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构成物质的微粒(2)--原子和离子第二章空气、物质的构成 2022—2023学年科粤版九年级化学上册(word版 有解析)
一、单选题,共13小题
1.(2022·全国·九年级课时练习)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不同分子的构成是不同的。如1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而1个氢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构成的。下列关于分子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B.分子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
C.冰块、雪花和露水的分子几乎都是水分子
D.液体物质的分子肉眼看得见,气体物质的分子肉眼看不见
2.(2022·全国·九年级课时练习)我们考试填涂答题卡专用的2B铅笔如图甲,其笔芯主要成分是石墨和黏合剂,石墨由碳原子直接构成,碳原子结构模型如图乙所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电子在离核远近不同的区域中运动
B.所有原子中,质子数=中子数=核外电子数
C.质子和中子由更小的、不能再分的夸克构成
D.中子的质量相对于带电的质子和电子,可以忽略
3.(2022·全国·九年级课时练习)下列关于相对原子质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A.相对原子质量就是原子质量
B.两种原子的质量比等于它们的相对原子质量之比
C.碳12原子质量的1/12是1
D.相对原子质量基准是人为规定的,会影响原子的实际质量
4.(2022·全国·九年级课时练习)下列粒子中质子数与电子数都相等的一组是
A.Cl-与S2- B.Na与 C.Mg2+与Al3+ D.Ne与H2O
5.(2022·全国·九年级课时练习)原子变成离子后,一定会引起改变的是
A.化学性质 B.原子质量 C.电子层数 D.质子数
6.(2022·全国·九年级课时练习)碳-14常用于测量古生物的生活年代。碳-14原子的核电荷数为6,中子数为8。下列关于碳-14原子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最外层电子数为6 B.质子数为8
C.核外电子数为6 D.碳-14质量为14
7.(2022·全国·九年级课时练习)“嫦蛾一号”的任务之一是探测月球上的氦-3资源,He-3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图中x为( )
A.1 B.2 C.3 D.4
8.(2022·全国·九年级课时练习)下列微粒的结构示意图表示金属离子的是( )
A. B. C. D.
9.(2022·全国·九年级课时练习)原子核( )
A.由电子和质子构成 B.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C.由电子和中子构成 D.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
10.(2022·全国·九年级课时练习)分子和原子的主要区别是( )
A.分子大,原子小
B.分子可以直接构成物质,而原子不能
C.分子可分为原子,而原子不能再分
D.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分
11.(2022·全国·九年级课时练习)如图为氧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其中“x” 的数值是
A.2 B.4 C.6 D.8
12.(2022·全国·九年级课时练习)下列有关粒子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原子的原子核都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 B.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再分
C.原子可转化成离子,离子不能转化为原子 D.钠原子和钠离子核电荷数相同
13.(2022·全国·九年级课时练习)下列是四种粒子结构示意图,其中表示阳离子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二、填空题,共3小题
14.(2022·全国·九年级课时练习)见微知著,掌握微粒结构,了解其性质和变化。
(1)微粒A最外层电子数是______,在化学反应中容易______(填“得”或“失”)电子;
(2)微粒A、B、C、D、E中,属于稳定结构的是______(填编号,下同);
(3)微粒C的离子符号______。
15.(2022·全国·九年级课时练习)科学理论的建立与发展是一代代科学家不懈努力的结果。人们对物质构成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探索过程。原子的构成:汤姆森、卢瑟福等科学家都是根据实验证据进行推理,再用原子模型来表征原子的内部结构。
(1)1897年,汤姆森在实验中发现所有原子都能释放出一种带负电的粒子,这种粒子就是_______。如果你在当时的实验现场,根据这一实验结果,你推理获得的结论是___________。
(2)原子、分子质量很小,为计算和使用方便引入相对原子质量,关于相对原子质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___________(填字母序号)。
A.相对原子质量是采用以小比小使数值变大的计量原理
B.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原子质量与一个碳12原子质量1/12的比值
C.相对原子质量就是原子质量
D.采用相对原子质量后,就增大了原子的质量
16.(2022·全国·九年级课时练习)请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一为A、B、C、D四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
①B中n=_______。
②四种粒子中属于同种元素的是_______(填字母)。
③A和C两种粒子的______相同,所以它们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2)图二是某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
①该反应中,参加反应的甲、乙两种物质的粒子个数比为_______。
②在化学变化中,_______(填“分子”或“原子”)不能再分。
三、简答题,共3小题
17.(2022·全国·九年级课时练习)微粒间的相互作用使物质的结构具有一定的层次,例如:
(1)构成水的水分子聚集在一起而不散开是因为 _____。
(2)水分子中含有氧原子,氧原子中电子绕核运动而不离开原子核是因为 _____。
(3)氧原子核中含有8个质子,每个质子都带1个单位正电荷,为什么这些质子聚集在一起而不散开,请你提出一个合理的猜测。 _____
18.(2019·全国·九年级课时练习)钠和氯气反应生成氧化钠的过程如图所示。
由图你能获得的信息有:
(1)_________。
(2)_________。
(3)_________。
19.(2019·全国·九年级课时练习)从分子、原子的角度认识化学反应是化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如图是某密闭容器中物质变化过程的微观示意图。(“”表示氧原子,“”表示氢原子)
请回答:
(1)变化Ⅰ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关于变化Ⅱ的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______(填写序号)。
A.分子的数目增多了 B.分子变小了
C.分子间的距离变小了 D.分子的种类发生了改变
(3)从变化Ⅱ的微观过程可分析出,该变化过程的一条宏观信息是____________________。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D
【解析】
A、构成物质的三种微粒是:分子、原子和离子,所以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如水由水分子构成,故A说法正确;
B、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故B说法正确;
C、构成冰块、雪花和露水的物质都是水,所以它们都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故C说法正确;
D、分子很小,用肉眼是看不到的,即液体物质和气体物质的分子肉眼均看不见,故D说法错误。
故选:D。
2.A
【解析】
A、核外电子在离核远近不同的区域中运动,通常能量高的离核远,能量低的离核近,正确;
B、原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电子数,错误;
C、原子不是最小的微粒,它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这三种微粒又是由更小的微粒夸克构成,但是夸克也不一定是最小的微粒,可能再分,错误;
D、中子质量和质子质量大约相等,电子质量比它们小的多,电子质量相对于质子和中子质量可忽略,错误。
故选A。
3.B
【解析】
A、相对原子质量不是原子质量,是以一种碳原子的质量的十二分之一作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跟它相比较所得到的比值,A 错误;
B、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与原子的质量成正比,两种原子的质量比等于它们的相对原子质量之比,B 正确;
C、碳12原子质量的1/12不可能是1,C 错误;
D、相对原子质量基准是人为规定的,不会影响原子的实际质量,D 错误。
综上所述:选择B。
4.D
【解析】
A、氯离子质子数为17,电子数为18,硫离子质子数为16,电子数为18,质子数不相等,错误;
B、钠原子质子数为11,电子数为11,铵根离子质子数为11,电子数为10,电子数不相等,错误;
C、镁离子质子数为12,电子数为10,铝离子质子数为13,电子数为10,质子数不相等,错误;
D、氖原子质子数与电子数都是10,H2O中质子数与电子数也为10,正确。
故选D。
5.A
【解析】
A、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密切相关,原子变为离子是原子得失电子的结果,因此核外电子总数一定发生改变,从而导致其最外层电子数发生改变,所以其化学性质一定改变,正确;
B、电子的质量很小,可以忽略不计,所以,原子得失电子变成离子后,原子的质量不变,错误;
C、当原子得到电子时,其核外电子层数不会变化,故其核外电子层数不一定改变,错误;
D、原子变为离子是原子得失电子的结果,所以原子核并没有改变,因此其质子数不变,错误。
故选A。
6.C
【解析】
A、在原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6,不是最外层电子数,不符合题意;
B、在原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6,不符合题意;
C、在原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6,符合题意;
D、碳-14相对原子质量为14,不是原子质量,不符合题意。
故选C。
7.B
【解析】
由氦-3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原子核内质子数为2,则核外电子数也应为2,故x为2.
故选:B。
8.D
【解析】
A、质子数=17,核外电子数=18,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阴离子,故选项错误。
B、质子数=核外电子数=12,为原子,故选项错误。
C、质子数=8,核外电子数=10,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阴离子,故选项错误。
D、质子数=11,核外电子数=10,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内质子数为11,为钠元素,为金属阳离子,故选项正确。
故选:D。
9.B
【解析】
A.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故选:B。
10.D
【解析】
A、分子和原子无法比较大小,只能说由原子构成的分子,其分子一定比构成它的原子大,如不能说水分子比铁原子大,故A不正确;
B、分子、原子都能直接构成物质,故B不正确;
C、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故C不正确;
D、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分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这是分子和原子的主要区别,故D正确。故选D。
11.D
【解析】
原子中,核内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则图中的x=2+6=8,故选D。
12.D
【解析】
A、原子的原子核不都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如氢原子质子数为1,无中子,说法错误;
B、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再分,离开化学变化,原子是可以再分的,说法错误;
C、原子得失电子可转化成离子,离子得失电子也能转化为原子,说法错误;
D、钠原子()失去1个电子形成钠离子(),核电荷数不变,核外电子数少1,说法正确。
故选D。
13.B
【解析】
A、质子数=核外电子数,表示原子,不符合题意;
B、质子数大于核外电子数,表示阳离子,符合题意;
C、质子数=核外电子数,表示原子,不符合题意;
D、质子数小于核外电子数,表示阴离子,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4.(1) 7 得
(2)BC
(3)Mg2+
【解析】
(1)由图可知,微粒A的最外层电子数为7,大于4,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得电子;
(2)A、最外层电子数为7,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得到电子;B、最外层电子数为8,达到了相对稳定结构;C、最外层电子数为8,达到了相对稳定结构;D、最外层电子数为1,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电子;E、最外层电子数为2,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电子。故填:BC;
(3)质子数=原子序数,12号元素是镁元素,C中质子数大于核外电子数,表示镁离子,镁离子是镁原子失去2个电子后形成的,带2个单位的正电荷,故填:Mg2+。
15.(1) 电子 原子可分,原子内部存在带正电荷的粒子
(2)AB
【解析】
(1)1897年,汤姆生在实验中发现所有原子都能释放出一种带负电的粒子,这种粒子就是电子;原子呈电中性,如果在当时的实验现场,根据这一实验结果,推理获得的结论是原子可分,原子内部存在带正电荷的粒子,故填:电子;原子可分,原子内部存在带正电荷的粒子。
(2)A、由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可知,相对原子质量是采用以小比小,使数值变大的计量原理,说法正确;B、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原子质量与一个碳-12原子质量的1/12的比值,说法正确;C、相对原子质量不是原子质量,相对原子质量是以一种碳原子的质量的1/12作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跟它相比较所得到的比值,说法不正确;D、采用相对原子质量后,并没有增大了原子的质量,说法不正确。故选AB。
16.(1) 8 CD##DC 最外层电子数
(2) 1:1 原子
【解析】
(1)
①B质子数为11,表示11号元素,即为钠元素,图示为钠原子结构示意图,在钠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即为11=2+n+1,故其中n=8。
②质子数决定元素种类,图示四种粒子中CD质子数相等,属于同种元素;
③A和C两种粒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所以它们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2)
①由微观示意图可知,该反应中,参加反应的甲、乙两种物质的粒子个数比为1:1;
②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原子不能再分。
17.(1)分子之间有引力
(2)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3)质子之间存在引力
【解析】
(1)
构成水的水分子聚集在一起而不散开是因为分子之间有引力;
(2)
水分子中含有氧原子,氧原子中电子绕核运动而不离开原子核是因为: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3)
氧原子核中含有8个质子,每个质子都带1个单位正电荷,这些质子聚集在一起而不散开,可能是:质子之间存在引力,引力大于同种电荷的斥力。
18. 钠原子易失电子,氯原子易得电子 氯化钠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 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
【解析】
根据图示可知(1)钠原子易失电子,氯原子易得电子。 (2)氯化钠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 (3)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
19. C 物理变化
【解析】
(1)由变化Ⅰ的微观示意图可知,氢气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水,方程式为:;
(2)由变化Ⅱ中微粒的变化可知,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小了,但分子的数目、大小、种类没有发生变化,故选C;
(3)由变化Ⅱ中微粒的变化可知,分子的种类没有发生变化,因此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