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课件(共1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课件(共17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8-04 23:35: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7张PPT)
语文 四年级 上册
第一课时
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什么意思?
“崛起”是兴起的意思。为中华的兴起而读书。
这是周恩来读书的目的,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志向呢?让我们通过今天的学习来了解一下吧。
第一课时
周恩来(1898-1976年),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之一,毕业于南开大学,早年留学日本、法国等地,回国后担任黄埔军校政治部副主任、主任,自1949年起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1976年逝世。
jué
fàn




wèi

校长
xiào

仿
huái


huò


chéng





学认字
一起来读一读本课的会认字吧!
chì


我爱记笔记






识字游戏







zhèn
xiōng
huái
zàn
xiào
fán

xùn
chì



怀


本课的最后,我们一起来学习会写字吧!
学写字

zàn
第一个“先”弯钩变成提。

左边厂字里是横折加竖提,不是“巳”。



下半边的笔顺为“先两边后中间”而非“从左到右”。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说一说课文写了几件事?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课后第一题)
整体感知
事件 时间 地点 主要人物(做什么)
第一件事 新学年开始了 修身课上 魏校长(问)
周恩来(回答)
第二件事 十二岁那年 奉天 伯父(告诉)
周恩来(疑惑不解)
第三件事 一个星期天 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 中国妇女(受欺负)
周恩来(看见、体会)
概括事件主要内容
我们来归纳每件事的主要内容吧。
在第一件事中,很多同学都回答了魏校长的问题,但是,作者重点是要写周恩来的回答,在归纳主要内容时其他同学的回答可以忽略。
第一部分( ):新学年开始了,在修身课上,周恩来表明了心迹: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第1-10自然段
在第二件事的概括中,出现了“十二岁那年”“在奉天上学的时候”“来到东北”“奉天”这些表示时间地点的词语,应该“舍大取小”,即选择相对比较具体的时间、地点:“十二岁那年”和“奉天”。
第二部分( ):十二岁那年,在奉天听伯父说“中华不振”,他疑惑不解。
第11-14自然段
在概括第三件事时,我们可以排除次要的人物同学、围观的中国人,保留主要人物。再理清人物之间的关系,说清楚主要人物做了什么或想了什么。
第三部分( ):一个星期天,周恩来在租界里看到一位中国妇女受到洋人的欺侮,而无处说理,体会“中华不振”。
第15-17自然段
让我们一起将三件事连接起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可以采用文中提到的时间来串联,也可以用上“之所以……是因为……”。(课后第一题)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写的是少年周恩来之所以从小立志为振兴中华而读书,是因为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现象,体会到了中华不振。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
一、比一比,再组词。
课堂演练
崛( ) 租( ) 效( )
掘( ) 祖( ) 郊( )
崛起
发掘
出租
祖国
效果
郊外
二、把词语补充完整。
疑( )不解 热闹( )( )
左( )右( ) 难以( )( )
( )有所( )






怀


三、填空。
魏校长问学生们为什么而读书,周恩来说: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字词听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