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植树的牧羊人
教师寄语:白首归来种万松,待看千尺舞霜风。——【宋】苏轼《寄题刁景纯藏春坞》
【学习目标】
1.快速默读课文,勾画关键语句,复述故事,梳理文章内容和结构。
2.选读写“我”与牧羊人初遇和之后两次见面的语段,领悟牧羊人的品质精神。
3.跳读课文,找出包含“我”与“他”同时出现的语句、“我们”的语句,品读内容和情感。
4.理解作者在文章首尾对牧羊人的评价,理解“活着就为改变世界”,思考成长与世界的关系。
5.寻找生活中的默默“种树”的人,为其写一段文字,有事迹、评价与感受。
【自主学习】
1.背景透视
本文节选自《植树的男人》(二十一世纪出版社2011年版)。武娟译,崔维燕校译。有删改。故事的背景是20世纪初的法国普罗旺斯地区,一个荒芜、破落、毫无生气的荒漠。只有很少的人在这儿过着冷漠、愤恨、孤独的生活。有一个牧羊人,他一边牧羊,一边每天都种100棵橡树。由于气候不好,种十万棵树,最终只有一万棵长成大树。尽管如此,牧羊人没有气馁,没有沮丧,依然坚持每天种树。森林的规模不断扩大,渐渐的这个地区有了雾气、水分、溪水、村庄、泉水、笑声,整个地区都活了起来。作者被牧羊老人的精神感动,因此写作了这篇文章。
2.作者简介
让·乔诺(1895—1970),法国作家、电影编剧。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当过步兵,在经历过惨烈的战争后,成为坚定的和平主义者。让·乔诺的作品获奖很多,部分作品被搬上银幕,他被认为是法国20世纪最著名的作家之一。
3.自由朗读课文,注意下列字词的字音字形:
慷慨( ) 薰( ) 干涸( ) 坍塌( ) 酬劳( )
废墟( ) 乍看( ) 山毛榉( ) 微bó( )
tān( )塌 废xū( ) liū( )达
呼啸( ) 水渠( ) 琢( )磨
整体感知
《植树的牧羊人》一文按照__________顺序写了“我”和牧羊人__________次见面的情形以及__________上的变化。
【合作探究】
1. 跳读课文,找出包含“我”与“他”同时出现的语句、“我们”的语句,品读语言的深层意思和人物的情感。
2. 品读课文首尾段,说说“我”是如何评价牧羊老人的 你同意“我”的评价吗
3. 你由牧羊人的品质和精神,会自然联系到哪些人 这些人共同的特点是什么
【精讲点拨】
感悟精彩句子
1.那是六月晴朗的一天,太阳快要把人烤焦了。在毫无遮拦的高地上,风吹得人东倒西歪。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缝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吼叫。
2.在我眼里,他就像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
3.我以为他要来说我,嫌我一直跟着他。可是,他没有。这本来就是他要走的路。他还说,如果我没事,可以和他一起去。
4.当我想到,眼前的一切,不是靠什么先进的技术,而是靠一个人的双手和毅力造就的,我才明白,人类除了毁灭,还可以像上帝一样创造。
【巩固检测】
1.下列加下划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慷慨(kǎi) 琢磨(zhuó) 缝隙(xì) 薄荷(bó)
B. 干涸(gù) 微薄(bó) 废墟(xū) 栋梁(dòng)
C.溜达(liū) 酬劳(chóu) 坍塌(tān) 流淌(tǎng)
D.趁机(chèn) 薄雾(báo) 水渠(qú) 嫌弃(xián)
2.下列词语中字形有误的一项是( )
A. 帐篷 转悠 稀少 阿尔卑斯 B. 滚烫 酬劳 张杨 稀稀拉拉
C. 硬朗 琢磨 微薄 一丝不苟 D. 浇灌 流淌 漏雨 沉默寡言
3.下列句子的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看他挑得那么认真,那么仔细,我也就不再坚持了。
B. 我问他,这块地是你的吗?他摇摇头说,不是.那是谁的地?是公家的?还是私人的?他说不知道。
C. 他说,这地方缺少树,没有树,就不会有生命。
D. 可是,想到要做成这样一件事,需要怎样的毅力?怎样的无私?我就从心底里,对这位没有受过什么教育的普通农民,感到无限的敬佩。
4.下列加下划线词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由于开展治沙工作,原来许多不毛之地,现在变成了美丽的绿洲。
B. 他虽然富甲一方,但行为处事一点也不张扬。
C. 在这座坍塌的煤矿下还有六七个工人掩埋在废墟下,我们一定要刨根问底,想尽一切办法把他们解救出来。
D. 我们的老师得到的是微薄的酬劳,付出的是无悔的青春和汗水。他们是“育人的牧羊人”。
5.下列句子没有使用的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 这里虽然成了废墟,但是,像马蜂窝一样、一间挨一间的房子周围,总会有一口水井,或是一眼泉水吧!
B. 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缝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的吼叫。
C. 他的那条大狗也像主人一样,安静,忠厚,不张扬。
D. 当我来到那个废弃的村庄旁,从远处望去,看到了一片灰灰的薄雾,像地毯一样,铺在高原上。
6.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读了《植树的牧羊人》,难道我们没有不为孤独老人的精神所感动?
B. 他添置了一百来个左右蜂箱,改养蜜蜂了。
C. 这个孤独的牧羊人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D. 孩子们的笑声又开始在热闹的乡村聚会上飘扬。
参考答案
第13课 植树的牧羊人
【自主学习】
5. 时间,三,荒原
【合作探究】
1. 我”是植树牧羊人的见证者,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
2.牧羊人是个不爱说话但自信平和的人,他对待生活一丝不苟,对待工作心无旁骛,并且有着无私、果断、忠厚、坚持等等高尚品质。作用:结尾段运用了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作者抒发了对牧羊老人的敬佩之情,赞美了牧羊人的毅力和无私奉献的品质,在内容上突出了本文的中心,在结构上同开头段照应,使得结构严谨。同意。
3.共同特点:无私奉献、慷慨无私、不图回报。
【精讲点拨】
1.环境描写,突出了植树环境的恶劣,烘托了牧羊人植树劳动的艰辛,也为下文推进故事情节做了铺垫。
2.联想,心理描写,通过写“我”在干涸的高原上喝了“甜丝丝的井水”后的特别感受,侧面表现了牧羊人的自信、平和、不易。
3.语言描写,突出了牧羊人的平和、忠厚、不张扬。
4.议论,揭示主题,既赞美了牧羊人几十年如一日义务植树精神的伟大,又表达了对长期默默耕耘的植树老人的由衷的敬佩。
【巩固检测】
1. C【解答】
A.“薄”应读bò。B.“涸”应读hé。C.读音正确。D.“薄”应读bó。
2. B项,“张杨”应为“张扬”。故B不正确。
3. A【解答】
A项正确;
B项“是公家的”后面的问号应为逗号;
C项第二个逗号应为分号;
D项两个问号应为逗号。
4. C【解答】
A项,不毛之地:不生长草木庄稼的荒地。形容荒凉、贫瘠。用在这里符合语境。故A正确。
B项,张扬:声张宣扬。用在这里符合语境。故B正确。
C项,刨根问底:比喻追究底细。用在这里不符合语境。故C错误。
D项,酬劳:用钱物酬报答谢出过力的人。用在这里符合语境。故D正确。
5. C【解答】
A.比喻;B.比喻;C.没有运用修辞手法;D.比喻。
6. C【解答】
A.否定有误,应删掉“没有”;
B.语义重复,“来个”和“左右”删掉其一;
C.正确;
D.搭配不当,将“飘扬”改为“飘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