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走一步,再走一步》导学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4课 《走一步,再走一步》导学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2.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8-05 13:23: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4课 走一步,再走一步
教师寄语: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毛泽东《水调歌头 重上井冈山》
【学习目标】
1.识记莫顿,享特的文学常识。
2.积累课文中的重点字词:灼、附和、突儿、晕眩、呻吟、恍惚、参差不齐、惊慌失措等。
3.掌握记叙文的六要素,勾画关键语句,梳理故事情节。
4.学习课文中的伏笔与照应:品味心理描写,把握人物心理成长的过程。
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思考并实践课文所探讨的人生经验。
【自主学习】
1.背景透视
本文选自《心理学与成长》(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9年版)。田文慧译。原题为《悬崖上的一课》, 选人课本时改为现在的题目,并做了删改。讲的是“我”小时候在一道悬崖 上发生的故事以及从中获得的影响“我”一生的经验。
2.作者简介
莫顿。亨特(1920- 2016), 美国作家、心理学家,出生于费城,曾当过空军飞行员,后成为《纽约客》等报刊的专栏作家。有《心理学的故事》《内在的宇宙》等多部著作传世。
3.自由朗读课文,注意下列字词的字音字形:
灼人( ) 寻觅( ) 突兀( ) 参差( ) mù( )色
酷热( ) 晕眩( ) 呻吟( ) 滑稽( ) 厌juàn( )
挪动( ) 抽噎( ) cháo( )笑 突wù( ) líng( )乱
哭qì( ) 恍hū( ) líng( )墓 悬yá( ) 天yá( )
【合作探究】
1. 默读勾画文中标志时间和空间转换的词句,试着复述课文。
注:试用“我”的行为动作,概括冒险、遇险和脱险的故事情节:
爬悬崖——( )——( )
2.勾画描写“我”不同阶段的心理活动词句,概括“我”心理变化的过程。
3.朗读最后段落,理解题目的深刻含义。
【精讲点拨】
1、从第一部分中我们可以得知“我”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
2、齐读第二部分,划出描写“我”的心理状态的词语。
3、这些词语描写出“我”当时的一种什么状态、心理?
4、如何理解“我听见有人在哭泣、呻吟;我想知道那是谁,最后才意识到那就是我”。为何不直接写“我”哭了?
5、分析“我”爬下悬崖时心理经历过几个变化过程?
6、学习《走一步,再走一步》,还给你哪些启示呢?
【巩固检测】
1.下列词语中加下划线字注音完全无误的一项是( )
A.酷热(kù) 灼人(shuó) 悬崖(yá) 严禁(jìn)
B.扒土(bā) 突兀(wù) 怦怦(pīng) 呻吟(shēn)
C.挪动(nuó) 恍惚(huǎng) 参差(cī) 厌倦(juàn)
D.晕眩(yùn) 哄然大笑(hōng) 惊慌失措(cuò) 凌乱(lín)
2.下列词语的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厌倦 付和 嘲笑 气喘吁吁 B. 幕色 安慰 呻吟 一动不动
C. 哭泣 模胡 简单 突兀耸立 D. 强调 惊讶 骄傲 满头大汗
3.下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悬崖:高而陡的山崖。 突兀:高耸的样子。B. 抽噎:一吸一顿地哭泣。 恍惚:不停地摆动。
C. 哄堂大笑:形容众人一起大笑的样子。 滑稽画:“漫画”的旧称。
D. 气喘吁吁:呼吸急促的样子。形容非常劳累。 小心翼翼:举动十分谨慎,丝毫不敢疏忽。
4.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一脸雀斑的小内德说道:“嗨!我有主意了。我们很久没去爬悬崖了。”
B. 但是通向顶部的路看起来更糟——更高,更陡,更变化莫测,我肯定上不去。
C. 我提醒自己不要看下面遥远的岩石,而是注意相对轻松,容易的第一小步。
D. 即使他爬上来了,又能怎样?
5.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1)周围一片________,我趴在岩石上,神情________,害怕和疲劳已经让我麻木。
(2)我向下迈出了最后一步,然后踩到了底部凌乱的岩石,扑进了爸爸_______的臂弯里。
A. 安静 恍惚 强壮 B. 寂静 恍惚 强壮 C. 安静 模糊 强大D. 寂静 模糊 强大
6.下列句中下划线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母亲对我爱护得无所不至,让我十分感动。
B. 路边有一只小鸟在吃食,我小心翼翼地走过,生怕打扰了它吃早餐。
C. 在场的人听他这么一说,立即哄堂大笑起来。
D. 门前一行树上一片叶子也没看,立在那里,参差不齐的枯枝上包裹着一层白雪,对着天空瞪视——真是一派冰寒刺骨的景象。
7.下列关于《走一步,再走一步》课文理解有误的一项: ( )
A. 课文是说在人生道路上,艰难险阻并不可怕,大困难可以化整为零,化难为易,走一步,再走一步,定能战胜一切困难。
B. 文章开始提到费城七月里一个闷热的日子,是为了说明因为闷热,“我”和小伙伴们想爬到悬崖上去凉爽,为下文“我”得经历做了铺垫。
C. 文中自卑胆怯的“我”在父亲的鼓励和帮助下,战胜了畏惧,战胜了自我,变成了一个坚强的人。
D. 文中小伙伴的行为是造成“我”陷入困境的原因之一,所以文章间接第批评了美国社会存在的人情冷漠现象。
8.以下句子中属于描写人物内心活动的一项是( )
A. 我缓慢地爬着,尽可能贴紧里侧,紧紧地扒住岩石的表面。
B. “不,我不行!太远了,太困难了!我做不到!”我怒吼着。
C. 暮色中,第一颗星星出现在天空中,悬崖下面的地面开始变得模糊。
D. 我想掉头回去,但知道我绝对回不去了。
参考答案
第14课 走一步再走一步
【自主学习】略
【合作探究】
3. 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不退缩,把大的目标分解成一个一个的小目标,在一个一个的实现,从而达到目标.
【精讲点拨】
1. 孱弱多病,常受到母亲“不要冒险”的训诫或“乖、懦弱、胆怯”。
2. 略
3.状态:全身颤抖、冷汗直冒、心在嶙峋的胸腔里面扑扑乱跳、吓得几乎要晕倒、软弱地哀求、头晕目眩、啜泣、恐惧和疲乏、全身麻木、不能动弹。
心理:有被抛弃的委屈、有受嘲笑的羞辱、有不知所措的迷惘、有不该冒险的悔意;然而最强烈的是恐惧感。
4.一是真实的再现,“我”太害怕了以致连自己哭了也不知道;二是写法的需要, 这样写更能将“我”当时的恐惧心理描写得真切、生动。
5.最初:毫无信心“我下不来....我会摔死的。
继而:信心萌发“这似乎是能办到的”
随后:信心大增“我”能办到
最后:激动啜泣
这一系列的心理变化,让“我”增强了战胜困难的信心并推动情节发展。
【巩固检测】
1. C【解析】
A.应为:灼人(zhuó)。故A不正确。
B.应为:怦怦(pēng)。故B不正确。
C.正确。
D.应为:晕眩(yūn),凌乱(líng)。故D不正确。
2. D【解答】
A项,“付和”应为“附和”;B项,“幕色”应为“暮色”;
C项,“模胡”应为“模糊”;D项,正确。
3. B【解答】
本题B项中“恍惚”的意思是神志不清,精神不集中。故B不正确。
4. C有误,“而是注意相对轻松”后改为顿号;
5. B【解答】
“安静”重在强调不嘈杂,“寂静”强调环境安静,结合语境第一空应选“寂静”;“恍惚”神志不清;精神不集中,“模糊”指的是不清楚。结合语境选“恍惚”;“强壮”一般指身体,“强大”一般指精神。结合语境应选“强壮”。
6. A【解答】
A项,感彩不当,“无所不至”指什么事都干得出来。含贬义。句中的意思是妈妈照顾的我“无微不至”。故A错误。
B项,小心翼翼:谨慎小心,一点不敢疏忽的样子。用在这里符合语境。故B正确。
C项,哄堂大笑:形容全屋子的人同时大笑。用在这里符合语境。故C正确。
D项,参差不齐:形容水平不一或很不整齐。用在这里符合语境。故D正确。
7. D【解答】
《走一步,再走一步》是过来人的经验之谈,在人生道路上,艰难险阻并不可怕,大困难可以化整为零,化难为易,走一步,再走一步,定能战胜一切困难,文章没有批评美国社会人情冷漠。故D正确。
8. D【解答 】
A.动作描写。B.语言描写。C.环境描写。D.心理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