政治。
17年后,新的疫情袭来,已84岁的他再次披挂上阵。
他匆匆前往武汉,担任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组长;他还临危受命,出任紧急组建的科研攻关组组长。
专访中提及武汉,84岁的他几度哽咽……他坚定地说,全国帮忙,武汉是能够过关的。武汉本来就是一座很英雄的城市。从他的眼里,分明能看出泪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学英雄】下面是“我也可以成为英雄”主题班会主持人的结束语,请将它续写完整。
同学们,英雄就是普通人拥有一颗伟大的心。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英雄细胞,学英雄不是要你做力所不能及的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现代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已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极端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极端热忱。每个共产党员都要学习他。不少的人对工作不负责任,拈轻怕重,把重担子推给人家,自己挑轻的。一事当前,先替自己打算,然后再替别人打算。出了一点力就觉得了不起,喜欢自吹,生怕人家不知道。对同志对人民不是满腔热忱,而是冷冷清清,漠不关心,麻木不仁。这种人其实不是共产党员,至少不能算一个纯粹的共产党员。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不佩服,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晋察冀边区的军民,凡亲身受过白求恩医生的治疗和亲眼看过白求恩医生的工作的,无不为之感动。每一个共产党员,一定要学习白求恩同志的这种真正共产主义者的精神。
②白求恩同志是个医生,他以医疗为职业,对技术精益求精;在整个八路军医务系统中,他的医术是很高明的。这对于一班见异思迁的人,对于一班鄙薄技术工作以为不足道、以为无出路的人,也是一个极好的教训。
③我和白求恩同志只见过一面。后来他给我来过许多信。可是因为忙,仅回过他一封信,还不知他收到没有。对于他的死,我是很悲痛的。现在大家纪念他,可见他的精神感人之深。我们大家要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从这点出发,就可以变为大有利于人民的人。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7.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这几段文字的内容。
8.赏析文中划线的句子
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不佩服,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
9.选文中的第①段和第②段都谈到了白求恩同志的工作,是否重复?为什么?
10.毛泽东为什么说“每一个共产党员,一定要学习白求恩同志的这种真正共产主义者的精神”?请结合选文,简单说明理由。
(二)课内现代文阅读
纪念白求恩
毛泽东
①白求恩同志是加拿大共产党员,五十多岁了,为了帮助中国的抗日战争,受加拿大共产党和美国共产党的派遣,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去年春上到延安,后来到五台山工作,不幸以身殉职。一个外国人,毫无利己的动机,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他自己的事业,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都要学习这种精神。列宁主义认为: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要拥护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无产阶级要拥护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的解放斗争,世界革命才能胜利。白求恩同志是实践了这一条列宁主义路线的。我们中国共产党员也要实践这一条路线。我们要和一切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联合起来,要和日本的、英国的、美国的、德国的、意大利的以及一切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联合起来,才能打倒帝国主义,解放我们的民族和人民,解放世界的民族和人民。这就是我们的国际主义,这就是我们用以反对狭隘民族主义和狭隘爱国主义的国际主义。
②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每个共产党员都要学习他。不少的人对工作不负责任,拈轻怕重,把重担子推给人家,自己挑轻的。一事当前,先替自己打算,然后再替别人打算。出了一点力就觉得了不起,喜欢自吹,生怕人家不知道。对同志对人民不是满腔热忱,而是冷冷清清,漠不关心,麻木不仁。这种人其实不是共产党员,至少不能算一个纯粹的共产党员。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不佩服,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晋察冀边区的军民,凡亲身受过白求恩医生的治疗和亲眼看过白求恩医生的工作的,无不为之感动。每一个共产党员,一定要学习白求恩同志的这种真正共产主义者的精神。
③白求恩同志是个医生,他以医疗为职业,对技术精益求精;在整个八路军医务系统中,他的医术是很高明的。这对于一班见异思迁的人,对于一班鄙薄技术工作以为不足道、以为无出路的人,也是一个极好的教训。
④我和白求恩同志只见过一面。后来他给我来过许多信。可是因为忙,仅回过他一封信,还不知他收到没有。对于他的死,我是很悲痛的。现在大家纪念他,可见他的精神感人之深。我们大家要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从这点出发,就可以变为大有利于人民的人。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11.下列有关各句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一个外国人,毫无利己的动机,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他自己的事业,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分析:这个句子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
B.没有一个不佩服,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分析:这个句子中“没有一个不”表达了肯定的意思。
C.对同志对人民不是满腔热忱,而是冷冷清清,漠不关心,麻木不仁。分析:运用对比手法,严厉批评了“不少的人”,指出了向白求恩学习的必要性。
D.这就是我们的国际主义,这就是我们用以反对狭隘民族主义和狭隘爱国主义的国际主义。分析:运用反复手法,突出表明“我们的国际主义”是“反对狭隘民族主义和狭隘爱国主义的”,是有着鲜明的针对性的。
12.下列选项中对课文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高度赞扬了白求恩同志伟大的国际主义和共产主义精神,表达了对白求恩的沉痛悼念之情。
B.本文四个段落的内容层层深入,高度赞扬了白求恩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
C.本文叙议结合,以议论为主,文中的记叙内容成了本文的事实论据。
D.本文多处使用成语,如“拈轻怕重”“见异思迁”“精益求精”等,具有言简意赅的表达效果。
13.这篇文章最后一段连用五个“一个……的人”短句有什么作用?
(三)阅读以下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孩子,这个世界需要你
王霞
①我接这个班时是三年级。那时,轩是个快乐得没心没肺的孩子。个子小小的他,最喜欢做的事就是拽着我的袖子,笑弯了眼晴问一串的“为什么啊”,“为什么啊”,直到我佯怒,才咯咯笑着跑开。
②可是到了下学期,听不到轩的笑闹了,他变得异常安静。他也不再缠着我,课间也不和同学追逐打闹了。
③最常见的是,他眼神茫然地坐在课堂上,小小的身躯不安地扭动着。我总是把自己的笔塞进他的手中,他用那只笔在作业本上画出歪歪扭扭的字迹,一路向下斜成弧形。我看着心不在焉的他,用手揉着他那柔软的头发,把长长的叹息埋在心里。
④父母闹离婚,他先是作为筹码被争来抢去,父母甚至为他大打出手;后来又变为被弃的包袱,扔在没结婚的叔叔处,连早饭都常常没得吃,捏着两元钱就来上学了。我知道后就常常把我从学校食堂买的早餐留一半,或是一个包子,或是一个鸡蛋,而他每次都要我命令着才吃下去。
⑤看着轩郁郁寡欢的神态,越来越差的作业与成绩,我决定找他的家长好好沟通。
⑥我打电话给轩爸,被告知轩爸在外地工作,无法照应孩子,让我去找轩的妈妈。轩妈离婚后再也没有来过学校,我拨打她曾经留下的电话,那是空号。好不容易通过轩爸要到了轩妈新的电话号码,接电话的轩妈却总是沉默。
⑦在我连续一个星期每天一个电话之后,近半年没露面的轩妈终于来了。看着她高高凸起的腹部,我似乎明白了。
⑧我把轩喊到了办公室。可是轩并没有我预想中那样扑进妈妈的怀里,也没有一丝开心的表情。他的头固执地扭着,眼晴盯着办公室墙角的那盆绿萝,只是,当轩妈那有些拖拉的脚步声消失在门外时,只见轩用双手遮住脸,两行泪水珠串般落在手上,渐至汹涌。
⑨原本无奈的我刹那间心如刀割。这样背着母亲而流的泪水,是对遗弃的抗议,还是对承诺未来的怀疑?幼小如他,曾经像水晶一样透亮的心,是否已成为支离破碎的玻璃?他那满手的泪水中,有多少失望,又有多少恐惧?
⑩我把轩揽进怀中,无言地轻拍着他的后背,直到那紧张的小肩胯松弛下来。可是我的心却紧紧地揪了起来。我想。我一定要做些什么,一定要把轩从被弃的失落中拉出来。
后边一段时间,我和轩相处的模式有了改变。我不再那么宠溺他,而是对他多了要求,常常索取他的帮助。比如,课后帮我送作业本到办公室,帮我到传达室取信件……为了纠正他不写作业的毛病,我每天中午让他帮我批改两三本作业。这些事,他刚开始是抵触和拒绝的,后来渐渐喜欢。批作业时,常和我讨论问题,有时还故意地坚持他的看法。我呢,在他做这些事时,故意大声跟同事们说:今天太累了,幸亏有轩帮忙。然后将一个苹果或者一个桔子,和料分享。我还故意要略大的一半,跟他逗趣:东汉的文学家孔融四岁能让梨,你都十岁了,应该让着我。开始,他还有点牺膜,后来就会开心地笑,我又看到轩那熟悉的“月牙”了。
许久没消息的轩爸那天打来电话,告诉我一件事:轩的叔叔骑摩托车不小心受了伤。轩每天放学回家都学着给叔叔做饭,早上还早起买早餐。那是轩第一次主动给轩爸打电话告知情况,轩爸很开心。我听了,心里也很高兴。轩已经开始正视并积极对待自己的现状了。
那个周五,我带着轩去图书馆还书,遇到怀孕的同事,抱着一大摞书回班级。我忙让他帮助那位同事送书回教室。过了一会儿,轩举着个大芋果回来了,说是那老师送的,要和我一起吃。我装作漫不经心地说:“怀孕很辛苦,你妈怀你那时也这样。也不知道这次,你妈妈给你生个弟弟还是妹妹,你要做哥哥了。”我注意到,他的眼睛亮了一下。
过了两天,轩在课间找到我,可也没说什么。我觉得他肯定有事要告诉我,就主动问他。他犹豫了一下,吞吞吐吐地说:他昨晚给妈妈打电话了,妈妈说可能是个妹妹。天!他终于原谅了妈妈。我忍住眼泪,开心地说:“妹妹好,可爱,会听哥哥的话。”他咧开嘴快乐地笑了。
那一天早上,我腰病突然复发,无法上班。中午时,办公室同事打来电话,一接听,却是轩,一连声问我要不要他来帮忙。听着那焦急、稚嫩的童声,我的眼泪止不住流了下来。不只是感动,更是因为轩终于从被遗弃的感受中走了出来。他明白自己不是多余的,这个世界需要他。
(选自《杂文选刊》2020年第6期,有删改)
1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为了把轩从被遗弃的失落中拉出来,“我”让轩批改两三本作业,帮怀孕的同事送书。
B.“他的眼睛亮了一下”是细节描写,说明轩终于原谅了妈妈,为自己要做哥哥而高兴。
C.文章通过几个典型的事件刻画了一个善良、宠溺和关爱学生、心细如发的优秀老师。
D.文章的结尾写“我”流泪是从侧面表现了轩明白自己不是多余的,这个世界需要他。
15.第 段中写道:“我注意到,他的眼睛亮了一下。”联系上下文,以第一人称描述“他”当时的心理活动。
16.从人物描写方法、修辞手法中任选一个方面,赏析文中画线的语句。
他的头固执地扭着,眼睛盯着办公室墙角的那盆绿梦。只是,当轩妈那有些拖拉的脚步声消失在门外时,只见轩用双手遮住脸,两行泪水珠串般落在手上,渐至汹涌。
17.本文的主旨,有人认为是歌颂师爱,有人认为是反映了家庭的变故对孩子的伤害,你认同哪种看法?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探究。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洒满阳光的晒谷场
洪忠佩
①稻田收割谢,便迎来了晒场的开场。
②等母亲用笸箩(pǒ luo,用柳条或篾条编成的器物)把稻谷担到晒场时,晒场上已经很热闹了。通常,像担谷这些重体力的事,在村里都是男人做。可父亲常年在外地工作,这些活儿就只能落在母亲肩上。
③割禾抢时,晒谷抢天。此刻,村里人一个个在晒场上忙得不亦乐乎。有人在驮晒簟(diàn,竹席),有人在抬风车。和我年龄相仿的少年也不闲着,扛扫帚,扛谷耙。
④一床一床的晒簟铺展开来,如划了线般整齐。晒簟是篾片编织的,铺开的面积有两块露天电影幕布拼接起来大小。家家户户将筐箩里的稻谷倒在晒簟上,用谷耙呼啦呼啦地耙开耙匀,整个晒场在阳光下,似是淌金一样。母亲站在晒簟边,一手攥住笸箩的箩沿,一手使劲拍着箩底,生怕还有稻谷粘在筐箩之中。
⑤比晒场上的人们还要忙碌的,是窥视已久的八哥、斑鸠、麻雀、鹟(wēnɡ)莺。它们一群群地围着晒场飞进飞出,屋顶树梢、篱笆、晒场,一一落下。趁着晒谷的村人不注意,它们偷偷摸摸地迅速啄几口。在鸟儿中,觊觎(jì yú,渴望得到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晒簟上稻谷最多的,当数麻雀。它们总是噗噗地落下一群;鹟莺与麻雀一般大小,棕脸,绿毛,却只是从竹林边偶尔光顾晒场。
⑥在晒场上晒谷的人,怎会不知道鸟儿的存在?他们看见了鸟儿,就挥手吆喝一声,驱赶一下,但实际上并没有任何敌意。鸟儿也不胆怯,人一转身,便照样啄吃不误。人们谈起鸟儿,脸上总会带着笑意,虽然语调中有着几分无奈。在父老乡亲的心目中,鸟儿都是自然的宠儿。
⑦午后阳光明晃晃地刺眼。偏偏母亲在这个时候要我和她一起去晒场耙谷翻晒。我晒蔫儿了,想悄悄溜走,结果被母亲拦住。她抚着我的头说:“眼下农忙,你去看看村里哪个小孩不帮父母搭把手?”
⑧看到母亲满头大汗,我没有作声。
⑨尽管民谚说:天上鱼鳞斑,晒谷不用翻。但母亲还是交代我用谷耙去翻晒,上午、中午、下午各一次。至于稻谷是否晒得干燥,全凭母亲的经验。接近傍晚时,母亲会从晒簟里抓一小撮稻谷,放在掌心搓一搓,接着拿起一粒放进嘴里,“咔嚓”一声把谷粒咬碎,只见她满意地笑道:“晒干了,饱满着呢。”
⑩呼呼呼,风车迎风转动。母亲身材瘦小,需要踮起脚尖,才能把笸箩里的稻谷倒进风车的漏斗里。风过滤掉混在稻谷中的稗子与杂质。母亲捶着腰说:“今年接春接得好,冷浆田里收成好。忙点儿累点儿算什么,有收有晒就是好日子。”
暮色里,炊烟在鳞瓦的屋顶上升起,母亲还要忙着把晒干的稻谷归仓。
这一夜,母亲再辛苦也要炒上一锅谷花。随着灶里的柴火燃起,铁锅的温度升了上来,母亲用木铲铲些稻谷倒在锅里爆炒,像变戏法似的,就有了一锅爆谷花。然后,用竹筛筛去谷壳,加上一红薯糖,抑或蜂蜜,种香甜足以让一家老少暖心。
一个晒场,盛放着一个村庄。在山里村庄,晒场宽阔、平整。一年四季轮番晒出的,不仅是稻谷,还有油茶籽、豆角、辣椒、黄豆……夜晚,偶尔也有露天电影和戏班登场,乡亲在晒场上一边看戏一边聊天……
一晃,过去好些年了。那些年,田野与晒场不仅磨砺了我的肩膀和耐力,也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那一家一户的炊烟,是从土地里生长出来的。
梯田中的有机稻谷,金灿灿的,又将迎来一年的丰收季。我仿佛闻到了田野收割的气息,以及稻谷与阳光的味道。刹那间,家乡田野与晒场上经年的往事奔涌而来。母亲笑着说:“九成开镰,十成进仓。有梦想,就有奔头。”农家田地上的事物,收藏的都是满满的阳光。
(选自《人民日报》有改动)
18.简要分析选文第①段的作用。
19.选文⑤⑥两段主要描写各种小鸟在晒场上觅食以及人们对它们的态度,简要说说作者写这些内容的作用。
20.选文第 段主要记叙了一件什么事?
21.结合全文,说说你对选文第 段画线语句的理解。
22.从全文看,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A
A.正确;
B.热忱——chén;
C.莫不关心——漠不关心;
D.鄙薄——bó,纯萃——纯粹。
故选D。
2.D
D.表述错误。从感彩看,“趣味”是中性词。
3.D
D项,“见异思迁”指看到别的事物就改变原来的主意。指意志不坚定,喜爱不专一。含贬义,用在此处不恰当,这里可用“积极进取”等词语。故选D。
4.D
试题分析: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D项,一面对两面,去掉“能否”二字。故答案为D。
5.B
A.“说”在中间,前后都是说的内容,“说”后面应将冒号改为逗号;
C.“解答如何申报‘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不是疑问句,而是陈述句,应将最后的问号改为句号;
D.“等”不能和省略号连用,可删去其中一个;
故选B。
6. (1)(示例)①张医生,得知武汉发生了疫情,您当时心里是怎么想的? ②张医生,面对当时肆虐的疫情,每个人都有被感染的可能,您害怕过吗? (2)(示例)钟爷爷,您有院士的专业,有战士的勇猛,更有国士的担当!您的忙碌与拼搏换来的是无数鲜活的生命,您的加油与鼓励赢得的是人心的凝聚。疾风知劲草您就是医者仁心!您的哽咽,让人敬重,更让人心痛!钟爷爷,您要多保重身体啊! (3)(示例)而是要你能在平凡的岗位上、日常的生活中,拥有一颗英雄的心,做好力所能及的事。
7.赞扬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表示对白求恩同志的悼念,号召全党学习白求恩。
8.连用两个双重否定句,极有力地强调了无一例外,强调了白求恩精神的感人之深,使语气更坚定,句子更具有感染力。
9.不重复,第一段是赞扬白求恩在工作中表现出的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第二段是赞扬白求恩在工作中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虽然都是说工作,但是侧重点不同。
10.白求恩毫不利专门利人的精神,可以让一个人变得高尚,纯粹,有道德,脱离低级趣味,对人民有益。
11.A
12.B
13.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依次从人格、品质、修养、志趣、人生意义这五个方面阐述了“有益于人民”的含义,增强了语言气势,强调了学习白求恩精神的重要意义,感情真挚,极富号召力。
14.C
15.示例:原来,妈妈怀我的时候这么辛苦啊!现在妈妈又怀着弟弟或妹妹,一定也像这位老师一样还要干活,很辛苦。我不应该总是不理妈妈,应该找时间给她打个电话,问问她会给我生个弟弟还是妹妹。
16.示例一:运用动作描写,通过“固执地扭着”“盯着”这些动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轩内心深处对妈妈的不满乃至怨恨,也表现了“我”对轩的心疼。
示例二:“轩两行泪水珠串般落在手上,渐至汹涌”,运用了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轩在他妈妈走后伤心落泪的样子,表现了轩被遗弃后心中强烈的悲伤与无奈,也表现了“我”对轩的同情。
17.示例一:认同歌颂师爱。文中的轩遭遇了家庭的变故,被遗弃,深深地陷入失落中。老师无微不至的照顾与关爱、用心良苦的帮助和引导,让轩感觉到自己是被这个世界所需要的,从而走出了生活的阴霾。如果没有老师的细致呵护和良苦用心,轩也许会消沉下去。所以本文是通过记述老师帮助轩走出困境的事,歌颂了师爱。
示例二:认同反映了家庭的变故对孩子的伤害。文中的轩本来是一个快乐得没心没肺的孩子,可是他的父母因闹离婚而遗弃了他,他变得郁郁寡欢,自我封闭。如果没有老师的帮助,轩的悲苦境地可想而知。这篇文章呼吁做父母的不要因为离异而对孩子造成伤害。
18.开篇点题,并引出下文晒场的内容。
19.作者写这部分内容,增添了晒场上的热闹气氛,展示了当地人们与自然的和谐以及丰富的生活情趣,从侧面写出了母亲及乡亲们的善良与朴实的品质。
20.母亲在夜里炒谷花。
21.参与劳动不仅锻炼了“我”的体力,还磨练了“我”的意志,更让“我”从中悟出了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道理。(意思接近即可)
22.母亲是一个勤劳能干、珍惜粮食、生活经验丰富对子女要求严格、对生活充满热情和信心的人。(答出任意三点即可)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