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纪念白求恩》导学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2课 《纪念白求恩》导学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3.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8-05 13:21: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2课 纪念白求恩
教师寄语: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唐】李商隐《无题》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有关常识;积累文中的生字词和成语。
2、学习本文夹叙夹议的写法,了解议论文中“叙”的特点。
3、学习本文叙议结合,以议为主的写法;理解文章赞扬了白求恩崇高的精神境界,引导学生追求道德修养的更高境界。
4、理解并掌握对比论证的写法和作用;学习白求恩同志伟大的共产主义精神。
【自主学习】
1.背景透视
白求恩(1890—1939),国际主义战士、加拿大共产党员、著名的医生。他率领加拿大美国医疗队,于1938年初来中国,支援中国的抗日战争。3月底到延安,不久赴晋察冀边区,在那里工作了一年多。在一次为伤员施行急救手术时被细菌感染,1939年11月12日在河北唐县逝世。白求恩去世时尚不足五十岁,文中“五十多岁了”可能是作者误记或为行文方便。
2.作者简介
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湖南湘潭人,马克思列宁主义者,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他的主要著作编入《毛泽东选集》和《毛泽东文集》。
3.自由朗读课文,注意下列字词的字音字形:
晋察冀( ) 殉( )职 拈( )轻怕重 鄙( )薄
派qiǎn( ) 狭ài( ) 纯cuì( ) 热chén( )
5.填空。
(1)本文是 为悼念白求恩的逝世而写的纪念性文章。
(2)第一段,作者先概述白求恩的事迹,号召每个共产党员学习他的 精神,反对 。
(3)第二段,号召每个共产党员学习白求恩 的精神,然后论述这种精神的三个具体表现: 、 、 。
(4)第三段,号召每个共产党员学习白求恩的 态度(精神)。
(5)第四段,先叙述 ,表达 心情,然后阐述学习白求恩的重大意义是 。
【合作探究】
本文赞扬了白求恩的哪些精神?
2.本文除了赞扬白求恩的精神,还有什么目的?
【精讲点拨】
1.细读2、3段,填写表格,明确白求恩和“不少的人”两种不同的态度和行为,体会对比写法的作用。
2.作者对“不少的人”和白求恩评价时,用词、用句特别,品读相关词句,体会表达效果。
(1)2段中,评价“不少的人”贬义词(四字词语)的理解。
(2)2段中,评价白求恩两个词“极端”(极端的负责任、极端的热忱)理解。
(3)2段中,赞美白求恩运用的双重否定句式(“没有一个不”、“无不”)理解。
(4)4段中,排比句的表达效果理解。
3.毛泽东在纪念文中为何没有详细叙述白求恩具体的工作
【巩固检测】
1.下列加下划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狭隘(yì) 热忱(chén)微不足道(wēi)
B. 极端(duān)脱离(tuō)拈轻怕重(zhān)
C.殉职(xùn) 鄙薄(báo)漠不关心(mò)
D. 实践(jiàn) 派遣(qiǎn) 见异思迁(qiān)
2.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他对工作不负责任,拈轻怕重,总把重担子推给人家,自己挑轻的。
B. 共产党员对同学对人民是满腔热忱,而不是冷冷清清,漫不经心的。
C. 对于见异思迁的人来说,白求恩以医疗为职业的思想足以给他们教训。
D. 白求恩的这种毫不利己的精神,家喻户晓,值得全国人民学习。
3.下列对句子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 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设问)
B. 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夸张)
C. 希特勒、墨索里尼,不都在人民面前倒下去了吗?(反问)
D. 为什么我们必须学习良好的技术呢?因为良好的内外科技术就意味着能使更多的伤病人员好得快,减少他们的痛苦。(设问)
4.本文赞扬了白求恩同志的四种精神,下面理解正确的是( )
A. 文章主要赞扬的是白求恩的国际主义精神。
B. 文章主要赞扬的是白求恩的共产主义精神,其他精神是共产主义精神的具体表现。
C. 文章赞扬白求恩的四种精神都是极其重要的,它们没有主次之分。
D. 文章主要赞扬白求恩的国际主义精神,一个人具有国际主义精神,才算是具有共产主义精神。
5.选出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记叙”和“议论”是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记叙文”和“议论文”是两不同的体裁,所以议论文中不允许有记叙的成分。
B. 本文是毛泽东同志为悼念白求恩同志逝世而写的。文章高度赞扬了白求恩同志的共产主义精神。
C. 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证、结论。
D. 本文的文体是记叙文。
6.下列有关各句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 一个外国人,毫无利己的动机,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他自己的事业,这是什么精神 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都要学习这种精神.分析:这个句子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
B. 没有一个不佩服,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分析:这个句子中“没有一个不”表达了肯定的意思.
C. 对同志对人民不是满腔热忱,而是冷冷清清,漠不关心,麻木不仁.分析:运用对比手法,严厉批评了“不少的人”,指出了向白求恩学习的必要性.
D. 这就是我们的国际主义,这就是我们用以反对狭隘民族主义和狭隘爱国主义的国际主义.分析:运用反复手法,突出表明“我们的国际主义”是“反对狭隘民族主义和狭隘爱国主义的”,是有着鲜明的针对性的.
7.①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②每个共产党员都要学习他。③不少的人对工作不负责任,拈轻怕重,把重担子推给人家,自己挑轻的。④一事当前,先替自己打算,然后再替别人打算。⑤出了一点力就觉得了不起,喜欢自吹,生怕人家不知道。⑥对同志对人民不是满腔热忱,而是冷冷清清,漠不关心,麻木不仁。⑦这种人其实不是共产党员,至少不能算一个纯粹的共产党员。⑧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不佩服,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⑨晋察冀边区的军民,凡亲身受过白求恩医生的治疗和亲眼看过白求恩医生的工作的,无不为之感动。⑩每一个共产党员,一定要学习白求恩同志的这种真正共产主义者的精神。
(1) 文段中用了“白求恩”、“白求恩医生”、“白求恩同志”三种称呼,正确下面解说不妥的一项是( )
A. 从共产党员角度称白求恩为“同志”.B. 从病人和医务工作者角度称“白求恩医生”.
C. 转述前线回来的人说的话,直称“白求恩”.D. 换用不同的称呼,表明白求恩多种身份.
(2) “一定要学习白求恩同志的这种真正共产主义者的精神”中的“精神”是指( )
A. 国际主义精神    B. 共产主义精神  
C. 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   D. 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
8.在下面文段的横线上选填恰当的称呼。
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______,没有一个不佩服,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晋察冀边区的军民,凡亲身受过______的治疗和亲眼看过______的工作的,无不为之感动。每一个共产党员,一定要学习______的这种真正共产主义者的精神。
A. 白求恩同志 B. 白求恩 C. 白求恩医生
9.①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②每个共产党员都要学习他。③不少的人对工作不负责任,拈轻怕重,把重担子推给人家,自己挑轻的。④一事当前,先替自己打算,然后再替别人打算。⑤出了一点力就觉得了不起,喜欢自吹,生怕人家不知道。⑥对同志对人民不是满腔热忱,而是冷冷清清,漠不关心,麻木不仁。⑦这种人其实不是共产党员,至少不能算一个纯粹的共产党员。⑧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不佩服,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⑨晋察冀边区的军民,凡亲身受过白求恩医生的治疗和亲眼看过白求恩医生的工作的,无不为之感动。⑩每一个共产党员,一定要学习白求恩同志的这种真正共产主义者的精神。
(1) 对这段文字层次的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 ①②/③—⑨/⑩ B. ①②/③-⑦/⑧⑨/⑩
C. ①-⑦/⑧-⑩ D. ①②/③-⑩
(2) 对这段文字的中心意思的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
A. 赞扬并号召学习白求恩不利已专利人的精神.
B. 叙述白求恩同志对工作极端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极端热忱.
C. 叙述白求恩同志的必要性.
D. 批评"不少的人"对工作,对同志.对人民的错误态度恶劣.

参考答案
第12课 纪念白求恩
【自主学习】
5.(1)毛泽东(2)国际主义、狭隘民族主义和狭隘爱国主义(3)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对工作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极端热忱、对人民极端热忱(4)对技术精益求精(5)交往过程、悲痛、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合作探究】
1. 国际主义精神、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国际主义精神。
2. 号召全党同志学习白求恩的精神。
【精讲点拨】
1. 对比方法的好处是,突出了白求恩崇高的共产主义精神,强调了向白求恩学习的必要性,明确了应该克服的缺点和今后努力的方向,从而有力的证明和阐述了论点。
2. (1)一方面,通过列举“不少的人”的具体表现,烘托白求恩同志精神的伟大。另一方面,突出了学习白求恩精神的必要性。
(2)“极端”本意是很,非常。放在这句话中,是为了突出强调白求恩同志精神的难能可贵。
(3)这两个双重否定排除了一切例外,语气极为肯定,强调说明白求恩在前线巡回医疗范围之广,工作影响之深,赢得了所有人的敬爱,这正好与段首的两个“极端”相照应,表达了作者对白求恩无限崇敬、无限怀念之情。如改为肯定句“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都佩服,都为他的精神所感动”,感情就不如原文强烈,失去了原文所表现出来的强烈感染效果与震撼力量。
(4)见全解
3. 之所以没有详细叙述白求恩具体的工作,是因为这是一篇在党内发表,主要目的是号召全党向白求恩同志学习的文章。
【巩固检测】
1.D 【解答】A“隘”应读作“ài”。故A错误。B“拈”应读作“niān”。故B错误。C“薄”应读作“bó”。故C错误。
2.B 【解答】
A拈轻怕重:接受工作时挑拣轻易的工作,害怕繁重的工作,怕挑重担。符合语境,运用正确。
B漫不经心:比喻人做事随随便便,不放在心上。这里是指对人的态度,应该用漠不关心。
C见异思迁:看见别的事物就想改变原来的主意。指意志不坚定,喜爱不专一。符合语境,运用正确。
D家喻户晓:每家每户都知道。符合语境,运用正确。
3. B.有误,句中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4.B 【解答】
文章概述了白求恩同志来华帮助中国人民进行抗日战争的经历,表达了对白求恩逝世的深切悼念,高度赞扬了他的国际主义精神、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和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作者赞扬的是白求恩大夫的共产主义精神,而其他的精神都是共产主义精神的具体表现。
5. B【解答】
A.错误,“记叙文”和“议论文”是两不同的体裁,议论文中允许有记叙的成分,夹叙夹议。故A错误。
B.正确。
C.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故C错误。
D.本文的文体是议论文。故D错误。
6. A【解答】A项中这个句子运用的是“设问”,不是“反问”。二者的区别是:“设问”是有问有答,而“反问”是问后没有回答,但问中就带有答案了。
7.(1)D 【解答】
因为这段文字从不同角度介绍了白求恩,所以用词自然要讲究变化。因为角度不同,称呼也就不同。“白求恩”是以别人为角度的,“白求恩同志”是以共产党员为角度的,“白求恩医生”是以医生为角度的。所以本题ABC都正确,而D错误,因为介绍白求恩是从不同角度介绍的,所以称呼不同,并不是为了突出他的多种身份。
(2)C【解答】
要仔细读文本,锁定“一定要学习白求恩同志的这种真正共产主义者的精神”这句话,从这句话往前找,能找到这种精神是指“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
8. BCCA 【解答】
第一空,转述从前线回来的人说的话,直称“白求恩”;第二、三空,就从事医疗工作而言,人们则称之为“白求恩医生”;第四空,从其作为共产党员来说,则称“白求恩同志”,突出他与中国人民的亲密无间和共产主义战士的身份。
9. (1)A【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结构层次的划分能力。要仔细读文章,弄清楚每句话的意思,分析哪些句子表达的意思是一致的。然后再根据分析划分层次,对应题干所给各项,选出符合条件的选项。本段第①②句号召大家学习白求恩的精神,为第一层;第③——⑨句细致分析进一步突出白求恩同志的精神值得学习,为第二层;第(10)段,号召每一个共产党员都需要学习白求恩精神,为第三层。
(2)A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概括能力。仔细读文段就发现,本段的第一句话就是本段的分论点,就是号召大家要学习白求恩同志的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