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同步练习(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同步练习(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7.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8-04 16:37: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2-2023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同步练习
一、默写
1.根据提示默写填空。
(1)《峨眉山月歌》中描写月夜景色的连续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一诗中,既暗示时令是暮春,又借景比喻二人潦倒处境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杜甫《江南逢李龟年》一诗中,追忆往昔与李龟年的接触,表达对“开元全盛日”的无限眷念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一诗中,巧用典故,并反其意而用,写出旅况凄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诗中写想象之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夜上受降城闻笛》一诗中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来描写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2.赏析诗歌前两句。
3.诗歌最后两句连用了哪几个地名,其作用是什么?
《峨眉山月歌》
【唐】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4.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李白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杜甫并称“李杜”。
B.“影入平羌江水流”写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
C.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全诗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
D.这首诗是李白初离蜀地所做,描绘了峨眉山白天的美丽景色。
5.这首诗的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古诗,完成小题。
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6.谈谈你对“落花时节”的理解。
7.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前两句中,“寻常见”“几度闻”既写出了李杜交往之密和友谊之深,又从一个侧面表现了开元盛世的繁华。
B.全诗无一个字直写诗人身世之飘零,世事之变迁,读者心中却不能不有所触动:安史之乱,国之浩劫。
C.诗的前两句叙事,后两句直抒胸臆。全诗运用映衬对照的手法来凸显主题。
D.全诗既流露出对开元盛世的留恋,又流露出风景依旧、人事全非的感慨。
9.“落花时节”有什么特殊含义?
阅读《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完成下面小题。
行军①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注】①写于“安史之乱”爆发后,此时诗人随皇帝行军至凤翔。原诗注:“时未收长安。”
10.诗歌首句“_______”二字呼应题目中的“九日”,点明诗歌写于重阳佳节,而“无人送酒来”一句则传达出军旅途中诗人的_______。
11.“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蕴含着诗人复杂的内心情感。结合诗句内容及写作背景,简要分析这些情感是如何表现出来的。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12.下列对诗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岑参的这首五绝,表现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而是对国事的忧虑和对乱中人民疾苦的关切。
B.首句“登高”二字就紧扣题目中的“九日”。劈头一个“强”字,则表现了诗人在战乱中的凄清境况。
C.第三句化用陶渊明的典故,以写实的手法描绘了故园长安的菊花在断壁残垣间竞相开放。
D.结句用的是叙述语言,朴实无华,但是寓巧于朴,寓意深长,耐人咀嚼,即使诗的思想和艺术境界出现一个飞跃。
13.这首诗写了中国的什么传统节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唐诗,完成各题。
夜上受降城闻笛
唐 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14.下列诗句运用的艺术技巧与“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同的一项是:( )
A.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B.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C.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D.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15.“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描绘出边塞怎样的环境特点?整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阅读诗歌,完成各题。
夜上受降城闻笛
(唐)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16.描写边塞景色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正是江南好风景 落花时节又逢君 岐王宅里寻常见 崔九堂前几度闻 强欲登高去 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 应傍战场开 回乐烽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
2.衬托。山、月、江水等景致融合变幻,衬托出诗人即将离开故乡时的复杂情感。
3.清溪、三峡、渝州。地名连用,造成空间迅速转换之感,让人感觉到行船之快,既传达出诗人江行的独特体验,又抒发了作者的依依惜别和对故乡(友人)的思念之情。
4.B
5.表达了作者依依惜别和对故乡(友人)的思念之情。
6.(1)可以理解为“暮春的落花时节”;(2)也可以理解为“国运衰败之际”;(3)还可以理解为“诗人衰病漂泊之时。(至少答两点)
7.对开元盛世的无限怀念,对国运衰微的现实的无限感慨和自身身世飘零的深切感伤。
8.C
9.落花时节,不仅点明暮春时令,还隐喻着彼此飘零、社会动乱、民生凋敝等家国之情。(比喻国运衰微,人生落魄,盛时不再。)
10. 登高 孤单寂寞
11.以“故园菊”这一意象代长安故园,表达军旅途中对故园的思念之情;以“怜”字传达出对战乱中长安百姓的同情;以菊“傍战场开”的想象寄托了对胜利的渴望和信心。
12.C
13.重阳节;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以及对和平的渴望。
14.B
15.描绘出一种寒冷、凄凉的环境特点,表达了诗人怀念家乡的思想情感。
16. 回乐烽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
17.全诗写出了戍边将士浓烈的思乡情愫和满心的哀愁。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