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 单元检测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 单元检测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86.7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8-03 16:15:56

文档简介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 单元检测
一、单选题
1.(2021七上·昭通期中)央视《探索·发现》栏目播放专题片《我们的祖先是怎样生活的》,其中可能出现的有关原始人的生活场景是(  )
A.元谋人使用磨制石器劳动 B.北京人学会用火御寒照明
C.河姆渡人学会制作彩陶 D.半坡人以水稻为主要栽培作物
【答案】B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 A .元谋人生活在距今170万年,他们使用打制石器而不是磨制石器,所以此选项错误;
B .在北京人遗址中发现有灰烬、烧石和烧骨等,说明北京人已经学会使用火,并会会用火御寒照明,此选项正确;
C .河姆渡人生活在距今7000年的浙江余姚,他们会制造陶器,主要是黑陶而不是彩陶,此选项错误;
D .半坡人生活在黄河流域,农作物主要种植粟。水稻是河姆渡人主要种植的作物,此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B 。
【点评】 本题考查了渔猎时代和农耕时代部分先民的相关生活内容,需要学生分清我国早期人类的代表以及他们各自的生活特点,本题侧重基础知识的考查,同学们要夯实基础,牢记于心才能灵活运用。
2.(2021七上·昭通期中)某校七年级学生组织“探寻远古人类足迹”的研学旅行,准备去实地考察距今约170万年,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他们应该去(  )
A.云南 B.北京 C.上海 D.浙江
【答案】A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 某校七年级学生想去实地考察距今约170万年,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早期古人类,他们应该去云南。距今约170万年的云南元谋人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选项A正确;
选项BCD与题意表述不相符,排除;
故答案为 A 。
【点评】 本题考查元谋人,知道距今约170万年的云南元谋人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
3.(2021七上·朝阳期中)1982年,北京人遗址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北京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原始人类之一。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
B.会使用火和打制石器
C.已经会制造工具和种植水稻
D.会建造房屋和使用陶器
【答案】B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 北京人遗址中发现有灰烬、烧石和烧骨,这反映出北京人会使用火和打制石器。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七十万年至二十万年的北京西南周口店的山洞里,他们使用打制的石器,过群居生活,共同劳动(采集、狩猎)共同分享劳动成果;会使用天然火,他们用火烧烤食物、驱赶野兽,照明、防寒,火的使用增强了人们适应自然的能力。选项B正确;
选项ACD与题意表述不相符,排除;
故答案为 B 。
【点评】 本题考查远古北京人。北京人用火烧烤食物,吃到熟食,缩短了消化过程,促进了体质的发展。
4.(2021七上·朝阳期中)北京人的发现对研究古人类的进化史具有重大的意义。由右图"北京人复原头像"可知,北京人(  )
A.学会磨制石器 B.最早知道了使用火
C.懂得采集果实 D.保留猿的某些特征
【答案】D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 由如图“北京人复原头像”可知,北京人保留猿的某些特征。 ABC 三项表述无法直接从图片材料中获取,排除;
北京人上肢与现代人相似,直立行走,但还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如前额低平,眉脊骨粗壮,颧骨高突,吻部前伸,没有明显的下颚。选项D正确;
故答案为 D 。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北京人的体貌特征与图片。
5.(2021七上·长春期中)可以证实中华文明的起源及发展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的考古发现主要分布于(  )
①黄河流域 ②长江流域 ③ 珠江流域 ④辽河流域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答案】D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辽河流域的考古发现,证实中华文明的起源及发展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理解和识记来回答,这类知识点,要注意理解识记,不要死记硬背。
6.(2021七上·来宾期中)云南不仅有优美的风景,更有悠久的历史。这里曾生活的元谋人距今约(  )
A.170万年 B.70 万年 C.20万年 D.3万年
【答案】A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 结合课本所学知识可知,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故 A 符合题意;
选项BCD与题意表述不相符,排除;
故答案为A 。
【点评】 本题考查元谋人,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7.(2021七上·来宾期中)截至2019年7月6日,中国世界遗产总数已达55处,位居世界第一。其中,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第一批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其入选的理由是(  )
A.北京人最早学会种植水稻,建造房屋,进入农耕社会
B.北京人学会人工取火,是人类进化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C.该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之一
D.北京人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步入了新石器时代
【答案】C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 根据题干可知,北京人遗址被列入第一批《世界遗产名录》说明了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原始人类之一;根据所学可知,北京人遗址出土了大量的直立人个体化石和10万多件石器和大量动物化石,说明北京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同时也为人类起源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依据,选项C正确;
选项ABD与题意表述不相符,排除;
故答案为C 。
【点评】 本题考查了远古北京人,北京人用火烧烤食物,吃到熟食,缩短了消化过程,促进了体质的发展。
8.(2021七上·诸暨期中)中国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最有力的证据是中国境内原始人类的(  )
①传说 ②遗址 ③化石 ④文献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答案】B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 要获得人类的发源的第一手资料,应依据考古发掘,神话传说、学者推断和文献记载都不属于第一手资料,中国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最有力的证据是中国境内原始人类的②遗址和③化石,②遗址和③化石是第一手资料,选项B正确;
①传说和④文献是第二手资料,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注意掌握中国是人类的发源地的相关知识。
9.(2021七上·南宁月考)世界遗产委员会认为:良渚古城遗址展现了一个存在于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以稻作农业为经济支撑的早期区域性国家形态,印证了长江流域对中国文明起源的杰出贡献。与良渚古城遗址经济支撑最相似的原始居民是(  )
A.元谋人 B.河姆渡原始居民
C.半坡原始居民 D.山顶洞人
【答案】B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中“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以稻作农业为经济支撑”“长江流域”可知,良渚古城遗址以稻作农业为经济支柱;结合所学知识,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在长江流域,使用磨制石器,处在新石器时代,种植的农作物是水稻。B符合题意;
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未种植农作物,故A不符合题意;
半坡原始居民生活在黄河流域,种植的农作物是粟,故C不符合题意;
山顶洞人距今约3万年,过着渔猎的生活,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材料,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以稻作农业为经济支撑”,掌握河姆渡原始居民种植的农作物、生活的时代即可作答。
10.(2021七上·德惠月考)在历史剧《河姆渡原始居民》中,不该出现的情节是(  )
A.种植水稻 B.饲养狗等家畜
C.居住半地穴式圆形房屋 D.使用磨制农具
【答案】C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 生活在距今约七千年浙江省余姚市(长江流域)的河姆渡原始居民,使用磨制石器、骨器、用耒耜耕地,住干栏式房屋不是半地穴式房屋,种植水稻。他们还饲养家畜,会制造陶器、简单的玉器和原始乐器,会挖水井。选项C正确;
选项ABD与史实不相符,排除;
故答案为C 。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相关史实。
11.(2021七上·昭通期中)原始农业的出现,是人类文明的一大进步。下列能反映这一进步的是(  )
A.采集野果 B.栽培农作物 C.捕猎打渔 D.制造陶器
【答案】B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 根据所学可知,原始农作物的种植、家庭畜牧业的发展、聚落了出现和发展是原始农业产生的标志,故 B 符合题意;
选项ACD与题意表述不相符,排除;
故答案为 B 。
【点评】 本题考查原始农业的发展,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2.(2021七上·昭通期中)河姆渡、半坡遗址分别反映了我国南北方农耕文明的特点。观察下面房屋复原图,二者迥异的风格说明(  )
A.自然地理环境相近
B.当时的农业生产技术、生产工具先进
C.先民木工技艺高超
D.人类具有适应自然、利用自然的能力
【答案】D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 结合课本所学知识可知,河姆渡人的干栏式房屋主要考虑防潮,半坡人的半地穴式圆形房屋主要考虑保暖,两种房屋迥异的风格说明人类具有适应自然、利用自然的能力。选项D正确;
选项ABC与题意表述不相符,排除;
故答案为 D 。
【点评】 本题考查河姆渡和半坡的原始农耕,知道两种房屋迥异的风格说明人类具有适应自然、利用自然的能力。
13.(2021七上·朝阳期中)央视热播的《舌尖上的中国2·时节》展现了不少中国传统美食的生产、加工工艺。假设该剧组想拍摄有关我国最早种植水稻的专题片,你认为最符合拍摄要求的外景地点是(  )
A.元谋人遗址 B.北京人邀址 C.河姆渡遗址 D.半坡遗址
【答案】C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 根据题干信息“我国最早种植水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七八千年前的长江流域,浙江余姚的河姆渡聚落开始种植水稻, C 符合题意;
元谋人、北京人不会种植农作物,半坡居民种植粟,所以 ABD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
【点评】 本题以央视热播的《舌尖上的中国2时节》为切入点,考查的是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活状况。
14.(2021七上·朝阳期中)在我国古代的传说中,有"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黄帝教民养蚕缫丝"。这些传说反映出中华民族的核心是(  )
A.农耕文明 B.和谐平等的社会秩序
C.传说 D.采集狩猎的游牧文明
【答案】A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 A .相传炎帝教人农耕,是中华原始农业的创始人,因此号称“神农氏”。黄帝教民养蚕巢丝,所以这些神话传说反映出中华文明的核心是农耕文明,故正确;
B .材料中没有涉及到社会秩序,而且本项的说法也不符合史实,故排除;
C .本项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故排除;
D .“采集、狩猎的游牧文明”是中国原始社会时期的主要劳作方式,而不是中国古代的核心,故排除。
故答案为A 。
【点评】 本题考查的是中国古代的农业的特点,侧重于考查的是农业在中国古代的地位。
15.(2021七上·朝阳期中)粟脱壳后的粮食因其粒小,故称小米,而小米粥是人们常吃的食品。下列古人类中最有可能享受到这种食物的是(  )
A.北京人 B.山顶洞人 C.半坡居民 D.河姆他居民
【答案】C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半坡人的相关知识内容。依据已学知识可知,粟(小米)主要产地是在北方,半坡原始居民生活在黄河流域(今陕西西安附近),他们的主要粮食作物就是粟。北京人、山顶洞人还未种植农业。河姆渡居民种植水稻。选项中符合题意;
选项ABD与题意表述不相符,排除;
故答案为 C 。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中国早期农耕文明的相关史实。
16.(2021七上·长春期中)按生活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我国的原始人类,正确的是(  )
①北京人 ②山顶洞人 ③元谋人 ④半坡人 ⑤河姆渡人
A.③①②⑤④ B.②③①⑤④ C.①②③④⑤ D.③②①⑤④
【答案】A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70-20万年,山顶洞人生活在距今约3万年,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河姆渡原始居民距今约7000年,半坡原始居民距今约6000年,因此他们的先后顺序是 ③①②⑤④ ,故选项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所学知识,识记这些原始人类生活的时间,再进行排序回答。
17.(2021七上·佛山月考)“华夏民族,非一族形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华夏民族(  )
A.发祥地是黄河流域 B.创造了众多的文明
C.由炎帝和黄帝创立 D.在不断交融中形成
【答案】D
【知识点】炎帝和黄帝
【解析】【分析】据“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及所学知识可知,华夏民族的形成是由错居杂处的众多民族在不断的交往、交流过程中逐渐融合而成。中华民族的形成非一族所成,从古至今,远古时期的部落交错者,互相来往,排除各自之间关于习俗、语言、文化等等方面的差异,而是趋向于走向同一文化认同,在这个过程中,逐渐走向融合,形成了统一的华夏民族。故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华夏族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炎帝和黄帝黄河流域的部落联盟首领。炎、黄二部族走向联合,占据了中原地区并不断繁衍,形成后来华夏族的主体。炎帝和黄帝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18.(2021七上·德惠月考)传说五六千年前,黄河中下游地区有三位杰出的部落联盟首领。其中有一位制作乐器琴瑟,并具有最早的天文和历法知识。“他”是(  )
A.炎帝 B.黄帝 C.蚩尤 D.禹
【答案】A
【知识点】炎帝和黄帝
【解析】【分析】 由题干材料中的“制作乐器琴瑟”“具有最早的天文和历法知识”等信息即可判断出,这位部落联盟首领是炎帝, 传说炎帝教人们开垦耕种,种植五谷和蔬菜;还制作陶器,发明纺织,会煮盐;教人们通商交换;制作乐器琴瑟,排除BCD,选项A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炎帝和黄帝的相关知识。
19.(2021七上·昭通期中)“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材料意在说明(  )
A.华夏族是由众多民族相互杂居交融而为一体的
B.当时诸族并存,邦国林立
C.炎帝、黄帝成为人文初祖的由来
D.炎黄部落分布广泛
【答案】A
【知识点】炎帝和黄帝
【解析】【分析】 据材料“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请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可知,华夏民族是由各族交错杂居,在求大同去小异,相互交流、交融的过程中形成的,材料表明华夏族相互杂居交融多元一体。选项A正确;
选项BCD与题意表述不相符,排除;
故答案为 A 。
【点评】 本题考查华夏族的形成,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0.(2021七上·昭通期中)“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古代传说中一种有翼的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蓄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日魃(传说中能引起旱灾的鬼怪) ,雨止,遂杀蚩尤。”上述材料(  )
A.没有任何历史研究的价值 B.记述涿鹿之战的真实历史
C.是否与历史吻合尚待考证 D.说明古代曾存在神仙鬼怪
【答案】C
【知识点】炎帝和黄帝
【解析】【分析】 “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古代传说中一种有翼的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蓄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日魃(传说中能引起旱灾的鬼怪) ,雨止,遂杀蚩尤。” 这一描述充满神话色彩,但不是全不可信,比如蚩尤与黄帝大战,蚩尤战败,选项C正确;
选项AB说法片面, 选项D说法错误,排除;
故答案为 C 。
【点评】 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观点。
21.(2021七上·昭通期中)中国历史上有先王禅让的传说。下面三位人物与这一传说有关,他们在位的先后顺序正确的是(  )
A.舜→尧→禹 B.尧→舜→禹 C.禹→舜→尧 D.舜→禹→尧
【答案】B
【知识点】禅让制
【解析】【分析】 尧舜禹都是我国黄河流域杰出的部落联盟首领。相传,尧年老的时候,征求各部落首领的意见,推举舜做他的继承人。舜年老的时候,采用同样的办法把位置转让给治水有功的禹,这种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历史上叫做“禅让制”。选项B正确;
选项ACD与题意表述不相符,排除;
故答案为 B 。
【点评】 本题考查的是部落联盟首领的禅让顺序,原始社会末期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历史上叫做“禅让制”。
22.(2021七上·朝阳期中)海外华人都称自己为炎黄子孙,是因为(  )
A.华人都是黄色皮肤
B.中华民族的主干部分是由炎、黄两个部落联盟发展而来的
C.炎帝、黄帝打败了蚩尤部落
D.我国原始居民主要生活在黄河流域
【答案】B
【知识点】炎帝和黄帝
【解析】【分析】 距今约四五千年,生活在黄河流域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联合在涿鹿一战中打败了蚩尤部落。从此,炎帝、黄帝部落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汉族的前身,中华民族的主干部分)。中华民族的主干部分由炎、黄两个部落联盟发展而来的,所以海内外华人都称自己为“炎黄子孙”。选项B正确;
选项ACD与题意表述不相符,排除;
故答案为B 。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了炎黄子孙与华夏族的形成的有关内容,要在掌握课本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从而得出结论。
23.(2021七上·长春期中)何为美?美是精神领域抽象物的再现,美感的世界纯粹是意象世界,寻找美感是人类的一种精神文化活动。依据所学知识回答,在我国文字出现以前,有关中国古人寻求美感的行为不确定的一组是(  )
A.山顶洞人——石珠等装饰品 B.河姆渡人——象牙雕刻
C.半坡人——彩陶 D.炎帝——制作乐器琴瑟
【答案】D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原始的农耕生活;炎帝和黄帝
【解析】【分析】A. 山顶洞人——石珠等装饰品 ,不符合题意;
B. 河姆渡人——象牙雕刻 ,不符合题意;
C. 半坡人——彩陶 ,不符合题意;
D.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炎帝制作乐器琴瑟,并具有最早的天文和历法知识,这是传说,并没有确切的证据来证明,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理解和识记来分析备选项,注意题干中的“不确定”字样。
24.(2021七上·来宾期中)清明节寻根祭祖、慎终追远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长期发展的深厚积淀。每年清明节的公祭轩辕黄帝典礼是广大华人集体寻根的盛会。我们祭祀黄帝是因为(  )
A.他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
B.他带领人们根治了水患
C.他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D.他是中华原始医药学的创始人
【答案】C
【知识点】炎帝和黄帝
【解析】【分析】 相传黄帝已能建造宫室以避寒暑,制作衣裳,挖掘水井,制造船只,会炼铜,并发明了弓箭和指南车。相传在黄帝时期,仓颉创造文字,伶伦制作音律,隶首发明算盘。黄帝的妻子螺祖擅长纺织,并会巢丝。黄帝被称为“人文初祖”, C符合题意;
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的是禹,排除A;
带领人们根治了水患的是大禹,B 排除;
炎帝是中华原始医药学的创始人,D 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黄帝和炎帝的相关史实。
25.(2021七上·昭通期中)传说中有一位活动在陕西渭河流域的部落首领,教民开垦耕种,制作生产工具,种植谷物和蔬菜;还制作陶器……并具有最早的天文和历法知识。他是(  )
A.蚩尤 B.黄帝 C.炎帝 D.大禹
【答案】C
【知识点】炎帝和黄帝
【解析】【分析】 根据材料“教民开垦耕种,制作生产工具”“种植五谷蔬菜”“制作陶器”“具有最早的天文和历法知识”,可知这是炎帝。传说中的炎帝,其部落主要活动于陕西渭河流域。传说炎帝教民开垦耕种,制作生产工具,种植五谷和蔬菜,还制作陶器,发明纺织,会煮盐,教人们通商交换。传说炎帝还制作乐器琴瑟,并具有最早的天文和历法知识。故 C 正确,ABD 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黄帝和炎帝的有关内容。
二、非选择题
26.(2021七上·剑河月考)列举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发现的两个原始人类
【答案】北京人和山顶洞人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 山顶洞人发现于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顶部的洞穴。距今约3万年。与现代人基本相同。使用打制石器,已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懂得人工取火,靠采集、狩猎为生,会捕鱼,会缝制衣服,有爱美意识,也会埋葬逝者。过着集体生活,使用公有的工具,共同劳动,共同分配食物,没有贫富贵贱的差别。山顶洞人是按照血缘关系结合的中国早期氏族的代表。北京人发现于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上。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70万一20万年,上肢与现代人相似,能够直立行走,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使用打制石器、木棒,(生产工具),采集、狩猎,会使用天然火,会保存火种,过群居生活。
故答案为: 北京人和山顶洞人 。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注意掌握远古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状况。
27.(2021七上·剑河月考)通过禅让制产生的三个部落联盟首领
【答案】尧、舜、禹
【知识点】禅让制
【解析】【分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相传黄帝之后的尧、舜、禹时期,他们根据才德采用推举的办法选出部落联盟的首领,这种方法在历史上称作“禅让”。
故答案为尧、舜、禹。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准确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尧舜禹的“禅让”。
28.(2019七上·凤县期末)位于黄河流域的河姆渡居民是南方原始农耕文化的代表。
判断:   ;改正:将“   ”改为“   ”。
【答案】错误;黄河流域;长江流域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河姆渡原始居民居住在长江流域,是南方原始农耕文化的代表,而半坡原始居民居住在黄河流域,是北方原始农耕文化的代表。所以本题表述错误。
【点评】本题考查原始农耕生活的有关知识。试题较为简单,注重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识记能力。河姆渡原始居民居住在长江流域,是南方原始农耕文化的代表,而半坡原始居民居住在黄河流域,是北方原始农耕文化的代表。
29.(2021七上·乾安期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大家出发了,洞里留下少数几个年岁大的人,他们留下来并不仅仅是为了照顾小孩,更重要的是看管火种。
材料二:就世界性的解放作用而言,摩擦生火还是超过了蒸汽机,因为摩擦生火第一次使人支配一种自然力,从而最终把人同动物分开。
——恩格斯
材料三:“彩陶形制美,画纹亦多珠。或则呈人面,或则呈双鱼。农耕既普及,人群已群居。护壕深二丈,其广亦相如。奈何遗址中,独不见文书。”
——-郭沫若
(1)据你所学,材料一反映的原始人类可能是什么人?距今约有多少年?
(2)据材料二说明原始人类学会用火有什么作用?
(3)材料三是对哪一原始居民生活的描绘?他们主要种植什么农作物?他们居住的房屋是什么样式的?
【答案】(1)北京人 距今约70万-20万年
(2)增强了人们适应自然的能力,学会用火是人类进化史上的里程碑。
(3)半坡原始居民 主要种植粟 半地穴式圆形房屋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 (1)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一反映的原始居民可能是北京人。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70万-20万年,还保留着猿的某些特征,他们的头骨前额低平,眉骨粗大,颧骨突出,鼻骨扁平,嘴部前伸,脑容量比现代人小,上肢与现代人相似,下肢较上肢略长,能够直立行走。
(2)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可知,原始人类用火烧烤食物、防寒、照明、驱兽,从而改善了生存条件,学会用火是人类进化史上的里程碑。
(3)本题考查半坡居民的理解,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解读能力。根据材料信息“彩陶”“人面”“双鱼”“农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写的是半坡居民。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半坡原始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他们用磨光的石器和木制的耒耜耕地,用石刀收割庄稼,主要粮食作物是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 半坡人住的房子是 半地穴式圆形房屋 。
故答案为:(1) 北京人 距今约70万-20万年
(2) 增强了人们适应自然的能力,学会用火是人类进化史上的里程碑。
(3) 半坡原始居民 主要种植粟 半地穴式圆形房屋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基础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材料的分析来反思所学的内容,以此来加深知识的掌握程度,只要掌握好基础知识就可做好本题。
30.(2020七上·巴南期末)(1)把下面的英文字母代号填入下图中遗址对应的空白方框中:
A.河姆渡遗址 B.半坡遗址
(2)据图分析,中国原始农耕时代的遗址在地理分布方面的特点。
【答案】(1)左框B,右框A
(2)遍布全国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1)根据图片信息“我国原始农耕时代主要遗址图”、“西安”、“余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半坡居民位于北方黄河流域,居住的房屋是半地穴式的房屋,能制造色彩鲜丽的彩陶,我国在陕西西安发现半坡遗址。河姆渡人是生活在长江下游的古人类,我国在浙江余姚发现河姆渡遗址。故答案为:左框B,右框A。
(2)根据图片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原始农耕时代的遗址遍布全国。故答案为:遍布全国。
【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识记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生活的地点。
1 / 1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 单元检测
一、单选题
1.(2021七上·昭通期中)央视《探索·发现》栏目播放专题片《我们的祖先是怎样生活的》,其中可能出现的有关原始人的生活场景是(  )
A.元谋人使用磨制石器劳动 B.北京人学会用火御寒照明
C.河姆渡人学会制作彩陶 D.半坡人以水稻为主要栽培作物
2.(2021七上·昭通期中)某校七年级学生组织“探寻远古人类足迹”的研学旅行,准备去实地考察距今约170万年,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他们应该去(  )
A.云南 B.北京 C.上海 D.浙江
3.(2021七上·朝阳期中)1982年,北京人遗址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北京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原始人类之一。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
B.会使用火和打制石器
C.已经会制造工具和种植水稻
D.会建造房屋和使用陶器
4.(2021七上·朝阳期中)北京人的发现对研究古人类的进化史具有重大的意义。由右图"北京人复原头像"可知,北京人(  )
A.学会磨制石器 B.最早知道了使用火
C.懂得采集果实 D.保留猿的某些特征
5.(2021七上·长春期中)可以证实中华文明的起源及发展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的考古发现主要分布于(  )
①黄河流域 ②长江流域 ③ 珠江流域 ④辽河流域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6.(2021七上·来宾期中)云南不仅有优美的风景,更有悠久的历史。这里曾生活的元谋人距今约(  )
A.170万年 B.70 万年 C.20万年 D.3万年
7.(2021七上·来宾期中)截至2019年7月6日,中国世界遗产总数已达55处,位居世界第一。其中,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第一批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其入选的理由是(  )
A.北京人最早学会种植水稻,建造房屋,进入农耕社会
B.北京人学会人工取火,是人类进化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C.该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之一
D.北京人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步入了新石器时代
8.(2021七上·诸暨期中)中国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最有力的证据是中国境内原始人类的(  )
①传说 ②遗址 ③化石 ④文献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9.(2021七上·南宁月考)世界遗产委员会认为:良渚古城遗址展现了一个存在于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以稻作农业为经济支撑的早期区域性国家形态,印证了长江流域对中国文明起源的杰出贡献。与良渚古城遗址经济支撑最相似的原始居民是(  )
A.元谋人 B.河姆渡原始居民
C.半坡原始居民 D.山顶洞人
10.(2021七上·德惠月考)在历史剧《河姆渡原始居民》中,不该出现的情节是(  )
A.种植水稻 B.饲养狗等家畜
C.居住半地穴式圆形房屋 D.使用磨制农具
11.(2021七上·昭通期中)原始农业的出现,是人类文明的一大进步。下列能反映这一进步的是(  )
A.采集野果 B.栽培农作物 C.捕猎打渔 D.制造陶器
12.(2021七上·昭通期中)河姆渡、半坡遗址分别反映了我国南北方农耕文明的特点。观察下面房屋复原图,二者迥异的风格说明(  )
A.自然地理环境相近
B.当时的农业生产技术、生产工具先进
C.先民木工技艺高超
D.人类具有适应自然、利用自然的能力
13.(2021七上·朝阳期中)央视热播的《舌尖上的中国2·时节》展现了不少中国传统美食的生产、加工工艺。假设该剧组想拍摄有关我国最早种植水稻的专题片,你认为最符合拍摄要求的外景地点是(  )
A.元谋人遗址 B.北京人邀址 C.河姆渡遗址 D.半坡遗址
14.(2021七上·朝阳期中)在我国古代的传说中,有"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黄帝教民养蚕缫丝"。这些传说反映出中华民族的核心是(  )
A.农耕文明 B.和谐平等的社会秩序
C.传说 D.采集狩猎的游牧文明
15.(2021七上·朝阳期中)粟脱壳后的粮食因其粒小,故称小米,而小米粥是人们常吃的食品。下列古人类中最有可能享受到这种食物的是(  )
A.北京人 B.山顶洞人 C.半坡居民 D.河姆他居民
16.(2021七上·长春期中)按生活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我国的原始人类,正确的是(  )
①北京人 ②山顶洞人 ③元谋人 ④半坡人 ⑤河姆渡人
A.③①②⑤④ B.②③①⑤④ C.①②③④⑤ D.③②①⑤④
17.(2021七上·佛山月考)“华夏民族,非一族形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华夏民族(  )
A.发祥地是黄河流域 B.创造了众多的文明
C.由炎帝和黄帝创立 D.在不断交融中形成
18.(2021七上·德惠月考)传说五六千年前,黄河中下游地区有三位杰出的部落联盟首领。其中有一位制作乐器琴瑟,并具有最早的天文和历法知识。“他”是(  )
A.炎帝 B.黄帝 C.蚩尤 D.禹
19.(2021七上·昭通期中)“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材料意在说明(  )
A.华夏族是由众多民族相互杂居交融而为一体的
B.当时诸族并存,邦国林立
C.炎帝、黄帝成为人文初祖的由来
D.炎黄部落分布广泛
20.(2021七上·昭通期中)“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古代传说中一种有翼的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蓄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日魃(传说中能引起旱灾的鬼怪) ,雨止,遂杀蚩尤。”上述材料(  )
A.没有任何历史研究的价值 B.记述涿鹿之战的真实历史
C.是否与历史吻合尚待考证 D.说明古代曾存在神仙鬼怪
21.(2021七上·昭通期中)中国历史上有先王禅让的传说。下面三位人物与这一传说有关,他们在位的先后顺序正确的是(  )
A.舜→尧→禹 B.尧→舜→禹 C.禹→舜→尧 D.舜→禹→尧
22.(2021七上·朝阳期中)海外华人都称自己为炎黄子孙,是因为(  )
A.华人都是黄色皮肤
B.中华民族的主干部分是由炎、黄两个部落联盟发展而来的
C.炎帝、黄帝打败了蚩尤部落
D.我国原始居民主要生活在黄河流域
23.(2021七上·长春期中)何为美?美是精神领域抽象物的再现,美感的世界纯粹是意象世界,寻找美感是人类的一种精神文化活动。依据所学知识回答,在我国文字出现以前,有关中国古人寻求美感的行为不确定的一组是(  )
A.山顶洞人——石珠等装饰品 B.河姆渡人——象牙雕刻
C.半坡人——彩陶 D.炎帝——制作乐器琴瑟
24.(2021七上·来宾期中)清明节寻根祭祖、慎终追远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长期发展的深厚积淀。每年清明节的公祭轩辕黄帝典礼是广大华人集体寻根的盛会。我们祭祀黄帝是因为(  )
A.他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
B.他带领人们根治了水患
C.他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D.他是中华原始医药学的创始人
25.(2021七上·昭通期中)传说中有一位活动在陕西渭河流域的部落首领,教民开垦耕种,制作生产工具,种植谷物和蔬菜;还制作陶器……并具有最早的天文和历法知识。他是(  )
A.蚩尤 B.黄帝 C.炎帝 D.大禹
二、非选择题
26.(2021七上·剑河月考)列举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发现的两个原始人类
27.(2021七上·剑河月考)通过禅让制产生的三个部落联盟首领
28.(2019七上·凤县期末)位于黄河流域的河姆渡居民是南方原始农耕文化的代表。
判断:   ;改正:将“   ”改为“   ”。
29.(2021七上·乾安期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大家出发了,洞里留下少数几个年岁大的人,他们留下来并不仅仅是为了照顾小孩,更重要的是看管火种。
材料二:就世界性的解放作用而言,摩擦生火还是超过了蒸汽机,因为摩擦生火第一次使人支配一种自然力,从而最终把人同动物分开。
——恩格斯
材料三:“彩陶形制美,画纹亦多珠。或则呈人面,或则呈双鱼。农耕既普及,人群已群居。护壕深二丈,其广亦相如。奈何遗址中,独不见文书。”
——-郭沫若
(1)据你所学,材料一反映的原始人类可能是什么人?距今约有多少年?
(2)据材料二说明原始人类学会用火有什么作用?
(3)材料三是对哪一原始居民生活的描绘?他们主要种植什么农作物?他们居住的房屋是什么样式的?
30.(2020七上·巴南期末)(1)把下面的英文字母代号填入下图中遗址对应的空白方框中:
A.河姆渡遗址 B.半坡遗址
(2)据图分析,中国原始农耕时代的遗址在地理分布方面的特点。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 A .元谋人生活在距今170万年,他们使用打制石器而不是磨制石器,所以此选项错误;
B .在北京人遗址中发现有灰烬、烧石和烧骨等,说明北京人已经学会使用火,并会会用火御寒照明,此选项正确;
C .河姆渡人生活在距今7000年的浙江余姚,他们会制造陶器,主要是黑陶而不是彩陶,此选项错误;
D .半坡人生活在黄河流域,农作物主要种植粟。水稻是河姆渡人主要种植的作物,此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B 。
【点评】 本题考查了渔猎时代和农耕时代部分先民的相关生活内容,需要学生分清我国早期人类的代表以及他们各自的生活特点,本题侧重基础知识的考查,同学们要夯实基础,牢记于心才能灵活运用。
2.【答案】A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 某校七年级学生想去实地考察距今约170万年,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早期古人类,他们应该去云南。距今约170万年的云南元谋人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选项A正确;
选项BCD与题意表述不相符,排除;
故答案为 A 。
【点评】 本题考查元谋人,知道距今约170万年的云南元谋人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
3.【答案】B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 北京人遗址中发现有灰烬、烧石和烧骨,这反映出北京人会使用火和打制石器。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七十万年至二十万年的北京西南周口店的山洞里,他们使用打制的石器,过群居生活,共同劳动(采集、狩猎)共同分享劳动成果;会使用天然火,他们用火烧烤食物、驱赶野兽,照明、防寒,火的使用增强了人们适应自然的能力。选项B正确;
选项ACD与题意表述不相符,排除;
故答案为 B 。
【点评】 本题考查远古北京人。北京人用火烧烤食物,吃到熟食,缩短了消化过程,促进了体质的发展。
4.【答案】D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 由如图“北京人复原头像”可知,北京人保留猿的某些特征。 ABC 三项表述无法直接从图片材料中获取,排除;
北京人上肢与现代人相似,直立行走,但还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如前额低平,眉脊骨粗壮,颧骨高突,吻部前伸,没有明显的下颚。选项D正确;
故答案为 D 。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北京人的体貌特征与图片。
5.【答案】D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辽河流域的考古发现,证实中华文明的起源及发展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理解和识记来回答,这类知识点,要注意理解识记,不要死记硬背。
6.【答案】A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 结合课本所学知识可知,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故 A 符合题意;
选项BCD与题意表述不相符,排除;
故答案为A 。
【点评】 本题考查元谋人,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7.【答案】C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 根据题干可知,北京人遗址被列入第一批《世界遗产名录》说明了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原始人类之一;根据所学可知,北京人遗址出土了大量的直立人个体化石和10万多件石器和大量动物化石,说明北京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同时也为人类起源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依据,选项C正确;
选项ABD与题意表述不相符,排除;
故答案为C 。
【点评】 本题考查了远古北京人,北京人用火烧烤食物,吃到熟食,缩短了消化过程,促进了体质的发展。
8.【答案】B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 要获得人类的发源的第一手资料,应依据考古发掘,神话传说、学者推断和文献记载都不属于第一手资料,中国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最有力的证据是中国境内原始人类的②遗址和③化石,②遗址和③化石是第一手资料,选项B正确;
①传说和④文献是第二手资料,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注意掌握中国是人类的发源地的相关知识。
9.【答案】B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中“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以稻作农业为经济支撑”“长江流域”可知,良渚古城遗址以稻作农业为经济支柱;结合所学知识,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在长江流域,使用磨制石器,处在新石器时代,种植的农作物是水稻。B符合题意;
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未种植农作物,故A不符合题意;
半坡原始居民生活在黄河流域,种植的农作物是粟,故C不符合题意;
山顶洞人距今约3万年,过着渔猎的生活,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材料,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以稻作农业为经济支撑”,掌握河姆渡原始居民种植的农作物、生活的时代即可作答。
10.【答案】C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 生活在距今约七千年浙江省余姚市(长江流域)的河姆渡原始居民,使用磨制石器、骨器、用耒耜耕地,住干栏式房屋不是半地穴式房屋,种植水稻。他们还饲养家畜,会制造陶器、简单的玉器和原始乐器,会挖水井。选项C正确;
选项ABD与史实不相符,排除;
故答案为C 。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相关史实。
11.【答案】B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 根据所学可知,原始农作物的种植、家庭畜牧业的发展、聚落了出现和发展是原始农业产生的标志,故 B 符合题意;
选项ACD与题意表述不相符,排除;
故答案为 B 。
【点评】 本题考查原始农业的发展,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2.【答案】D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 结合课本所学知识可知,河姆渡人的干栏式房屋主要考虑防潮,半坡人的半地穴式圆形房屋主要考虑保暖,两种房屋迥异的风格说明人类具有适应自然、利用自然的能力。选项D正确;
选项ABC与题意表述不相符,排除;
故答案为 D 。
【点评】 本题考查河姆渡和半坡的原始农耕,知道两种房屋迥异的风格说明人类具有适应自然、利用自然的能力。
13.【答案】C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 根据题干信息“我国最早种植水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七八千年前的长江流域,浙江余姚的河姆渡聚落开始种植水稻, C 符合题意;
元谋人、北京人不会种植农作物,半坡居民种植粟,所以 ABD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
【点评】 本题以央视热播的《舌尖上的中国2时节》为切入点,考查的是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活状况。
14.【答案】A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 A .相传炎帝教人农耕,是中华原始农业的创始人,因此号称“神农氏”。黄帝教民养蚕巢丝,所以这些神话传说反映出中华文明的核心是农耕文明,故正确;
B .材料中没有涉及到社会秩序,而且本项的说法也不符合史实,故排除;
C .本项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故排除;
D .“采集、狩猎的游牧文明”是中国原始社会时期的主要劳作方式,而不是中国古代的核心,故排除。
故答案为A 。
【点评】 本题考查的是中国古代的农业的特点,侧重于考查的是农业在中国古代的地位。
15.【答案】C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半坡人的相关知识内容。依据已学知识可知,粟(小米)主要产地是在北方,半坡原始居民生活在黄河流域(今陕西西安附近),他们的主要粮食作物就是粟。北京人、山顶洞人还未种植农业。河姆渡居民种植水稻。选项中符合题意;
选项ABD与题意表述不相符,排除;
故答案为 C 。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中国早期农耕文明的相关史实。
16.【答案】A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70-20万年,山顶洞人生活在距今约3万年,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河姆渡原始居民距今约7000年,半坡原始居民距今约6000年,因此他们的先后顺序是 ③①②⑤④ ,故选项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所学知识,识记这些原始人类生活的时间,再进行排序回答。
17.【答案】D
【知识点】炎帝和黄帝
【解析】【分析】据“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及所学知识可知,华夏民族的形成是由错居杂处的众多民族在不断的交往、交流过程中逐渐融合而成。中华民族的形成非一族所成,从古至今,远古时期的部落交错者,互相来往,排除各自之间关于习俗、语言、文化等等方面的差异,而是趋向于走向同一文化认同,在这个过程中,逐渐走向融合,形成了统一的华夏民族。故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华夏族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炎帝和黄帝黄河流域的部落联盟首领。炎、黄二部族走向联合,占据了中原地区并不断繁衍,形成后来华夏族的主体。炎帝和黄帝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18.【答案】A
【知识点】炎帝和黄帝
【解析】【分析】 由题干材料中的“制作乐器琴瑟”“具有最早的天文和历法知识”等信息即可判断出,这位部落联盟首领是炎帝, 传说炎帝教人们开垦耕种,种植五谷和蔬菜;还制作陶器,发明纺织,会煮盐;教人们通商交换;制作乐器琴瑟,排除BCD,选项A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炎帝和黄帝的相关知识。
19.【答案】A
【知识点】炎帝和黄帝
【解析】【分析】 据材料“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请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可知,华夏民族是由各族交错杂居,在求大同去小异,相互交流、交融的过程中形成的,材料表明华夏族相互杂居交融多元一体。选项A正确;
选项BCD与题意表述不相符,排除;
故答案为 A 。
【点评】 本题考查华夏族的形成,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0.【答案】C
【知识点】炎帝和黄帝
【解析】【分析】 “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古代传说中一种有翼的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蓄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日魃(传说中能引起旱灾的鬼怪) ,雨止,遂杀蚩尤。” 这一描述充满神话色彩,但不是全不可信,比如蚩尤与黄帝大战,蚩尤战败,选项C正确;
选项AB说法片面, 选项D说法错误,排除;
故答案为 C 。
【点评】 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观点。
21.【答案】B
【知识点】禅让制
【解析】【分析】 尧舜禹都是我国黄河流域杰出的部落联盟首领。相传,尧年老的时候,征求各部落首领的意见,推举舜做他的继承人。舜年老的时候,采用同样的办法把位置转让给治水有功的禹,这种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历史上叫做“禅让制”。选项B正确;
选项ACD与题意表述不相符,排除;
故答案为 B 。
【点评】 本题考查的是部落联盟首领的禅让顺序,原始社会末期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历史上叫做“禅让制”。
22.【答案】B
【知识点】炎帝和黄帝
【解析】【分析】 距今约四五千年,生活在黄河流域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联合在涿鹿一战中打败了蚩尤部落。从此,炎帝、黄帝部落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汉族的前身,中华民族的主干部分)。中华民族的主干部分由炎、黄两个部落联盟发展而来的,所以海内外华人都称自己为“炎黄子孙”。选项B正确;
选项ACD与题意表述不相符,排除;
故答案为B 。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了炎黄子孙与华夏族的形成的有关内容,要在掌握课本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从而得出结论。
23.【答案】D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原始的农耕生活;炎帝和黄帝
【解析】【分析】A. 山顶洞人——石珠等装饰品 ,不符合题意;
B. 河姆渡人——象牙雕刻 ,不符合题意;
C. 半坡人——彩陶 ,不符合题意;
D.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炎帝制作乐器琴瑟,并具有最早的天文和历法知识,这是传说,并没有确切的证据来证明,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理解和识记来分析备选项,注意题干中的“不确定”字样。
24.【答案】C
【知识点】炎帝和黄帝
【解析】【分析】 相传黄帝已能建造宫室以避寒暑,制作衣裳,挖掘水井,制造船只,会炼铜,并发明了弓箭和指南车。相传在黄帝时期,仓颉创造文字,伶伦制作音律,隶首发明算盘。黄帝的妻子螺祖擅长纺织,并会巢丝。黄帝被称为“人文初祖”, C符合题意;
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的是禹,排除A;
带领人们根治了水患的是大禹,B 排除;
炎帝是中华原始医药学的创始人,D 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黄帝和炎帝的相关史实。
25.【答案】C
【知识点】炎帝和黄帝
【解析】【分析】 根据材料“教民开垦耕种,制作生产工具”“种植五谷蔬菜”“制作陶器”“具有最早的天文和历法知识”,可知这是炎帝。传说中的炎帝,其部落主要活动于陕西渭河流域。传说炎帝教民开垦耕种,制作生产工具,种植五谷和蔬菜,还制作陶器,发明纺织,会煮盐,教人们通商交换。传说炎帝还制作乐器琴瑟,并具有最早的天文和历法知识。故 C 正确,ABD 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黄帝和炎帝的有关内容。
26.【答案】北京人和山顶洞人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 山顶洞人发现于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顶部的洞穴。距今约3万年。与现代人基本相同。使用打制石器,已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懂得人工取火,靠采集、狩猎为生,会捕鱼,会缝制衣服,有爱美意识,也会埋葬逝者。过着集体生活,使用公有的工具,共同劳动,共同分配食物,没有贫富贵贱的差别。山顶洞人是按照血缘关系结合的中国早期氏族的代表。北京人发现于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上。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70万一20万年,上肢与现代人相似,能够直立行走,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使用打制石器、木棒,(生产工具),采集、狩猎,会使用天然火,会保存火种,过群居生活。
故答案为: 北京人和山顶洞人 。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注意掌握远古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状况。
27.【答案】尧、舜、禹
【知识点】禅让制
【解析】【分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相传黄帝之后的尧、舜、禹时期,他们根据才德采用推举的办法选出部落联盟的首领,这种方法在历史上称作“禅让”。
故答案为尧、舜、禹。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准确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尧舜禹的“禅让”。
28.【答案】错误;黄河流域;长江流域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河姆渡原始居民居住在长江流域,是南方原始农耕文化的代表,而半坡原始居民居住在黄河流域,是北方原始农耕文化的代表。所以本题表述错误。
【点评】本题考查原始农耕生活的有关知识。试题较为简单,注重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识记能力。河姆渡原始居民居住在长江流域,是南方原始农耕文化的代表,而半坡原始居民居住在黄河流域,是北方原始农耕文化的代表。
29.【答案】(1)北京人 距今约70万-20万年
(2)增强了人们适应自然的能力,学会用火是人类进化史上的里程碑。
(3)半坡原始居民 主要种植粟 半地穴式圆形房屋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 (1)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一反映的原始居民可能是北京人。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70万-20万年,还保留着猿的某些特征,他们的头骨前额低平,眉骨粗大,颧骨突出,鼻骨扁平,嘴部前伸,脑容量比现代人小,上肢与现代人相似,下肢较上肢略长,能够直立行走。
(2)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可知,原始人类用火烧烤食物、防寒、照明、驱兽,从而改善了生存条件,学会用火是人类进化史上的里程碑。
(3)本题考查半坡居民的理解,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解读能力。根据材料信息“彩陶”“人面”“双鱼”“农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写的是半坡居民。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半坡原始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他们用磨光的石器和木制的耒耜耕地,用石刀收割庄稼,主要粮食作物是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 半坡人住的房子是 半地穴式圆形房屋 。
故答案为:(1) 北京人 距今约70万-20万年
(2) 增强了人们适应自然的能力,学会用火是人类进化史上的里程碑。
(3) 半坡原始居民 主要种植粟 半地穴式圆形房屋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基础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材料的分析来反思所学的内容,以此来加深知识的掌握程度,只要掌握好基础知识就可做好本题。
30.【答案】(1)左框B,右框A
(2)遍布全国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1)根据图片信息“我国原始农耕时代主要遗址图”、“西安”、“余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半坡居民位于北方黄河流域,居住的房屋是半地穴式的房屋,能制造色彩鲜丽的彩陶,我国在陕西西安发现半坡遗址。河姆渡人是生活在长江下游的古人类,我国在浙江余姚发现河姆渡遗址。故答案为:左框B,右框A。
(2)根据图片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原始农耕时代的遗址遍布全国。故答案为:遍布全国。
【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识记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生活的地点。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