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全国各地生物学中考真题分类汇编02 环境的组成和生态因素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年全国各地生物学中考真题分类汇编02 环境的组成和生态因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51.6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2-07-28 19:03:43

文档简介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2022年全国各地生物学中考真题分类汇编02 环境的组成和生态因素
一、单选题
1.(2022·长春)人参是“东北三宝”之一。南北朝时,一位本草学家对人参有“三桠五叶,背阳向阴”的描述,这体现了影响人参生长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  )
A.水 B.阳光 C.空气 D.土壤
2.(2022·仙桃)实验法是现代生物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以下探究实验的设计、方法、结论,正确的是(  )
A.探究“光对鼠妇的分布有影响”,对照设置是阴暗潮湿与明亮干燥
B.设计验证“光合作用产生氧气”的实验方案时,不需要设置对照组
C.在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消化”时,加碘液显蓝色表明淀粉被消化
D.巴斯德的“鹅颈烧瓶”实验,证明了生物可以由非生物自发地产生
3.(2022·牡丹江)下列选项中的实验不需要测平均值的是( )
A.测定某种食物中的能量 B.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
C.探究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 D.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消化
4.(2022·十堰)下列叙述不科学的是(  )
A.观察植物的蒸腾作用,滴加油滴,防止量筒内水分蒸发
B.模拟膈肌运动的演示实验,上推橡皮膜,气球回缩,模拟呼气过程
C.探究光照对鼠妇生活的影响,设置明暗环境,形成对照
D.使用显微镜观察英文字母“b”,看到的物像是“d”
5.(2022·凉山)下列成语或诗句中能体现生物因素作用的是(  )
A.西湖春色归,春水绿于染
B.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C.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D.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6.(2022·黑龙江)“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影响桃花开放的主要因素是(  )
A.水分 B.空气 C.温度 D.土壤
7.(2022·眉山)在自然界中,一方面生物的生活和分布受很多生态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影响和改变着环境。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影响生物的非生物因素只有阳光、温度和水
B.探究光照对鼠妇分布的影响时湿度可以不同
C.生活于炎热荒漠中的骆驼,其排尿量非常少
D.蚯蚓在土壤中的活动对植物的生长没有影响
8.(2022·陕西)中华民族有很多脍炙人口的诗词,许多能反映生物与环境的关系。诗句“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中的“沙暖睡鸳鸯”体现了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这种非生物因素是(  )
A.燕子 B.微生物 C.温度 D.无机盐
9.(2022·随县)下列诗句及俗语中,体现了生物因素对生物影响的是(  )
A.雨露滋润禾苗壮,万物生长靠太阳
B.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C.追肥在雨前,一枝长拳
D.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10.(2022·陕西)中华民族有很多脍炙人口的诗词,许多能反映生物与环境的关系。诗句“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中的“沙暖睡鸳鸯”体现了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这种非生物因素是(  )
A.微生物 B.温度 C.无机盐 D.燕子
11.(2022·岳阳)风调雨顺,草木茂盛,兔繁殖加强,狼数量随后增多,关于此现象描述不正确的是(  )
A.环境对生物产生了影响
B.上述生物对外界刺激能做出反应
C.狼的数量增多对草有保护作用
D.该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被打破
12.(2022·邵阳)下列属于影响水稻生活的生物因素是(  )
A.阳光 B.水 C.杂草 D.温度
13.(2022·泰安)为探究光对绿豆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学生选择优质绿豆种子进行实验,测量幼苗根和茎的长度,结果如下表,幼苗的生长状况如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培养时间(天) 根的平均长度(毫米) 茎的平均长度(毫米)
光照组 黑暗组 光照组 黑暗组
1 8.9 11.3 7.2 8.0
3 10.2 19.8 8.3 15.1
5 17.3 20.2 16.1 15.4
7 20.8 25.6 20.3 22.3
9 32.7 43.9 26.8 32.8
A.有光无光绿豆种子都可萌发,光影响幼苗的生长
B.光照组幼苗的茎相对较粗,幼苗不易倒伏
C.黑暗组幼苗叶片呈黄白色是由于缺乏光照无法形成叶绿素
D.相同实验条件下茎的伸长速度大于根的伸长速度
14.(2022·泰安)将生长状态和大小都相同的甲、乙两棵杨树苗,分别在干旱和水分充足的环境中培养,其它条件相同。几年后,甲、乙树冠大小出现如图差异。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甲、乙树冠大小差异说明环境影响生物
B.甲树冠较小主要受非生物因素中水的影响
C.甲、乙树冠大小的差异是可遗传的变异
D.甲、乙树冠大小差异是遗传物质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15.(2022·泰安)为探究水污染对生物的影响及水蕴草对污水的净化作用,兴趣小组用不同浓度的洗衣粉液模拟污水,用水蕴草净化不同浓度的模拟污水24小时,分别记录在不同条件下水蚤的心率,结果如下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随着时间延长,水蚤心率受洗衣粉液抑制的程度逐渐增强
B.随着洗衣粉液浓度逐渐增大,水蚤心率受抑制的程度逐渐增强
C.不同浓度的洗衣粉液经水蕴草净化后对水蚤心率的抑制作用均减弱
D.观察不同实验条件下的水蚤心率要选用同一只水蚤,使结果更准确
16.(2022·达州)我国很多古诗词和民俗谚语中都蕴含着一定的科学道理,下列解释不恰当的是(  )
A.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植物的无性生殖
B.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生物影响环境
C.有收无收在于水,多收少收在于肥——植物生长需要水和无机盐
D.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自然界的物质循环
17.(2022·遂宁)某同学为探究温度对面包虫生活的影响,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探究因素 组别 面包虫数量(只) 泥土 光线 温度
实验组 20 湿土 ① ②
对照组 20 湿土 阴暗 30℃
该实验方案中①②应为(  )
A.明亮,20℃ B.阴暗,20℃ C.明亮,30℃ D.阴暗,30℃
18.(2022·石家庄)科学探究是研究生物学的重要方法。如果某生物小组想探究“光照对鼠妇生活的影响”, 应选择下列哪组条件作为对照(  )
A.干燥与阴暗 B.低温与潮湿 C.干燥与潮湿 D.明亮与阴暗
19.(2022·烟台)“冰糖心苹果”产自新疆的阿克苏,果核透明,味道甜美,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阿克苏地区年日照时数多达2600小时以上,昼夜温差大。影响这种苹果品质的非生物因素是(  )
A.温度和光照 B.温度和水分 C.水分和土壤 D.光照和水分
二、双选题
20.(2022·苏州)某同学进行了如下探究实验:在一个长方形的盘子上,布置了如图所示的三个环境区域,蚯蚓可在三个区域之间自由活动。现在盘子中间区域放入10条蚯蚓,并用黑纸板覆盖在全部三个区域上。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该实验的研究目的是探究蚯蚓喜欢明亮环境还是黑暗环境
B.选用多条蚯蚓做实验是为了防止偶然性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C.2分钟后观察发现三个区域都有蚯蚓,说明研究变量对蚯蚓分布没有影响
D.推测干燥土壤区域内最终没有蚯蚓存在,因为蚯蚓是以湿润的体表呼吸的
三、填空题
21.(2022·贺州)请用生物学知识解释表中的生命现象。
生命现象 生物学知识
例:孔雀开屏 动物的繁殖行为
①南橘北枳    
②蜜蜂采蜜    
22.(2022·荆州)“惊蛰雷鸣,谷米成堆”。该农谚说明在惊蛰时期,影响农作物生长发育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   。
四、综合题
23.(2022·赤峰)周末小明和家人去赤峰红山湖度假区研学游,并记录了所见所感:今天我和父母一起到红山湖游玩,看到了许多生物。图甲是我拍摄的红山湖美景,图乙是我绘制的部分生物形成的食物网。我最喜欢划船,随着爸爸的号子,我用力摇动船浆,将船快速划出,紧张得脸都红了。下船后,我们来到了红山湖旁边的“农家乐”饭店,品尝了美味的铁锅纯鲢鱼、发面玉米饼…,今天真是一次特别的经历。但我的心情也很复杂,红山湖水位线明显下降,湖周边还有一些旅游垃圾,有人说湖中生物也减少了。当地居民和游客应该好好保护红山湖,让这里山更青水更绿!
结合所学知识和小明的记录,完成下列问题。
(1)鱼的数量在一年四季会发生波动,影响其生活的非生物因素有   (至少写出两个),图乙所示的食物网中,与浮游动物相关的食物链共有   条。
(2)小明随着爸爸的号子声划船的过程中,听觉的形成部位是   。划船主要依靠运动系统来完成,运动系统的主要组成是   ,此时小明的身体活动主要受到   调节,也会受到   调节的影响。
(3)玉米饼的主要原料是玉米面,它来源于玉米种子结构中的   ,在开花时节,经传粉、受精后,玉米花中的   发育成种子的胚,玉米的花、果实、种子属于   器官。在制作发面饼的过程中,为了使饼膨大而松软,需要用到的微生物是   ,微生物除了可以用于食品制作,与疾病防治也密切相关,如抗生素是由真菌产生的,能够对抗由于   引起的各种疾病,但长期、大量服用抗生素也有危害,比如   (答一条即可)。
(4)鱼肉中蛋白质的终产物为氨基酸,主要由小肠吸收进入血液,结合图丙写出两条小肠适于吸收的结构特点   ,氨基酸随血液循环到达心脏的右心房后,再经体循环最终运送到组织细胞中的   内被利用。人体在摄入营养物质的同时也会产生水、无机盐、二氧化碳、尿素等废物,这些废物排出体外的过程叫做   ,其中尿素主要通过泌尿系统排出,请结合图丁用文字和箭头写出尿液的排出途径   。
(5)红山湖水位线明显下降,湖周边还有旅游垃圾,湖中生物减少,这说明生态系统的   能力是有限的,因此   ,保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根本措施。为了保护生态环境,请你给当地居民或游客提出一条建议:   。
24.(2022·聊城)为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我国政府在2020年的联合国大会上宣布于2030年前确保碳达峰,力争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彰显了大国担当。“碳中和”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和通过一定途径吸收的二氧化碳总量相等,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桑沟湾地区发展的“藻—贝”共生养殖模式在这方面做出了积极探索。
(1)影响海带生长的阳光、海水、浮游动物、贝类等因素统称为   ,作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图甲中未体现的生物成分是   。
(2)科研人员监测了养殖区与非养殖区表层海水中二氧化碳的相对含量,结果如图乙所示。
①该养殖模式可以   表层海水中二氧化碳的相对含量。
②分析上述差异的原因:浮游植物和海带作为该生态系统的   ,通过   作用把海洋中的二氧化碳合成有机物;贝类食性广泛,通过滤食多种浮游生物和海带碎屑促进有机物沿   传递;贝类利用碳酸盐构建贝壳,从面抑制了碳的循环。
(3)为实现“碳中和”,作为中学生在生活中应该采取的措施是   (答出一条即可)。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解析】【解答】“三桠五叶,背阳向阴”意思是人参喜阴、喜爱散射光和较弱的阳光,不喜欢强烈的阳光直接照射,这体现了影响人参生长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阳光,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非生物因素影响动植物的分布:
非生物因素 影响 典型例子
光 对植物的生理和分布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对动物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生理活动。 海洋中植物的垂直分布;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需要在光下进行;光影响鼠妇的生活,在夜间涌动,绝大多数动物在白天活动。
温度 影响生物的分布,也影响生物的生长和发育。 南北植物的分布,不同海拔高度植物的分布;生物的生长和发育只能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进行,环境温度高于或低于一定的限度时,生物就可能受到伤害,甚至死亡。
水分 水常常决定生物的分布,一切生物的生活都离不开水。 沙漠靠近水源的地方出现绿洲;植物和人体内各种物质的运输需要水。
空气 空气影响动植物的生活 动物、植物的呼吸作用都需要空气中的氧气;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一氧化碳。
2.【答案】B
【知识点】“光影响鼠妇分布”的科学探究过程;验证光合作用的相关实验;探究发生在口腔内的消化;食品腐败的主要原因
【解析】【解答】A.探究“光对鼠妇的分布有影响”,唯一变量是光照,故对照设置是阴暗潮湿与明亮潮湿,A不符合题意。
B.对于探究性实验,涉及多个因素对结果产生影响,为了证明其中某种因素对实验结果的确切影响,需要设置对照实验。而在设计验证“光合作用产生氧气”的实验方案时,不需要设置对照组,B符合题意。
C.淀粉遇到碘变蓝色,我们经常用碘液来鉴定是否有淀粉存在。在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消化”时,加碘液显蓝色表明淀粉未被消化,C不符合题意。
D.巴斯德利用“鹅颈烧瓶”实验证明细菌不是自然发生的,而是由原已存在的细菌产生的,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该种不同的条件就是实验变量。
实验变量:也称自变量,指实验中由实验者所操纵的因素或条件。
对照试验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实验设计中仅仅改编实验中的某一项变量,其它因子不变,在此条件下,观察、研究该变量对实验材料和实验结果的影响.除了整个实验过程中欲处理的实验因素外,其他实验条件要做到前后一致。)
3.【答案】D
【知识点】“光影响鼠妇分布”的科学探究过程;探究植物对空气温度和湿度的影响;测定某种食物中的能量;探究发生在口腔内的消化
【解析】【解答】ABC.“测定某种食物中的能量”、“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和“探究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都涉及到对观察结果的数据记录和计算,故都需要测平均值,以保证实验的准确性、避免实验的偶然性,ABC不符合题意。
D.“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消化”只涉及到对观察结果“变蓝或不变蓝”的记录,不需要数据计算,故不需要测平均值,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减小测量误差的方法有:选用精密的测量工具、采用科学的测量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都可以减小误差,但不能消灭误差。
4.【答案】D
【知识点】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蒸腾作用及其意义;“光影响鼠妇分布”的科学探究过程;模拟肺部呼吸运动实验
【解析】【解答】A.在进行“观察植物蒸腾作用”时,在量筒内的水面上加一层油,目的是防止量筒内水分蒸发对实验造成干扰,A不符合题意。
B.模拟膈肌运动的演示实验,上推橡皮膜,气球回缩,表示膈肌舒张过程,肺随之回缩,模拟的是呼气过程,B不符合题意。
C.探究光照对鼠妇生活的影响,设置明暗环境,形成以光照为唯一变量的对照实验,C不符合题意。
D.显微镜在视野内成的是倒立的像,就是将原来的物体旋转180度后所成的像,左右上下均颠倒,字母“b”,旋转180度后是“q”,因此使用显微镜观察英文字母“b”,看到的物像是“q”,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显微镜看到的物像不但上下颠倒,左右也颠倒。做此类题有个小诀窍,就是把这个在显微镜下看到的字母写到一张小纸上,然后把这张纸旋转180度再看就是左右上下颠倒的图象了。
5.【答案】C
【知识点】环境的组成和生态因素
【解析】【解答】A.西湖春色归,春水绿于染,是指温度升高,水中的藻类植物大量繁殖导致水变绿了,体现了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A不符合题意。
B.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是环境中非生物因素温度对生物的影响,B不符合题意。
C.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影响,体现出生物因素的作用,C符合题意。
D.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是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阳光对生物的影响,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影响:生物必需适应环境才能生存下来,同时,生物影响和改变着环境。
①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其生活的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生物的适应性是普遍存在的。如:沙漠中的仙人掌叶变成了刺,可减少水分的蒸腾,以适应干旱的生活环境;企鹅体内有很多的脂肪,有保温作用,以适应严寒的气候;还有,动物的拟态和保护色等,都是对生活环境的一种适应。
②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在影响着环境.如:植物的蒸腾作用,可提高空气湿度,增加降雨量等.蚯蚓生活在土壤中,既可疏松土壤,又可增加土壤肥力;又如:“大树底下好乘凉”;“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等。
6.【答案】C
【知识点】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解析】【解答】海拔每升高1千米气温下降6℃左右,因此山上的温度比山下低,山上的桃花比山下的开的晚,才有了“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自然现象。因此“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体现了非生物因素温度对生物的开花的影响。
故答案为:C。
【分析】非生物因素影响动植物的分布:
非生物因素 影响 典型例子
光 对植物的生理和分布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对动物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生理活动。 海洋中植物的垂直分布;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需要在光下进行;光影响鼠妇的生活,在夜间涌动,绝大多数动物在白天活动。
温度 影响生物的分布,也影响生物的生长和发育。 南北植物的分布,不同海拔高度植物的分布;生物的生长和发育只能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进行,环境温度高于或低于一定的限度时,生物就可能受到伤害,甚至死亡。
水分 水常常决定生物的分布,一切生物的生活都离不开水。 沙漠靠近水源的地方出现绿洲;植物和人体内各种物质的运输需要水。
空气 空气影响动植物的生活 动物、植物的呼吸作用都需要空气中的氧气;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一氧化碳。
7.【答案】C
【知识点】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生物对环境的影响;“光影响鼠妇分布”的科学探究过程
【解析】【解答】A.影响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非生物因素,另一类是生物因素,A不符合题意。
B.探究实验要遵循变量唯一的原则,即除了变量不同外其他的条件都应该相同。所以,探究光照对鼠妇分布的影响时,变量是光照,而湿度应该相同且适宜,B不符合题意。
C.沙漠地区缺少水,故在荒漠中生活的骆驼,尿液非常少,体现了生物适应环境,C符合题意。
D.蚯蚓有“活犁耙”和“天然肥料加工厂”的美称,是因为它们的钻穴和取食等活动可使土壤变得更加疏松和肥沃,有利于植物的生长,体现了生物的生存也能影响环境,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影响:生物必需适应环境才能生存下来,同时,生物影响和改变着环境。
①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其生活的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生物的适应性是普遍存在的。如:沙漠中的仙人掌叶变成了刺,可减少水分的蒸腾,以适应干旱的生活环境;企鹅体内有很多的脂肪,有保温作用,以适应严寒的气候;还有,动物的拟态和保护色等,都是对生活环境的一种适应。
②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在影响着环境.如:植物的蒸腾作用,可提高空气湿度,增加降雨量等.蚯蚓生活在土壤中,既可疏松土壤,又可增加土壤肥力;又如:“大树底下好乘凉”;“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等。
8.【答案】C
【知识点】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解析】【解答】“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意思是春天暖烘烘的太阳普照大地,山河一片秀丽景象,春风吹送着初放的百花和茵茵芳草发出的芳香。冻土融化,土地湿润,燕子正繁忙地飞来飞去,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溪边的沙洲上静睡不动。描述的场景主要是温度对生物的影响。
故答案为:C。
【分析】非生物因素影响动植物的分布:
非生物因素 影响 典型例子
光 对植物的生理和分布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对动物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生理活动。 海洋中植物的垂直分布;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需要在光下进行;光影响鼠妇的生活,在夜间涌动,绝大多数动物在白天活动。
温度 影响生物的分布,也影响生物的生长和发育。 南北植物的分布,不同海拔高度植物的分布;生物的生长和发育只能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进行,环境温度高于或低于一定的限度时,生物就可能受到伤害,甚至死亡。
水分 水常常决定生物的分布,一切生物的生活都离不开水。 沙漠靠近水源的地方出现绿洲;植物和人体内各种物质的运输需要水。
空气 空气影响动植物的生活 动物、植物的呼吸作用都需要空气中的氧气;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一氧化碳。
9.【答案】B
【知识点】环境的组成和生态因素
【解析】【解答】A.雨露滋润禾苗壮,万物生长靠太阳体现水分、阳光等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A不符合题意。
B.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是草和豆苗之间的竞争关系,属于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B符合题意。
C.追肥在雨前,一枝长拳是指无机盐等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C不符合题意。
D.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是温度等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称为生态因素,可以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包括: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种内关系又分为种内互助和种内竞争;种间关系又有①共生②寄生③捕食④种间竞争几种方式。
10.【答案】B
【知识点】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解析】【解答】环境中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的因素叫做生态因素。包括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①非生物因素:光、温度、水、空气等。②生物因素: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沙暖睡鸳鸯”体现了温度对生物的影响。
故答案为:B。
【分析】非生物因素影响动植物的分布:
非生物因素 影响 典型例子
光 对植物的生理和分布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对动物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生理活动。 海洋中植物的垂直分布;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需要在光下进行;光影响鼠妇的生活,在夜间涌动,绝大多数动物在白天活动。
温度 影响生物的分布,也影响生物的生长和发育。 南北植物的分布,不同海拔高度植物的分布;生物的生长和发育只能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进行,环境温度高于或低于一定的限度时,生物就可能受到伤害,甚至死亡。
水分 水常常决定生物的分布,一切生物的生活都离不开水。 沙漠靠近水源的地方出现绿洲;植物和人体内各种物质的运输需要水。
空气 空气影响动植物的生活 动物、植物的呼吸作用都需要空气中的氧气;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一氧化碳。
11.【答案】D
【知识点】生物的特征;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解析】【解答】A.环境影响生物是指生物的生活受生存空间或生活环境的制约。因此题干中的现象体现了:环境对生物产生了影响,A不符合题意。
B.结合分析可知,草木、兔、狼等生物都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B不符合题意。
C.狼等捕食者往往随被捕食个体数量多而增加,这样就会避免出现一种或少数几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占有绝对优势的局面,为其他物种的形成腾出空间,所以狼的数量增多,有利于控制兔的数量,对草有保护作用,C不符合题意。
D.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题干中的现象体现了该生态系统的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该能力尚未被打破,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生态系统稳定性是指在生态系统中,生物与非生物的物质与能量之间,生物与生物之间相对平衡的状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一种动态的,相对稳定的状态.因为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总是在不断变化的,如:有的生物出生,有的死亡,有的迁入,有的迁出等。总是在不断地变化,但这种变化只要不超出一定的限度,生态系统始终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这是因为生态系统内部具有自我调节的能力.由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的能力,所以,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相对稳定的状态,这叫做生态平衡。
12.【答案】C
【知识点】环境的组成和生态因素
【解析】【解答】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有生物,包括同种和不同种的生物个体。水稻田间的杂草属于影响水稻生活的生物因素;水稻进行光合作用需要阳光、水、空气(二氧化碳),阳光、水、空气、温度等属于非生物因素。
故答案为:C。
【分析】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称为生态因素,可以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包括: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种内关系又分为种内互助和种内竞争;种间关系又有①共生②寄生③捕食④种间竞争几种方式。
13.【答案】D
【知识点】探究非生物因素对某种生物的影响
【解析】【解答】A、分析表格数据,发现光照组和黑暗组的茎的长度和根的长度最短都在7毫米以上,并且光照组普遍短于黑暗组,说明:有光无光绿豆种子都可萌发,光影响幼苗的生长 ,A正确;
B、分析表格数据,光照组茎的平均长度小于黑暗组,由题图可知光照组茎的直径大于黑暗组,所以在抗倒伏上光照组的幼苗就更有优势,B正确;
C、叶绿素的合成需要光,而无光条件下,叶绿素不能合成,但能合成类胡萝卜素,所以幼苗呈黄色或黄白色,C正确;
D、分析表格数据,相同培养时间,相同实验条件(同为光照或黑暗),茎的伸长长度大于根的伸长长度,原叙述缺少相同培养时间,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对照实验是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这个不同的条件,就是唯一变量。一般的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对照组。为确保实验组、对照组实验结果的合理性,对影响实验的其他相关因素应设置均处于相同且理想状态,这样做的目的是控制单一变量,便于排除其它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和干扰。
14.【答案】C
【知识点】基因、环境与性状的关系;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解析】【解答】A、生长状态和大小都相同的甲、乙两棵杨树苗,分别在干旱和水分充足的环境中培养,其它条件相同,甲、乙树冠大小差异说明环境影响生物,A正确;
B、结合上述分析可知,甲树处在干旱少水环境中,树冠较小主要受非生物因素中水的影响,B正确;
C、结合分析可知,甲、乙两棵杨树苗生长状态和大小都相同,甲、乙两棵杨树苗、乙树冠大小的差异是环境因素影响引起的,遗传物质没有改变,是不可遗传的变异,C错误;
D、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而性状的形成同时还受到环境的影响。由此可知甲、乙树冠大小差异是遗传物质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D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1)环境中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的因素叫做生态因素。包括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①非生物因素:光、温度、水、空气等。②生物因素: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2)生物的变异是由于遗传物质发生改变(遗传物质的改变有基因重组、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等)引起的,这种变异能遗传给下一代,称为可遗传的变异。生物的变异是由于环境条件引起的,遗传物质没有发生改变,这种变异一般不能遗传给下一代,称为不可遗传的变异。
15.【答案】D
【知识点】环境污染及其控制;探究非生物因素对某种生物的影响
【解析】【解答】A、从四个曲线图可看出,不同浓度的洗衣粉液中水蚤的心率随着时间延长呈下降的趋势。由此可知,随着时间延长,水蚤心率受洗衣粉液抑制的程度逐渐增强,A正确;
B、在浓度为0.25%的洗衣粉液中,水蚤心率第3分钟不低于80次;在浓度为0.5%的洗衣粉液中,水蚤心率第3分钟不低于60次;在浓度为1%的洗衣粉液中,水蚤心率第3分钟少于60次;在浓度为2%的洗衣粉液中,水蚤心率第3分钟接近40次。由此可知,随着洗衣粉液浓度逐渐增大,水蚤心率受抑制的程度逐渐增强,B正确;
C、从四个曲线图可看出,水蕴草净化洗衣粉液后水蚤的心率都要高于在未净化的洗衣粉液中的水蚤心率,因此不同浓度的洗衣粉液经水蕴草净化后对水蚤心率的抑制作用均减弱,C正确;
D、水蚤的心率很容易受到污染物的影响,因此观察不同实验条件下的水蚤心率不能选用同一只水蚤,会影响实验结果。为减少实验误差,使结果更准确,每组实验可重复3次,取平均值,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1)对照实验是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这个不同的条件,就是唯一变量。一般的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对照组。为确保实验组、对照组实验结果的合理性,对影响实验的其他相关因素应设置均处于相同且理想状态,这样做的目的是控制单一变量,便于排除其它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和干扰。
(2)分析题图可知,培养液中的水蚤心率都是每分钟接近140次;不同浓度的洗衣粉液中水蚤的心率不同,浓度越大,水蚤心率越低;水蕴草净化后的洗衣粉液中水蚤的心率要高于未净化的洗衣粉液中水蚤的心率。
16.【答案】B
【知识点】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生态系统的功能;无机盐的种类及其对植物的作用;植物的无性生殖
【解析】【解答】A.“插柳”意思是用柳树的枝条插在土壤中,即扦插,属于无性生殖,A不符合题意。
B.描述的是不知那丝丝柳叶是谁裁出,原来二月的春风像巧匠手中的剪刀,说明了影响柳树长出新叶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温度对生物的影响,B符合题意。
C.植物体内水分充足时,植株才能硬挺,保持直立的姿态,叶片才能舒展,有利于光合作用,提高产量。植物的生长需要多种无机盐,无机盐必须溶解在水中才能被植物吸收利用,C不符合题意。
D.“落红”中的有机物在土壤中被腐生微生物分解成无机物后,形成“春泥”,可以作为植物的营养被植物吸收利用,重新起到“护花”作用了。因此,“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体现了自然界的物质循环,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称为生态因素,可以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包括: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种内关系又分为种内互助和种内竞争;种间关系又有①共生②寄生③捕食④种间竞争几种方式。
17.【答案】B
【知识点】探究非生物因素对某种生物的影响
【解析】【解答】在探究实验中要控制唯一变量,根据题干所述,该实验探究的是温度对面包的影响,所以,实验的变量为温度,表格中,实验组和对照组中除了温度不同以外,其他因素都应该相同,所以,①为阴暗,②为20℃,可见B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此题考查生物探究实验,为基础题,难度一般,熟记:在生物探究实验中,要遵循设置对照实验和变量唯一的原则,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其中这种不同的条件就是实验变量,设置对照实验目的在于消除无关变量对实验对象的影响,增加可信度和说服力,探究实验一定要设置对照组。
18.【答案】D
【知识点】探究非生物因素对某种生物的影响
【解析】【解答】 如果某生物小组想探究“光照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变量是光,其他条件都相同且适宜,因此应选择“明亮与阴暗”作为对照。
故答案为:D。
【分析】对照实验是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这个不同的条件,就是唯一变量。一般的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对照组。
19.【答案】A
【知识点】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解析】【解答】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有生物,包括同种和不同种的生物个体。因此,阿克苏地区日照时间长,光照是光合作用的条件,通过充足的光照制造更多的有机物,而昼夜温差大,夜间温度较低,呼吸作用会减弱,降低温度,使苹果的呼吸作用减弱,以减少呼吸作用对有机物的消耗,从而使苹果中贮藏的有机物更多,味道甜美。影响这种苹果品质的非生物因素是温度和光照。
故答案为:A。
【分析】非生物因素影响动植物的分布:
非生物因素 影响 典型例子
光 对植物的生理和分布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对动物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生理活动。 海洋中植物的垂直分布;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需要在光下进行;光影响鼠妇的生活,在夜间涌动,绝大多数动物在白天活动。
温度 影响生物的分布,也影响生物的生长和发育。 南北植物的分布,不同海拔高度植物的分布;生物的生长和发育只能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进行,环境温度高于或低于一定的限度时,生物就可能受到伤害,甚至死亡。
水分 水常常决定生物的分布,一切生物的生活都离不开水。 沙漠靠近水源的地方出现绿洲;植物和人体内各种物质的运输需要水。
空气 空气影响动植物的生活 动物、植物的呼吸作用都需要空气中的氧气;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一氧化碳。
20.【答案】B,D
【知识点】探究非生物因素对某种生物的影响
【解析】【解答】A、该实验的研究目的是探究蚯蚓喜欢干燥环境还是湿润环境,不符合题意。
B、选用多条蚯蚓做实验是为了防止偶然性对实验结果的影响,使实验结果更具科学性,符合题意。
C、2分钟后观察发现三个区域都有蚯蚓,时间太短,不能说明研究变量对蚯蚓分布没有影响,不符合题意。
D、因为蚯蚓是以湿润的体表呼吸的,推测干燥土壤区域内最终没有蚯蚓存在,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D。
【分析】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该种不同的条件就是实验变量。
实验变量:也称自变量,指实验中由实验者所操纵的因素或条件。
对照试验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实验设计中仅仅改编实验中的某一项变量,其它因子不变,在此条件下,观察、研究该变量对实验材料和实验结果的影响.除了整个实验过程中欲处理的实验因素外,其他实验条件要做到前后一致。)
21.【答案】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答案合理即可);动物帮助植物传粉(答案合理即可)
【知识点】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解析】【解答】①淮南、淮北方温度不同,柑橘是热带水果,在温度高的淮南生长良好;在温度较低的淮北方生长不好,温度低影响了柑橘的品质。因此“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表明生物的性状受非生物因素环境温度的影响,体现了环境影响生物。
②自然界中的动物和植物在长期生存与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相互适应、相互依赖的关系。动物能够帮助植物传粉,使这些植物顺利地繁殖后代。动物能够帮助植物传播种子,有利于扩大植物的分布范围。所以,蜜蜂采蜜可以体现动物帮助植物传粉。
故答案为: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答案合理即可);动物帮助植物传粉(答案合理即可)
【分析】(1)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称为生态因素,可以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包括生物所处环境中的其它生物。生物之间的关系包括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种内关系又分为种内互助和种内竞争;种间关系又有①共生②寄生③捕食④种间竞争几种方式。
(2)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动物在维持生态平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在仿生和生物防治方面也有重要作用。
22.【答案】水分
【知识点】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解析】【解答】农谚“惊蛰雷鸣,成堆谷米”,主要意思是惊蛰时节常出现春旱现象,雷鸣下雨,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发育,因此说明此时主要影响农作物生长发育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水分。
故答案为:水分
【分析】非生物因素影响动植物的分布:
非生物因素 影响 典型例子
光 对植物的生理和分布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对动物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生理活动。 海洋中植物的垂直分布;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需要在光下进行;光影响鼠妇的生活,在夜间涌动,绝大多数动物在白天活动。
温度 影响生物的分布,也影响生物的生长和发育。 南北植物的分布,不同海拔高度植物的分布;生物的生长和发育只能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进行,环境温度高于或低于一定的限度时,生物就可能受到伤害,甚至死亡。
水分 水常常决定生物的分布,一切生物的生活都离不开水。 沙漠靠近水源的地方出现绿洲;植物和人体内各种物质的运输需要水。
空气 空气影响动植物的生活 动物、植物的呼吸作用都需要空气中的氧气;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一氧化碳。
23.【答案】(1)温度、空气;3或三
(2)大脑皮层(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等等);骨、关节和肌肉(骨骼和骨骼肌);神经系统;激素或内分泌系统
(3)胚乳;受精卵;生殖;酵母菌;细菌;破坏肠道菌群(合理即可)
(4)小肠上面有皱襞和小肠绒毛,增大吸收面积;小肠绒毛壁只有一层上皮细胞,利于吸收营养物质(合理即可);线粒体;排泄;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
(5)自动调节或自我调节;保护生物栖息环境;垃圾分类(合理即可)
【知识点】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食物链和食物网;尿的形成和排出;运动系统的组成;真菌与人类的关系
【解析】【解答】(1)鱼生活在水中,受到温度、水、空气、光照等等非生物因素的影响。涉及浮游动物的食物链有①水藻→浮游动物→虾→鱼→大雁、②水藻→浮游动物→蟹→大雁、③水藻→浮游动物→虾→大雁,共三条食物链。
(2)外界声波进入外耳道传到鼓膜,鼓膜的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了耳蜗内对声波敏感的感觉细胞,这些细胞将声音信息通过听觉神经传给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形成听觉,因此小明随着爸爸的号子声划船的过程中,听觉的形成部位是大脑皮层。
划船主要依靠运动系统来完成,运动系统主要由骨、关节和肌肉组成,骨与骨之间通过关节等方式相连形成骨骼,附在骨骼上的肌肉称为骨骼肌。人体的生命活动主要受到神经系统的调节,但也受到激素调节的影响。
(3)玉米属于单子叶植物,种子是由胚、胚乳和种皮组成,其营养物质储存于胚乳中,则玉米饼的主要原料是玉米面,它来源于玉米种子结构中的胚乳中。
受精完成后,花瓣、雄蕊以及柱头和花柱都完成了使命,因而纷纷凋落,子房继续发育成果实,其中子房壁发育成果皮,子房里面的胚珠发育成种子,胚珠里面的受精卵发育成胚。玉米的花、果实、种子与植物的生殖有关,属于生殖器官。
制作发面饼时,酵母菌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会在面团中形成许多小孔,使发面饼膨大和松软。有的真菌可以产生杀死某些致病细菌的物质,这些物质被称为抗生素,抗生素可以用来治疗由于细菌引起的各种疾病。长期使用抗生素的危害常见于以下几种情况:可能会造成细菌耐药,再次使用抗生素,效果变差;长期使用抗生素会造成菌群失调,产生二重感染,比如说真菌感染,也可能会造成肠道功能紊乱,肠道菌群失调等等。
(4)图丙是小肠皱襞及小肠绒毛示意图,小肠的内表面有许多环形突起称为皱襞,皱襞表面有许多绒毛状的突起——小肠绒毛,加大了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的面积;小肠绒毛壁、毛细血管壁和毛细淋巴管壁都很薄,有利于营养物质的吸收等等。
呼吸作用的主要意义是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呼吸作用的主要场所是线粒体,氨基酸随血液循环到达心脏的右心房后,再经体循环最终运送到组织细胞中的线粒体内被利用,进行呼吸作用。
人体将二氧化碳、尿素以及多余的水和无机盐等排出体外的过程叫做排泄。肾脏中形成的尿液,经输尿管流入膀胱暂时储存。当膀胱内的尿液储存到一定量时,人就会产生尿意。排尿时,尿液经尿道排出体外,则结合图丁中尿液的排出途径是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
(5)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外界环境中的旅游垃圾过多,导致湖中生物减少,生态系统遭到破坏,这说明外界干扰超过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的限度,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某种生物的数量减少或灭绝,必然会影响它所在的生态系统;当生态系统发生剧烈变化时,也会加速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和基因多样性的丧失。因此保护生物栖息环境,保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根本措施。为了保护生态环境,给居民或游客的建议是进行垃圾分类,不践踏草坪等等。
【分析】(1)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为生物的生活提供物质和能量.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
(2)植物的花经过传粉和受精以后,花萼凋落或存留,花冠、雄蕊都凋落,柱头和花柱凋落,只有雌蕊的子房继续发育,子房壁发育成果皮,胚珠发育成种子,珠被发育成种皮,受精卵发育成胚,受精极核发育成胚乳,子房发育成果实。
(3)生态系统自我调节的能力有大有小,一般地说,在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的能力就越大;相反,生物种类和数量越少,营养结构越简单,自我调节就越小。所以,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它自身的结构特点。(即: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复杂程度)
24.【答案】(1)生态因素;分解者
(2)降低;生产者;光合;食物链
(3)随手关灯
【知识点】保护生态环境;环境的组成和生态因素;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功能
【解析】【解答】(1)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生态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生物,由此可知,影响海带生长的阳光、海水、浮游动物、贝类等因素统称为生态因素;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有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泥沙)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和真菌),图甲中只体现了生产者(如浮游植物)和消费者(贝类等),未体现的生物成分是分解者。
(2)①据图乙可知,养殖区的二氧化碳浓度低于非养殖区海水中二氧化碳浓度;所以这种养殖模式可以显著降低表层海水二氧化碳浓度。
②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养殖区的二氧化碳浓度低于非养殖区海水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原因是:浮游植物和藻类作为该生态系统的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把海洋中的二氧化碳合成为有机物;贝类食性广泛,通过滤食多种浮游生物和海带碎屑,促进有机物在食物链上的传递,也可增加碳的储存;壳的主要成分不是有机物,所以基本不会被海洋中的分解者分解,从而抑制了碳的循环。
(3)“碳中和”是指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措施,抵消因人类活动产生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量,达到相对“零排放”。如日常生活提倡使用节能技术和节能产品;减生活作息中所耗的能量(如节约水电、出行时不坐私家车改乘公交车、行、骑自行车等);植树造林等,可以大大减少二氧化碳等气体的排放,有利于减轻温室效应。
【分析】(1)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称为生态因素,可以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包括: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种内关系又分为种内互助和种内竞争;种间关系又有①共生②寄生③捕食④种间竞争几种方式。
(2)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为生物的生活提供物质和能量.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
(3)“低碳生活”,就是指生活作息时所耗用的能量要尽力减少,从而减低碳,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从而减少对大气的污染,减缓生态恶化,主要是从节电、节气和回收三个环节来改变生活细节。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2022年全国各地生物学中考真题分类汇编02 环境的组成和生态因素
一、单选题
1.(2022·长春)人参是“东北三宝”之一。南北朝时,一位本草学家对人参有“三桠五叶,背阳向阴”的描述,这体现了影响人参生长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  )
A.水 B.阳光 C.空气 D.土壤
【答案】B
【知识点】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解析】【解答】“三桠五叶,背阳向阴”意思是人参喜阴、喜爱散射光和较弱的阳光,不喜欢强烈的阳光直接照射,这体现了影响人参生长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阳光,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非生物因素影响动植物的分布:
非生物因素 影响 典型例子
光 对植物的生理和分布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对动物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生理活动。 海洋中植物的垂直分布;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需要在光下进行;光影响鼠妇的生活,在夜间涌动,绝大多数动物在白天活动。
温度 影响生物的分布,也影响生物的生长和发育。 南北植物的分布,不同海拔高度植物的分布;生物的生长和发育只能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进行,环境温度高于或低于一定的限度时,生物就可能受到伤害,甚至死亡。
水分 水常常决定生物的分布,一切生物的生活都离不开水。 沙漠靠近水源的地方出现绿洲;植物和人体内各种物质的运输需要水。
空气 空气影响动植物的生活 动物、植物的呼吸作用都需要空气中的氧气;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一氧化碳。
2.(2022·仙桃)实验法是现代生物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以下探究实验的设计、方法、结论,正确的是(  )
A.探究“光对鼠妇的分布有影响”,对照设置是阴暗潮湿与明亮干燥
B.设计验证“光合作用产生氧气”的实验方案时,不需要设置对照组
C.在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消化”时,加碘液显蓝色表明淀粉被消化
D.巴斯德的“鹅颈烧瓶”实验,证明了生物可以由非生物自发地产生
【答案】B
【知识点】“光影响鼠妇分布”的科学探究过程;验证光合作用的相关实验;探究发生在口腔内的消化;食品腐败的主要原因
【解析】【解答】A.探究“光对鼠妇的分布有影响”,唯一变量是光照,故对照设置是阴暗潮湿与明亮潮湿,A不符合题意。
B.对于探究性实验,涉及多个因素对结果产生影响,为了证明其中某种因素对实验结果的确切影响,需要设置对照实验。而在设计验证“光合作用产生氧气”的实验方案时,不需要设置对照组,B符合题意。
C.淀粉遇到碘变蓝色,我们经常用碘液来鉴定是否有淀粉存在。在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消化”时,加碘液显蓝色表明淀粉未被消化,C不符合题意。
D.巴斯德利用“鹅颈烧瓶”实验证明细菌不是自然发生的,而是由原已存在的细菌产生的,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该种不同的条件就是实验变量。
实验变量:也称自变量,指实验中由实验者所操纵的因素或条件。
对照试验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实验设计中仅仅改编实验中的某一项变量,其它因子不变,在此条件下,观察、研究该变量对实验材料和实验结果的影响.除了整个实验过程中欲处理的实验因素外,其他实验条件要做到前后一致。)
3.(2022·牡丹江)下列选项中的实验不需要测平均值的是( )
A.测定某种食物中的能量 B.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
C.探究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 D.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消化
【答案】D
【知识点】“光影响鼠妇分布”的科学探究过程;探究植物对空气温度和湿度的影响;测定某种食物中的能量;探究发生在口腔内的消化
【解析】【解答】ABC.“测定某种食物中的能量”、“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和“探究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都涉及到对观察结果的数据记录和计算,故都需要测平均值,以保证实验的准确性、避免实验的偶然性,ABC不符合题意。
D.“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消化”只涉及到对观察结果“变蓝或不变蓝”的记录,不需要数据计算,故不需要测平均值,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减小测量误差的方法有:选用精密的测量工具、采用科学的测量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都可以减小误差,但不能消灭误差。
4.(2022·十堰)下列叙述不科学的是(  )
A.观察植物的蒸腾作用,滴加油滴,防止量筒内水分蒸发
B.模拟膈肌运动的演示实验,上推橡皮膜,气球回缩,模拟呼气过程
C.探究光照对鼠妇生活的影响,设置明暗环境,形成对照
D.使用显微镜观察英文字母“b”,看到的物像是“d”
【答案】D
【知识点】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蒸腾作用及其意义;“光影响鼠妇分布”的科学探究过程;模拟肺部呼吸运动实验
【解析】【解答】A.在进行“观察植物蒸腾作用”时,在量筒内的水面上加一层油,目的是防止量筒内水分蒸发对实验造成干扰,A不符合题意。
B.模拟膈肌运动的演示实验,上推橡皮膜,气球回缩,表示膈肌舒张过程,肺随之回缩,模拟的是呼气过程,B不符合题意。
C.探究光照对鼠妇生活的影响,设置明暗环境,形成以光照为唯一变量的对照实验,C不符合题意。
D.显微镜在视野内成的是倒立的像,就是将原来的物体旋转180度后所成的像,左右上下均颠倒,字母“b”,旋转180度后是“q”,因此使用显微镜观察英文字母“b”,看到的物像是“q”,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显微镜看到的物像不但上下颠倒,左右也颠倒。做此类题有个小诀窍,就是把这个在显微镜下看到的字母写到一张小纸上,然后把这张纸旋转180度再看就是左右上下颠倒的图象了。
5.(2022·凉山)下列成语或诗句中能体现生物因素作用的是(  )
A.西湖春色归,春水绿于染
B.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C.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D.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答案】C
【知识点】环境的组成和生态因素
【解析】【解答】A.西湖春色归,春水绿于染,是指温度升高,水中的藻类植物大量繁殖导致水变绿了,体现了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A不符合题意。
B.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是环境中非生物因素温度对生物的影响,B不符合题意。
C.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影响,体现出生物因素的作用,C符合题意。
D.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是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阳光对生物的影响,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影响:生物必需适应环境才能生存下来,同时,生物影响和改变着环境。
①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其生活的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生物的适应性是普遍存在的。如:沙漠中的仙人掌叶变成了刺,可减少水分的蒸腾,以适应干旱的生活环境;企鹅体内有很多的脂肪,有保温作用,以适应严寒的气候;还有,动物的拟态和保护色等,都是对生活环境的一种适应。
②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在影响着环境.如:植物的蒸腾作用,可提高空气湿度,增加降雨量等.蚯蚓生活在土壤中,既可疏松土壤,又可增加土壤肥力;又如:“大树底下好乘凉”;“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等。
6.(2022·黑龙江)“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影响桃花开放的主要因素是(  )
A.水分 B.空气 C.温度 D.土壤
【答案】C
【知识点】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解析】【解答】海拔每升高1千米气温下降6℃左右,因此山上的温度比山下低,山上的桃花比山下的开的晚,才有了“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自然现象。因此“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体现了非生物因素温度对生物的开花的影响。
故答案为:C。
【分析】非生物因素影响动植物的分布:
非生物因素 影响 典型例子
光 对植物的生理和分布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对动物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生理活动。 海洋中植物的垂直分布;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需要在光下进行;光影响鼠妇的生活,在夜间涌动,绝大多数动物在白天活动。
温度 影响生物的分布,也影响生物的生长和发育。 南北植物的分布,不同海拔高度植物的分布;生物的生长和发育只能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进行,环境温度高于或低于一定的限度时,生物就可能受到伤害,甚至死亡。
水分 水常常决定生物的分布,一切生物的生活都离不开水。 沙漠靠近水源的地方出现绿洲;植物和人体内各种物质的运输需要水。
空气 空气影响动植物的生活 动物、植物的呼吸作用都需要空气中的氧气;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一氧化碳。
7.(2022·眉山)在自然界中,一方面生物的生活和分布受很多生态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影响和改变着环境。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影响生物的非生物因素只有阳光、温度和水
B.探究光照对鼠妇分布的影响时湿度可以不同
C.生活于炎热荒漠中的骆驼,其排尿量非常少
D.蚯蚓在土壤中的活动对植物的生长没有影响
【答案】C
【知识点】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生物对环境的影响;“光影响鼠妇分布”的科学探究过程
【解析】【解答】A.影响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非生物因素,另一类是生物因素,A不符合题意。
B.探究实验要遵循变量唯一的原则,即除了变量不同外其他的条件都应该相同。所以,探究光照对鼠妇分布的影响时,变量是光照,而湿度应该相同且适宜,B不符合题意。
C.沙漠地区缺少水,故在荒漠中生活的骆驼,尿液非常少,体现了生物适应环境,C符合题意。
D.蚯蚓有“活犁耙”和“天然肥料加工厂”的美称,是因为它们的钻穴和取食等活动可使土壤变得更加疏松和肥沃,有利于植物的生长,体现了生物的生存也能影响环境,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影响:生物必需适应环境才能生存下来,同时,生物影响和改变着环境。
①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其生活的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生物的适应性是普遍存在的。如:沙漠中的仙人掌叶变成了刺,可减少水分的蒸腾,以适应干旱的生活环境;企鹅体内有很多的脂肪,有保温作用,以适应严寒的气候;还有,动物的拟态和保护色等,都是对生活环境的一种适应。
②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在影响着环境.如:植物的蒸腾作用,可提高空气湿度,增加降雨量等.蚯蚓生活在土壤中,既可疏松土壤,又可增加土壤肥力;又如:“大树底下好乘凉”;“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等。
8.(2022·陕西)中华民族有很多脍炙人口的诗词,许多能反映生物与环境的关系。诗句“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中的“沙暖睡鸳鸯”体现了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这种非生物因素是(  )
A.燕子 B.微生物 C.温度 D.无机盐
【答案】C
【知识点】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解析】【解答】“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意思是春天暖烘烘的太阳普照大地,山河一片秀丽景象,春风吹送着初放的百花和茵茵芳草发出的芳香。冻土融化,土地湿润,燕子正繁忙地飞来飞去,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溪边的沙洲上静睡不动。描述的场景主要是温度对生物的影响。
故答案为:C。
【分析】非生物因素影响动植物的分布:
非生物因素 影响 典型例子
光 对植物的生理和分布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对动物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生理活动。 海洋中植物的垂直分布;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需要在光下进行;光影响鼠妇的生活,在夜间涌动,绝大多数动物在白天活动。
温度 影响生物的分布,也影响生物的生长和发育。 南北植物的分布,不同海拔高度植物的分布;生物的生长和发育只能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进行,环境温度高于或低于一定的限度时,生物就可能受到伤害,甚至死亡。
水分 水常常决定生物的分布,一切生物的生活都离不开水。 沙漠靠近水源的地方出现绿洲;植物和人体内各种物质的运输需要水。
空气 空气影响动植物的生活 动物、植物的呼吸作用都需要空气中的氧气;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一氧化碳。
9.(2022·随县)下列诗句及俗语中,体现了生物因素对生物影响的是(  )
A.雨露滋润禾苗壮,万物生长靠太阳
B.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C.追肥在雨前,一枝长拳
D.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答案】B
【知识点】环境的组成和生态因素
【解析】【解答】A.雨露滋润禾苗壮,万物生长靠太阳体现水分、阳光等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A不符合题意。
B.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是草和豆苗之间的竞争关系,属于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B符合题意。
C.追肥在雨前,一枝长拳是指无机盐等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C不符合题意。
D.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是温度等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称为生态因素,可以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包括: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种内关系又分为种内互助和种内竞争;种间关系又有①共生②寄生③捕食④种间竞争几种方式。
10.(2022·陕西)中华民族有很多脍炙人口的诗词,许多能反映生物与环境的关系。诗句“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中的“沙暖睡鸳鸯”体现了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这种非生物因素是(  )
A.微生物 B.温度 C.无机盐 D.燕子
【答案】B
【知识点】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解析】【解答】环境中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的因素叫做生态因素。包括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①非生物因素:光、温度、水、空气等。②生物因素: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沙暖睡鸳鸯”体现了温度对生物的影响。
故答案为:B。
【分析】非生物因素影响动植物的分布:
非生物因素 影响 典型例子
光 对植物的生理和分布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对动物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生理活动。 海洋中植物的垂直分布;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需要在光下进行;光影响鼠妇的生活,在夜间涌动,绝大多数动物在白天活动。
温度 影响生物的分布,也影响生物的生长和发育。 南北植物的分布,不同海拔高度植物的分布;生物的生长和发育只能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进行,环境温度高于或低于一定的限度时,生物就可能受到伤害,甚至死亡。
水分 水常常决定生物的分布,一切生物的生活都离不开水。 沙漠靠近水源的地方出现绿洲;植物和人体内各种物质的运输需要水。
空气 空气影响动植物的生活 动物、植物的呼吸作用都需要空气中的氧气;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一氧化碳。
11.(2022·岳阳)风调雨顺,草木茂盛,兔繁殖加强,狼数量随后增多,关于此现象描述不正确的是(  )
A.环境对生物产生了影响
B.上述生物对外界刺激能做出反应
C.狼的数量增多对草有保护作用
D.该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被打破
【答案】D
【知识点】生物的特征;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解析】【解答】A.环境影响生物是指生物的生活受生存空间或生活环境的制约。因此题干中的现象体现了:环境对生物产生了影响,A不符合题意。
B.结合分析可知,草木、兔、狼等生物都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B不符合题意。
C.狼等捕食者往往随被捕食个体数量多而增加,这样就会避免出现一种或少数几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占有绝对优势的局面,为其他物种的形成腾出空间,所以狼的数量增多,有利于控制兔的数量,对草有保护作用,C不符合题意。
D.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题干中的现象体现了该生态系统的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该能力尚未被打破,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生态系统稳定性是指在生态系统中,生物与非生物的物质与能量之间,生物与生物之间相对平衡的状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一种动态的,相对稳定的状态.因为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总是在不断变化的,如:有的生物出生,有的死亡,有的迁入,有的迁出等。总是在不断地变化,但这种变化只要不超出一定的限度,生态系统始终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这是因为生态系统内部具有自我调节的能力.由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的能力,所以,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相对稳定的状态,这叫做生态平衡。
12.(2022·邵阳)下列属于影响水稻生活的生物因素是(  )
A.阳光 B.水 C.杂草 D.温度
【答案】C
【知识点】环境的组成和生态因素
【解析】【解答】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有生物,包括同种和不同种的生物个体。水稻田间的杂草属于影响水稻生活的生物因素;水稻进行光合作用需要阳光、水、空气(二氧化碳),阳光、水、空气、温度等属于非生物因素。
故答案为:C。
【分析】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称为生态因素,可以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包括: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种内关系又分为种内互助和种内竞争;种间关系又有①共生②寄生③捕食④种间竞争几种方式。
13.(2022·泰安)为探究光对绿豆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学生选择优质绿豆种子进行实验,测量幼苗根和茎的长度,结果如下表,幼苗的生长状况如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培养时间(天) 根的平均长度(毫米) 茎的平均长度(毫米)
光照组 黑暗组 光照组 黑暗组
1 8.9 11.3 7.2 8.0
3 10.2 19.8 8.3 15.1
5 17.3 20.2 16.1 15.4
7 20.8 25.6 20.3 22.3
9 32.7 43.9 26.8 32.8
A.有光无光绿豆种子都可萌发,光影响幼苗的生长
B.光照组幼苗的茎相对较粗,幼苗不易倒伏
C.黑暗组幼苗叶片呈黄白色是由于缺乏光照无法形成叶绿素
D.相同实验条件下茎的伸长速度大于根的伸长速度
【答案】D
【知识点】探究非生物因素对某种生物的影响
【解析】【解答】A、分析表格数据,发现光照组和黑暗组的茎的长度和根的长度最短都在7毫米以上,并且光照组普遍短于黑暗组,说明:有光无光绿豆种子都可萌发,光影响幼苗的生长 ,A正确;
B、分析表格数据,光照组茎的平均长度小于黑暗组,由题图可知光照组茎的直径大于黑暗组,所以在抗倒伏上光照组的幼苗就更有优势,B正确;
C、叶绿素的合成需要光,而无光条件下,叶绿素不能合成,但能合成类胡萝卜素,所以幼苗呈黄色或黄白色,C正确;
D、分析表格数据,相同培养时间,相同实验条件(同为光照或黑暗),茎的伸长长度大于根的伸长长度,原叙述缺少相同培养时间,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对照实验是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这个不同的条件,就是唯一变量。一般的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对照组。为确保实验组、对照组实验结果的合理性,对影响实验的其他相关因素应设置均处于相同且理想状态,这样做的目的是控制单一变量,便于排除其它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和干扰。
14.(2022·泰安)将生长状态和大小都相同的甲、乙两棵杨树苗,分别在干旱和水分充足的环境中培养,其它条件相同。几年后,甲、乙树冠大小出现如图差异。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甲、乙树冠大小差异说明环境影响生物
B.甲树冠较小主要受非生物因素中水的影响
C.甲、乙树冠大小的差异是可遗传的变异
D.甲、乙树冠大小差异是遗传物质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答案】C
【知识点】基因、环境与性状的关系;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解析】【解答】A、生长状态和大小都相同的甲、乙两棵杨树苗,分别在干旱和水分充足的环境中培养,其它条件相同,甲、乙树冠大小差异说明环境影响生物,A正确;
B、结合上述分析可知,甲树处在干旱少水环境中,树冠较小主要受非生物因素中水的影响,B正确;
C、结合分析可知,甲、乙两棵杨树苗生长状态和大小都相同,甲、乙两棵杨树苗、乙树冠大小的差异是环境因素影响引起的,遗传物质没有改变,是不可遗传的变异,C错误;
D、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而性状的形成同时还受到环境的影响。由此可知甲、乙树冠大小差异是遗传物质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D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1)环境中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的因素叫做生态因素。包括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①非生物因素:光、温度、水、空气等。②生物因素: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2)生物的变异是由于遗传物质发生改变(遗传物质的改变有基因重组、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等)引起的,这种变异能遗传给下一代,称为可遗传的变异。生物的变异是由于环境条件引起的,遗传物质没有发生改变,这种变异一般不能遗传给下一代,称为不可遗传的变异。
15.(2022·泰安)为探究水污染对生物的影响及水蕴草对污水的净化作用,兴趣小组用不同浓度的洗衣粉液模拟污水,用水蕴草净化不同浓度的模拟污水24小时,分别记录在不同条件下水蚤的心率,结果如下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随着时间延长,水蚤心率受洗衣粉液抑制的程度逐渐增强
B.随着洗衣粉液浓度逐渐增大,水蚤心率受抑制的程度逐渐增强
C.不同浓度的洗衣粉液经水蕴草净化后对水蚤心率的抑制作用均减弱
D.观察不同实验条件下的水蚤心率要选用同一只水蚤,使结果更准确
【答案】D
【知识点】环境污染及其控制;探究非生物因素对某种生物的影响
【解析】【解答】A、从四个曲线图可看出,不同浓度的洗衣粉液中水蚤的心率随着时间延长呈下降的趋势。由此可知,随着时间延长,水蚤心率受洗衣粉液抑制的程度逐渐增强,A正确;
B、在浓度为0.25%的洗衣粉液中,水蚤心率第3分钟不低于80次;在浓度为0.5%的洗衣粉液中,水蚤心率第3分钟不低于60次;在浓度为1%的洗衣粉液中,水蚤心率第3分钟少于60次;在浓度为2%的洗衣粉液中,水蚤心率第3分钟接近40次。由此可知,随着洗衣粉液浓度逐渐增大,水蚤心率受抑制的程度逐渐增强,B正确;
C、从四个曲线图可看出,水蕴草净化洗衣粉液后水蚤的心率都要高于在未净化的洗衣粉液中的水蚤心率,因此不同浓度的洗衣粉液经水蕴草净化后对水蚤心率的抑制作用均减弱,C正确;
D、水蚤的心率很容易受到污染物的影响,因此观察不同实验条件下的水蚤心率不能选用同一只水蚤,会影响实验结果。为减少实验误差,使结果更准确,每组实验可重复3次,取平均值,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1)对照实验是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这个不同的条件,就是唯一变量。一般的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对照组。为确保实验组、对照组实验结果的合理性,对影响实验的其他相关因素应设置均处于相同且理想状态,这样做的目的是控制单一变量,便于排除其它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和干扰。
(2)分析题图可知,培养液中的水蚤心率都是每分钟接近140次;不同浓度的洗衣粉液中水蚤的心率不同,浓度越大,水蚤心率越低;水蕴草净化后的洗衣粉液中水蚤的心率要高于未净化的洗衣粉液中水蚤的心率。
16.(2022·达州)我国很多古诗词和民俗谚语中都蕴含着一定的科学道理,下列解释不恰当的是(  )
A.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植物的无性生殖
B.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生物影响环境
C.有收无收在于水,多收少收在于肥——植物生长需要水和无机盐
D.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自然界的物质循环
【答案】B
【知识点】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生态系统的功能;无机盐的种类及其对植物的作用;植物的无性生殖
【解析】【解答】A.“插柳”意思是用柳树的枝条插在土壤中,即扦插,属于无性生殖,A不符合题意。
B.描述的是不知那丝丝柳叶是谁裁出,原来二月的春风像巧匠手中的剪刀,说明了影响柳树长出新叶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温度对生物的影响,B符合题意。
C.植物体内水分充足时,植株才能硬挺,保持直立的姿态,叶片才能舒展,有利于光合作用,提高产量。植物的生长需要多种无机盐,无机盐必须溶解在水中才能被植物吸收利用,C不符合题意。
D.“落红”中的有机物在土壤中被腐生微生物分解成无机物后,形成“春泥”,可以作为植物的营养被植物吸收利用,重新起到“护花”作用了。因此,“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体现了自然界的物质循环,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称为生态因素,可以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包括: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种内关系又分为种内互助和种内竞争;种间关系又有①共生②寄生③捕食④种间竞争几种方式。
17.(2022·遂宁)某同学为探究温度对面包虫生活的影响,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探究因素 组别 面包虫数量(只) 泥土 光线 温度
实验组 20 湿土 ① ②
对照组 20 湿土 阴暗 30℃
该实验方案中①②应为(  )
A.明亮,20℃ B.阴暗,20℃ C.明亮,30℃ D.阴暗,30℃
【答案】B
【知识点】探究非生物因素对某种生物的影响
【解析】【解答】在探究实验中要控制唯一变量,根据题干所述,该实验探究的是温度对面包的影响,所以,实验的变量为温度,表格中,实验组和对照组中除了温度不同以外,其他因素都应该相同,所以,①为阴暗,②为20℃,可见B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此题考查生物探究实验,为基础题,难度一般,熟记:在生物探究实验中,要遵循设置对照实验和变量唯一的原则,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其中这种不同的条件就是实验变量,设置对照实验目的在于消除无关变量对实验对象的影响,增加可信度和说服力,探究实验一定要设置对照组。
18.(2022·石家庄)科学探究是研究生物学的重要方法。如果某生物小组想探究“光照对鼠妇生活的影响”, 应选择下列哪组条件作为对照(  )
A.干燥与阴暗 B.低温与潮湿 C.干燥与潮湿 D.明亮与阴暗
【答案】D
【知识点】探究非生物因素对某种生物的影响
【解析】【解答】 如果某生物小组想探究“光照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变量是光,其他条件都相同且适宜,因此应选择“明亮与阴暗”作为对照。
故答案为:D。
【分析】对照实验是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这个不同的条件,就是唯一变量。一般的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对照组。
19.(2022·烟台)“冰糖心苹果”产自新疆的阿克苏,果核透明,味道甜美,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阿克苏地区年日照时数多达2600小时以上,昼夜温差大。影响这种苹果品质的非生物因素是(  )
A.温度和光照 B.温度和水分 C.水分和土壤 D.光照和水分
【答案】A
【知识点】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解析】【解答】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有生物,包括同种和不同种的生物个体。因此,阿克苏地区日照时间长,光照是光合作用的条件,通过充足的光照制造更多的有机物,而昼夜温差大,夜间温度较低,呼吸作用会减弱,降低温度,使苹果的呼吸作用减弱,以减少呼吸作用对有机物的消耗,从而使苹果中贮藏的有机物更多,味道甜美。影响这种苹果品质的非生物因素是温度和光照。
故答案为:A。
【分析】非生物因素影响动植物的分布:
非生物因素 影响 典型例子
光 对植物的生理和分布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对动物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生理活动。 海洋中植物的垂直分布;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需要在光下进行;光影响鼠妇的生活,在夜间涌动,绝大多数动物在白天活动。
温度 影响生物的分布,也影响生物的生长和发育。 南北植物的分布,不同海拔高度植物的分布;生物的生长和发育只能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进行,环境温度高于或低于一定的限度时,生物就可能受到伤害,甚至死亡。
水分 水常常决定生物的分布,一切生物的生活都离不开水。 沙漠靠近水源的地方出现绿洲;植物和人体内各种物质的运输需要水。
空气 空气影响动植物的生活 动物、植物的呼吸作用都需要空气中的氧气;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一氧化碳。
二、双选题
20.(2022·苏州)某同学进行了如下探究实验:在一个长方形的盘子上,布置了如图所示的三个环境区域,蚯蚓可在三个区域之间自由活动。现在盘子中间区域放入10条蚯蚓,并用黑纸板覆盖在全部三个区域上。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该实验的研究目的是探究蚯蚓喜欢明亮环境还是黑暗环境
B.选用多条蚯蚓做实验是为了防止偶然性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C.2分钟后观察发现三个区域都有蚯蚓,说明研究变量对蚯蚓分布没有影响
D.推测干燥土壤区域内最终没有蚯蚓存在,因为蚯蚓是以湿润的体表呼吸的
【答案】B,D
【知识点】探究非生物因素对某种生物的影响
【解析】【解答】A、该实验的研究目的是探究蚯蚓喜欢干燥环境还是湿润环境,不符合题意。
B、选用多条蚯蚓做实验是为了防止偶然性对实验结果的影响,使实验结果更具科学性,符合题意。
C、2分钟后观察发现三个区域都有蚯蚓,时间太短,不能说明研究变量对蚯蚓分布没有影响,不符合题意。
D、因为蚯蚓是以湿润的体表呼吸的,推测干燥土壤区域内最终没有蚯蚓存在,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D。
【分析】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该种不同的条件就是实验变量。
实验变量:也称自变量,指实验中由实验者所操纵的因素或条件。
对照试验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实验设计中仅仅改编实验中的某一项变量,其它因子不变,在此条件下,观察、研究该变量对实验材料和实验结果的影响.除了整个实验过程中欲处理的实验因素外,其他实验条件要做到前后一致。)
三、填空题
21.(2022·贺州)请用生物学知识解释表中的生命现象。
生命现象 生物学知识
例:孔雀开屏 动物的繁殖行为
①南橘北枳    
②蜜蜂采蜜    
【答案】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答案合理即可);动物帮助植物传粉(答案合理即可)
【知识点】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解析】【解答】①淮南、淮北方温度不同,柑橘是热带水果,在温度高的淮南生长良好;在温度较低的淮北方生长不好,温度低影响了柑橘的品质。因此“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表明生物的性状受非生物因素环境温度的影响,体现了环境影响生物。
②自然界中的动物和植物在长期生存与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相互适应、相互依赖的关系。动物能够帮助植物传粉,使这些植物顺利地繁殖后代。动物能够帮助植物传播种子,有利于扩大植物的分布范围。所以,蜜蜂采蜜可以体现动物帮助植物传粉。
故答案为: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答案合理即可);动物帮助植物传粉(答案合理即可)
【分析】(1)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称为生态因素,可以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包括生物所处环境中的其它生物。生物之间的关系包括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种内关系又分为种内互助和种内竞争;种间关系又有①共生②寄生③捕食④种间竞争几种方式。
(2)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动物在维持生态平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在仿生和生物防治方面也有重要作用。
22.(2022·荆州)“惊蛰雷鸣,谷米成堆”。该农谚说明在惊蛰时期,影响农作物生长发育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   。
【答案】水分
【知识点】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解析】【解答】农谚“惊蛰雷鸣,成堆谷米”,主要意思是惊蛰时节常出现春旱现象,雷鸣下雨,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发育,因此说明此时主要影响农作物生长发育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水分。
故答案为:水分
【分析】非生物因素影响动植物的分布:
非生物因素 影响 典型例子
光 对植物的生理和分布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对动物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生理活动。 海洋中植物的垂直分布;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需要在光下进行;光影响鼠妇的生活,在夜间涌动,绝大多数动物在白天活动。
温度 影响生物的分布,也影响生物的生长和发育。 南北植物的分布,不同海拔高度植物的分布;生物的生长和发育只能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进行,环境温度高于或低于一定的限度时,生物就可能受到伤害,甚至死亡。
水分 水常常决定生物的分布,一切生物的生活都离不开水。 沙漠靠近水源的地方出现绿洲;植物和人体内各种物质的运输需要水。
空气 空气影响动植物的生活 动物、植物的呼吸作用都需要空气中的氧气;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一氧化碳。
四、综合题
23.(2022·赤峰)周末小明和家人去赤峰红山湖度假区研学游,并记录了所见所感:今天我和父母一起到红山湖游玩,看到了许多生物。图甲是我拍摄的红山湖美景,图乙是我绘制的部分生物形成的食物网。我最喜欢划船,随着爸爸的号子,我用力摇动船浆,将船快速划出,紧张得脸都红了。下船后,我们来到了红山湖旁边的“农家乐”饭店,品尝了美味的铁锅纯鲢鱼、发面玉米饼…,今天真是一次特别的经历。但我的心情也很复杂,红山湖水位线明显下降,湖周边还有一些旅游垃圾,有人说湖中生物也减少了。当地居民和游客应该好好保护红山湖,让这里山更青水更绿!
结合所学知识和小明的记录,完成下列问题。
(1)鱼的数量在一年四季会发生波动,影响其生活的非生物因素有   (至少写出两个),图乙所示的食物网中,与浮游动物相关的食物链共有   条。
(2)小明随着爸爸的号子声划船的过程中,听觉的形成部位是   。划船主要依靠运动系统来完成,运动系统的主要组成是   ,此时小明的身体活动主要受到   调节,也会受到   调节的影响。
(3)玉米饼的主要原料是玉米面,它来源于玉米种子结构中的   ,在开花时节,经传粉、受精后,玉米花中的   发育成种子的胚,玉米的花、果实、种子属于   器官。在制作发面饼的过程中,为了使饼膨大而松软,需要用到的微生物是   ,微生物除了可以用于食品制作,与疾病防治也密切相关,如抗生素是由真菌产生的,能够对抗由于   引起的各种疾病,但长期、大量服用抗生素也有危害,比如   (答一条即可)。
(4)鱼肉中蛋白质的终产物为氨基酸,主要由小肠吸收进入血液,结合图丙写出两条小肠适于吸收的结构特点   ,氨基酸随血液循环到达心脏的右心房后,再经体循环最终运送到组织细胞中的   内被利用。人体在摄入营养物质的同时也会产生水、无机盐、二氧化碳、尿素等废物,这些废物排出体外的过程叫做   ,其中尿素主要通过泌尿系统排出,请结合图丁用文字和箭头写出尿液的排出途径   。
(5)红山湖水位线明显下降,湖周边还有旅游垃圾,湖中生物减少,这说明生态系统的   能力是有限的,因此   ,保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根本措施。为了保护生态环境,请你给当地居民或游客提出一条建议:   。
【答案】(1)温度、空气;3或三
(2)大脑皮层(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等等);骨、关节和肌肉(骨骼和骨骼肌);神经系统;激素或内分泌系统
(3)胚乳;受精卵;生殖;酵母菌;细菌;破坏肠道菌群(合理即可)
(4)小肠上面有皱襞和小肠绒毛,增大吸收面积;小肠绒毛壁只有一层上皮细胞,利于吸收营养物质(合理即可);线粒体;排泄;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
(5)自动调节或自我调节;保护生物栖息环境;垃圾分类(合理即可)
【知识点】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食物链和食物网;尿的形成和排出;运动系统的组成;真菌与人类的关系
【解析】【解答】(1)鱼生活在水中,受到温度、水、空气、光照等等非生物因素的影响。涉及浮游动物的食物链有①水藻→浮游动物→虾→鱼→大雁、②水藻→浮游动物→蟹→大雁、③水藻→浮游动物→虾→大雁,共三条食物链。
(2)外界声波进入外耳道传到鼓膜,鼓膜的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了耳蜗内对声波敏感的感觉细胞,这些细胞将声音信息通过听觉神经传给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形成听觉,因此小明随着爸爸的号子声划船的过程中,听觉的形成部位是大脑皮层。
划船主要依靠运动系统来完成,运动系统主要由骨、关节和肌肉组成,骨与骨之间通过关节等方式相连形成骨骼,附在骨骼上的肌肉称为骨骼肌。人体的生命活动主要受到神经系统的调节,但也受到激素调节的影响。
(3)玉米属于单子叶植物,种子是由胚、胚乳和种皮组成,其营养物质储存于胚乳中,则玉米饼的主要原料是玉米面,它来源于玉米种子结构中的胚乳中。
受精完成后,花瓣、雄蕊以及柱头和花柱都完成了使命,因而纷纷凋落,子房继续发育成果实,其中子房壁发育成果皮,子房里面的胚珠发育成种子,胚珠里面的受精卵发育成胚。玉米的花、果实、种子与植物的生殖有关,属于生殖器官。
制作发面饼时,酵母菌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会在面团中形成许多小孔,使发面饼膨大和松软。有的真菌可以产生杀死某些致病细菌的物质,这些物质被称为抗生素,抗生素可以用来治疗由于细菌引起的各种疾病。长期使用抗生素的危害常见于以下几种情况:可能会造成细菌耐药,再次使用抗生素,效果变差;长期使用抗生素会造成菌群失调,产生二重感染,比如说真菌感染,也可能会造成肠道功能紊乱,肠道菌群失调等等。
(4)图丙是小肠皱襞及小肠绒毛示意图,小肠的内表面有许多环形突起称为皱襞,皱襞表面有许多绒毛状的突起——小肠绒毛,加大了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的面积;小肠绒毛壁、毛细血管壁和毛细淋巴管壁都很薄,有利于营养物质的吸收等等。
呼吸作用的主要意义是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呼吸作用的主要场所是线粒体,氨基酸随血液循环到达心脏的右心房后,再经体循环最终运送到组织细胞中的线粒体内被利用,进行呼吸作用。
人体将二氧化碳、尿素以及多余的水和无机盐等排出体外的过程叫做排泄。肾脏中形成的尿液,经输尿管流入膀胱暂时储存。当膀胱内的尿液储存到一定量时,人就会产生尿意。排尿时,尿液经尿道排出体外,则结合图丁中尿液的排出途径是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
(5)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外界环境中的旅游垃圾过多,导致湖中生物减少,生态系统遭到破坏,这说明外界干扰超过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的限度,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某种生物的数量减少或灭绝,必然会影响它所在的生态系统;当生态系统发生剧烈变化时,也会加速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和基因多样性的丧失。因此保护生物栖息环境,保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根本措施。为了保护生态环境,给居民或游客的建议是进行垃圾分类,不践踏草坪等等。
【分析】(1)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为生物的生活提供物质和能量.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
(2)植物的花经过传粉和受精以后,花萼凋落或存留,花冠、雄蕊都凋落,柱头和花柱凋落,只有雌蕊的子房继续发育,子房壁发育成果皮,胚珠发育成种子,珠被发育成种皮,受精卵发育成胚,受精极核发育成胚乳,子房发育成果实。
(3)生态系统自我调节的能力有大有小,一般地说,在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的能力就越大;相反,生物种类和数量越少,营养结构越简单,自我调节就越小。所以,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它自身的结构特点。(即: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复杂程度)
24.(2022·聊城)为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我国政府在2020年的联合国大会上宣布于2030年前确保碳达峰,力争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彰显了大国担当。“碳中和”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和通过一定途径吸收的二氧化碳总量相等,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桑沟湾地区发展的“藻—贝”共生养殖模式在这方面做出了积极探索。
(1)影响海带生长的阳光、海水、浮游动物、贝类等因素统称为   ,作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图甲中未体现的生物成分是   。
(2)科研人员监测了养殖区与非养殖区表层海水中二氧化碳的相对含量,结果如图乙所示。
①该养殖模式可以   表层海水中二氧化碳的相对含量。
②分析上述差异的原因:浮游植物和海带作为该生态系统的   ,通过   作用把海洋中的二氧化碳合成有机物;贝类食性广泛,通过滤食多种浮游生物和海带碎屑促进有机物沿   传递;贝类利用碳酸盐构建贝壳,从面抑制了碳的循环。
(3)为实现“碳中和”,作为中学生在生活中应该采取的措施是   (答出一条即可)。
【答案】(1)生态因素;分解者
(2)降低;生产者;光合;食物链
(3)随手关灯
【知识点】保护生态环境;环境的组成和生态因素;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功能
【解析】【解答】(1)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生态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生物,由此可知,影响海带生长的阳光、海水、浮游动物、贝类等因素统称为生态因素;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有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泥沙)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和真菌),图甲中只体现了生产者(如浮游植物)和消费者(贝类等),未体现的生物成分是分解者。
(2)①据图乙可知,养殖区的二氧化碳浓度低于非养殖区海水中二氧化碳浓度;所以这种养殖模式可以显著降低表层海水二氧化碳浓度。
②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养殖区的二氧化碳浓度低于非养殖区海水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原因是:浮游植物和藻类作为该生态系统的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把海洋中的二氧化碳合成为有机物;贝类食性广泛,通过滤食多种浮游生物和海带碎屑,促进有机物在食物链上的传递,也可增加碳的储存;壳的主要成分不是有机物,所以基本不会被海洋中的分解者分解,从而抑制了碳的循环。
(3)“碳中和”是指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措施,抵消因人类活动产生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量,达到相对“零排放”。如日常生活提倡使用节能技术和节能产品;减生活作息中所耗的能量(如节约水电、出行时不坐私家车改乘公交车、行、骑自行车等);植树造林等,可以大大减少二氧化碳等气体的排放,有利于减轻温室效应。
【分析】(1)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称为生态因素,可以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包括: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种内关系又分为种内互助和种内竞争;种间关系又有①共生②寄生③捕食④种间竞争几种方式。
(2)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为生物的生活提供物质和能量.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
(3)“低碳生活”,就是指生活作息时所耗用的能量要尽力减少,从而减低碳,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从而减少对大气的污染,减缓生态恶化,主要是从节电、节气和回收三个环节来改变生活细节。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