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诫子书
教师寄语:遗子黄金满籯,不如一经。——【汉】班固《汉书》
【学习目标】
1.参考注释,反复诵读,圈划疑难,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积累文言词汇,翻译课文。
2.背诵课文,品析重点语句内涵,划分节奏,体会语言韵律之美。
3.揣摩“志”、“学”、“才”三者的关系,体会诸葛亮家书蕴含的人生哲理。
【自主学习】
1.背景透视
本文选自《诸葛亮集》卷一(中华书书局2009年版)。这篇文作于蜀汉建兴十二年,是诸葛亮晚年写给他八岁的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诸葛亮一生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为了蜀汉国家事业日夜操劳,顾不上亲自教育儿子,于是写下这篇书信告诫诸葛瞻。
2.作者简介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玡阳都(今山东沂南)人,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他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
3.自由朗读课文,注意下列字词的字音字形:
淫慢( ) 遂成枯落( ) 夫( )
悲守穷庐( ) lì( )精 险zào( )
4.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
(1)夫君子之行 (2)静以修身
(3)非淡泊无以明志 (4)非学无以广才
(5)淫慢则不能励精 (6)险躁则不能治性
(7)年与时驰
5.填空
(1)本文选自《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时蜀汉____________家、___________家。你知道的与他相关的故事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俗语有:___________。本文题目中的“子”是指___________。
(2)本文从体裁上看属于___________,标题中“诫”的意思是___________。本文作者主要从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两个方面进行分析论述,文中表明作者观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合作探究】
朗读课文,翻译重点句子
1.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3.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4.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5.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6.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精讲点拨】
1.诸葛亮希望儿子将来成为什么样的人
2.修身养德的方法是什么
3.诸葛亮认为,哪些不好的态度,影响修身养德和成才
4.文中反复提及“静”字,它们之间有何关系
5.揣摩“志”、“学”、“才”三者的联系,体会诸葛亮家书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巩固检测】
1.下列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B. 遂成/枯落,多不/接世
C.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D.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2.下列下划线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诫子书(告诫) B. 淫慢则不能励精(激励)
C. 年与时驰(疾行,指迅速逝去) D.险躁则不能治性(轻薄)
3.下列下划线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年与时驰 学而时习之
B. 静以修身 可以为师矣
C. 非淡泊无以明志 博卒而笃志
D.三人行 三足鼎立
4.下列朗读停顿位置和理由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理由:突出静与俭的意义
B.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理由:“年”和“意”是陈述的对象
C.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理由:强调否定的意思
D.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理由:突出前后的因果关系
5.下列词语或句子中“穷”的意思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 穷途末路 B. 理屈词穷 C. 悲守穷庐 D. 欲穷千里目
6.下列对《诫子书》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诫子书》是三国时期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写给儿子的家书。诫,告诫。书,书信。
B.诸葛亮认为成才要具备三个条件:一是立志,二是学习,三是惜时。
C.诸葛亮告诫儿子,在治学方面需要宁静专一和节俭、简朴。
D.本文句式整齐,读来朗朗上口,短小精干,言简意赅,在今天仍有很高的教育意义。
7. 下列对课文《诫子书》解读有误的一项是( )
A. 《诫子书》以夹叙夹议为主,主要强调淡泊宁静对修身治学的价值。
B. 如何才能修身养德?诸葛亮在《诫子书》中提出的方法是“静”与“俭”。
C. “静以修身”强调内心宁静对个人品德修养的重要作用。
D. “俭以养德”强调物质生活的低要求对个人品德修炼的关键作用。
8.按要求默写。
(1)文中忠告儿子宁静才能够修养身心、静思反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强调苦学、立志、成才三者之间的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反映诸葛亮静观万物、静心思考和冷静处世的思想及心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常被人们引作“志当存高远”的两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出自本文的成语是: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第15课 诫子书
【自主学习】
1-4略
5. (1)《诸葛亮集》,诸葛亮,三国,政治,军事(故事示例)三顾茅庐,草船借箭(俗语示例)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
(2)议论文,告诫、劝勉,修身,治学,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合作探究】句子翻译略
【精讲点拨】
1. 诸葛亮教育儿子,要“淡泊”自守,“宁静”自处,鼓励儿子勤学励志,从澹泊和宁静的自身修养上狠下功夫。做一个德才兼备对国家有用的人。
2. 静,俭。
3. 淫慢,险躁。
4. 心如果浮躁就无法学进知识,即使勉强学习,所学的也难以记忆,更不提融会贯通运用于实际.只有在静心的状态下,才能真正领悟所学的内容.
5.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巩固检测】
1. D
解析:D项,这句话的意思是: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逐渐消逝。因此其正确的断句是: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2.B 正确的解释应为“振奋”。
3.C
解析:A项,时光;按时。
B项,连词,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介词,凭借。
C项,志向。
D项,虚指,指多个;实指,数词“三”。
4. C.与原句意思不符.“非……无以”形成双重否定,肯定了后面的做法;故C符合题意。
ABD正确。
5. C
ABD.都是“穷尽”的意思。 C.贫穷,
6. C. 诸葛亮告诫儿子,要成才必须做到: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本文是从“学习”和“做人”两方面进行论述的,表达了诸葛亮的殷切希望。“静”是修身养德的基础,“静”是学习的前提。生活方面要“节俭、简朴”,C项中“治学方面需要宁静专一和节俭、简朴”有误,故C符合题意。
7.A.表达错误,《诫子书》以议论为主。故A符合题意。
BCD项表达都正确;
8.(1)静以修身,非宁静无以致远,学须静也
(2)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3)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4)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5)淡泊明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