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那个星期天》课件(共2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9课《那个星期天》课件(共24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8-04 17:17: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4张PPT)
9那个星期天
史铁生
史铁生(1951—2010),中国作家、散文家,1972年因双腿瘫痪回到北京。
他的作品风格清新、温馨,富有哲理和幽默。主要著作有短篇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散文集《我与地坛》《合欢树》,长篇小说《务虚笔记》等。
职业是生病,业余是写作。
作者介绍
1
课文详解
想一想:
同学们,请大家认真朗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明确课文的主要内容。用一句话概述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一个小男孩在某个星期天等待母亲带他出去玩,却一直没等到,伤心、失望之时得到母亲安慰的经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引出下文。
第二部分(第2—6自然段):写“我”在母亲的一再爽约下,希望逐渐落空的心理变化过程。
第三部分(第7自然段):写“我”在希望落空后倍感伤心以及母亲对“我”的安慰。
这篇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男孩的心情是如何变化的呢?
找出描写“我”的心情和动作的语句。
思考“我”的心情发生了哪些变化。
描写天气
起床,刷牙,吃饭,那是个春天的早晨,阳光明媚。走吗?等一会儿,等一会儿再走。我跑出去,站在街门口,等一会儿就等一会儿,我藏在大门后,藏了很久,我知道不会是那么简单的一会儿,我得不出声地多藏一会儿。母亲出来了,可我忘了吓唬她,她手里怎么提着菜篮?您说了去!等等,买完菜,买完菜就去。买完菜马上就去吗?嗯。
动作描写
第二部分:“我”在母亲的一再爽约下,希望逐渐落空的心理变化
满怀期待
跳房子
看云彩
拨弄蚁穴
翻看画报
①通过“我”的动作,写“我”焦急又兴奋的心理。
一连串动作描写表达情感
这段时光不好挨。
作者怎么来体现“时光不好挨”
我蹲在草丛里看她们,想象她们的家,想象她们此刻在干什么,想象她们的兄弟姐妹和她们的父母,想象她们的声音。
表现“我”等待时的无聊与孤独。
“空落落”的还有“我”孤寂的内心。
院子很大,空空落落。
整个上午我就跟在母亲腿底下:去吗?去吧,走吧,怎么还不走呀?走吧……我就这样念念叨叨地追在母亲的腿底下,看她做完一件事又去做一件事。我还没有她的腿高,那两条不停顿的腿至今都在我眼前晃动,她们不停下来,她们好几次绊在我身上,我好几次差点绞在它们中间把它们碰倒。
心情急切
我紧跟着母亲,想要等母亲停下来,但母亲很忙碌。
我蹲在她身边,看着她洗。我一声不吭,盼着。我想我再不离开半步,再不把觉睡过头,我想衣服一洗完我马上拉起她就走,决不许她再耽搁。我看着盆里的衣服和盆外的衣服,我看着太阳,看着光线,我一声不吭。
从“我”的动作,你能猜出“我”当时的心理吗?
想看看母亲还有多少衣服,看看天是不是晚了,心里渐渐失落、失望,但仍心存期盼。
我感觉到周围的光线渐渐暗下去,渐渐地凉下去沉郁下去,越来越远越来越缥缈。
交代了天色渐晚
写出了随着希望一点点破灭,“我”的内心越来越惆怅。
表现了“我”完全沉浸在伤心失望之中。
环境描写,写出光线变暗,暗示时间的推移,“我”的期盼落空。同时也照应“我”的心情,希望渐渐破灭的失落。
为什么说光线的变化“漫长而急遽”
虽然等待时间很漫长,但是我却并不希望黑夜降临,希望白天能更长一点。体现出“我”执着盼望的心情。
第三部分:“我”在希望落空后倍感伤心以及母亲对“我”的安慰
“我”无比的悲伤、绝望的心情。那种极度地悲伤,无以言表。
那个星期天。就在那天。母亲发现男孩儿蹲在那儿一动不动,发现他在哭,在不出声地流泪。
我感到母亲惊惶地甩了甩手上的水,把我拉过去拉进她的怀里。我听见母亲在说,一边亲吻着我一边不停地说:“噢对不起,噢,对不起……”
母亲对自己没有兑现承诺而感到自责、不安,试图来安慰“我” 。母亲很爱 “我”,是因为生活所迫
在这个星期天里,母亲没有兑现对“我”的承诺,她是一位好母亲吗?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的看法。完成练习册第7题
“我”既然这么希望出去,为什么不是直接拉着母亲去,而是一次又一次地等待母亲做那做不完的一件又一件事?
“我”乖巧、内敛、懂事,能够体谅母亲的辛劳
回想自己的亲身体验,你是否真正理解自己的父母?同学们,大人们可能无意间给我们许诺过一些事情,也许只是一个小小的布丁,也许是你期待已久的一个玩具,也许他们最终并没有实现我们小小的心愿,你愿意与大家分享这种独特的生活体验吗?
《匆匆》和《那个星期天》都表达了作者真实的情感,这两篇课文在表达情感的方式上,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在表达情感上都采用了内心独白的方式,把自己内心的感受和想法直接呈现在读者面前。
不同点:朱自清在《匆匆》中,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把抽象的时间观念化为有形的、可以感知的事物,让人感受到时光易逝的伤感。
《那个星期天》采用间接抒情的方式,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到环境、动作描写之中,让读者随着环境的变化感受到作者内心情绪的变化。
本文讲述了母亲答应带“我”出去玩,但由于家务繁忙而一次次爽约,让“我”的期待最终落空而失落绝望的事。其中对“我”的心理变化进行了详细的描写,既表现了母亲没有兑现承诺,给“我”幼小心灵带来的痛苦,也表现了母亲从早到晚操劳家务的辛劳。
主旨归纳
练习册
2.写母亲很早答应“我” 出去玩,表现“我” 对这件事期待已久,为下文写“我”因母亲没有兑现承诺而失落做铺垫。
3.原句强调了 “早晨” “下午” “黄昏”这一天中的三个时间点,意在强调时间的漫长,突出“我”在等待过程中期盼和煎熬的心理。
改句是客观事实的陈述,不能展现等待过程中人物的心理,表达效果不如原句好。
4.不能。“惊惶”在慌乱之中还有惶恐不安之意,表现了母亲因为没有带我出去而感到自责、愧疚。“慌张”则侧重于神态不安、动作忙乱,不能突出母亲内心情感。
5.交代了天色已晚,母亲带“我”出行的希望彻底破灭。“消逝”和“一派荒凉”烘托了“我”内心的无奈、失望和痛苦。
7.这是一位勤劳、慈爱的母亲。
她像大多数母亲一样,为生活而操劳,难免疏忽了孩子的感受,她答应了孩子,却被生活琐事牵绊,不能兑现。即使忙得不可开交,她也没有用呵斥和直接拒绝的方式伤害孩子,而且对孩子满怀歉意。她的无奈令人心酸,她对孩子的爱又令人感动。
(2)课堂上,张先生夸赞“我”默书成绩有惊人进步,“我”痛心不能再 上语文课。
(3)最后一次上语文课时,张先生和同学们送“我”语文课 本、字典和故事书,希望“我”不要忘记母语,“我”热泪盈眶。
(1)有点儿怪张先生不早点儿送这本书给“我”
(2)吓了一跳,心里难过
(3)心里很痛
(4)心里非常难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