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 双减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0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 双减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51.3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9-28 14:08: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 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同步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共30.0分)
在中国象棋的棋盘中间,有一区空间,上写有“楚河”“汉界”字样。由此可以联想到的是( )
A. 楚汉之争 B. 巨鹿之战 C. 大泽乡起义 D. 垓下之战
小明想了解陈胜、吴广起义的情况,下列选项与此事件无关的是
A. 大泽乡起义 B. “张楚”政权
C.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D. 巨鹿之战
下列各项中,与刘邦无关的是
A. 推翻秦朝 B. 巨鹿之战 C. 楚汉战争 D. 建立汉朝
秦朝和隋朝这两个封建王朝之间的相似之处有()
①都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实现大统一 ②都修筑了保存至今的大型工程
③存在时间都很短暂 ④都开创了影响深远的政治制度。
A. ①②④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楚霸王项羽——宿迁的骄傲,成语“破釜沉舟”表现了他勇往直前、绝不后退的决心。该成语出自下列哪次战役
A. 涿鹿之战 B. 巨鹿之战 C. 牧野之战 D. 长平之战
下图是小玲同学收集的一幅图片。对该图片反映的史实解读不正确的是
A. 发生在公元前3世纪末
B. 爆发的地点是大泽乡
C. 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D. 推翻了秦朝的残暴统治
“君暴税重民怨起,陈胜吴广举大旗,错用兴楚号天下,星火燎原作先驱。”下列与诗中描述陈胜、吴广起义原因相关的有()
①烽火戏诸侯 ②徭役沉重 ③赋税沉重 ④刑法严酷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有历史学家说:“秦政不失为顺着时代的要求与趋势而为一种进步的政治。而秦代的迅速消亡,原因在于役使民力过甚。”对这段话理解准确的是(  )
①较为客观地评价了秦朝的政治统治 ②政治统治的弊端明显加速了其消亡
③过度役使民力是秦灭亡的唯一原因 ④秦朝的政治政策中有部分积极因素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在中国农民战争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这次起义爆发并得到各地农民纷纷响应的原因是
①秦朝的徭役繁重 ②秦朝的赋税很重
③秦朝实行郡县制 ④秦朝的刑法残酷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④ C. ①③ D. ②④
对以下两幅图片所反映史实的关系表述正确的是( )
A. 沉重的赋税导致秦末农民起义 B. 思想的禁锢导致大泽乡起义
C. 残酷刑罚导致陈胜、吴广起义 D. 繁重的徭役导致农民大起义
历史上把刘邦和项羽争夺帝位的战争称为 ( )
A. 巨鹿之战 B. 长平之战 C. 马陵之战 D. 楚汉之争
他在巨鹿之战中“破釜沉舟”,勇往直前,绝不后退,但最终却在垓下之围中被迫自刎。“他”是( ).
A. 陈胜 B. 吴广 C. 项羽 D. 刘邦
小王同学对“秦末农民大起义”一课进行了总结,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公元前207年,巨鹿之战 B. 巨鹿之战,以少胜多
C. 秦朝统治者向项羽投降 D. 公元前202年,西汉建立
西楚霸王项羽是宿迁的骄傲,成语“破釜沉舟”表现了他勇往直前、决不后退的决心。该成语出自下列哪次战役?
A. 涿鹿之战 B. 牧野之战 C. 官渡之战 D. 巨鹿之战
对图所示历史事件的的表述, 错 误的一项是
A. 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战争
B. 事件起因于秦朝法律严酷统治残暴
C.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出自这一事件
D. 起义很快发展壮大推翻了秦朝统治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30.0分)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秦朝时,农民每年要将收成的2/3以上交给国家。当时,全国人口约2000万,被征发去打仗、服劳役的有二三百万,连妇女也被迫转运军粮,许多服役的人活活累死。秦朝时死刑种类多,共有10多种,如腰斩、车裂等。犯罪的人,轻者罚作苦役,重者动辄处死。
材料三:《史记 高祖本纪》记载,刘邦率军到咸阳后,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使得秦人大喜,民心安定。后来刘邦在谈到为何能战胜项羽时说:张良、萧何和韩信都是人杰,我不如他们,但“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材料四:居数日,项羽引兵西屠咸阳,……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
--《史记 项羽本纪》
(1) 材料一中图一反映了秦始皇确立了什么制度?图二、三、四反映了秦始皇为巩固统一采取了那些措施?
(2) 材料二中反映了秦朝什么社会现象?最后导致了什么事件的爆发?
(3) 项羽在那场战役中消灭了秦军主力?根据材料三、四归纳楚汉之争中刘邦最后胜出的原因?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材料二:
材料三:分天下以为40多个郡,郡下设县,由中央直接管辖……,统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车同轨:指车辆和道路的宽度统一)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四:秦朝时,大兴土木,营造阿房宫、骊山陵墓,劳民伤财;赋税和徭役繁重,刑罚苛严。引起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秦王扫六合”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
( 2)材料二中哪种货币是秦始皇规定在全国使用的货币?名称是什么?
(3)阅读材料三,归纳出秦始皇为巩固统治采取了哪些措施?
(4)由秦帝国的兴亡,我们可以得到怎样的启示?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公元前207年,在河北巨鹿一带的反秦队伍被30万秦军围攻。危急情况下,身为次将的项羽杀死了观望拖延的主将宋义,率领两万人前往救援。在渡过漳水后,项羽命令将士砸掉烧饭的锅,凿沉战船,烧毁营帐,每人只带三天粮食,以示决一死战。在激战中,起义军的战士勇猛杀敌,以一当十,打得秦军落花流水,最终将秦军主力歼灭。此后,秦朝再也无力挽回败局。
材料二:秦朝灭亡后,拥有重兵的项羽自封为西楚霸王,封刘邦为汉王。双方为争夺帝位,展开争战。项羽虽势力强大,却刚愎自用,一味依赖武力;刘邦注重收揽民心,善用人才,力量逐渐由弱变强。最终,刘邦的军队将项羽及部下包围在垓下,项羽兵败自刎。这场历时四年的战争,刘邦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材料三:《史记·高祖本纪》记裁,刘邦率军到咸阳后,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使得秦人大喜,民心安定。后来刘邦在谈到为何能战胜项羽时说:张良、萧何和韩信都是人杰,我不如他们,但“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1)根据材料一回答,这是哪场战役的情景?符合这场战役场景的成语是什么
(2)材料二反映的是哪一场战争?
(3)根据材料三回答,刘邦能够战胜的原因是什么?(两点分)
答案和解析
1.【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了楚汉之争,要求运用所学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A.秦朝灭亡后,刘邦和项羽为了争夺帝位,进行了长达4年的战争。楚汉之争以项羽败亡,刘邦建立西汉王朝而告终。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历史上史称西汉,刘邦就是汉高祖。由此分析,A正确。
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
2.【答案】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关于陈胜、吴广起义相关知识,要求识记基础知识。
【解答】
D.结合所学知可知,巨鹿之战是秦末大起义中,项羽率领数万楚军(后期各诸侯义军也参战),同秦名将章邯、王离所率四十万秦军主力在巨鹿 (今河北平乡 )进行的一场重大决战性战役,与陈胜、吴广起义无关。
ABC.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二世元年(前209年)秋,秦朝廷征发闾左贫民屯戍渔阳,陈胜、吴广等900余名戍卒被征发前往渔阳戍边,途中在蕲县大泽乡(今宿州)为大雨所阻,不能如期到达目的地,情急之下,陈胜、吴广领导戍卒杀死押解戍卒的军官,发动兵变,提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起义军推举陈胜为将军,吴广为都尉。连克大泽乡和蕲县,并在陈县(今河南淮阳)建立张楚政权,各地纷纷响应。
故选D。
3.【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刘邦的相关知识,要求识记基础史实。
【解答】
A.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陈胜、吴广起义最后被镇压下去。两人相继被部下杀害。项羽领导的起义军在巨鹿之战大败秦军主力。刘邦率兵直逼咸阳,秦朝统治者向刘邦投降,秦朝灭亡。所以最后推翻秦朝的是刘邦领导的起义军,故A与刘邦相关。
B.前207年,秦军与项羽率领数万楚军在巨鹿展开的一场大决战,最后楚军获胜。基本上摧毁了秦军的主力,扭转了整个战局,奠定了反秦斗争胜利的基础。故B与刘邦无关。
C.刘邦与项羽展开了一场长达四年之久的楚汉战争。公元前202年,项羽于四面楚歌声中在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自刎,刘邦于山东定陶汜水之阳举行登极大典,定国号为汉。故C与刘邦相关。
D.秦末农民起义,刘邦推翻秦后被封为汉王。楚汉争霸,刘邦战胜项羽并称帝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故D与刘邦相关。故选B。
4.【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秦朝和隋朝的共同点,要求具备知识的识记能力。
【解答】
①②③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和隋朝的相似之处有:①都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实现统一。从公元前 230 年到前221 年,秦王嬴政陆续灭掉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国家。581年,外戚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589 年,隋军灭掉南朝最后一个朝代陈,南北重归统一。②都修筑了大型工程。秦始皇下令修建灵渠,沟通了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下令开通了纵贯南北的大运河。③存在时间都很短暂,历二世而亡。秦朝和隋朝都是历史上典型的短命王朝,两世而亡,其灭亡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皇帝的暴政。④都开创了影响深远的政治制度。秦朝创立的三公九卿制度、隋朝创立的三省六部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故①②③④正确。
故选D(①②③④)。
5.【答案】B
【解答】
A.距今约四五千年,黄帝部落联合炎帝部落,在涿鹿之战中打败蚩尤。从此炎帝、黄帝部落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故排除A。
B.公元前207年,项羽的起义军与秦军主力部队在巨鹿展开大战。项羽不畏强敌,引兵渡河,后项羽命令全军:“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巨鹿一战,大破秦军。破釜沉舟发生在巨鹿之战中。故B正确。
C.商朝末年,周武王率领军队,与商军进行了牧野之战,商军在阵前倒戈,引导商军攻入商都,商朝灭亡,故排除C。
D.公元前260年,秦赵之间进行了长平之战,从此,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军的进攻,故排除D。
故选B。
6.【答案】D
【解答】
ABC.题干图片反映的是陈胜、吴广起义。由于秦朝的残暴统治,公元前209年(公元前3世纪末)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在大泽乡起义,秦末农民起义爆发,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鼓舞了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故ABC说法正确。
D.推翻秦朝残暴统治的是刘邦,陈胜、吴广起义沉重打击了秦王朝,故D说法错误。
故选D。
7.【答案】B
【解答】
②③④.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秦末农民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秦的暴政(繁重的徭役,沉重的赋税,残酷的刑法,秦二世更加残暴),直接原因是被征发到渔阳戍守长城时遇雨误期,按秦律误期当斩,故②③④正确。
①烽火戏诸侯出现在西周时期,与这次农民起义无关,故排除①。
故选B。
8.【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秦政不失为顺着时代的要求与趋势而为一种进步的政治。而秦代的迅速消亡,原因在于役使民力过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的建立是顺着时代的要求,而建立的政治,秦朝的灭亡,是因为过度役使民力,所以①较为客观地评价了秦朝的政治统治符合题意;②政治统治的弊端明显加速了其消亡,符合题意;④秦朝的政治政策中有部分积极因素,使战乱的各国得到统一,符合题意,所以选项B符合要求;因为过度役使民力是秦灭亡的唯一原因,表述错误,在材料中也没有提及,所以ACD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的是秦的暴政和陈胜吴广起义。秦朝灭亡的重要原因是秦朝的暴政。
本题注重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注意准确识记陈胜吴广起义的影响。
9.【答案】B
10.【答案】C
【解答】
C.秦代的刑具反映了秦朝残酷的刑罚,从而导致了大泽乡起义。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秦末农民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秦的暴政(繁重的徭役,沉重的赋税,残酷的刑法,秦二世更加残暴)。直接原因是被征发到渔阳戍守长城时遇雨误期,按秦律误期当斩。故C正确。
ABD.依据题干图片信息可知,沉重的赋税、思想的禁锢、繁重的徭役与秦代的刑具无关,故排除ABD。
故选C。
11.【答案】D
【分析】
本题考查楚汉之争,要求具备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解答】
D.秦灭亡后,从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项羽刘邦为争夺帝位,进行了长达四年的楚汉战争,最后项羽战败,刘邦建立了汉朝。楚汉战争实质是项羽和刘邦为争夺全国最高统治权的战争。故D符合题意。
ABC.综上,这三项与题干信息不符合,故排除ABC。
故选D。
12.【答案】C
【分析】
本题考查项羽,要求运用所学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C.公元前207年,项羽的起义军与秦军主力部队在巨鹿展开大战。项羽不畏强敌,引兵渡河,后项羽命令全军:“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巨鹿一战,大破秦军。破釜沉舟发生在巨鹿之战中。汉五年(前202年),兵败于垓下,发生“霸王别姬“,自刎于乌江。故C正确。
ABD.三项所述均不符合题干主旨。故选C。
13.【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秦末农民起义,要求具备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答】
C.公元前207年,项羽以少胜多,在巨鹿大败秦军主力,与此同时,刘邦率兵直逼咸阳,秦朝统治者向刘邦投降,秦朝灭亡。故C错误。
ABD.公元前207年,项羽以少胜多,在巨鹿大败秦军主力,与此同时,刘邦率兵直逼咸阳,秦朝统治者向刘邦投降,秦朝灭亡;公元前202年,刘邦称帝,西汉建立。故AB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4.【答案】D
【解答】
D.联系所学知识可知,秦朝末年,项羽领导的农民起义军跟秦军主力在巨鹿展开大战,项羽命令士兵带足三天的粮食,然后砸破锅,凿沉船,激励将士奋勇杀敌,最终项羽的军队以少胜多,打败了秦军的主力,这就是“破釜沉舟”的来历,故D符合题意。
ABC.三项均与题干不符合,故排除ABC。
故选D。
15.【答案】D
【分析】
本题考查秦末农民起义,要求具备运用所学知识解读题干并予以正确分析、认知的能力。
【解答】
D.前209年秋,秦朝廷征发闾左贫民屯戍渔阳,陈胜、吴广等900余名戍卒被征发前往渔阳戍边,途中在大泽乡(今宿州)为大雨所阻,不能如期到达目的地,情急之下,陈胜、吴广领导戍卒杀死押解戍卒的军官,斩木为兵,揭竿而起,发动兵变。大泽乡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陈胜吴广起义从根本上动摇了秦王朝统治,为项羽、刘邦灭秦创造了有利条件,在中国农民战争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故D错误。
ABC.三项均符合史实,故ABC正确。
故选D。
16.【答案】【小题1】中央集权制度(或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统一文字、统一货币和统一度量衡。
【小题2】社会现象是沉重的赋税:农民要将收获的2/3上交国家;残酷的刑法:人民动不动就受到严刑峻法的处治。陈胜吴广起义。
【小题3】巨鹿之战;原因是善于用人、有关中作后方、约法三章赢得民心。
【解析】1. 本题考查秦朝中央集权制和巩固统一的措施,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图片信息。根据图一和所学可知,反映的是秦朝创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根据图二和所学可知,反映是把小篆作为全国的规范文字;统一文字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图三反映的是统一货币,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半两钱;图四和所学可知,反映的是统一度量衡。
2. 本题考查秦的暴政和陈胜吴广起义,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根据材料二“秦朝时,农民每年要将收成的2/3以上交给国家。当时,全国人口约2000万,被征发去打仗、服劳役的有二三百万,连妇女也被迫转运军粮,许多服役的人活活累死。秦朝时死刑种类多,共有10多种,如腰斩、车裂等。犯罪的人,轻者罚作苦役,重者动辄处死”可知,反映了秦朝的社会现象是沉重的赋税:农民要将收获的2/3上交国家。残酷的刑法:人民动不动就受到严刑峻法的处治。结合所学可知,最后导致了陈胜吴广起义。
3. 本题考查巨鹿之战和楚汉之争,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项羽在巨鹿之战中消灭了秦军主力。公元前207年项羽在巨鹿之战中为激励将士奋勇杀敌,置之死地而后生,在渡河后破釜沉舟。最终起义军大获全胜,大败秦军。根据材料三“刘邦率军到咸阳后,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使得秦人大喜,民心安定”、材料四“项羽引兵西屠咸阳,……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可以得出,楚汉之争中刘邦能打败项羽的原因是善于用人、有关中作后方、约法三章赢得民心。
17.【答案】(1)秦统一全国(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全国)。
(2)C ;圆形方孔半两钱(或者圆形方孔铜钱)。
(3)政治上:确立中央集权制度;推行郡县制;文化上:统一文字;经济上:统一货币、度量衡、车轨等。
(4)得民心者得天下;作为统治者应该勤政爱民,重视人民的力量;要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等等
【解析】(1)本题考查秦的统一,要求运用所学知识解读材料信息。根据材料一“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可知,“秦王扫六合”指的是秦统一全国,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先后兼并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秦朝,定都咸阳。
(2)本题考查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要求运用所学知识解读图片信息。材料二中图C是秦始皇规定在全国使用的货币,秦始皇规定在全国统一货币,以圆形方孔半两钱为全国统一货币,同时统一了度量衡。
(3)本题考查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要求运用所学知识解读材料信息。据材料三“分天下以为40多个郡,郡下设县,由中央直接管辖……,统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可知,秦始皇为巩固统治采取的措施包括政治上确立中央集权制度,推行郡县制;文化上统一文字;经济上统一货币、度量衡、车轨等。
(4)本题考查由秦帝国的兴亡得到的启示,要求理解分析问题。由秦帝国的兴亡,我们可以得到的启示是得民心者得天下;作为统治者应该勤政爱民,重视人民的力量;要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等。
18.【答案】(1)巨鹿之战;破釜沉舟。
(2)“楚汉之争”
(3)到咸阳约法三章,得民心;善于用人。
【解析】(1)本题考查巨鹿之战,要求具备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答问题的能力。结合材料“公元前207年……在河北巨鹿一带的反秦队伍被30万秦军围攻……打得秦军落花流水……”判断是巨鹿之战,由材料“在渡过漳水后,项羽命令将士砸掉烧饭的锅,凿沉战船,烧毁营帐,每人只带三天粮食,以示决一死战”可得成语是破釜沉舟。
(2)本题考查楚汉战争,要求具备解读材料解答问题的能力。结合材料“秦朝灭亡后,拥有重兵的项羽自封为西楚霸王,封刘邦为汉王。双方为争夺帝位,展开争战”判断是楚汉战争。
(3)本题考查楚汉战争刘邦胜利的原因,要求具备解读和概括材料的能力。结合材料“……刘邦率军到咸阳后,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后来刘邦在谈到为何能战胜项羽时说:张良、萧何和韩信都是人杰,我不如他们,但“吾能用之……”概括出:得民心、善于用人。
第2页,共2页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