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2张PPT)
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
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特征。
课程标准
46亿年前,
地球诞生
2亿年前,
爬行动物诞生
3000万年前,
类人猿诞生
300万年前,
直立人诞生
30万年前,早期智人诞生
5万年前,晚期智人诞生
1万年前,现代人诞生
元谋人
北京人
蓝田人
金牛山人
马坝人
山顶洞人
材料一 当地时间7月6日10点43分(北京时间7月6日14点43分),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库举行的第43届世界遗产大会上,随着大会主席的落锤,中国提交的“良渚古城遗址”项目经世界遗产委员会审议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我国世界遗产总数增至55处。
良渚申遗成功后,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教授、曾两次主持良渚博物院策展的当事人高蒙河对澎湃新闻表示,“国际学术界曾长期认为中华文明只始于距今3500年前后的殷商时期,良渚古城被列入世界遗产,这意味着中国文明起源和国家形成于距今五千年前,终于得到了国际承认。”
——陈若茜:《恭喜!良渚申遗成功》,《澎湃新闻》2019-07-06
思考:良渚申遗成功后,舆论一片欢腾,颇有一些扬眉吐气的感觉。良渚申遗成功,是怎样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的?这要求我们首先必须了解,什么是文明?什么是国家?中华文明是怎样诞生的、早期国家又是怎样形成的?
一、中华文明的起源
1.什么是文明?界定文明的标准是什么?
材料二 现代汉语中用“文明”来翻译英文中的civilization一词,通常是指人类社会的进步状态,与所谓“蒙昧”和“野蛮”相对而言。……现今史学界一般把“文明”一词用来指一个社会已由氏族制度解体而进入有了国家组织的阶级社会的阶段。
——赵剑峰、苏峰、何成刚:《历史课标解析与史料研习 中国古代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8年,第1—2页
问:根据材料并结合自己的理解,用最简洁的语言给“文明”下一个定义。
(参考答案: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处于高级阶段的社会状态,一般已进入国家阶段)
良渚玉琮
一、中华文明起源
材料三 长期以来,学者们对文明起源的要素问题,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文字、国家要素说;文字、城市、礼仪中心要素说;文字、城市、青铜礼器要素说;文字、城市、复杂的礼仪中心、青铜铸造要素说;金属器、文字、脱离社会的公共权力以及城市要素说;其它要素说。
——赵剑峰、苏峰、何成刚:《历史课标解析与史料研习 中国古代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8年,第2—3页
问:根据材料,概括文明起源的三大要素。
(参考答案:文字、金属、城市)
一、中华文明起源
材料四 经过探源工程10年的工作,我们对文明形成的标志提出了自己的一套认识,修正了以前有关文明的三个标准,其主要内容是:农业的显著发展,要能够供养足够多的人口;手工业技术显著进步,并且出现了专业化的手工业群体和分工;高等级制品的手工业资源和技术被王权控制;人口集中,一般是5000人以上规模的城市;强化的等级制度以及金字塔式的社会结构开始形成,最终导致王权出现和早期国家的形成,在考古学上的表现是出现了大型都邑等大规模的土木工程、高等级的宫殿、随葬品丰富的大型墓葬且出现表明权贵身份的“礼器”。
——李伟:《寻找中国之始》,《三联生活周刊》2012年第40期
(参考答案:要素:社会分工、阶级分化、中心城市和强制性权力。
看法:言之成理即可)
问:我国对文明形成标志的新认识包含哪几大要素?对此你有何看法?
一、中华文明起源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研究团队提出,社会分工、阶级分化、中心城市和强制性权力四个方面,是中国进入文明社会的突出特征。 这四条标准中并不包括我们经常所讲的、以地中海和两河流域为基础所总结的、西方学术界常用的两条非常重要的文明判断标准,就是文字、冶金技术。这种差别,恰好表达了人类历史的发展有其普遍性的一面,也有其特殊性的一面。这也是中国文明不同于其他文明的地方。
山西陶寺遗址彩绘龙纹陶盘
一、中华文明起源
2.中华文明起源的标志是什么?
元谋人遗址
北京人遗址
仰韶文化
大汶口文化
龙山文化
河姆渡文化
良渚文化
填填看
分分看
说说看
彩绘陶器
蚕纹象牙杖
黑陶
代表王权的玉琮
仰韶文化
河姆渡文化
龙山文化
良渚文化
连一连,并说明理由。
一、中华文明起源
2.中华文明起源的标志是什么?
材料五 探源工程研究团队认为,距今5800年前后,黄河、长江中下游以及西辽河等区域出现了文明起源迹象。距今5300年以来,中华大地各地区陆续进入了文明阶段。距今3800年前后,中原地区形成了更为成熟的文明形态,并向四方辐射文化影响力,成为中华文明总进程的核心与引领者。
——《新闻办就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成果有关情况举行发布会》,中国网,2018-05-28
问:探源工程研究团队认为,我国从何时开始进入文明阶段?
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的
祭坛、积石冢和女神庙
马金口遗址
平民居住区
钟家村遗址
平民居住区
花园里遗址
平民居住区
莫角山遗址
贵族宫殿
反山遗址
贵族陵墓区
——刘斌《2006~2013年良渚古城考古的主要收获》
在新的设防城市的周围屹立着高峻的城墙并非无故,它们的壕沟深陷为氏族制度的墓穴,而它们的城楼已经耸入文明时代了。
——恩格斯
一、中华文明起源
2.中华文明起源的标志是什么?
材料六 单以填充莫角山平台的工程为例,30万平方米的平台,估计需用200万立方米的土方,至少要动员60万人日工。按照历史学家许倬云的分析,一般农业社会,劳动力如果投入到正常生产工作以外,每年超过了3个月,就会严重影响社会运行。那么假设100天完成这个工程,就需要动员6000人连续工作,这6000人的组织、管理和给养又需要大量的社会资源支持。如果以使用1万人计算,人口动员占可用劳动力的1/10,那么莫角山工程即需有10万人为劳动力储备基础。
——李伟:《寻找中国之始》,《三联生活周刊》2012年第40期
问:以良渚文化为例,说明其已经进入文明阶段的依据。
(参考答案:通过大型的工程和充足的人口,可推测良渚城市规模较大,已出现社会分工、阶级分化,强制性权力在其中起到重要作用)
一、中华文明起源
3.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是什么?
材料七 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提出了中华文明起源的“满天星斗说”。他将中国古代文化划分为六个区域:陕豫晋邻境地区、山东及邻省一部分地区、湖北和邻近地区、长江下游地区、以鄱阳湖—珠江三角洲为中轴的南方地区、以长城地带为重心的北方地区。……从中原经汾水通过山西全境到北方,再折返到中原这样一条文化连接带,在中国文化史上曾是一个最活跃的民族大熔炉,在距今六千年到四五千年间的诸文明火花中也是最早最光亮的地带,所以,它也是中国文化总根系中一个最重要的直根系。
——苏秉琦:《中国文明起源新探》,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第104—127页
问:根据材料,概括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
(参考答案:多元一体、中原核心)
从人自身的进步看:从旧石器时代的元谋人、北京人等猿人到新石器时代的现代智人,使中华文明有了创造者。
从社会经济的进步看:农业、手工业的产生及生产和技术的不断进步,有了初步的物质文明。
从社会政治的演化看:随生产及技术的不断进步,社会组织及成员也在发生变化,从原始人群到母系氏族公社,再到父系氏族公社,使社会组织程度逐步提高,社会成员产生贫富分化,有了私有制和阶级的分化。氏族间的联系趋于紧密,形成较大的部落甚至部落联盟。有了初步的政治文明。
从社会精神看:祭坛、墓葬和神庙表明现代智人有了思想和宗教信仰。精美的陶器、玉器等物品表明我们的祖先有了审美的艺术。这些表明我们的祖先有了一定的精神文明。
以上表明,中华先人已到达了较高的水平状态,初步迈入文明的门槛。
农耕畜牧的产生
剩余产品出现
阶级、国家、文字
(生产力发展)
(私有制)
(文明)
学习聚焦:
阶级的产生、国家的形成、文字的出现是文明诞生的基本标志。
——《中外历史纲要(下)》第2页
社会分工的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人类在满足自己的基本需要之外,有了剩余产品,为私有制和剥削的产生创造了条件。部落酋长和首领们利用职权把一部分公共产品据为己有,私有制逐渐产生,社会分化成统治者和 被统治者两大阶级。……为争夺土地和资源,一些部落之间爆发战争,被征服者往往成为征服者的奴隶,奴隶制成为人类 第一种剥削和压迫形式。奴隶反抗奴隶主的斗争,成为最早的阶级对抗形式。在阶级矛盾和部落战争的双重作用下,逐渐出现了政府、军队和监狱等强制机关,国家开始形成,原来的部落首领,演变为阶级社会中国家的统治者。出于 记事和管理的需要,文字产生了,专门从事国家管理的官员,成为最初的官僚。
——《中外历史纲要(下)》第3页
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
【过渡】
北京大学唐晓峰教授认为,“二里头文化代表中国最早的成熟国家,它的发展水准给了它在中国地理版图内一个核心的地位。正是因为这种核心的出现,中国文明的多元一体才开始形成。”
那到底什么是国家?为什么说二里头文化代表中国最早的成熟国家?
二里头遗址一号宫殿复原图
二、早期国家形成
1.什么是国家?什么是早期国家?
材料八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所提出的国家形成的两个标志——按地区来划分它的国民及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的设立,对于古希腊罗马来说是适用的,而对于其他更为古老的许多文明民族则有一定的局限性。笔者认为,国家形成的标志应修正为:一是阶级的存在;二是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的设立。阶级的出现是国家得以建立的社会基础,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的设立则是国家的社会职能,是国家机器的本质特征。
——王震中:《中国古代国家的起源与王权形成》,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第14-15页
材料九 所谓早期国家,是指尚未发展到纯以地域组织为基础而体现为地缘与血缘特征相结合国家形态的初始国家。中国的早期国家时期,指夏、商、西周三代。这段历史,是中华民族的上古先民经过若干万年的发育成长、繁衍生息,终于突破族邦结构社会的桎梏并接近完成对今日中国疆域之内核心区域的开发与占领的历史。
——王和:《中国早期国家史话》,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封底
问:国家形成的标志是什么?早期国家的特点是什么?
(参考答案:标志:一是阶级的存在;二是强制性权力系统的设立。特点:早期国家是尚未发展到纯以地域组织为基础而体现为地缘与血缘特征相结合国家形态的初始国家)
二、早期国家形成
2.为什么说二里头代表的是一个国家,而不是部落呢?
材料十
二里头的“中国之最”
最早的城市干道网
最早的宫城(后世宫城直至明清“紫禁城”的源头)
最早的中轴线布局的宫殿建筑群(都邑与建筑上的王权表征)
最早的青铜礼乐器群(华夏青铜文明之肇始)
最早的青铜近战兵器
最早的青铜器铸造作坊
最早的绿松石器作坊
最早的使用双轮车的证据
最早的具有明确城市规划的大型都邑
此外,大型“四合院”建筑、玉质礼器、各类龙形象文物、白陶和原始瓷的发现,以及骨卜的习俗、鼎鬲文化的合流等,都是“中国”元素的大汇聚。
——许宏:《最早的中国》,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年,第16页
问:为什么说二里头代表的是一个国家,而不是部落呢?
(参考答案:二里头作为王朝都邑的高度发达与复杂程度,是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证明了国家这一强制性权力系统的存在)
二、早期国家形成
3.你相信夏王朝存在过吗?为什么?
材料十一 考古学家孙庆伟最近出版《鼏宅禹迹》,欲以50多万字“重构夏代信史”。孙庆伟认为,尽管现在未有甲骨文这样的出土文献能够直接证明夏朝信史,但从传世文献的角度考察夏代王系、积年、都邑、族氏等问题,用“文化比较法”对黄河中下游地区的龙山时代遗存和二里头文化进行梳理,能够论证夏代的“信史”地位。
——李刚:《到底有没有夏代?考古学家持续百年的辩论有了最新版》,一财网,2018-07-20
材料十二 作为二里头考古队队长,许宏却是中国考古学界少数认为二里头的夏都地位乃至夏王朝的客观存在都还存疑的人。“二里头遗址现在还不能确证是夏都,因为缺少如甲骨文那样的内证性的文字证据出土。二里头有可能是夏,乃至极有可能是夏,但这仍是假说。”
——刘周岩:《寻找夏朝》,《三联生活周刊》2018年第23期
问:为什么夏王朝的存在一直受到人们的质疑?概括孙庆伟和许宏的观点。你相信夏王朝存在过吗?为什么?
(参考答案:有关夏代历史的文献资料记载相对简略;未发现夏朝的文字系统。
观点:孙庆伟:夏代是信史;许宏:二里头是夏朝,仍是假说。
是否相信及原因:言之成理即可)
原始人群
母系氏族社会
父系氏族社会
五帝
良渚文化
陶寺遗址
夏朝
商朝
周朝
约公元前2070年~约公元前1600年
约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
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
国家初
始形态
旧石器时代
(打制石器)
距今约300万年~距今约1万年前
新石器时代
(打磨结合)
距今约1万年~距今约4000年前后
殷墟
疆域:东到大海, 西及陇山,南跨江汉,北至燕山
二、早期国家形成
4.如何透过古文字追踪商代政治的蛛丝马迹?
材料十三
字形及字义:王:甲骨文像斧头,用以专称拥有镇压宰杀权的最高统治者。金文更像斧头形。小篆简化成一贯三。《说文》:“王,天下所归往也。”“王”的本义为“古代最高统治者的称号”。
字形及字义:服:甲骨文旁边是一个面朝左跪着的人,右上部是一只手。连起来表示用手按住一个人头令其服从。……“服”的本义是“降服”。
——王朝忠:《汉字形义演释字典》,成都:四川出版集团:四川辞书出版社,2006年,第71、673页
二、早期国家形成
4.如何透过古文字追踪商代政治的蛛丝马迹?
材料十四
畿服图
——改编自李零:《什么是中国?》,爱思想网,http://www./data/112649.html
问:透过古文字“王”“服”的演变并结合“畿服图”,概括商朝内外服制度的特点。
(参考答案:商王实际上是内外服联盟的首领;臣服于商朝的部族,大都是迫于武力征服才承认商王的中心地位;中央政权与各附属国之间的联系较为松散,各附属国有很大的自主权)
商代铜钺
内服
(本族活动区
即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区)
外服(方国和部落)
争自主权
夺支配权
出现战争,政权不稳固
图示商代内外服制度
簋,食器,装煮熟的谷物类的主食。
武征商,唯甲子朝,岁(木星)鼎,克昏夙有商……
——利 簋(guǐ)铭 文
二、早期国家形成
5.怎样还原“烽火戏诸侯”遮蔽的制度根源?
材料十五 “周幽王用褒姒废太子,立褒姒子为適(同“嫡”),数欺诸侯,诸侯叛之。”
——(汉)司马迁:《史记·秦本纪第五》,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30页
问:如果《史记》所载的“烽火戏诸侯”并不存在,那周幽王之死的真实原因又是什么呢?
问:什么是宗法制?宗法制与分封制是什么关系?
(参考答案:宗法制是按照血统远近以区别亲疏的制度。关系:分封制和宗法制是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
骊山烽火台遗址
钱穆先生这样解释:“鲁、齐诸国皆伸展东移……周人(都城在镐京)从东北、东南张其两长臂,怀抱殷宋(宋国为殷族遗民之国)。” 由此判断,西周实行分封制的出发点是什么?
对象:王族、功臣、古代帝王的后代
根本:进行有效统治
西周分封示意图
直接:对殷商遗民的防范
结论: 周天子的大宗地位是绝对的;
其他的大小宗关系是相对的。
政治隶属(表)
血缘纽带(里)
分封制
宗法制
礼乐制
确立秩序,巩固统治
统一的文化心理认同
结合材料及所学,概括西周朝的文明表现?
大克鼎铭文
克曰:端庄美善的我的文采斐然的祖父师华父,……常念伟大的导师我祖师华父(因为他的庇荫),克得以提拔为王官,接受和宣召王的命令,多次地蒙受王的恩赐。……如是王曰:克,……赐给你红色的祭服,赐给你野地的田,赐给你耕种的田,还有土地上的奴隶。……早晚尽职尽守的工作,不要荒废了朕的法令。
1.西周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
2.礼仪制度完善
3.青铜器制造水平高
4.铭文书法水平高
大克鼎,又称膳夫克鼎,西周晚期(孝王时期)一个叫克的贵族铸造的青铜器。鼎内有铭文。大克鼎是上海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民族
部族
氏族
宗族
家族
家庭
个人
家族秩序
嫡尊庶卑、长尊幼卑、男尊女卑
贵族、平民、奴隶 国人、野人
华夏( )、东夷、南蛮、西戎、北狄
社会秩序
天下秩序
中华中夏
嫡长子
贵族政治
夷夏之别
基于血缘的“秩序”
血缘关系由近至远
集体耕作
维系人们进行集体协作的社会网络莫过于现存的血缘组织关系。社会政治经济活动的基本单位是家族及宗族。
家族聚居
王大令众人曰协田
“田”的甲骨文
劳动愈不发展,劳动产品的数量(愈少),从而社会的财富愈受限制,社会制度就愈在较大程度上受血族关系的支配。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青铜时代的社会经济
共和行政
国人暴动
犬戎攻破镐京
西周灭亡
商:内外服制度
周:分封制
最高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商:通过甲骨文占卜决定军国大事
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王位世袭制,宗法制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合作探究
夏商周时期是中华早期政治文明的形成时期,结合所学思考:
中国早期国家的政治特征是什么?
中国早期国家的基本特征
文化
经济
政治
木石生产
青铜鼎盛
土地国有
血缘政治
神权色彩
象形文字
礼乐文化
尚未集权
祖先崇拜
家国同构
敬天保民
集体劳作
采集渔猎
刀耕火种
石器锄耕
原始人群
母系氏族
父系氏族
洞穴
村社
部落联盟
国家
族长
酋长
部落联盟首领
天下共主
父权国家
中华先民的脚步
经济形态
社会组织
关系范围
社会领袖
部落
家长
【课堂小结】
葛兆光先生说过:“历史是中国人的宗教。在一个宗教信仰淡薄的国度里,书写记忆、重塑历史的叙事,无疑与权力和大众的信仰紧紧相连。”是的,中华文明起源的研究不仅对于中国历史的研究至关重要,而且对于认识人类文明和社会发展的过程和规律,对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也具有重要意义。
文化认同是维系一个民族的重要精神纽带,我们既要警惕历史虚无主义,保有民族情感和文化自信,也要警惕过于急切的心情,让文明探源染上民族主义的情绪!
红山文化玉猪龙
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1、旧石器时代:含义、代表、特征?
2、新石器时代:含义、时期、各自的代表、特征?
3、中国原始社会概述?
二、从部落到国家
(一)部落联盟时期:
1、三皇五帝:
2、 华夏始祖:
3、“禅让” 制:
4、“万邦”时代:
(二)夏朝:
1、建立:时间、人物、地位
2、 政治制度:
3、夏朝的灭亡:
4、夏商历法: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三、商和西周
(一)商朝:
1、商朝建立:
2、盘庚迁殷:
3、甲骨文:
4、青铜器:
5、政治制度:
6、商朝灭亡:
(二)西周:
1、建立:时间、人物、事件、都城
2、 政治制度:
(1)分封制
(2)宗法制
(3)礼乐制度
3、国人暴动:
共和行政:
西周灭亡:
4、经济发展:
(1)农业
(2)井田制
(3)青铜铸造——何尊
5、民本思想
四、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三大制度的关系
探索争鸣
夏、商、西周是奴隶社会吗?
在一个奴隶制社会里面,应当是奴隶制生产关系占据社会的主导地位,或者说由奴隶的生产构成社会经济的基础,而我国夏、商、西周三代都不是这种情况……把商代与周代社会中的主要生产者众人和庶人都说成是奴隶,这完全是违背历史真实的……之所以产生“中国奴隶社会”的说法,多是出自以西欧社会发展模式来剪裁中国历史的指导思想。
——《中国大通史 夏商西周卷》
材料对三代属于奴隶社会这一观点持什么态度?理由是什么?
课本第7页“历史纵横”栏目能否反驳材料中的观点?为什么?
“存在奴隶”与“奴隶制社会”之间有多大的距离?为了证明三代属于奴隶社会,还应补充哪些方面的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