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22-2023学年必修(上)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同步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2022-2023学年必修(上)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同步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8.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8-01 13:47:43

文档简介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统编版2022-2023学年必修(上)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央视热播的《舌尖上的中国2·时节》展现了不少中国传统美食的生产、加工工艺。假设该剧组想拍摄有关我国最早种植水稻的专题片,你认为最符合拍摄要求的外景地是(  )
A.元谋人遗址 B.北京人遗址 C.河姆渡遗址 D.半坡遗址
【答案】C
【知识点】中国石器时代的人类与文明
【解析】【分析】河姆渡遗址表明河姆渡人已经能栽培水稻,故C符合题意;
元谋人遗址地处云南元谋县,考古表明不能栽培水稻,故A不符合题意;
北京人遗址表明以北京人不会种植庄稼,其食物来源主要是用火烧烤猎取的动物、采集植物果实,故B不符合题意;
半坡遗址表明半坡人能栽培粟而非水稻,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了中华文明起源的相关知识,考查了学生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解答本题根据所学知识结合备选项进行分析即可。
2.(2020高一上·宣化月考)“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关于周人的“维新”,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①建立中央集权制
②实行分封制
③确立礼制
④首创王位世袭制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③④
【答案】C
【知识点】分封制、宗法制与礼乐制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时建立中央集权制,夏朝禹传位启首创王位世袭制,①④不是周代维新的内容,C项符合题意;
实行分封制和确立礼制,是周的制度,②③说法是史实,与其组合的ABD三项不符合题目要求。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西周时期的统治制度,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本题属于逆向型选择题,注意把握题干要求。
3.(2020·菏泽模拟)《左传》记载,王使詹桓伯辞于晋曰:我自夏以后稷,魏、骀、芮、岐、毕,吾西土也;及武王克商,蒲姑、商奄,吾东土也;巴、濮、楚、邓,吾南土也;肃慎、燕、亳,吾北土也。我们有什么近处的封地?这表明西周分封(  )
A.有利于扩大周王统治区域 B.抑制了分裂割据局面
C.使中国疆域范围基本确定 D.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
【答案】A
【知识点】分封制、宗法制与礼乐制
【解析】【分析】A据材料可知,西周的疆域四至跃然纸上。这实际上反映了当时由于分封建国,而且很多封地都在边远地带,扩大了周的疆域,故A项正确。
B、D两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故排除;
C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故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解答本题根据材料主旨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封制目的进行分析即可。
4.(2020高三上·哈尔滨月考)《左传·昭公二十八年》载,晋六卿灭祁、羊舌氏,于是“分祁氏之田以为七县,分羊舌氏之田以为三县”。任命十人为县大夫。所举十人中,其中两人因为“有力于王室”,四人因为“余子之不失职,能守业者也”,另四人则“以贤举”。这反映出当时(  )
A.郡县制的推行加强了君权 B.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
C.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 D.国家政治建构的转变
【答案】D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分祁氏之田以为七县,分羊舌氏之田以为三县”、“所举十人中,其中两人因为‘有力于王室’,四人因为‘余子之不失职,能守业者也’,另四人则‘以贤举’”并结合当时的社会状况可知,此时出现了县制,以前的贵族世袭制度逐渐的发生了改变,出现了一些有功之人和贤良担任统治阶层的状况,表明国家政治建构发生了变化。D正确;
此时出现了县制,但尚未进行推广,A错误;
材料未体现土地私有制的确立,B错误;
秦朝郡县制的设立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时间不符,C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解答本题根据材料“分祁氏之田以为七县,分羊舌氏之田以为三县”......“所举十人中,其中两人因为‘有力于王室’,四人因为‘余子之不失职,能守业者也’,另四人则‘以贤举’”进行分析即可。
5.(2021·上海一模)良渚文化遗址的考古发现中,能直接佐证“阶级分化日益明显”的是( )
A.古城遗址布局与山形水势很契合
B.少数墓葬有精美的玉器和陶器随葬品
C.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碳化稻堆积
D.碳14测定年代为公元前3000年左右
【答案】B
【知识点】中国石器时代的人类与文明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少数墓葬有精美的玉器和陶器随葬品反映了贫富分化的出现,能够直接证明出现“阶级分化”,B正确;
古城选址不能体现阶级分化,A错误;
C错误,“碳化稻堆积”只能看出农业的发展;
D错误,只能证明良渚文化的存在,并不能说明阶级分化;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石器时代的文明,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私有制及贫富分化的产生,能够证明阶级分化日益明显。
6.(2022高二下·东莞期末)殷商时,商王依赖自称能沟通神人、上达民意、下传神旨的巫祝来绕治国家,史官作为巫祝的一部分并为其服务:西周时,史官、史职秉承统治者的意志,把祖先上升到近于神的地位,史官、史职逐渐发展起来,巫祝的地位下降。据此可知,西周时期(  )
A.史学取得独立 B.王权垄断神权
C.人文精神发展 D.专注祖先祟拜
【答案】C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时期,巫祝地位下降,史官地位上升,特别是史官按照统治者的旨意将祖宗上升到近于神的地位,认识到祖先和人对统治稳定的重要性,这蕴含了人文主义精神,C项正确;
根据材料“史官、史职秉承统治者的意志”可知,西周时期史官、史职逐渐成为政治的附庸,史学并没有取得独立,A项错误;
题干所给材料信息无法说明王权垄断神权,B项错误;
题干所给材料的主旨不是强调祖先崇拜,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解答本题需根据材料“西周时,史官、史职秉承统治者的意志,把祖先上升到近于神的地位,史官、史职逐渐发展起来,巫祝的地位下降”及西周的政治状况进行分析。
7.(2020高一上·汕头月考)史料记载:“殷民六族”、“怀姓九宗”等原属于周王室的臣民,被分给鲁、卫、晋等,成为诸侯的臣民,但同时他们依然为周王臣民。原属诸侯、贵族之臣也普遍成为周王之臣。这改变了商代各地方国里的臣民只属于方伯所有,不为商王所拥有的局面。“王臣”范围的扩大(  )
A.有利于周王天下共主的形成 B.逐步巩固了周王臣民的地位
C.强化了西周的中央集权制度 D.扩大了诸侯国君的统治范围
【答案】A
【知识点】分封制、宗法制与礼乐制
【解析】【分析】据材料“分封给鲁、卫、晋等,成为诸侯的臣民,但同时他们依然为周王臣民。原属诸侯、贵族之臣也普遍成为周王之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周代分封制下“王臣”范围的扩大,使周天子成为天下共主,故A正确;
材料主旨是反映周天子成为天下共主,而不是巩固周王臣民的地位,故B排除;
西周尚未形成中央集权制度,故C排除;
“王臣”范围的扩大并不能扩大诸侯国君的统治范围,故D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西周时期的分封制,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信息“诸侯的臣民,但同时他们依然为周王臣民。原属诸侯、贵族之臣也普遍成为周王之臣”,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西周分封制的内容、影响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
8.(2022高三上·河南月考)有学者指出,从儒家所预设的社会政治发展模式来看,嫡长制虽是.家天下"的传子之法,但却是通往.官天下"的现实起点。该学者意在说明嫡长制(  )
A.确立了王位继承的基本原则 B.反映了儒家家族本位的伦理
C.体现了家国一体的政治理念 D.适应了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
【答案】C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解析】【分析】由材料“嫡长制虽是‘家天下’的传子之法,但却是通往‘官天下’的现实起点”可知,儒家认为嫡长制虽然是“家天下”的传子制,与儒家传贤的原则相违背,但却维持了社会政治秩序,契合了儒家大同世界的政治理想,体现了家国一体的政治理念,故C正确;
嫡长制虽然确立了后世王位继承的基本原则,但与材料的主旨不符,故A错误;
B、D与材料主旨不符,故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了古代的宗法观念,解答本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 嫡长制虽是‘家天下’的传子之法,但却是通往‘官天下’的现实起点”进行分析。考查了学生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9.(2020·资阳模拟)学者研究发现殷商势力范围可细分为三层结构。第一层属商王直接控制区。第二层属于殷商王室的族群及部分王室宗族所在。第三层属更富独立性的区域,相当于边域或域外区。材料表明商朝
A.实行了内外服制 B.进行了层层分封
C.王权专制已出现 D.以宗法血缘建国
【答案】A
【知识点】分封制、宗法制与礼乐制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朝在地方推行的制度是内外服制度,其中内服是商人本族的活动区域,即商王直接统治的王畿地区;外服是商族以外的附属国,即由邦伯管辖的地区。商王通过两种不同的管理制度来处理本族和臣服的外族的事务。因此根据材料可知A正确;
分封制是在周朝推行的,B排除;
当时王权尚未实现高度集中,C排除;
D符合西周建国的特征,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以商代政治为背景材料,考查了古代政治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体现了对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学科素养的考查。
10.(2020·枣庄模拟)周初同姓不婚被定为宗法伦理。春秋时期,晋国想利用吴国牵制楚人北上,吴国也想借助晋国分散楚国的力量,于是,同为姬姓封国的晋吴两国联姻。这反映出(  )
A.宗法伦理瓦解引发诸侯争霸局面
B.贵族婚姻具有政治色彩
C.宗法制丰富内容而淡化血缘联系
D.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
【答案】B
【知识点】分封制、宗法制与礼乐制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晋吴两国因为政治目的而联姻,说明当时的贵族婚姻具有政治色彩,因此B正确;
A错误,诸侯争霸的原因与宗法伦理无关;
C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宗法制度遭到破坏,与C说法不相符;
D错误,与材料主旨不相符;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春秋战国时期宗法制遭到破坏,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春秋时期晋吴两国为了政治目的而联姻,破坏了周初“同姓不婚”的原则,体现了宗法制逐渐瓦解。
11.(2020·宜昌模拟)有学者指出,一方面,西周分封同姓兄弟或姻姓亲信,建立“殖民基点”,形成具有“中央权力系统”性质的制度建设;另一方面,封国只是承担了出兵助周、进贡朝觐的义务,其余仍自治其事。这一论述意在说明西周(  )
A.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紧密结合
B.地方诸侯只是在形式上履行义务
C.国家政权结构由松散走向严密
D.中央权力系统制度建设水平不高
【答案】D
【知识点】分封制、宗法制与礼乐制
【解析】【分析】材料“封国只是承担了出兵助周、进贡朝觐的义务,其余仍自治其事”强调诸侯权力过大,反映了中央权力系统制度建设水平不高,因此D正确;
A错误,中央集权体制建立于秦朝,与材料时间不相符;
B错误,说法本身不符合史实;
C错误,材料无法看出“走向”严密;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西周时期的分封制,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分封制下诸侯权力过大,反映出最高权力集权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12.(2020·紫金模拟)在殷人的观念中,他们的祖先与上帝有着紧密而亲近的关系,其远祖就是上帝的化身。周人虽然仍认为其先祖与天神保持着密切的关系,但神的世界与祖的世界是分立的,将“德”作为这两个不同世界中的链接桥梁,周人“有德",因而上帝授其命。这一变化反映出周初
A.神权政治色彩加剧 B.人文理性色彩增强
C.宗法制度初具雏形 D.家国一体观念形成
【答案】B
【知识点】分封制、宗法制与礼乐制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周人虽然仍认为其先祖与天神保持着密切的关系,但神的世界与祖先的世界是分立的,将‘德’作为这两个不同世界中的链接桥梁,周人‘有德’,因而上帝授其命”可知,周人突破了殷人只重神的局限,将神与“德”联系起来,体现了人文理性色彩的增强,故B选项正确;
材料体现了周初神权政治色彩的淡化,而不是加剧,故A选项错误;
材料信息没有体现宗法制度,故C选项错误;
材料信息与家国一体观念无关,故D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对史料的分析理解能力,解答本题根据材料中 “周人虽然仍认为其先祖与天神保持着密切的关系,但神的世界与祖先的世界是分立的,将‘德’作为这两个不同世界中的链接桥梁,周人‘有德’,因而上帝授其命”进行分析即可。
二、材料分析题
13.(2019高三上·亳州月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殷墟甲骨文的重大发现在中华文明乃至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甲骨文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是汉字的源头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值得倍加珍视、更好传承发展。
——习近平致甲骨文发现和研究120周年的贺信节选(2019年11月1日)
材料二:汉字在使用与发展的过程中,一直受到两条规律的制约。一条叫做“简易律”,就是写字的人希望写得快,节约时间,这样就要求汉字的形体简单易写,于是造成汉字的一种演变趋向——简化。……所以在最早的成熟汉字甲骨文里,我们就能发现好些逐渐简化的字形。汉字的字体演变,也大体显现出简化的倾向:小篆是对甲骨金文的简化;隶书是对小篆的简化;楷书是对隶书的简化。
——董琨《中国汉字源流》
材料三:1909陆费逵发表《普通教育当采用俗体字(简体字)》一文,首次向国人阐明简体字的优越性,并且说明简体字并非本身不雅观。这篇文章被认为是近代简化字运动的开端。1935年,国民政府推行《第一批简体字表》。但该表推行不久就遭到某些保守人士的反对而停止推行。但是,简化字运动在人民群众仍旧继续进行着,特别是红军解放的地区,到处都可以看到简体字,又叫“解放字”。随着解放区的扩大,“解放字”也普及全国,为新中国汉字简化运动打下良好的基础。1956年国务院通过《汉字简化方案》。第一次简化字运动的效果突出:它把2235个汉字从平均16.03个笔画减省到10.3个笔画;在结构上更为美观,字形之间的差异也更为突出。在扫盲试验中,简化字扫盲的效率比繁体字扫盲的效率高出20%左右。
——中国香港林明峰《汉字演化历史与简化汉字的伟大意义》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应当“更好传承发展”甲骨文的原因。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概括1956年国务院通过《汉字简化方案》的背景。
(3)分析简体字推广的重要意义。
【答案】(1)原因:是汉字的源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是唯一至今传承下来的上古时代的文字;它发展成当今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文字。
(2)背景:汉字笔画比较多,书写不够方便;民间对汉字进行了长期简化,简体字已经被广泛使用(或者人民群众对汉字简化的社会需求或者解放区汉字简化的成功经验)奠定了基础;“简易律”是汉字发展的基本规律;新中国大力推行文,化普及工作和对新政策新思想的宣传(或者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的开展)需要简化汉字。
(3)意义:有利于促进简体字使用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方便人们的生活、工作;结构上更为美观,字形之间的差异也更为突出;减少了汉字学习的学习时间和难度(或者有助于教育的平民化、大众化);有利于汉字进一步走向世界。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甲骨文与青铜文化
【解析】【分析】(1)根据“甲骨文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是汉字的源头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并结合所学可知,甲骨文是汉字的源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是唯一至今传承下来的上古时代的文字;它发展成当今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文字。所以应当“更好传承发展”甲骨文。
(2)根据“1956年”、“在扫盲试验中,简化字扫盲的效率比繁体字扫盲的效率高出20%左右”并结合所学可知背景主要是为了原有汉字笔画复杂,书写不便,简体字被广泛使用,使用简化字有利于文化普及和政策思想宣传。
(3)综合材料三的内容并结合所学可知,简化字有利于促进经济文化发展,方便生活和工作,有利于汉字的美观,减小学习的时间和难度,有利于汉字的进一步推广。
【点评】本题考查了文字发展演变的相关知识,考查了学生依据材料从中提取、归纳、概括有效信息的能力,以及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三、论述题
14.(2022高二下·广州月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费孝通的多元一体论是中国人类学、民族学整体性宏观研究的典范。80年代末他指出: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是在近百年来中国和西方列强对抗中出现的,但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则是几千年的历史过程所形成的。
20世纪90年代他又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作了进一步的阐述:中华民族是包括中国境内56个民族的民族实体,并不是把56个民族加在一起的总称,因为这些加在一起的56个民族已结合成相互依存的、统一而不能分割的整体,在这个民族实体里所有归属的成分都已具有高一层次的民族认同意识,即共休戚、共存亡、共荣辱、共命运的感情和道义。高层次的认同并不一定取代或排斥低层次的认同,甚至在不同层次的认同基础上可以各自发展原有的特点,形成多语言、多文化的整体。
——费孝通《简述我的民族研究经历和思考》,北京大学学报,1997年第2期
结合中国史相关史实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答案】论题一: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在中国几千年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的。
阐述:多元一体中华民族格局形成过程实质是在中国各民族在保持自身发展过程中民族认同感增强的过程,是在中国几千年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的。在新石器时代,中华大地聚居着不同地区的人群,形成不同区域的特色文化,同时在接触交流中不断吸收比自己优秀的文化,如黄河流域的大汶口文化和仰韶文化被龙山文化所代替,这可以作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起点。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各国与周边民族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华夏族吸收大量新鲜血液,分布更广,族群扩大,各族同源共祖观念得到发展。秦汉时期,疆域上的统一,制度上推广郡县制,统一车轨、文字、货币、度量衡,独尊儒术等措施,实现了经济、文化、政治统一,使得各少数民族与华夏民族的共同认可度增强,汉民族逐步形成。魏晋南北朝时期,五胡内迁,北民南迁,北魏孝文帝改革,推动各少数民族汉化,汉族也吸收了少数民族文化,中原地区民族在大混杂中大交融。隋唐时期,长时期的大一统局面和统治者开明的民族政策,采用册封、和亲、设都护府等羁縻政策,继续推动各民族交往与融合,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得到发展。宋元时期,各民族政权在对立中互市、迁徙,北方少数民族主动适应中原文化,实行南北面官制度、猛安谋克制度、行省制度等,加速民族交融。明清两代,稳定的政治环境、和睦友好的民族政策,促进中华民族进一步发展壮大,多元一体的民族共同体得到巩固发展。
综上所述,中华民族是中国历史上各民族相互交融的结果,是一个多元一体的民族共同体。费孝通提出这个观念有利于增强民族自信,提高民族凝聚力,应对20世纪80、90年代以来中国改革开放面临的危机。有力地打击了分裂国家、破坏民族团结的行为,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巩固祖国统一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论题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民族格局是各民族共休戚、共存亡、共荣辱、共命运的共同体。
阐述:鸦片战争以来,列强用武力打开中国大门,强迫中国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华民族危机日益严重。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抵抗派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体现了奋勇抗争的民族精神。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开展了救亡图存的维新变法运动,并提出“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中华民族意识初步形成。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发动了侵华战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形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全民族抗战,中华民族意识空前高涨。新中国建立后,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基础的民主制度推动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以上都充分体现中华民族是共休戚、共存亡、共荣辱、共命运的共同体。(任选3个史实计8分;2个史实计6分;1个史实计3分)
综上所述,费孝通提出这个多元一体观念有利于增强民族自信,提高民族凝聚力,应对20世纪80、90年代以来中国改革开放面临的危机。有力地打击了分裂国家、破坏民族团结的行为,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巩固祖国统一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知识点】中国石器时代的人类与文明
【解析】【分析】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学生可根据材料“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是在近百年来中国和西方列强对抗中出现的,但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则是几千年的历史过程所形成的”提取观点: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在中国几千年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的。或者“中华民族……在这个民族实体里所有归属的成分都已具有高一层次的民族认同意识,即共休戚、共存亡、共荣辱、共命运的感情和道义。”等得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民族格局是各民族共休戚、共存亡、共荣辱、共命运的共同体。然后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述,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最后进行总结升华。
故答案为:论题一: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在中国几千年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的。
阐述:多元一体中华民族格局形成过程实质是在中国各民族在保持自身发展过程中民族认同感增强的过程,是在中国几千年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的。在新石器时代,中华大地聚居着不同地区的人群,形成不同区域的特色文化,同时在接触交流中不断吸收比自己优秀的文化,如黄河流域的大汶口文化和仰韶文化被龙山文化所代替,这可以作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起点。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各国与周边民族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华夏族吸收大量新鲜血液,分布更广,族群扩大,各族同源共祖观念得到发展。秦汉时期,疆域上的统一,制度上推广郡县制,统一车轨、文字、货币、度量衡,独尊儒术等措施,实现了经济、文化、政治统一,使得各少数民族与华夏民族的共同认可度增强,汉民族逐步形成。魏晋南北朝时期,五胡内迁,北民南迁,北魏孝文帝改革,推动各少数民族汉化,汉族也吸收了少数民族文化,中原地区民族在大混杂中大交融。隋唐时期,长时期的大一统局面和统治者开明的民族政策,采用册封、和亲、设都护府等羁縻政策,继续推动各民族交往与融合,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得到发展。宋元时期,各民族政权在对立中互市、迁徙,北方少数民族主动适应中原文化,实行南北面官制度、猛安谋克制度、行省制度等,加速民族交融。明清两代,稳定的政治环境、和睦友好的民族政策,促进中华民族进一步发展壮大,多元一体的民族共同体得到巩固发展。
综上所述,中华民族是中国历史上各民族相互交融的结果,是一个多元一体的民族共同体。费孝通提出这个观念有利于增强民族自信,提高民族凝聚力,应对20世纪80、90年代以来中国改革开放面临的危机。有力地打击了分裂国家、破坏民族团结的行为,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巩固祖国统一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中华民族共同体,属于开放性试题,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历史解释和史料实证,有一定难度。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统编版2022-2023学年必修(上)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央视热播的《舌尖上的中国2·时节》展现了不少中国传统美食的生产、加工工艺。假设该剧组想拍摄有关我国最早种植水稻的专题片,你认为最符合拍摄要求的外景地是(  )
A.元谋人遗址 B.北京人遗址 C.河姆渡遗址 D.半坡遗址
2.(2020高一上·宣化月考)“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关于周人的“维新”,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①建立中央集权制
②实行分封制
③确立礼制
④首创王位世袭制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③④
3.(2020·菏泽模拟)《左传》记载,王使詹桓伯辞于晋曰:我自夏以后稷,魏、骀、芮、岐、毕,吾西土也;及武王克商,蒲姑、商奄,吾东土也;巴、濮、楚、邓,吾南土也;肃慎、燕、亳,吾北土也。我们有什么近处的封地?这表明西周分封(  )
A.有利于扩大周王统治区域 B.抑制了分裂割据局面
C.使中国疆域范围基本确定 D.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
4.(2020高三上·哈尔滨月考)《左传·昭公二十八年》载,晋六卿灭祁、羊舌氏,于是“分祁氏之田以为七县,分羊舌氏之田以为三县”。任命十人为县大夫。所举十人中,其中两人因为“有力于王室”,四人因为“余子之不失职,能守业者也”,另四人则“以贤举”。这反映出当时(  )
A.郡县制的推行加强了君权 B.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
C.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 D.国家政治建构的转变
5.(2021·上海一模)良渚文化遗址的考古发现中,能直接佐证“阶级分化日益明显”的是( )
A.古城遗址布局与山形水势很契合
B.少数墓葬有精美的玉器和陶器随葬品
C.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碳化稻堆积
D.碳14测定年代为公元前3000年左右
6.(2022高二下·东莞期末)殷商时,商王依赖自称能沟通神人、上达民意、下传神旨的巫祝来绕治国家,史官作为巫祝的一部分并为其服务:西周时,史官、史职秉承统治者的意志,把祖先上升到近于神的地位,史官、史职逐渐发展起来,巫祝的地位下降。据此可知,西周时期(  )
A.史学取得独立 B.王权垄断神权
C.人文精神发展 D.专注祖先祟拜
7.(2020高一上·汕头月考)史料记载:“殷民六族”、“怀姓九宗”等原属于周王室的臣民,被分给鲁、卫、晋等,成为诸侯的臣民,但同时他们依然为周王臣民。原属诸侯、贵族之臣也普遍成为周王之臣。这改变了商代各地方国里的臣民只属于方伯所有,不为商王所拥有的局面。“王臣”范围的扩大(  )
A.有利于周王天下共主的形成 B.逐步巩固了周王臣民的地位
C.强化了西周的中央集权制度 D.扩大了诸侯国君的统治范围
8.(2022高三上·河南月考)有学者指出,从儒家所预设的社会政治发展模式来看,嫡长制虽是.家天下"的传子之法,但却是通往.官天下"的现实起点。该学者意在说明嫡长制(  )
A.确立了王位继承的基本原则 B.反映了儒家家族本位的伦理
C.体现了家国一体的政治理念 D.适应了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
9.(2020·资阳模拟)学者研究发现殷商势力范围可细分为三层结构。第一层属商王直接控制区。第二层属于殷商王室的族群及部分王室宗族所在。第三层属更富独立性的区域,相当于边域或域外区。材料表明商朝
A.实行了内外服制 B.进行了层层分封
C.王权专制已出现 D.以宗法血缘建国
10.(2020·枣庄模拟)周初同姓不婚被定为宗法伦理。春秋时期,晋国想利用吴国牵制楚人北上,吴国也想借助晋国分散楚国的力量,于是,同为姬姓封国的晋吴两国联姻。这反映出(  )
A.宗法伦理瓦解引发诸侯争霸局面
B.贵族婚姻具有政治色彩
C.宗法制丰富内容而淡化血缘联系
D.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
11.(2020·宜昌模拟)有学者指出,一方面,西周分封同姓兄弟或姻姓亲信,建立“殖民基点”,形成具有“中央权力系统”性质的制度建设;另一方面,封国只是承担了出兵助周、进贡朝觐的义务,其余仍自治其事。这一论述意在说明西周(  )
A.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紧密结合
B.地方诸侯只是在形式上履行义务
C.国家政权结构由松散走向严密
D.中央权力系统制度建设水平不高
12.(2020·紫金模拟)在殷人的观念中,他们的祖先与上帝有着紧密而亲近的关系,其远祖就是上帝的化身。周人虽然仍认为其先祖与天神保持着密切的关系,但神的世界与祖的世界是分立的,将“德”作为这两个不同世界中的链接桥梁,周人“有德",因而上帝授其命。这一变化反映出周初
A.神权政治色彩加剧 B.人文理性色彩增强
C.宗法制度初具雏形 D.家国一体观念形成
二、材料分析题
13.(2019高三上·亳州月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殷墟甲骨文的重大发现在中华文明乃至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甲骨文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是汉字的源头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值得倍加珍视、更好传承发展。
——习近平致甲骨文发现和研究120周年的贺信节选(2019年11月1日)
材料二:汉字在使用与发展的过程中,一直受到两条规律的制约。一条叫做“简易律”,就是写字的人希望写得快,节约时间,这样就要求汉字的形体简单易写,于是造成汉字的一种演变趋向——简化。……所以在最早的成熟汉字甲骨文里,我们就能发现好些逐渐简化的字形。汉字的字体演变,也大体显现出简化的倾向:小篆是对甲骨金文的简化;隶书是对小篆的简化;楷书是对隶书的简化。
——董琨《中国汉字源流》
材料三:1909陆费逵发表《普通教育当采用俗体字(简体字)》一文,首次向国人阐明简体字的优越性,并且说明简体字并非本身不雅观。这篇文章被认为是近代简化字运动的开端。1935年,国民政府推行《第一批简体字表》。但该表推行不久就遭到某些保守人士的反对而停止推行。但是,简化字运动在人民群众仍旧继续进行着,特别是红军解放的地区,到处都可以看到简体字,又叫“解放字”。随着解放区的扩大,“解放字”也普及全国,为新中国汉字简化运动打下良好的基础。1956年国务院通过《汉字简化方案》。第一次简化字运动的效果突出:它把2235个汉字从平均16.03个笔画减省到10.3个笔画;在结构上更为美观,字形之间的差异也更为突出。在扫盲试验中,简化字扫盲的效率比繁体字扫盲的效率高出20%左右。
——中国香港林明峰《汉字演化历史与简化汉字的伟大意义》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应当“更好传承发展”甲骨文的原因。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概括1956年国务院通过《汉字简化方案》的背景。
(3)分析简体字推广的重要意义。
三、论述题
14.(2022高二下·广州月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费孝通的多元一体论是中国人类学、民族学整体性宏观研究的典范。80年代末他指出: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是在近百年来中国和西方列强对抗中出现的,但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则是几千年的历史过程所形成的。
20世纪90年代他又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作了进一步的阐述:中华民族是包括中国境内56个民族的民族实体,并不是把56个民族加在一起的总称,因为这些加在一起的56个民族已结合成相互依存的、统一而不能分割的整体,在这个民族实体里所有归属的成分都已具有高一层次的民族认同意识,即共休戚、共存亡、共荣辱、共命运的感情和道义。高层次的认同并不一定取代或排斥低层次的认同,甚至在不同层次的认同基础上可以各自发展原有的特点,形成多语言、多文化的整体。
——费孝通《简述我的民族研究经历和思考》,北京大学学报,1997年第2期
结合中国史相关史实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中国石器时代的人类与文明
【解析】【分析】河姆渡遗址表明河姆渡人已经能栽培水稻,故C符合题意;
元谋人遗址地处云南元谋县,考古表明不能栽培水稻,故A不符合题意;
北京人遗址表明以北京人不会种植庄稼,其食物来源主要是用火烧烤猎取的动物、采集植物果实,故B不符合题意;
半坡遗址表明半坡人能栽培粟而非水稻,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了中华文明起源的相关知识,考查了学生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解答本题根据所学知识结合备选项进行分析即可。
2.【答案】C
【知识点】分封制、宗法制与礼乐制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时建立中央集权制,夏朝禹传位启首创王位世袭制,①④不是周代维新的内容,C项符合题意;
实行分封制和确立礼制,是周的制度,②③说法是史实,与其组合的ABD三项不符合题目要求。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西周时期的统治制度,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本题属于逆向型选择题,注意把握题干要求。
3.【答案】A
【知识点】分封制、宗法制与礼乐制
【解析】【分析】A据材料可知,西周的疆域四至跃然纸上。这实际上反映了当时由于分封建国,而且很多封地都在边远地带,扩大了周的疆域,故A项正确。
B、D两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故排除;
C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故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解答本题根据材料主旨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封制目的进行分析即可。
4.【答案】D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分祁氏之田以为七县,分羊舌氏之田以为三县”、“所举十人中,其中两人因为‘有力于王室’,四人因为‘余子之不失职,能守业者也’,另四人则‘以贤举’”并结合当时的社会状况可知,此时出现了县制,以前的贵族世袭制度逐渐的发生了改变,出现了一些有功之人和贤良担任统治阶层的状况,表明国家政治建构发生了变化。D正确;
此时出现了县制,但尚未进行推广,A错误;
材料未体现土地私有制的确立,B错误;
秦朝郡县制的设立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时间不符,C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解答本题根据材料“分祁氏之田以为七县,分羊舌氏之田以为三县”......“所举十人中,其中两人因为‘有力于王室’,四人因为‘余子之不失职,能守业者也’,另四人则‘以贤举’”进行分析即可。
5.【答案】B
【知识点】中国石器时代的人类与文明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少数墓葬有精美的玉器和陶器随葬品反映了贫富分化的出现,能够直接证明出现“阶级分化”,B正确;
古城选址不能体现阶级分化,A错误;
C错误,“碳化稻堆积”只能看出农业的发展;
D错误,只能证明良渚文化的存在,并不能说明阶级分化;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石器时代的文明,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私有制及贫富分化的产生,能够证明阶级分化日益明显。
6.【答案】C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时期,巫祝地位下降,史官地位上升,特别是史官按照统治者的旨意将祖宗上升到近于神的地位,认识到祖先和人对统治稳定的重要性,这蕴含了人文主义精神,C项正确;
根据材料“史官、史职秉承统治者的意志”可知,西周时期史官、史职逐渐成为政治的附庸,史学并没有取得独立,A项错误;
题干所给材料信息无法说明王权垄断神权,B项错误;
题干所给材料的主旨不是强调祖先崇拜,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解答本题需根据材料“西周时,史官、史职秉承统治者的意志,把祖先上升到近于神的地位,史官、史职逐渐发展起来,巫祝的地位下降”及西周的政治状况进行分析。
7.【答案】A
【知识点】分封制、宗法制与礼乐制
【解析】【分析】据材料“分封给鲁、卫、晋等,成为诸侯的臣民,但同时他们依然为周王臣民。原属诸侯、贵族之臣也普遍成为周王之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周代分封制下“王臣”范围的扩大,使周天子成为天下共主,故A正确;
材料主旨是反映周天子成为天下共主,而不是巩固周王臣民的地位,故B排除;
西周尚未形成中央集权制度,故C排除;
“王臣”范围的扩大并不能扩大诸侯国君的统治范围,故D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西周时期的分封制,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信息“诸侯的臣民,但同时他们依然为周王臣民。原属诸侯、贵族之臣也普遍成为周王之臣”,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西周分封制的内容、影响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
8.【答案】C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解析】【分析】由材料“嫡长制虽是‘家天下’的传子之法,但却是通往‘官天下’的现实起点”可知,儒家认为嫡长制虽然是“家天下”的传子制,与儒家传贤的原则相违背,但却维持了社会政治秩序,契合了儒家大同世界的政治理想,体现了家国一体的政治理念,故C正确;
嫡长制虽然确立了后世王位继承的基本原则,但与材料的主旨不符,故A错误;
B、D与材料主旨不符,故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了古代的宗法观念,解答本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 嫡长制虽是‘家天下’的传子之法,但却是通往‘官天下’的现实起点”进行分析。考查了学生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9.【答案】A
【知识点】分封制、宗法制与礼乐制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朝在地方推行的制度是内外服制度,其中内服是商人本族的活动区域,即商王直接统治的王畿地区;外服是商族以外的附属国,即由邦伯管辖的地区。商王通过两种不同的管理制度来处理本族和臣服的外族的事务。因此根据材料可知A正确;
分封制是在周朝推行的,B排除;
当时王权尚未实现高度集中,C排除;
D符合西周建国的特征,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以商代政治为背景材料,考查了古代政治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体现了对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学科素养的考查。
10.【答案】B
【知识点】分封制、宗法制与礼乐制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晋吴两国因为政治目的而联姻,说明当时的贵族婚姻具有政治色彩,因此B正确;
A错误,诸侯争霸的原因与宗法伦理无关;
C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宗法制度遭到破坏,与C说法不相符;
D错误,与材料主旨不相符;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春秋战国时期宗法制遭到破坏,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春秋时期晋吴两国为了政治目的而联姻,破坏了周初“同姓不婚”的原则,体现了宗法制逐渐瓦解。
11.【答案】D
【知识点】分封制、宗法制与礼乐制
【解析】【分析】材料“封国只是承担了出兵助周、进贡朝觐的义务,其余仍自治其事”强调诸侯权力过大,反映了中央权力系统制度建设水平不高,因此D正确;
A错误,中央集权体制建立于秦朝,与材料时间不相符;
B错误,说法本身不符合史实;
C错误,材料无法看出“走向”严密;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西周时期的分封制,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分封制下诸侯权力过大,反映出最高权力集权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12.【答案】B
【知识点】分封制、宗法制与礼乐制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周人虽然仍认为其先祖与天神保持着密切的关系,但神的世界与祖先的世界是分立的,将‘德’作为这两个不同世界中的链接桥梁,周人‘有德’,因而上帝授其命”可知,周人突破了殷人只重神的局限,将神与“德”联系起来,体现了人文理性色彩的增强,故B选项正确;
材料体现了周初神权政治色彩的淡化,而不是加剧,故A选项错误;
材料信息没有体现宗法制度,故C选项错误;
材料信息与家国一体观念无关,故D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对史料的分析理解能力,解答本题根据材料中 “周人虽然仍认为其先祖与天神保持着密切的关系,但神的世界与祖先的世界是分立的,将‘德’作为这两个不同世界中的链接桥梁,周人‘有德’,因而上帝授其命”进行分析即可。
13.【答案】(1)原因:是汉字的源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是唯一至今传承下来的上古时代的文字;它发展成当今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文字。
(2)背景:汉字笔画比较多,书写不够方便;民间对汉字进行了长期简化,简体字已经被广泛使用(或者人民群众对汉字简化的社会需求或者解放区汉字简化的成功经验)奠定了基础;“简易律”是汉字发展的基本规律;新中国大力推行文,化普及工作和对新政策新思想的宣传(或者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的开展)需要简化汉字。
(3)意义:有利于促进简体字使用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方便人们的生活、工作;结构上更为美观,字形之间的差异也更为突出;减少了汉字学习的学习时间和难度(或者有助于教育的平民化、大众化);有利于汉字进一步走向世界。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甲骨文与青铜文化
【解析】【分析】(1)根据“甲骨文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是汉字的源头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并结合所学可知,甲骨文是汉字的源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是唯一至今传承下来的上古时代的文字;它发展成当今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文字。所以应当“更好传承发展”甲骨文。
(2)根据“1956年”、“在扫盲试验中,简化字扫盲的效率比繁体字扫盲的效率高出20%左右”并结合所学可知背景主要是为了原有汉字笔画复杂,书写不便,简体字被广泛使用,使用简化字有利于文化普及和政策思想宣传。
(3)综合材料三的内容并结合所学可知,简化字有利于促进经济文化发展,方便生活和工作,有利于汉字的美观,减小学习的时间和难度,有利于汉字的进一步推广。
【点评】本题考查了文字发展演变的相关知识,考查了学生依据材料从中提取、归纳、概括有效信息的能力,以及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14.【答案】论题一: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在中国几千年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的。
阐述:多元一体中华民族格局形成过程实质是在中国各民族在保持自身发展过程中民族认同感增强的过程,是在中国几千年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的。在新石器时代,中华大地聚居着不同地区的人群,形成不同区域的特色文化,同时在接触交流中不断吸收比自己优秀的文化,如黄河流域的大汶口文化和仰韶文化被龙山文化所代替,这可以作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起点。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各国与周边民族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华夏族吸收大量新鲜血液,分布更广,族群扩大,各族同源共祖观念得到发展。秦汉时期,疆域上的统一,制度上推广郡县制,统一车轨、文字、货币、度量衡,独尊儒术等措施,实现了经济、文化、政治统一,使得各少数民族与华夏民族的共同认可度增强,汉民族逐步形成。魏晋南北朝时期,五胡内迁,北民南迁,北魏孝文帝改革,推动各少数民族汉化,汉族也吸收了少数民族文化,中原地区民族在大混杂中大交融。隋唐时期,长时期的大一统局面和统治者开明的民族政策,采用册封、和亲、设都护府等羁縻政策,继续推动各民族交往与融合,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得到发展。宋元时期,各民族政权在对立中互市、迁徙,北方少数民族主动适应中原文化,实行南北面官制度、猛安谋克制度、行省制度等,加速民族交融。明清两代,稳定的政治环境、和睦友好的民族政策,促进中华民族进一步发展壮大,多元一体的民族共同体得到巩固发展。
综上所述,中华民族是中国历史上各民族相互交融的结果,是一个多元一体的民族共同体。费孝通提出这个观念有利于增强民族自信,提高民族凝聚力,应对20世纪80、90年代以来中国改革开放面临的危机。有力地打击了分裂国家、破坏民族团结的行为,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巩固祖国统一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论题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民族格局是各民族共休戚、共存亡、共荣辱、共命运的共同体。
阐述:鸦片战争以来,列强用武力打开中国大门,强迫中国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华民族危机日益严重。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抵抗派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体现了奋勇抗争的民族精神。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开展了救亡图存的维新变法运动,并提出“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中华民族意识初步形成。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发动了侵华战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形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全民族抗战,中华民族意识空前高涨。新中国建立后,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基础的民主制度推动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以上都充分体现中华民族是共休戚、共存亡、共荣辱、共命运的共同体。(任选3个史实计8分;2个史实计6分;1个史实计3分)
综上所述,费孝通提出这个多元一体观念有利于增强民族自信,提高民族凝聚力,应对20世纪80、90年代以来中国改革开放面临的危机。有力地打击了分裂国家、破坏民族团结的行为,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巩固祖国统一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知识点】中国石器时代的人类与文明
【解析】【分析】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学生可根据材料“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是在近百年来中国和西方列强对抗中出现的,但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则是几千年的历史过程所形成的”提取观点: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在中国几千年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的。或者“中华民族……在这个民族实体里所有归属的成分都已具有高一层次的民族认同意识,即共休戚、共存亡、共荣辱、共命运的感情和道义。”等得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民族格局是各民族共休戚、共存亡、共荣辱、共命运的共同体。然后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述,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最后进行总结升华。
故答案为:论题一: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在中国几千年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的。
阐述:多元一体中华民族格局形成过程实质是在中国各民族在保持自身发展过程中民族认同感增强的过程,是在中国几千年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的。在新石器时代,中华大地聚居着不同地区的人群,形成不同区域的特色文化,同时在接触交流中不断吸收比自己优秀的文化,如黄河流域的大汶口文化和仰韶文化被龙山文化所代替,这可以作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起点。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各国与周边民族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华夏族吸收大量新鲜血液,分布更广,族群扩大,各族同源共祖观念得到发展。秦汉时期,疆域上的统一,制度上推广郡县制,统一车轨、文字、货币、度量衡,独尊儒术等措施,实现了经济、文化、政治统一,使得各少数民族与华夏民族的共同认可度增强,汉民族逐步形成。魏晋南北朝时期,五胡内迁,北民南迁,北魏孝文帝改革,推动各少数民族汉化,汉族也吸收了少数民族文化,中原地区民族在大混杂中大交融。隋唐时期,长时期的大一统局面和统治者开明的民族政策,采用册封、和亲、设都护府等羁縻政策,继续推动各民族交往与融合,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得到发展。宋元时期,各民族政权在对立中互市、迁徙,北方少数民族主动适应中原文化,实行南北面官制度、猛安谋克制度、行省制度等,加速民族交融。明清两代,稳定的政治环境、和睦友好的民族政策,促进中华民族进一步发展壮大,多元一体的民族共同体得到巩固发展。
综上所述,中华民族是中国历史上各民族相互交融的结果,是一个多元一体的民族共同体。费孝通提出这个观念有利于增强民族自信,提高民族凝聚力,应对20世纪80、90年代以来中国改革开放面临的危机。有力地打击了分裂国家、破坏民族团结的行为,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巩固祖国统一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中华民族共同体,属于开放性试题,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历史解释和史料实证,有一定难度。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