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单元测试-第四单元扩展提升(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单元测试-第四单元扩展提升(解析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5.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8-05 15:09: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单元测试-第四单元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总分
得分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7小题,共14.0分)
下列带下划线字注音及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
A. 酷热(kù) 悬崖(yá) 鄙薄(báo) 拈轻怕重(niān)
B. 扒土(bā) 突兀(wù) 怦怦(pīng) 沉默寡言(guǎ)
C. 挪动(nuó) 参差(cī) 恍惚(huǎng) 惊慌失错(cuò)
D. 晕眩(yùn) 坍塌(tān) 灼人(zhuó) 哄然大笑(hōng)
下列句子中下划线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她对工作认真负责,精益求精,十年来她经手的三百余起案件,无一起错案。
B. 康复的希望渐渐渺茫以后,瘦弱的父亲便开始对着家里的神龛麻木不仁地抱怨。
C. 他们守着北冰洋海岸这片不毛之地,在这个北美大陆上最荒凉、最寒冷、最严酷的地方建起了自己的家,很少离开它一步。
D. 他这个人有个特点,遇事就是喜欢刨根问底,弄个水落石出。
下面填入横线的句子,排序和衔接最恰当一项是( )
白求恩故居的房屋,是维多利亚时代的建筑。淡绿色的二层小楼,掩映在树木中。 这就是孕育了白求恩的地方,一个地杰人灵的小镇。
我拾起几片红叶——是白求恩家枫树上的红叶呵!
弯下腰来,火红满眼。
将红叶随手夹在《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作品集》中。
楼前是绿色的草坪,红叶层层散落其上,看上去分外美丽。
直起身来,蓦然回首,那座小楼所有的玻璃窗,竟都是燃烧的火。
A. B. C. D.
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5月10日,大约一百名左右的青年志愿者在橘子洲参加了绿色骑行活动。
B. 在暑假的户外活动中,同学们要注意安全,防止不要发生意外事故。
C. 为了规范义务教育阶段的招生行为,长沙市教育局严禁公办学校招收择校生。
D. 将建设美丽乡村和打造文化景区相结合,既能改善农村居住环境,又能发扬文化旅游产业。
下列句子中谦辞、敬辞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先生大名,如雷贯耳;小弟献丑,真是班门弄斧。
B. 这是您家母托我买的,您直接交给她老人家就行了。
C. 我因临时有急事要办,不能光临贵校座谈会,深表歉意。
D. 您能在百忙之中有幸接受我的采访,我表示感谢。
下列各项对课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毛泽东同志在《纪念白求恩》一文中高度赞扬了白求恩的共产主义精神和国际主义精神,号召每一个共产党员向他学习。
B. 《植树的牧羊人》通过讲述牧羊人用几十年的坚持,用双手把荒漠变成绿洲,使万人享受幸福生活的故事,赞美了牧羊人的无私奉献、坚持不懈、勤劳朴实的高贵品质。
C. 《诫子书》是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和军事家诸葛亮写给子侄辈的一封家书,殷殷教诲中蕴含着深切的期望。
D. 《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作者对自己童年时代一件往事的回忆。文章按照时间顺序,讲述了自己从冒险到遇险,再到脱险的全过程。
很多人喜欢将“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作为自己的座右铭。请欣赏下面这幅书法作品,下列对这幅书法作品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字体方正,笔画平直,规矩严整。
B. 行笔灵活连贯,像行云流水一样自然。
C. 字形扁方,有明显波动性,富于生命力。
D. 烟云缭绕,龙蛇飞动,极其彰显个性。
二、综合性学习(本大题共1小题,共15.0分)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每年的4月23日确定为“世界读书日”。为庆祝这一文化节日,学校决定以“书香满校园,共享读书乐”为主题开展一次读书活动。请你随我们一起参加活动。
(1)[留言栏]在读书心得栏里小华写下了“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的留言。请你也摘录一则关于读书的名言作为自己的留言。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设计活动]活动的成功举办离不开合理的安排。语文老师已经设计好了两种活动形式,请你帮他(她)再设计两个。
活动一:举办“我的读书经验”交流会
活动二:举办“走进名著”读书报告会
活动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见。请仿照画线句子在横线上写一句话,表达你对读书作用的认识。
读书,让我们体验生活的乐趣;读书, ;读书,让我们懂得做人的道理;读书, 。
三、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共60.0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天亮了,一道金色的光线洒在一条潺潺流淌的小溪上。小溪两边分别是两个瓜果飘香的农场,五颜六色的鸟儿蹦蹦跳跳地在枝头穿梭嬉戏,几叽喳喳地唱着欢快动听的歌曲。左边农场的小木屋前坐着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农夫,他微侧着头,目光愠怒地扫过波光粼粼的小溪,随即落在小溪另一侧的农场上,脸上满是愤恨和无奈。那里住着他的亲弟弟。
兄弟俩做邻居四十多年了,一直相处得非常融洽,甚至连农场上的器械都是共用的,需要时还会毫不犹豫地交换劳力和产品。可是最近,仅仅因为一次小小的误会,他们便闹得不可开交,甚至恶语攻击对方,到最后更是变成了“陌路人”,几个星期都互不理睬,颇有老死不相往来的架势。
一天早上,老农夫突然听到一阵清脆的敲门声。他打开门,发现面前站着一位背着工具箱的健硕男人。他刚要发问,男人说话了:“我正在找活儿干,路过您这片农场就冒昧地跑过来问问,看您这里有没有什么需要我做的。我是个木匠,手艺还不错,我能为您做点儿什么吗 ”“噢,”老农夫略微思索了一下,回答说,“我还真有个工作给你。看到小溪另一边的农场了吗 那里的主人是我的邻居。实际上,他是我的亲弟弟。上个星期,两个农场之间还是一大片碧绿的草地,可是后来,我弟弟把他的推土机开到了河堤边,一条小溪就莫名其妙地出现了,隔开了我们原本相连的农场。他这么做肯定是为了泄愤,不过我才不怕他呢,我有比他更高明的办法。看到谷仓旁边那堆木头了吧 我想请你给我建一道篱笆墙,大概八英尺高,那样,我就再也不用看到他可恶的身影了。反正不管怎样,可以让他冷静冷静。”
木匠点点头,说道:“我想我明白您的意思了。告诉我钉子和掘孔机在什么地方吧,我保证把活儿干得漂漂亮亮的,让您满意。”老农夫急着去镇上买东西,飞快地帮木匠把工作用具准备好后便离开了。
接下来的一整天,木匠都十分卖力——测量,拉锯,钉钉子,忙得热火朝天。太阳落山的时候,老农夫从镇上回来了,木匠也正好圆满收工。看到眼前景象的一刹那,老农夫吃惊地瞪大了眼睛,嘴巴也不由自主地张大开来。两个农场之间根本没有什么篱笆墙,而是一座桥——一座横跨在小溪之上、连通两个农场的木桥!小桥造型精美,栏杆光滑闪亮。老农夫的邻居,他的弟弟,正张着双臂走向另一边的桥头。“在我说过那么过分的话,又做了那么过分的事情之后,你还能这么做,真是太令我感动了。”他热泪盈眶地冲这一头的哥哥喊道。老农夫站在原地,愣怔了好一会儿才缓过神来,然后,他快步迈上小桥,和已经来到桥中间的弟弟紧紧拥抱在一起。
远远望着他们的木匠,脸上露出了一丝不易察觉的笑容,他拿起地上的工具箱,背到肩膀上。“别走,等一下!多待几天吧,我们这儿还有很多的活儿给你做。”老农夫叫住了正欲离开的木匠。“谢谢您的好意,我很乐意留下来,”木匠说,“可是,我还有很多座桥要去建呢!”
(选自《知识窗》, 有删改)
(1)第段的景物描写有什么表达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段画线句子中,加粗的词语“眼前景象”指什么 老农夫为什么“吃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木匠是一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怎样理解题目“桥”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学类文本,完成各小题。
草根募捐晚会
胡玲
(老李突患重病的消息在老街炸开了。)
老李的病情牵动着老街人的心。
老街,城之一隅,多是出租房,租住者皆为外来务工者,平素大家多有交集。老李五十来岁,在老街的外来工子弟校教体育,他热心善良,喜爱游泳,水性尤佳。老街边上是东江河。在老李的召集下,组建了水上义务救援队。平日里,救援队轮流在江边巡逻,劝导玩水者,救援了数十名溺水者,深受老街人敬佩。
老李家境普通,不堪承受巨额手术费,加上病痛难忍,他决定放弃治疗。老街人自发组织捐款,无奈大多数人收入不高,只筹得五万多元,仍旧是杯水车薪。
晚上,老街古榕树下,一群人围坐着,又说起了老李。翻看手机新闻的出租车司机小陈突然抬头,说:“要不,咱们也像新闻里一样,搞个募捐晚会,为老李筹集医药钱。”
“主意倒是好,可搞晚会要有舞台、音响设备,还要排练文艺节目,我们这些土包子,怎么弄得了 ”卖豆腐的老王一声叹息。“无论怎样,咱们一定要想办法救老李。”清洁工陈老太说。
三天后,老街人又在榕树下聚集。我昨天去文化馆收破烂,把老李的情况跟他们说了说,他们愿意无偿借给我们音响设备,收破烂的老陈说;舞台设计可以交给我孙子,他学设计的,设计舞台背景应该没多大问题,卖菜的丁奶奶说;我表演一个街舞,念书时我可是校街舞团成员,酒店服务生小胡说……
大家都热切地建言献策,只有卖包子的方姨沉默着不插嘴,半晌,她深吸一口气,有点犹豫地说:“我唱首歌吧!”
“方姨,你会唱歌 平时没见你出过声儿啊 ”大家都露出了疑惑的表情。方姨凝神想了片刻,小声说:“我……我还是唱吧,我也要为晚会出份力,草根晚会嘛,观众不会在意我唱得好坏的。我最后唱,估计那会儿观众走得差不多了,影响不了晚会的。”
一周后,“救助好人,传递爱心”草根募捐晚会在文化广场拉开了帷幕。老街人把老李也搀扶到了晚会现场。老李虚弱地坐在观众席中,被病魔折磨得只剩下一把骨架,看着就让人心疼。舞台简陋,节目也不是很专业,但依然引来观众无数,人们通过晚会了解到老李的爱心事迹,纷纷慷慨解囊。
晚会临近尾声,观众渐渐散去,这时只见方姨身穿洁白演出礼服,神采奕奕地走上舞台。音乐响起,方姨亮嗓,蓦地,观众们呆了。她的声音清亮高亢,饱含深情,宛如天籁。(正散去的观众,触电一般,纷纷返回来,人们沉醉在方姨的歌声里。)
“天啊,这完全是专业歌手的水平,方姨真是深藏不露啊!”老街人连连惊叹。
哎,这声音听着好耳熟啊!很像当年文工团的歌手安妮。对,她是安妮,我想起来了。20年前,安妮可是小有名气,后来不知怎么销声匿迹了……台下有不少人高声议论着。
方姨唱毕,台下掌声雷动,她眼神闪光,娓娓道来:“大家说得没错,我就是曾经的歌手安妮,当年文工团改制后,我下岗了,我去酒吧唱歌,去农村跑商演,做婚庆歌手。后来,有人说我老了,唱法过时了,生活一落千丈,那时,我又生了一场大病,身材变形。为了生存,我只能改行,隐姓埋名,来到老街,开了间包子铺。老街人不知道我是谁,他们给了我很多帮助,尤其是老李,救起了我落水的儿子,他是个好人,希望好人有好报。”
方姨接着说:“其实,我已经20多年没唱歌了,为了这次登台,我偷偷练声……我说这些,只想告诉台下的老李,我都能重新站上舞台,重新唱歌,你也可以从病床上站起来。”好!好!台下喝彩声一浪高过一浪。
草根募捐晚会结束了,余热未了,引发各大媒体竞相报道,引起全城人的关注。
(选自《羊城晚报》2019年4月8日,有删改)
(1)根据小说内容,将故事情节补充完整。
老李患病,牵动人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媒体报道,引起关注
(2)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方姨的形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全文,按要求赏析。
老李突患重病的消息在老街炸开了。(品析句中加下划线词语的表达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散去的观众,触电一般,纷纷返回来,人们沉醉在方姨的歌声里。(从描写角度赏析句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在情节安排上极为巧妙,试结合—段进行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有人给文章添加了一个结尾:“半月后,老李的手术在中心医院进行......”。与选文相比,你认为哪个结尾更好 说出你的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共15.0分)
阅读《诫子书》,回答问题。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1)解释下列句中加下划线的词语。
诫子书
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
年与时驰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了这篇文章,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共50.0分)
以“这天,我回家晚了”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自定立意,不少于500字。
答案和解析
1.【答案】D
【解析】A.薄bó。 B.怦pēng。 C.错→措。
2.【答案】B
【解析】麻木不仁:肢体麻痹,没有感觉,形容对外界的事物反应迟钝或漠不关心。此处用词不当。
3.【答案】D
【解析】通读语段,句与横线前面一句“淡绿色的二层小楼,掩映在树木中”联系最紧密,应为首句。按照逻辑顺序,应先“弯下腰来”,再“拾起几片红叶”,然后“将红叶随手夹在……中”,最后“直起身来”,所以句在句之前,句在句之前,句在句之前。故最恰当的排序为:。故选D
4.【答案】C
【解析】A.语意重复,“大约”与“左右”重复,删去其一即可。B.不合逻辑,“防止”与“不要”双重否定表示肯定,应去掉“防止”或者“不要”。D.搭配不当,“发扬”与“产业”不搭配,可将“发扬”改为“发展”。
5.【答案】A
【解析】B.“家母”,谦辞,对人称自己的母亲,不能用于称对方母亲。C.“光临”,敬辞,称宾客来到,不能用于自己。D.“有幸”是谦辞,是说自己很幸运,有运气,不能用于他人。
6.【答案】C
【解析】《诫子书》是诸葛亮写给儿子的一封家书。
7.【答案】C
【解析】A.这是对楷书的赏析。B.这是对行书的赏析。C.这是对隶书的赏析。该作品是隶书,正确。D.这是对草书的赏析。
8.【答案】(1)(示例1)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示例2)书籍是幸福时期的欢乐,痛苦时期的慰藉。
(2)(示例)举办“名著在我心中”读书演讲比赛举行“名著走向舞台”话剧表演
(3)(示例)让我们拥有崭新的发现 让我们感悟人生的真谛
【解析】(1)本题考查名言积累。从平时的积累中选择一则有关读书的名言写出即可。
(2)本题考查设计活动的能力。设计的活动一定要与主题密切相关,要有具体的活动内容,要具有可操作性。
(3)本题考查仿写。仿写要求句式相同或相似,内容设计合情合理,并做到语意连贯。本题在仿写时要注意运用“让我们……”的句式。
9.【答案】(1)以优美的景物反衬老农夫糟糕的心情,同时为下文木匠修桥的情节做铺垫。
(2)指造型精美,栏杆光滑闪亮, 横跨在小溪之上,连通两个农场的木桥。因为木匠没有按照他的要求建篱笆墙,而是建了一座桥,这是他意料之外的事,所以感到吃惊。
(3)木匠是一个手艺精湛、善解人意、充满爱心和智慧的人。(意思对即可)
(4)以“桥”为题目,一语双关,既指木匠在小溪上造的桥,又指解除了兄弟二人隔阂的心灵之桥。
【解析】(1)细读第段可知,这段话是对兄弟二人农场环境的描写,突出了环境的优美,反衬出老农夫糟糕的心情;同时对“小溪两边分别是两个瓜果飘香的农场”的介绍,为下文木匠修桥的情节做了铺垫。
(2)根据第段中的“两个农场之间根本没有什么篱笆墙,而是一座桥——一座横跨在小溪之上、连通两个农场的木桥。小桥造型精美,栏杆滑闪亮”可知老农夫眼前的景象是什么。联系文本内容可知,老农夫本意是让木匠造一道篱笆墙,把两座农场彻底隔开,实在没有想到这个木匠会在小溪上造一座桥,所以吃惊。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3)木匠造的桥“造型精美,栏杆光滑闪亮”,可见他是一个手艺精湛的人;他用造一座桥的方法巧妙地解决了兄弟二人之间的矛盾,使他们重归于好,可见他是一个心地善良、善解人意、富有智慧的人。
(4)题目的含义主要体现在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两方面。结合内容可知,“桥”表面上指的是木匠在两座农场之间的小溪上建造的桥;联系文章主旨可知,“桥”解决了兄弟二人的矛盾,让他们重归于好,所以,这又是一座连接心灵的桥。
10.【答案】(1)草根献策,筹划晚会举行晚会,方姨演唱(或:方姨演唱, 激励老李)
(2)知恩图报:登台唱歌,感谢并鼓励老李,也感谢老街人对她的帮助;性格坚强:勇敢面对下岗失业、病痛等打击,改行开包子铺;唱功专业:歌声清亮高亢,宛如天籁。(答出两点即可)
(3)形象生动地写出老李患病的消息带给老街人的震撼之大、影响之广。
侧面描写,通过人们的反应,侧面烘托出方姨歌声动听,演唱精彩。
(4)可从悬念、铺垫和反转中任选一方面作答。
悬念:前文写方姨的犹豫和艰难抉择,给读者留下疑惑,后文写方姨自述经历,揭示迷底,吸引读者,引人人胜。
铺垫:前文写老街人对方姨唱歌的怀疑,以及对方姨上台前晚会情形的叙述,都是为方姨出场做铺垫,这样能更好地塑造方姨的形象。
反转(或:突转):前文写老街人对方姨唱歌的疑惑,后文写观众沉醉于方姨的精彩演唱中,与前文形成强烈的反转,使情节跌宕起伏。
(5)(示例1)选文结尾更好。理由: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余味无穷。
(示例2)添加后的结尾更好。理由:结构上,首尾呼应,结构完整;内容上,结果圆满,符合读者的心理期待。
【解析】(1)答题时,可以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干所给出的情节,确定空应从第-段中概括。第-段主要讲述募捐晚会从筹划到举行的过程,“筹划晚会”“举行晚会”是主要情节。所以空对应的段落在文章第-段,主要写大家在老街古榕树下两次聚集,决定为老李举行募捐晚会;空对应的段落在文章第-段,主要写募捐晚会上方姨献唱暴露身份,方姨用自己的经历激励老李要坚强。根据以上分析,仿照示例格式,简要概括即可
(2)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抓住文中对方姨的描写进行分析。如由“他们给了我很多帮助,尤其是老李,救起了我落水的儿子,他是个好人,希望好人有好报”可知,方姨的知恩图报;由“我下岗了,我去酒吧唱歌,去农村跑商演,做婚庆歌手”“为了生存,我只能改行,隐姓埋名,来到老街,开了间包子铺”可知,方姨性格坚强;由“她的声音清亮高亢,饱含深情,宛如天籁”可知,方姨唱功专业。据此作答即可。
(3)“炸开”的意思是“突然破裂开来”,用在句中形象地说明了老李患病的消息对老街人的震撼大、影响广。答题时,可以先确定描写角度,再分析其表达效果。细读句子,这一句话中“触电一般,纷纷返回来”“沉醉”等词句写人们听到方姨的歌声后的反应,对方姨的演唱而言属于侧面描写,烘托出方姨的唱功专业、歌声动听、演唱精彩。
(4)本题考查对小说表现手法的分析能力。通读第-段可知,文章运用了悬念、铺垫、反转等表现手法,任选一方面作答即可。悬念:通过对情节作悬而未决和结局难料的安排,以引起读者急欲知其结果的迫切期待心理的一种写作技巧。第段,众人建言献策,方姨在沉默、犹豫中要求唱歌。第段,众人的疑惑,就给读者设置了悬念:方姨会不会唱歌 能不能唱好 第段,方姨自述经历,揭开了迷底,吸引读者,引人人胜。铺垫:为了突出后面要出场的主要人物、事物或要发生的事件,先对次要人物、事物、事件进行铺陈描述,来烘托、引出重要的情节和内容的一种表现手法。第-段,老街人对方姨会唱歌感到疑惑,对方姨上台前晚会情形的叙述和观众渐渐散去的介绍,都是为方姨的出场做铺垫,起到了更好地塑造方姨形象的作用。反转:一种情节由一种情境转换为相反的另一种情境、人物的身份或命运向相反方向转变的故事结构方式。第段写老街人对方姨会唱歌感到疑惑,第段写观众沉醉在方姨的精彩演唱中,这两处情节构成反转, 使情节跌宕起伏。
(5)答题时,首先表明自己的观点,然后说明理由。从原文结尾看,以媒体报道,引起人们关注作为结尾,老李情况究竟如何,小说没有做更多的交代,给读者留下了更多的思考空间,余味无穷。从添加的结尾看,以老李在医院做手术为结尾,符合读者的心理预期,给人圆满的感觉,同时也呼应了开头老李突患重病的内容,使文章结构完整。任选一个观点作答,言之有理即可。
11.【答案】(1)告诫、劝勉 明确志向 振奋 疾行,指迅速逝去
(2)放纵懈念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最终年老志衰,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只能)悲哀地守着简陋的居舍,(那时再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3)(示例)人在少年时期应该树立远大的志向,发愤图强,避免老了后悔。
【解析】(1)结合语境与平时积累解释词语,注意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现象
(2)注意重点词语要翻译准确,如“淫慢”的意思是“放纵懈念”,“险躁”的意思是“轻薄浮躁”。另外注意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文言现象。
(3)本题属于拓展延伸题,可从发愤立志等角度来谈。
12.【答案】[例文]
这天, 我回家晚了
星期天, 我照例去学校练琴。练完后, 我习惯性地走向平时坐车的站台。走到之后我大吃一惊, 那个站台竟然在维修! 我焦急地走来走去,忽然想起来马路对面还有一个2路车车站,能坐车到离家不远的市立医院。于是我穿过马路,坐上了2路车。由于对2路车的运行线路不熟悉,此时我并没有注意到这辆车正在向与我回家相反的方向行驶。
坐在车上, 我还暗自高兴, 觉得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是不错的。不知不觉中竟到了终点站,一个声音在我耳边响起:“孩子,终点站到了,该下车了。”这时,我才注意到车上的乘客都下车了,而车停靠的地方竟是如此陌生。这是哪里 我一头雾水,小心翼翼地下了车,望着周围陌生的环境,差一点就哭出来了。
我走走停停,不断地安慰自己。天渐渐地黑了,暗黄的灯光照在我身上,我心里空荡荡的。我看了看手表,距下课时间已经过去一个多小时了。我在陌生的马路上慢慢地走着,泪水不争气地流了下来。迷迷糊糊中我想起老师曾经说过,遇到问题的时候不要慌乱,要积极寻求解决的办法。于是,我擦干眼泪,朝路灯最亮的方向走去,打算找人问问路。走着走着,我发现竟然走到了新世纪大厦! 新世纪大厦是我很熟悉的一个地方,妈妈经常带我来这边购物,希望的火苗又重新燃了起来。我急忙辨别了方向,跑向了经常坐车的站台。公共汽车终于来了,我坐上车, 不一会儿就到家附近的车站了。
刚下车,我就看见妈妈焦急地等在车站旁,还在不停地向马路上张望着。看到我下车,她跑过来一把抱住我,急切地问:“你去哪里了 担心死我了!”我委屈地说:“我坐错车了,差点儿找不到家!”妈妈惊讶地张大了嘴巴。听我叙述完经过后, 妈妈拍了拍胸口, 长长地舒了口气, 说: “万幸,万幸! ”
这次经历到现在还时时在我的脑海里闪现。通过这件事情,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人生当中有很多的意外,不要害怕,不要慌张, 只有沉着冷静才能走出困境。
[点评]本文叙述了小作者因坐错车而回家晚了的故事,叙述生动, 情节跌宕。文章运用心理描写, 突出表现了“我”发现自己坐错车后焦急、害怕的心理。结尾点明“我”从这次经历中吸取了经验和教训, 深化了中心。
【解析】(1)认真审题。“这天”表明时间。“我”是文章的主人公,暗示了本文应该用第一人称写作。“回家晚了”是中心事件, 要写清楚为什么回家晚了。
(2)选材。即回家晚了的原因,这是文章最重要的内容。可以写去社区帮助孤寡老人了, 也可以写去给生病的同学补习功课了,还可以写在原地等待丢钱包的路人……
(3)写作手法。写作时应该以记叙为主, 兼以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同时还可以运用设置悬念、以小见大、伏笔等表现手法来为文章增色。
第12页,共13页
第13页,共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