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五章 相交线与平行线单元备课
一、课标要求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相交与平行两种,理解相交线、平行线、平移的有关概念及性质,会运用这些概念和性质进行简单的推理和计算;
2、会用三角板、量角器等工具熟练地画垂线、平行线及有关简单几何图形,逐步培养学生的识图和绘图能力;
3、进一步熟悉和掌握几何语言,能够把学过的概念和性质,用图形或符号语言表示出来;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索、猜测,进一步体会学会推理的必要性,发展学生初步推理能力;
2、通过揭示一些概念和性质之间的联系,对学生进行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推断,体验数学活动的趣味性,以感受推理过程的严谨性以及结论的确定性;
2、开展探究性活动,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和合作精神,激发学生乐于探索的热情。
二、本章教材分析
1.主要内容:
本章主要内容是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相交线和平行线,以及平移变换的内容。本章首先研究了相交的情形,探索了两条直线相交所成角的位置和大小关系,给出了邻补角和对顶角的概念,得出了“对顶角相等”的结论;并着重研究了相交的特殊情形——垂直,探索了垂直的性质,给出了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概念。接着研究了平行的情形,教科书首先引入了一个基本事实(平行公理),以此为出发点探讨了两条直线平行的性质和判定,并给出了两条平行线间的距离的概念,还对命题以及命题的构成作了简单的介绍。最后研究了平移的概念和性质,以及利用平移设计图案和分析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2.本单元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
本章知识是学习线和角的继续,也是学习几何知识的重要基础,以后几乎所有几何图形的学习都用到本章知识。
三、本章的教学重点:
垂线的概念与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及平移是重点
四、本章的教学难点:
学会写推理过程和对直线平行的性质和判定的灵活运用是难点。
五、课时安排
5.1相交线…………………………………………………………………………………..3课时
5.2平行线…………………………………………………………………………………..3课时
5.3平行线的性质……………………….……………………………………………….3课时
5.4平移.………………………………………………………………………………………1课时
本章小结……………………………………………………………………………………..2课时
第六章实数单元备课
一、课标要求
1.经历无理数发现的过程,了解无理数的概念和意义。
2.了解算术平方根、平方根、立方根的概念,会用根号表示数的平方根、立方根;能用平方运算与立方运算求某些数的平方根与立方根;会用计算器求平方根和立方根,并能探索一些有趣的数学规律。
3.能用有理数估计一个无理数的大致范围,包括通过估算比较大小,检验计算结果的合理性等等。
4、实数与数轴上的点具有一一对应的关系,了解有理数的运算法则与运算律对实数仍然适用。
5.能对带根号的数进行化简,并能利用化简进行有关实数的简单四则运算。
6.能运用实数的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本章教材分析
1.主要内容:
本章主要包括算术平方根、平方根、立方根,以及实数的有关概念、运算和实数在数轴上的表示等内容。对概念的处理上,抓住主要概念,注重概念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获得认识,增强理解;对内容的安排上,联系实际情境,导入新知识,注意前后知识间的对比,同时让学生在运用中促进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本单元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
本章内容不仅是初中阶段学习二次根式、一元二次方程以及解三角形等知识的基础,也是学习高中数学内容的基础。
三、本章的教学重点:
本章学习的重点是让学生真正理解无理数的引入的意义,了解实数的概念,掌握开方运算,解决与实数有关的实际问题。
四、本章的教学难点:
算术平方根、平方根、立方根的区别与联系,无理数和实数的概念。
五、课时安排
6.1平方根……………………………………………………………….3课时
6.2立方根………………………………………………………………..1课时
6.3实数……………………………………………………………………2课时
数学活动
本章小结………………………………………………………………….1课时
第七章 平面直角坐标系单元备课
一、课标要求: (1)通过实例认识有序数对,感受它在确定点的位置中的作用。 (2)认识平面直角坐标系,了解点与坐标的对应关系;在给定的直角坐标系中,能根据坐标描出点的位置,能由点的位置写出点的坐标。
(3)建立适当的平面直角坐标系描述物体的位置,体会平面直角坐标系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在平面上,能用方位角和距离刻画两个物体的相对位置。 (4)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能用坐标表示平移.通过研究平移与坐标的关系,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明确数学理论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能指导实践,数与形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进一步发展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本章的主要内容包括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有关概念和点与坐标的对应关系,以及用坐标表示地理位置和用坐标表示平移等内容.
二、本章知识结构如下图所示:
二、本单元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
平面直角坐标系架起了数与形之间的桥梁.将“平面直角坐标系”单独设章,放在七年级下学期学习,目的是让学生尽早接触平面直角坐标系这种数学工具,尽早感受数形结合的思想。
三、本章的教学重点:
在平面直角坐标糸中,由已知点的坐标确定这一点的位置,由已知点的位置确定这一点的坐标和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应用。
四、本章的教学难点:
建立坐标平面内点与有序实数对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和由坐标变化探求图形之间的变化。
五、教学的几个设想:
1.注意加强知识间的相互联系;
2.突出数形结合的思想;
3.准确把握教学要求 ;
4.注意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
六、课时安排
7.1 平面直角坐标系…………………………………………………………….3课时
7.2 坐标方法的简单应用……………………………..………………………..3课时
数学活动…………………………………………………………………………..1课时
小结………………………………………………………………………………..1课时
二元一次方程组单元备课
一、课标要求(1)以含有多个未知数的实际问题为背景,经历“分析数量关系,设未知数,列方程组,解方程组和检验结果”的过程,体会方程组是刻画现实世界中含有多个未知数的问题的数学模型。(2)了解二元一次方程及其相关概念,能设两个未知数并列方程组表示实际问题中的两种相关的等量关系。(3)了解解二元方程组的基本目标(使方程组逐步转化为x=a的形式),体会“消元”思想,掌握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代入法和加减法,能根据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具体形式选择适当的解法。(4)通过探究实际问题,进一步认识利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材分析1.内容结构特点
本章是在学生对一元一次方程已有认识的基础上,从一个篮球联赛中的问题入手,引导学生直接用x和y表示两个未知数,并进一步表示问题中的两个等量关系,得到两个相关的二元一次方程,由此得到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然后,研究用代入消元法和加减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并用此解决实际问题。
2.本章知识结构图
3.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本章是在研究一元一次方程的基础上,以实际问题为背景对一次方程及其解法的探索,是数学建模思想在数学中的具体应用,其中的消元思想是解方程的基本思想,它对研究高等数学具有重要作用。
4.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教学重点:用代入消元法和加减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教学难点:以方程组为工具分析问题、解决含有多个未知数的问题。
三、教学建议
(1)注意在对方程已有认识的基础上发展,做好从一元到多元的转化。
(2)关注实际问题情景,体现数学建模思想。
(3)重视解多元方程组中的消元思想。
(4)加强学习的主动性和探究性。
(5)注重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提高基本能力。
四、课时分配
8.1 二元一次方程组………………………………………………………….1课时
8.2 消元……………………………………………………………………….4课时
8.3 实际问题和二元一次方程组…………………………………………….3课时
8.4 三元一次方程组解法举例……………………………………………….1课时
小结……………………………………………………………………………..1课时
第九章 不等式与不等式组单元备课
一、课标要求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及其相关概念;
2、理解不等式的性质;
3、掌握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并会在数轴上表示解集;
4、学会应用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对比和归纳,探索不等式的性质,在利用它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过程中,体会其中蕴涵的化归思想;
2、经历“把实际问题抽象为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过程,体会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是刻画现实世界中不等关糸的一种有效的数学模型.
2.本单元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
本章属于《课程标准》中的“数与代数”部分.
数量之间除了有相等关系外,还有大小不等的关系.正如方程与方程组是讨论等量关系的有力数学工具一样,不等式与不等式组是讨论不等关系的有利数学工具.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中,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次数为1,因而是最简单的含未知数的不等式(组),也是进一步学习更复杂的不等式(组)的基础。
三、本章的教学重点:
在平面直角坐标糸中,由已知点的坐标确定这一点的位置,由已知点的位置确定这一点的坐标和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应用。
四、本章的教学难点: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及应用是重点;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和应用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决实际问题是难点
六、课时安排
本章教学时间约需10课时,具体分配如下:
9.1 不等式............................................................................................3课时
9.2一元一次不等式…………………………………….…………………………………..3课时
9.3一元一次不等式组……………………………………………………………………..2课时
数学活动
小结…………………………………………………………………………………………………..2课时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