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5张PPT)
北冥有鱼
庄子
学习目标:(1分钟)
1、了解作者,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能够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3、背诵课文。
第一课时
了解作者(2分钟)
庄子,名周,战国时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与老子并称为“老庄”。
道家的主要精神是崇尚自然,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其自然,“安时而处顺”、“知其无可奈何而安之若命”、“清静无为”。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庄子一生著书十余万言,书名《庄子》。
庄周梦蝶
有一天,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在花丛中自由自在的飞翔,感到十分快活和舒畅,已经完全忘记自己是庄周了。但是,庄周突然醒来之后,惊惶不定之间方知原来蝴蝶变成了自己。到底是庄周梦中变成蝴蝶呢,还是蝴蝶梦见自己变成庄周呢?
寓言知多少? 2分钟
寓言是用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的文学作品,带有讽刺或劝诫的性质。
特点:
(1)寓言的篇幅一般比较短小,语言精辟简练,结构简单却极富表现力。
(2)鲜明的讽刺性和教育性。多用借喻手法,使富有教训意义的主题或深刻的道理在简单的故事中体现。主题思想大多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
(3)故事情节的虚构性,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
(4)常用手法:比喻、夸张、象征、拟人等
(5)"寓"是"寄托"的意思,即把作者的思想寄寓在一个故事里,让人从中领悟到一定的道理。
1、自由朗读课文,并给红色字词注音。
北冥( )
鲲鹏( )抟( )
迁徙( ) 齐谐( )
正色邪( )
自学指导及检测一(2+3分钟)
míng
kūn
tuán
xié
xǐ
yé
2、齐读课文。
北冥有鱼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解释红色字词,并翻译全文。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 若 垂天之云。
自学指导及检测二(11+13)
同“溟”,海
名字
振奋,这里指用力鼓动翅膀。
翅膀
像
悬挂
译文:北海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鲲。鲲体积巨大,不知道有几千里;鲲变化为鸟,它的名字叫鹏。鹏的脊背,不知道长几千里;当它奋起而飞的时候,那展开的翅膀就像悬挂在天空的云。
是鸟也,海 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 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这
海水
运动
迁徙
记载
拍打
盘旋飞翔
旋风
离开
气息,这里指风。
译文:这只鹏鸟呀,海水运动时将要飞到南海去。这南海是个天然形成的水池。《齐谐》是一部专门记载怪异事物的书,这本书上记载说:“鹏鸟迁徙到南方的大海之时,翅膀击水而行,激起的波涛浪花有三千里,它乘着旋风盘旋飞至九万里的高空,它凭借着六月的大风离开”。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吹拂
看
这样
译文:山野中的雾气,空气中的尘埃,都是生物用气息吹拂的结果。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 还是因为天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 大鹏在天空往下看,也不过像人在地面上看天一样罢了。
表示选择
山野中的雾气,奔腾如野马。
当堂训练(8分钟)
1、解释重点字词。
1)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2)去以六月息者也:
2、翻译句子。
1)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2)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离开
盘旋飞翔
气息,这里指风。
当它奋起而飞的时候,那展开的翅膀就像悬挂在天边的云。
它乘着旋风盘旋飞至九万里的高空,它凭借着六月的大风离开。
3、背诵课文。
学习目标:(1分钟)
1、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2、体会寓言蕴含的哲理。
第二课时
作品介绍 2分钟
本文选自庄子《逍遥游》。《逍遥游》是《庄子》的代表篇目之一,充满奇特的想象和浪漫的色彩,寓说理于寓言和生动的比喻中,形成独特的风格。
“逍遥游”也是庄子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全篇一再阐述无所依凭的主张,追求精神世界的绝对自由。在庄子的眼里,客观现实中的一事一物,包括人类本身都是对立而又相互依存的,这就没有绝对的自由,要想无所依凭就得无己。因而他希望一切顺乎自然,超脱于现实,否定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一切作用,把人类的生活与万物的生存混为一体;提倡不滞于物,追求无条件的精神自由。
北冥有鱼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鲲鹏形体之大,气象之宏,令人瞠目。
写大鹏迁徙南冥的气势--乘风而起击水三千扶摇九万。
作者仰观苍天,拟想大鹏俯瞰大地,抒发了一种天地浑茫的感慨。
自学指导+检测一(8分钟)
阅读课文,文章可以划分为几个层次?概括每一层的内容。
作者笔下的大鹏是一个硕大无比、力大无穷、志存高远、善借长风的形象。
1、从体大、背大、翼大以及活动范围大(长度:从北海到南海;高度:九万里)四个方面极写鲲鹏形象磅礴壮观。
2、用夸张的手法描述鲲鹏,“不知其几千里也”言其形,“若垂天之云”言其翼,“北冥”“南冥”“九万里”言其活动天地,极言鲲鹏形体之大、变化之神奇、飞腾时气势之壮观,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雄奇壮丽的画卷。
再读课文,思考:鲲鹏的形象是怎样的?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的?还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自学指导及检测二(4+5分钟)
1、在庄子的作品中,往往借用寓言故事说理。使文章生动活泼,寓意隽永,感染力强。文章借鲲鹏的寓言说明什么道理?为了说明这一道理,还列举了哪些事物呢?
2、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依附于一定的条件,那么人对事物的认识有没有局限呢?
自学指导三(5分钟)
品读课文,思索探究:
1、在庄子的作品中,往往借用寓言故事说理。使文章生动活泼,寓意隽永,感染力强。文章借鲲鹏的寓言说明什么道理?为了说明这一道理,还列举了哪些事物呢?
说明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依附于一定的条件,它们的活动都需有所凭借。
为了说明这一道理,还列举了“尘埃”、“野马”的运动也必须依靠气息,“生物之以息相吹也”。这里与鲲鹏相类比,说明万物均有所凭借。世上的万物无论大小,都受到不同的限制,处在不同的束缚之中。
自学检测三(8分钟)
2.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依附于一定的条件,那么人对事物的认识有没有局限呢?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说明人对事物的认识是有局限的。
庄子给出确定的结论,鹏鸟和人们一样,并不能弄清天的本色,鹏鸟认识也是有局限的。
《北冥有鱼》一文中庄子借鲲鹏的寓言说明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依附于一定的条件的,它们的活动都是有所凭借的。
示例一:我敬佩鲲鹏,因为鲲鹏入深海,翔九天,胸怀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搏击长空,纵横大海,就像范仲淹、诸葛亮、毛泽东等历史人物,他们以天下苍生为己任,推动历史向前发展。
示例二:我不敬佩,因为我喜欢知足常乐,淡泊名利,就像普通的劳动者,他们爱岗敬业,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贡献。
读了《北冥有鱼》,你敬佩鲲鹏吗?谈谈你的理由。
当堂训练(7分钟)
故事
楚国郢人鼻尖上溅到一滴如蝇翼般大的污泥,他请匠石替他削掉。匠石挥动斧头,呼呼作响,随手劈下去,把那小滴的泥点完全削除,而鼻子没有受到丝毫损伤,郢人站着面不改色。宋元君听说这件事,把匠石找来说:“替我试试看。”匠石说:“我以前能削,但是我的对手早已经死了!”
这是惠子死后,庄子送葬,经过惠子的坟墓,回头对跟随他的人说的一个故事,是感慨自惠子死后,他就没有可以谈话的对手了。可见,在庄子心目中,惠子是难得的知己。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庄子
学习目标:(1分钟)
1、积累重难点文言词汇,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2、理解本则寓言的内容,了解庄子机智与巧妙的辩论风格。
自学指导及检测一(5分钟)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自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
结合注释翻译课文,不懂的地方相互讨论。
自 学 指 导二
(6分钟)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自学检测二:(8分钟)
(1)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2)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3)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4)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庄子与惠施在濠水的桥上游玩。
庄子说:“白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
惠子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 ”
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 ”
于:在
是:这是
安:怎么
从容:安闲自由
(5)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
(6)子固非鱼,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7)庄子曰:“请循其本,
(8)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
(9)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惠施说:“我不是你,固然就不知道你;
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可以肯定的!”
庄子说:“请从我们最初的话题说起。
你说‘你哪儿知道鱼快乐’的话,
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快乐而在问我。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
固:固然
循:追溯
本:根本,指最初的话题
云者:如此如此
安:哪里
之:它,指代鱼之乐
固:本来
子非我
安知鱼之乐
子固非鱼也
古义:对男子的尊称。 今义:儿子。
古义:怎么。 今义:安定,安全。
古义:本来。 今义:结实,牢固。
合作探究
古今异义
固
于
固不知子矣
子固非鱼也
(副词,固然。)
(副词,本来。)
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到。)
(介词,在。)
合作探究
一词多义
之
是鱼之乐也
我知之濠上也
(结构助词,的。)
(代词,代“鱼之乐”这件事。)
倒装句: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状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庄子与惠子于濠梁之上游”。
合作探究
文言句式
省略句:我知之濠上也。
判断句:是鱼之乐也。
“知之”后省略介词“于”,可补充为“我知之(于)濠上也”。
“……也”表判断。
自学指导及检测三(2+2分钟)
1.这场辩论赛的辩题是什么?
2.辩论双方是谁?正反双方的观点是什么?
阅读课文,思考下列两个问题。
庄子是否知道鱼之乐
庄子,惠子
正方(庄子):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
反方(惠子):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1、庄子与惠子的论辩十分巧妙,试说说巧妙在哪里。
2、二人辩论了很久,你认为在这场辩论中谁占据了上风?
自学指导四(5分钟)
品读课文,思考探究:
1、庄子与惠子的论辩十分巧妙,试说说巧妙在哪里。
妙在转换问题的角度。结尾处,在惠子巧妙援引庄子的反驳建立起符合逻辑的推理后,庄子似乎应该无言以对而就此认输,可是他却又返回争论的起始,借偷换概念而避重就轻地将惠子的发难化解了。所谓偷换概念,指他把惠子说的“安知”,解释成“在哪里知道”,而惠子的本意却是“怎么(能)知道”。
自学检测四(6分钟)
2、二人辩论了很久,你认为在这场辩论中谁占据了上风?
探究①:从故事本身看,庄子占据了上风。结尾处惠子没有反驳庄子的话,显然是被辩驳的哑口无言了,从形式上看是惠子占上风。
探究②:从逻辑上看,惠子是胜者。前面说过,庄子是靠故意曲解惠子的意思,才在争论中得以维持自己最初的判断,而这种说法显然是有悖于逻辑判断规则的,所以说,惠子才是胜者。
主题归纳(1分钟)
本文通过庄子与惠子围绕着“鱼之乐”而展开的论辩,表现了庄子的机智与巧妙的论辩风格,也表现了庄子的“万物与我为一”的思想。
庄子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庄子为什么非常固执地认为鱼儿是快乐的?
境由心生。庄子认为鱼“乐”,其实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
庄子还推崇“自然”,反对“人为”,鱼儿在水中自由自在地嬉戏,这是符合庄子的理想的。
(境由心生:意思是,人们眼中景物的好坏,与人的心情的好坏有很大的关系。)
当堂训练(4分钟)
提示:庄子推崇“自然”,反对“人为”;庄子追求“天地与我并存,而万物与我为一”,和万物平等共生,与外界契合无间。
1.重点实词。
(1)其翼若垂天之云 垂: 。
(2)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徙: 。
(3)水击三千里 击: 。
(4)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抟: 。
(5)去以六月息者也 去: 。
(6)亦若是则已矣 是: 。
(7)我非子,固不知子矣 固: 。
(8)请循其本 循: 。
(9)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 之: 。
悬挂
迁移
拍打
盘旋飞翔
课堂检测
离开
这样
固然
追溯
代词,鱼的快乐
《庄子》有许多内容已演化为寓言和成语,保留在现代汉语中。下列寓言和成语都出自《庄子》:
鹏程万里 扶摇直上 越俎代庖 望洋兴叹
朝三暮四 薪火相传 东施效颦 盗亦有道
无中生有 枯鱼之肆 呆若木鸡 无用之用
蜗角之争 每况愈下 涸辙之鲋 邯郸学步
窃钩者诛,窃国者诸侯 成者英雄败者贼
知识扩展
朝三暮四
宋国(今商丘)有一个养猕猴的老人,他很喜欢猕猴,养的猕猴成群,他能懂得猕猴们的心意,猕猴们懂得那个人的心意。那位老人因此减少了他全家的口粮,来满足猕猴们的欲望。但是不久,家里缺乏食物了,他将要限制猕猴们的食物,但又怕猕猴们生气不听从自己,就先骗猕猴们:“我给你们的橡树果实,早上三颗,晚上四颗,这样够吗?”众多猕猴一听很生气,都跳了起来。过了一会儿,他又说:“我给你们的橡树果实,早上四颗,晚上三颗,这样足够吗?”猕猴们听后都很开心地趴下,都很高兴对那老人服服帖帖的了。
呆若木鸡
纪渻子是春秋时训练斗鸡的行家,由于他的名声太响亮了,于是齐王也把他找来训练斗鸡。
十天之后,齐王问他:“斗鸡现在训练得怎样了?”纪渻子回答说:“鸡的性情高傲,时候还不到。”十天后齐王又来问他:“这回斗鸡该训练好了吧?”纪渻子回答说:“还没有,它现在还不能沉住气呢。”一个月后齐王已经等得不耐烦了,可是纪渻子还是摇头说不行。又过了十天后,纪渻子告诉齐王斗鸡训练好了,那只斗鸡非常厉害,别的鸡一见到它就吓得像木头一样呆住,可见它真是天下无敌的斗鸡!
越俎代庖
越:跨过;俎:古代祭祀时摆祭品的礼器;庖:厨师。主祭的人跨过礼器去代替厨师办席。比喻超出自己的职责,越权办事或包办代替。
原意指人各有专职,庖人虽不尽职,主祭者也不越过戉俎去替他办席。比喻超越自己的职分而代人做事。
枯鱼之肆
原意卖干鱼的店铺,比喻无法挽救的绝境
窃钩者诛,窃国者侯
偷带钩的要处死,篡夺政权的人反倒成为诸侯。用以讽刺法律的虚伪和不合理,引申义为现实是虚伪的。
窃钩者诛,这里的“钩”不是钩子的意思,这个指古代腰带“带钩”。
涸辙之鲋
战国时期,宋国庄周家贫,一次向他的朋友监河侯借粮食时,朋友推说等收了租再借给他,他讲了一个车痕沟里水快干的鲫鱼向他求助,他对鲫鱼说到吴国越国去给你借水的故事。说完就头也不回地走了
庄周家里贫穷,常常是吃了上顿没有下顿。
有一次,庄周家里断粮了,无奈之下,他到监河侯那里去借粮米。监河侯听了,故作大方地说:"好啊",没有问题!不过,等我收了租地的租钱,才能借给你三百斤粮食,可以吗 "
庄周听了很生气,但他也不愿意直接戳穿对方的谎话,就讲了一个故事。
"昨天我在路上走,在路上听见救命声。我四处张望,原来是车辙里的一条鲋鱼。鲋鱼见了我,边忙大声喊道:"老先生,我问它:"鲋鱼啊!你怎么啦 '它说:'我从东海被冲到这里。您能给我一桶水,救救我吗
'我慷慨地点头答应道:"好啊!:我去南方劝说吴王和越王,引来西江水救你,可以吗 那里是水乡泽国,水多得不得了。
鲋鱼听了,非常生气地说:你这是什么话!我失去了正常生活的环境。我只要有一桶水就可以救活我,而你却要到南方之后,放西江的水来救我。您要是这么说,到那时,你恐怕只有到干鱼店里来找我!'
庄周讲完这个故事,头也不回地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