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回延安》课件(3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课《回延安》课件(39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6.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8-04 21:04: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9张PPT)
第一单元
2 回延安
学习目标
1.了解信天游相关文体知识。
2.熟读诗歌,厘清诗歌结构,概括每节诗歌的内容。(重点)
3.体会诗人对“母亲延安”的热爱之情。
资料速读
1.作者简介:贺敬之,1924年生,山东枣庄人,诗人。他和丁毅执笔集体创作了富有民族特色的新歌剧《白毛女》。剧本《白毛女》获1951年斯大林文学奖,这是我国新歌剧发展的里程碑。他的《回延安》《放声歌唱》《雷锋之歌》《西去列车的窗口》等都是很有影响、脍炙人口的名篇,还有诗集《放歌集》《贺敬之诗选》。
2.背景资料:1956年,诗人贺敬之回到阔别十年的延安,参加西北五省(区)青年造林大会。大会期间,诗人受到革命老区人民的热烈欢迎。诗人目睹延安城的新貌,情不自禁地写下了这首诗。
3.知识链接:信天游是陕北民歌的一种形式,它的曲调纯朴、高亢、悠长,节奏自由。歌词通常为两句一段,长度由一段至几十段不等,无论长、短,都是本节押韵。每句字数不定,但基本上以七字句为主。句中多用叠字。修辞上多用比兴、夸张等手法。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满心话dēnɡ shí(   )说不出来,一头扑在亲人怀……
(2)东山的méi zi(   )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
(3)米酒yóu mó(   )木炭火,团团围定炕上坐。
(4)满窑里围得不透风,nǎo pàn(   )上还响着脚步声。
(5)亲人见了亲人面,欢喜的眼泪yǎn kuànɡ(   )里转。
登时 
糜子 
油膜 
脑畔 
眼眶 
C 
D.精准扶贫不但要给予方法和技能上的指导,而且要给予物质和经济上的帮助。(将“方法和技能上的指导”与“物质和经济上的帮助”互换位置)
【解析】应删去“逐渐”
【答案】 C
A
【解析】A项,舍弟:谦辞,用于对别人称自己的弟弟。“家大舍小令外人”,使用正确。B项,献丑:谦辞,用于展示作品或演出时,表示自己技能很差的谦虚说法,不用于“落款却出了差错,一时又无法弥补,只好连声道歉”这个语境,使用错误。C项,垂询:敬辞,多用于尊称长辈或上级对自己询问。用于此处不得体。D项,内人:对人称自己的妻子。此句是说郭教授的妻子,不得体。故选A。
5.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答。
延安是中华文明重要的发祥地,相传人类始祖黄帝曾居住在这一带,“三黄一圣”(黄帝陵庙、黄河壶口瀑布、黄土风情文化、革命圣地)享誉中外。延安更是中国革命圣地,党中央和毛主席等老一辈革命家在这里生活战斗了十三个春秋,领导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培育了光照千秋的延安精神。
(1)请用一句话概括以上内容,不超过25个字。
【答案】延安是中华文明重要的发祥地,更是中国革命圣地。
(2)延安是中国的革命圣地,是知名度最高的红色旅游资源富集区。请你根据对联常识及材料内容,将下面六个短语组合成一副宣传延安红色旅游的对联。
圣地 革命 精神 延安 游览 传承
【答案】游览革命圣地 传承延安精神
6.阅读诗歌,完成下面的题目。
囚歌
叶挺
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
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
一个声音高叫着:
——爬出来吧,给你自由!
我渴望自由,
但我深深地知道——
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子里爬出!
我希望有一天,
地下的烈火,
将我连这活棺材一齐烧掉,
我应该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
(1)这首诗选自《革命烈士诗抄》。诗中有两个“自由”,第一个是指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自由”;第二个“自由”是指所有革命者为之奋斗终身的理想——人类的解放。诗中“地下的烈火”指②_________________。
放弃理想、信念、气节、尊严
革命
(2)斗转星移,在众多像叶挺一样的先烈们的努力下,我们迎来了新的中国。那在当下,爱国要求我们怎样做呢?请你仿照例句把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
例句:战争时,爱国是为国捐躯;而今天,爱国是爱岗敬业。
战争时,爱国是____________;而今天,爱国是____________。
艰苦奋斗
勤俭节约
【新题专练】
回望历史,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多少仁人志士共赴国难,浴血奋战,留下了气壮山河的英雄事迹、传唱不衰的壮丽诗篇和可歌可泣的革命精神。为了庆祝建党100周年,某中学拟开展有关“革命文化”的系列活动,请你完成下列相关任务。
1.为了更好地宣传本次活动,学生会决定向全校师生征集有关“革命文化”的标语,请你拟写一条标语。(要求:内容明确,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不超过25个字)
【答案】示例一:走进革命文化,传承红色基因 示例二:铭记革命历史,重温红色经典
2.近年来,革命烈士、英雄屡屡被黑,各种谣言甚嚣尘上;更有甚者,在抗战遗址前穿日军二战军服嬉笑留影,攀爬上英雄塑像拍照。时评社将组织一场时事讨论会,请你说说出现这种现象的本质原因,并就此向学校提出一条建议。
【答案】原因:爱国主义意识淡薄。建议:学校应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教育。(言之成理即可)
激动、喜悦 
忆延安 
真挚、兴奋 
祝(赞)延安 
[主题思想]
本诗以“信天游”的形式,写诗人回到阔别十年的延安,看到延安的巨大变化时无比兴奋和喜悦的心情,抒发了对革命圣地延安的深切怀念,对党和人民的无限热爱。
体味现代诗歌的情感
诗是抒情的艺术,情绪和情感是诗的基础。与其他文体相比,诗更能充分地显示诗人的品格和情怀。读诗时,把握了诗的思想感情,也就把握了诗的灵动与命脉。
答题思路
1.通过诗歌的形象、意境等来把握它要暗示和给读者启迪的内容。
2.展开联想和想象,走进作品所描述的情景中,去体验、品味作者所寄托的情思。
3.结合诗人的理想志趣、生活经历、所处时代等,加深对诗歌情感的理解。
答题模式:这是一首……的诗,有关诗句分别写了……内容,通过……手法抒发了……情感。
阅读《回延安》节选,回答下面的问题。
……二十里铺送过柳林铺迎,
分别十年又回家中。
树梢树枝树根根,
亲山亲水有亲人。
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
小米饭养活我长大。
· · ·
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
肩膀上的 红旗手中的书。
手把手儿教会了我,
母亲打发我们过黄河。
革命的道路千万里,
天南海北想着你……
· ·
· · · ·
1.全诗采用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的形式。这六小节主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陕北民歌信天游
追忆当年在延安的革命生活,表达对延安的感激之情
2.(1)“母亲”指____________,这里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表达诗人__________________的深厚感情。“羊羔羔”指____________,强调其和延安母亲之间________________的关系。
(2)“手把手儿”写出了____________。“母亲打发我们过黄河”呼应前面的“______________”,结束对延安生活的描写,表明自己在延安母亲的哺育下不断成长。
延安
拟人
与延安人民
诗人自己
被养育与养育
母子情深
二十里铺送过
3.第一节在诗中起着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追溯当年相送,描写今日相迎,引出下文对当年延安生活的回忆。
8.第三节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运用了比兴手法。诗人将自己对延安的感情比作羊羔吮吸母亲的乳汁,更形象贴切。
米酒油馍木炭火,
团团围定炕上坐。
满窑里围得不透风,
脑畔上还响着脚步声。
老爷爷进门气喘得紧:
“我梦见鸡毛信来——可真见亲人……”
亲人见了亲人面,
欢喜的眼泪眼眶里转。
“保卫延安你们费了心,
白头发添了几根根。”
团支书又领进社主任,
当年的放羊娃如今长成人。
白生生的窗纸红窗花,
娃娃们争抢来把手拉。
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
长江大河起浪花。
十年来革命大发展,
说不尽这三千六百天……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两部分的内容。
【答案】第二部分:忆延安战斗生活。第三部分:绘会见亲人热闹场景。
2.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这两句话。
【答案】这两句话运用了比兴的修辞手法,以“树梢”“树枝”“树根根”的一体关系,引起并喻写出自己和延安山水、延安人民密不可分的关系;并以“羊羔羔”吃“妈”的奶长大,引起并喻写出延安人民对自己的养育之恩。
3.结合全诗,说说“老爷爷进门气喘得紧:‘我梦见鸡毛信来——可真见亲人……’”这句话中“喘”和“梦见鸡毛信”中所蕴含的情感。
【答案】一个“喘”字,表现出老人急于和诗人见面而匆匆赶来,可见其心情激动;“梦见鸡毛信”表现出老人为见到当年共同战斗过的诗人而满心欢喜。
4.第三部分以“十年来革命大发展,说不尽这三千六百天……”结尾,有什么好处?
【答案】以革命发展情况说不尽,亲人相聚话语永无尽,收结亲人团聚的描写,产生了韵意隽永、蕴含无尽的艺术效果。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悬崖边的树
曾卓
不知道是什么奇异的风
将一棵树吹到了那边——
平原的尽头
临近深谷的悬崖上
它倾听远处森林的喧哗
和深谷中小溪的歌唱
它孤独地站在那里
显得寂寞而又倔强
它的弯曲的身体
留下了风的形状
它似乎即将倾跌进深谷里
却又像是要展翅飞翔……
1.悬崖边的树的特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孤独,寂寞,倔强。
2.“它的弯曲的身体/留下了风的形状”,结合诗的第一句,你觉得这“风”除了指自然界的风之外,还可以理解成什么?整句诗的大意又该如何理解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此处的“风”还可以理解为命运的打击。整句诗可以理解为“整个人生,都因为命运的打击而发生了改变,都因为命运的打击而变得更加坚定执着”。
3.悬崖边的树这个形象与生活中的哪类人相似?你从这首诗中悟出了什么深刻的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悬崖边的树这个形象与生活中面对困难不绝望、不屈服的人相似。道理:人生的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面对困难我们要像悬崖边的树一样不绝望、不屈服,身处逆境也要奋勇拼搏、乐观向上。
4.本诗最后两句能否换成“它似乎即将展翅飞翔/却又像是要倾跌进深谷里”?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行。“跌进深谷”是指向苦难屈服,一蹶不振;“却又像是要展翅飞翔”展示树蓬勃向上的形象,寄托了诗人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如果将这两句的顺序互换过来,那么悬崖边的树最终更可能跌落深谷里,向苦难屈服,进而树的形象及诗歌的主旨与基调都会彻底改变,所以不能互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