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第二课时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第二课时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8-04 23:38: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查资料、对比朗读、批注等方式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能说出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志向的原因。
3.通过关注主要事件,感受周恩来的人物形象。
4.通过学习本篇课文,启发学生思考读书的意义,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
【教学重点】
1.通过查资料、对比朗读、批注等方式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通过关注主要事件,感受周恩来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1.能说出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志向的原因。
2.通过学习本篇课文,启发学生思考读书的意义,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理清课文内容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周恩来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大家同意他们的意见吗?是啊,周恩来是一个从小就爱国、志向远大的人。(板书:爱国爱民、志向远大)。课文为了突出他的这个人物形象,写了哪三件事?请你说。(三四个人说)
第一件事: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板书:立志)
第二件事:耳闻“中华不振”,周恩来疑惑不解。(板书:耳闻)
第三件事:目睹“中华不振”,周恩来真正体会它的含义。(板书:目睹)
2.那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呢?概括文章内容的方法有很多。大家还记得这两篇课文吗?请看《观潮》,这篇课文从题目我们知道写的是观看钱塘江大潮的事。这就是题目拓展法。
我们学过的《普罗米修斯》这篇文章,谁记得这篇文章的起因、经过、结果,当我们把这篇文章的起因、经过、结果串联起来,就是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齐读。这就是我们上节课讲过的要素串联法。
今天高老师要教大家新的方法,谁来试试填空。(一人,再一人)
课文讲了周恩来少年时代耳闻(“中华不振”),让他感到(疑惑不解),目睹中国妇女在租界受外国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后,真正体会到(“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谁发现了这个主要内容是怎么概括出来的。请看右边,先概括每段的主要内容,归纳出主要事件,再看左边,把每段大意连起来,就成了文章的主要内容。这就是段意串联法。这个方法在今后的学习中还要继续运用。(板书:段意串联法)
三、精读课文,感受“中华不振”
(一)聚焦“中华不振”
1、在我们概括的内容中哪个词语出现了两次?“中华不振”,”中华不振“是什么意思呢?“中华不振”就是中国落后、衰败、软弱。
昨天晚上,我们有一个作业,就是查找近代中国落后、软弱的历史资料。请拿出来吧?现在小组合作,3分钟后,派代表汇报一项你们印象最深刻的事例。请你说。(七八个)
通过你们的文字了解了中国的屈辱历史,老师还带来了视频资料,请看。
图片解说:清政府战败后,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赔款无数。我们一起来数数吧,13亿零一千五百万两白银啊,相当于当时全国人民17年的总收入啊。割地160多万平方公里,相当于我国国土面积的五分之一。
听了同学的资料,看完视频后,再看到这些数据,你们有什么想法?(学生说,四个)
是啊,当时的中国军事落后、国力衰败,“中华不振哪”。(板书:中华不振)
那少年周恩来是从哪里听到“中华不振”这个词?接下来我们来学11——14段。
2、男生请读自学提示一:
(1)看:浏览11——14段
(2)画:用“ ﹏ ”画出伯父说的话。
用“ ”画出周恩来的反应。
伯父说:“奉天有些地方被外国人占据了,不要随便去玩,有事也要绕着走,免得惹出麻烦没有地方说理。”
少年周恩来疑惑不解,问道:“被外国人占据?为什么呢?”
伯父叹了口气说:“中华不振哪!”
老师读伯父的话,男生读周恩来的话,女生读旁白部分。
现在老师读旁白,男生读伯父的话,女生读周恩来的话。
(二)目睹“中华不振”
1、当时的周恩来并不明白“中华不振”的意思。那后来明白了吗?
请女生读自学提示:
(1)读:默读15、16、17段。
(2)圈:找找文中写了哪些人?“○”出来。
(3)划:这些人有哪些举动?并划上“ ”。
(3)注:批注你的感受、心情等。
(我们要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你可以在你圈划的地方批注一两个词语,也可以批注一句话)
汇报:这三段写了哪些人?
他们的举动是什么?
边巡视边提醒批注的方法。(七八个学生)
同学们批注的词语不同,但心情是相同的,都是愤怒的。
2、内容讲解
A、失去亲人的女人。
这个不幸女人,她可能失去的是什么亲人?
中国巡警却训斥她。都说有理走遍天下,可现在,有理也寸步难行啊!
是啊,被轧死的可能是她活泼可爱的孩子,她心如刀绞,可中国巡警不但不主持公道,反而偏袒(tan)外国人。
是啊,被轧死的可能是她相依为命的丈夫,她悲痛欲绝,可中国巡警不但不给她撑腰,反而训斥她。
是啊,被轧死的可能是他她白发苍苍的母亲,她肝肠寸断,可中国巡警不但不安慰,反而恶语相向。
此时此景,你是什么心情?让我们带着这种感受一起读。
B、围观的中国人
这个中国巡警该不该惩处那个外国人?中国老百姓想不想惩处?但敢不敢惩处?哪里瞧出不敢?
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这是在被外国人占据的地盘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大家只能劝慰那个不幸的女人。
这段话中,有一个修辞手法,谁发现了?谁能把它改成成陈述句。
但这是在被外国人占据的地盘里,谁都不敢怎么样。
一男生读反问句,一女生读陈述句。这就是反问句的作用,能加强语气。(板书:反问)
这流淌在字里行间的都是“中华不振”啊。 “落后就要挨打。”
四、立志“振兴中华”,感受人物形象
此时的周恩来才真正体会到“中华不振”这四个字的沉重分量。所以,当老师问同学为什么而读书时,其他同学的回答是什么,而周恩来回答到“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就有如此大的抱负与胸怀。梁启超说过,齐读。
1、《少年中国说》,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
师:(配乐)是啊,少年周恩来在那时就已经认识到,中国人要想不受帝国主义的欺凌,就要振兴中华。他豪情满怀,他许下了誓言,他立下了壮志——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这九个字是他一生信守的诺言啊,让我们清晰而坚定地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这九个字更是他终生为之奋斗的目标啊!让我们铿锵有力地读!——(齐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2、出示一组图片
图一:青年周恩来,日本、法国等地求学,加入共产党,寻求救国之道。
图二:他参加二万五千里长征,上山下田入矿井,即使病重,依然操劳国事。他的一生,献给了党,献给了祖国,献给了人民。他用终身行动践行他年少时的诺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正因如此,他得到了全国人民的爱戴,他离去时十里长街上站满了送行的人;他赢得了世界的尊重,他逝世时,联合国为之降半旗。(图片)
3、总结
师:同学们,周恩来这个名字,陪我们走过了一百多年年的风雨历程,在他逝世四十五年后的今天,我们依然深切地为他的精神所打动,这是因为他从小就有一颗爱国爱民的心,一个报效中华的伟大理想。让我们在缅怀周总理的同时,谨记他的教导: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五、说说读书目的,树立远大志向
1、课课练二:今天的祖国繁荣富强,如果有人问你为什么而读书,你的回答是什么呢? 这盛世如你所愿
学生交流读书的目的和理由。
我想今天重温少年周恩来的青春之志,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说的,当代青年是同时代共同前进的一代,老一辈革命家,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吾辈,当为中华民族之伟大复兴而奋斗,就让我们在新时代的召唤下,只争朝夕,不负韶华。
2、下节课我们再继续检测这首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