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义的辨析和词语的使用》课件(共42张PPT)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词义的辨析和词语的使用》课件(共42张PPT)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36.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8-05 10:26: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2张PPT)
词语的兄弟姐妹
——同义词
一、正确使用实词、虚词正确使用实词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名代数量形动)六类。近几年对实词的考查主要集中在动词和形容词上,偶尔也会涉及名词。(一)掌握辨析近义实词的角度与方法要掌握和运用好近义词,关键在于能辨析近义词的意义和用法。辨析近义词,辨异是重点。辨异首先要求同。所谓求同,就是要找到一组近义词共同的基本义,然后在这个共同的基本义之内,辨析其差异。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⑴他这种勇于承认错误的精神值得大家 。
⑵在家庭浓厚的美术氛围的 下,小林也深深地爱上了绘画。
⑶科研部门与生产单位应经常_____情况。
A.效尤 熏染 勾通 B. 效仿 熏陶 勾通
C.效尤 熏染 沟通 D. 效仿 熏陶 沟通
D
感彩不同
褒义
贬义
中性
1、著名经济学家张五常教授经常与同事们 人民币问题。
2、我十四岁就离开了 ,参加革命。
3、二十七是我的 ,我还要搭个棚请请客。
A、商量 家乡 生日 B、商量 故乡 诞辰
C、商榷 家乡 生日 D、商榷 故乡 诞辰
答案:C
语体色彩不同
口语
书面语
1、长春出版社出版的《实用双向汉语大辞典》词条达6万余条,____了现代汉语绝大多数词汇。
2、学生从小就应该培养保卫 ,热爱祖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3、面对复杂的政治形势,我们应更好地控制改革开放的 。
A、包括 边疆 局面 B、包括 边疆 场面
C、囊括 边境 场面 D、囊括 边境 局面
答案:A
范围大小不同
<
<
<
1、他的做法 了操作规程,这是造成事故的直接原因。
2、对于犯了错误的同志,我们要___帮助,但不能歧视他。
3、惠普公司接受采访时态度傲慢,此次表现让人 。
A、违反 批评 失望 B、违反 批判 绝望
C、违犯 批判 绝望 D、违犯 批评 失望
答案:A
程度轻重不同
<
<
<
1、井冈山、遵义、延安和西柏坡,是中国革命的几处 。
2、退居二线,摆脱了繁忙的事务,可没过几天__日子,他又闲不住了。
3、外交部 ,这是对方公然撕毁协议的行为,其一切后果由对方负责。
A、胜地 清静 申明 B、圣地 清静 声明
C、胜地 清净 申明 D、圣地 清净 声明
答案:D
侧重点不同
优美
特殊意义
没打扰
解释说明
安静
公开表态
1、大禹治水的故事一直 到今天。
2、以色列在约旦河西岸 大量兵力,伺机大规模侵犯巴勒斯坦控制区。
3、这家新组建的跨省市大公司的公章自今年1月1日开始 。
A、流传 屯聚 启用 B、留传 屯聚 起用
C、流传 囤聚 启用 D、留传 囤聚 起用
答案:A
搭配对象不同
故事 事迹
物品
人马
物资


1、如果没有丰富的生活积累与深厚的艺术功底,没有较高的语言文字修养,是很难写出高 的作品来的。
2、这个故事 我们,一定要保持自己的高尚品格。
3、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在____建设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以言代法,以权代法的现象仍然存在。
A、品味 启示 法治 B、品位 启示 法制
C、品味 启事 法治 D、品位 启事 法制
答案:B
词性不同
名词
动词
1、他是南方人,说起普通话来 有些不十分纯正。
2、开发区作为旅游西进第一站,自然环境的优势毋庸 。
3、她 嗓子坏了,怎么也不肯唱。
A、难免 质疑 推托 B、不免 质疑 推诿
C、难免 置疑 推托 D、不免 置疑 推诿
答案:C
语法功能不同
肯定或否定句
否定句
不带宾语
肯定句
1、我国大型深水港——山东石臼港的建设进展顺利, 九月中旬,已完成全年施工计划的90%。
2、百分之百的忍从,在未嫁就死了定婚的丈夫, 的一直硬活到八十岁的所谓节妇身上。
3、科学传播不可能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如果谁这样想,谁就会 科学,最终将会危害科学。
A、截至 艰苦 曲解 B、截止 坚苦 误解
C、截至 坚苦 误解 D、截止 艰苦 曲解
答案:C
词义不同
规律总结:
1、感彩不同
2、语体色彩不同
3、范围大小不同
4、轻重程度不同
5、侧重点不同
6、搭配对象不同
7、词性不同
8、语法功能不同
“色彩”两角度
“词义”三角度
“运用”三角度
  端午节,民间有在身上挂香荷包的习俗,据说,这样可以(驱除、祛除)疾病。  
祛除:除去(疾病、邪魔);
驱除:赶走,除掉(入侵的人等)。
反馈练习
战士们(常年、长年)守卫在祖国的边防前线。
天山(常年、长年)积雪覆盖,这里生长着稀世之宝——雪莲。
常年:长期进行某项活动,但并非中间无间断。
长年:整年连续不断,一年到头。
日本政界的一些人妄图(篡改、窜改)日本侵华的历史,引起中日两国人民的强烈反对。
篡改:用作伪的手段改动或曲解(贬)
窜改:一般地改动成语、对联等(中)
直到今天,一遇天旱,农村还有人抬着祭品祭天,(乞求、祈求)龙王降雨,保佑丰收。
乞求:向人讨要(施舍、宽恕)
祈求:恳切希望
  个体户应当文明经商,不得(牟取、谋取)暴利。
  厂工会主席为了为职工(牟取、谋取)更多利益,常常与厂长争得面红耳赤。
牟取:谋取利益,贬义词
谋取:设法获得正当利益,中性词
在美国的默许和(纵容、怂恿)下,沙龙政府把阿拉法特封锁在斗室之中,切断他和其他巴勒斯坦官员及国际社会的联系。
纵容:不加制止 怂恿:鼓动别人做
他苦读寒窗16年,取得了大学本科(学历、学力)。
他仅念完高中,但现在的(学历、学力)却达到了大学本科水平。
学历:学习的经历,即曾在哪些学校毕业或肄业。
学力:学问上达到的能力、程度。
世界上第一只克隆羊多利于1998年(面市、面世)。
这个居民小区新建的120套住宅,将于年底(面市、面世)
面市:走向市场 面世:问世
这些反映20世纪二三十年代广州风貌的老照片,是他用了近十年的时间千辛万苦才(收集、搜集)到的。最近,他决定举办一个小型展览。
收集:使聚集在一起
这一家的小夫妻是喝咖啡的爱好者,平时喜欢收集各种各样的咖啡来品尝。
搜集:到处寻找(事物)并聚集在一起 (花费一定心血)
这种航天器进入太空轨道后,便自动开始工作,可以搜集到来自各个方面的信息。
  身居要位,却有如此贪心,别人尚羞,他自己却(不齿、不耻)。
不齿:不愿意提到
不耻:不感到耻辱
步骤一
先同后异
无论是使用一般方法还是使用特殊方法,要想真正掌握其不同用法,解答近义实词辨析题,都必须结合具体的语境综合考虑,仔细辨析,强化语境意识。
(二)学会在具体语境中准确辨析近义实词
二、正确使用虚词
虚词是指汉语中不能单独成句,意义比较抽象,但有帮助造句作用的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拟声词六类(副拟介助叹连)。
虚词的考查主要涉及连词、介词和副词在动态语境中使用情况的辨析,偶尔也涉及助词的使用。
辨析角度 举 例
看词性异同 词性不同,虚词的语法功能就不同。 ①刚才 —— 刚刚
(时间名词) (时间副词)
②偶然 —— 偶尔
(形容词)   (副词)
看搭配 情况 关联词语有着固定的搭配关系,一般不能换用。在辨析虚词时,要看清是不是成套出现,是否构成了固定搭配关系。一些虚词如有多种搭配关系,就要结合语境来选择。 因为……所以……
除非……才……
虽然……但是……
尽管……却……
不是……而是……
看关系 可以通过辨析词语、句子之间的关系辨析虚词使用是否恰当。 ①“只要”与“只有”。前者所强调的是充分条件,后者所强调的是必要条件。
②“虽然”与“即使”。前者表示是事实,后者表示是假设的事实。
看语气 主要指表示语气的副词和助词。有些虚词必须用在表疑问的句子中,用在陈述句中就不合语法。有些虚词用来表达委婉语气,有些虚词用来表达强调语气。 ①“何况”与“况且”。前者可用于反问,后者不能。
②“未免”与“不免”。
“未免”表示前面所说的情况不合适,或对前面所说的情况不以为然,含有委婉批评的意味;
“不免”表示由于前面所说的原因而不能避免某种消极的结果。
看位置 关联词语有固定的位置,有的只能用于前一分句,如“由于”; 有的只能用于后一分句,如“却”“然而”“以致”。复句中出现成对的关联词,则是 “同主关在后,不同主关在前”。 “至于”与“对于”。“至于”作为介词,表示另提一事,只能用在分句之首;“对于”表示引入对象,可用于句首,也可用于句中。
边练边悟
下面这段文字共有五句话,每句都有一处用词不当,请指出并改正,使整段文字语意表达准确,逻辑严密。
虽然基础教育的任务仅仅是教会学生对付考试以升入高一级学校,那就无所谓“基础”,真正的教育也就没有发生。学生成了考试机器,没有问题意识,缺乏批判思维,不关心社会,进而不思考自己的明天,这种“教育”,即使有社会风气支撑,教育者也不能认同。背离常识的教育是“反教育”,目前最令人堪忧的是反常的“教育”变得堂而皇之。教育目的一旦被庸俗化,简约的教育内容被繁复的形式替代,师生疲于奔命,教育没有让人变聪明,而且把人逼向愚昧。更令人困惑的是,人们无视愚蠢教育的危险性,而热切于不切实际的鼓噪。
答案 ①“虽然”改为“如果”; ②“进而”改为“甚至”;
③“堪忧”改为“担忧”或“忧虑”; ④“而且”改为“反而”或“而是”; ⑤“热切”改为“热衷”。
解析 第一句,“虽然”和“那”不搭配,根据前后关系是假设关系,应将“虽然”改为“如果”;
第二句,“进而”表示因果,句中“学生成了考试机器,没有问题意识,缺乏批判思维,不关心社会,进而不思考自己的明天”不是因果关系,是递进关系,应将“进而”改为“甚至”;
第三句,“令人”和“堪”重复,应将“堪忧”改为“担忧”或“忧虑”;
第四句,“而且”和前面的“没有”不照应,应将“而且”改为“反而”或“而是”;
第五句,“热切”和“于不切实际的鼓噪”不搭配,应将“热切”改为“热衷”。
虽然基础教育的任务仅仅是教会学生对付考试以升入高一级学校,那就无所谓“基础”,真正的教育也就没有发生。学生成了考试机器,没有问题意识,缺乏批判思维,不关心社会,进而不思考自己的明天,这种“教育”,即使有社会风气支撑,教育者也不能认同。背离常识的教育是“反教育”,目前最令人堪忧的是反常的“教育”变得堂而皇之。教育目的一旦被庸俗化,简约的教育内容被繁复的形式替代,师生疲于奔命,教育没有让人变聪明,而且把人逼向愚昧。更令人困惑的是,人们无视愚蠢教育的危险性,而热切于不切实际的鼓噪。
边练边悟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在鲁迅所处的年代,白话文运动方兴未艾,一些语言表达方式________与当下有一定的差异。应该看到,入选语文教材的课文中,胡适的《我的母亲》、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朱自清的《背影》,________存在读起来“不通顺”的地方,然而都________给理解带来太大阻碍。
A.诚然 普遍 不可能
B.确实 普遍 不至于
C.确实 大多 不至于
D.诚然 大多 不可能

解析 
诚然:实在;固然(引起下文转折)。
确实:真实可靠;对客观情况的真实性表示肯定。根据语境,“确实”更恰当。
普遍:存在的面很广泛;具有共同性的。
大多:大部分;大多数。强调数量很多。此处语境强调的是共同性,故选“普遍”。
不至于:不会达到(某种程度)。强调程度上达不到。
“不可能”强调不会发生。根据语境,“不至于”合适。故选B。
语境成语正确运用
成语误用原因分析
语境即语言环境,指使用语言的环境,分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
内部语境指一定的言语片段前后出现的其他言语片段,即上下文。
外部语境指存在于言语片段之外的语言的社会环境。
“根据语境辨析成语使用的正误”,这里的“语境”是指内部语境。辨析一个成语的运用是否正确,首先要准确把握该成语的内涵,然后关注该成语所处的语境并加以分析,分析该成语和整个句子的氛围是否吻合、人称是否相应、意思是否一致。
看词义——看句意——找焦点,定关系
方法突破
一、忌望文生义
望文生义,即只按照字面意思来理解成语的含义,不了解成语的确切含义,从而做出错误的判断。
1.扣准关键字:
对于成语中的关键字眼要多加关注。如“屡试不爽”中“爽”的意思是“差错”。
2.探寻词义源头:
成语多约定俗成,源于典故,因此要参透本义。如“大方之家”语出《庄子·秋水》:“……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指见识广博、懂得大道理的人。易望文生义,误以为指大方的人家。
3.关注词义的整体性:
成语意义不是构成成分的简单相加。如“五风十雨”指五天刮一次风,十天下一场雨。形容风调雨顺。易望文生义,误以为词义是“刮大风,下大雨”。
①不足为训(法则)   ②不刊之论(更改)③久假不归(借) ④危言危行(正直)⑤莫衷一是(对,正确) ⑥屡试不爽(差错)⑦一文不名(占有) ⑧首当其冲(要冲)⑨深孚众望(令人信服) ⑩犯而不校(计较) 一傅众咻(教导) 差强人意(稍微) 安土重迁(不轻率) 细大不捐(抛弃) 春意阑珊(衰落,将尽) 不速之客(邀请) 不赞一词(说) 计日程功(计算) 文不加点(涂上一点,表示删去) 大方之家(大道理,引申为专家学者、内行人) 易望文生义成语二、忌张冠李戴
成语一般有固定的使用对象,或只能用于某类人,或只能用于某物或某事等。把握不准,就会张冠李戴,造成误用。
1.明辨对象:有些成语的适用对象具有特定的“方向性”或“针对性”,有的指自然界,有的指人类社会,有的指个体,有的指群体,有的专用于男女或夫妻之间,有的只适用于某一领域。
2.明辨场合:有些成语只能在固定的场合使用,如果不注意就可能导致误用。
易张冠李戴的成语①巧夺天工(人工作品) ②炙手可热(人)③振聋发聩(言论) ④车水马龙(热闹情景)⑤明日黄花(过时事物) ⑥汗牛充栋(书籍)⑦两小无猜(少男少女) ⑧鼎力相助(敬辞,对方)⑨络绎不绝(人、马、车、船等) ⑩济济一堂(人才) 相敬如宾(夫妻) 薪尽火传(师生,学问) 崭露头角(青少年)  芸芸众生(众多普通人) 不情之请(谦辞,用于自己)  耳提面命(长辈) 雨后春笋(新生事物) 扣人心弦(诗文、表演等) 悬壶济世(行医)  休戚相关(人和人) 荡气回肠(乐曲、文章)  脱颖而出(人的才能) 长此以往(多指不好的情况) 石破天惊(事情、文章议论等) 三、忌褒贬误用
成语从感彩上可分为褒义词、中性词和贬义词。成语的感彩和语境的色彩保持一致,语境褒则褒,语境贬则贬,中性语境则使用中性词,否则容易造成褒词贬用或贬词褒用的失误。
1.明褒贬。
2.析语境。
3.多积累。有些成语的感彩并不是唯一的、固定的,可能因语境的变化而存在差异。
如“标新立异”既可指独创新意,立论与别人不同,是中性词;也可指为了显示自己,故意另搞一套,是贬义词。
①始作俑者(贬)  ②胸无城府(褒)③无所不为(贬) ④弹冠相庆(贬)⑤倾巢而出(贬) ⑥官样文章(贬)⑦不可思议(中) ⑧刮目相看(褒)⑨众望所归(褒) ⑩半斤八两(贬) 蔚然成风(褒) 叹为观止(褒) 每况愈下(贬) 凤毛麟角(褒) 无微不至(褒) 一唱一和(贬) 处心积虑(贬) 冠冕堂皇(贬) 振振有词(贬) 推波助澜(贬) 面目全非(贬) 一发不可收(褒) 一发不可收拾(贬) 易褒贬误用的成语四、忌谦敬错位
有些成语有谦敬之分,由此而产生使用上的差别:谦辞只能用于自己,敬辞只能用于对方。遇到此类成语时,应该注意辨析。
1.备谦敬;
2.明身份;
3.分场合。
忝列门墙:谦词,表示自己愧在师门。
敬谢不敏:谦词,表示推词做某事的客气话。
信笔涂鸦:多用作谦词,形容字写得很坏。
一孔之见:多用作谦词,比喻狭隘片面的见解。
才疏学浅:多用作自谦,见识不广,学问不深。
不情之请:谦词,客套话,不合情理的请求(向人求助时称自己的请求)。
姑妄言之:谦词,姑且说说(对于自己不能深信不疑的事情,说给别人时常用此语以示保留)。
高抬贵手:敬词,客套话,多用于请求对方饶恕或通融。不吝赐教:敬词,用于自己向别人征求意见或请教问题。鼎力相助:敬词,大力相助(表示请托或感谢时用)。洗耳恭听:敬词,专心地听(请人讲话是说的客气话)。“雕虫小技、东涂西抹、恭敬不如从命、贻笑大方、千虑一得、抛砖引玉、问道于盲、敝帚自珍”等适用于谦词句中;五、忌语义重复
句子上下文中已有与成语意思相同的表述,导致成语语意与上下文语意重复。在辨析成语时,一定要准确把握成语的含义,同时注意观察前后文字,判断是否出现语意重复的错误。
1.抓词义。如“自惭形秽”中“惭”是“感到惭愧”的意思,故前面不能加“感到”。
2.善积累。日积月累终有所获,要重视积累的作用。
六、忌搭配不当
一个词语依据自身的词义、词性和语法关系,在句子中往往有固定的语法功能、搭配关系;审读题干时,注意成语的搭配关系,探究成语是否能带宾语,是否能用于否定句或疑问句中,等等。
1.析成语在句子中的常用语法功能:比如“不约而同”等成语只能用作状语;“深思熟虑”“津津乐道”等成语后面不能带宾语;“同日而语”“相提并论”等成语只能用在否定句或疑问句中。
2.明成语所在句子的结构,看是否存在搭配不当的问题:如“蒸蒸日上”指事业兴旺,不能与“质量”搭配。
七、忌轻重失调
成语适用范围有大小,词义有轻重,这就要求我们根据特定语言环境,选用范围大小或词义轻重适度的成语,以避免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重词轻用或轻词重用等错误。
1.准确把握成语本身语意的轻重;
2.准确把握语意描述的轻重。
如:“妄自菲薄”的语义轻于“自暴自弃”。类似的还有“无可厚非”与“无可非议”,“言不由衷”与“口是心非”,“捕风捉影”与“无中生有”。
八、忌自相矛盾
注意成语语义和语境义的契合性,既不能违背语义逻辑,也不能违背事理逻辑,否则就会产生逻辑上的相悖,语境和成语语义上的矛盾。
1.明确原句表意要素;
2.明确成语的内涵和外延;
3.确认该成语使用是否自相矛盾。
1.望文生义 2.张冠李戴
3.褒贬失当 4.谦敬错位
5.语义重复 6.不合逻辑
7.搭配不当 8.自相矛盾
成语八大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