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单元测试-第五单元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总分
得分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7小题,共14.0分)
下列词语中加下划线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污涩(sè) 怅然(chàng) 虐待(nüè) 迷惘(mǎng)
B. 忧郁(yù) 蜷伏(juán) 栅栏(zhà) 叮嘱(zhǔ)
C. 懒惰(duò) 蓦然(mò) 羞怯(qiè) 俯冲(fǔ)
D. 收敛(liǎn) 惩戒(chéng) 余晖(huī) 怂恿(zǒng)
下列各组词语中字形无误的一项是( )
A. 冤枉 咒骂 销耗 畏罪潜逃 B. 煞白 贮立 栅栏 大相径庭
C. 胸襟 匍匐 禁锢 怪诞不经 D. 顾盼 蹒跚 原委 无精打彩
下列各句中,加下划线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这位不愿留姓名的热心人长久以来照顾着这位孤苦伶仃的老人,让他衣食无忧。
B. 在图书馆里,他无所顾忌地大声讲话,受到了读者的批评。
C. 他平时学习刻苦认真,这次期中考试又取得了优异的成绩,真让他喜出望外。
D. 保持不败战绩的队员们神采奕奕地走进赛场,准备进行最后的决战。
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项( )
A. 传统文化进校园,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优秀传统文化在青少年中的宣传普及工作,具有重大意义。
B. 山东淄博是一个文化之都,孕育出不少为历史做出巨大贡献的人物。
C. 参加本期“与动物和谐相处”综合性实践活动的同学,除了有七年级一班的外,还有七年级二班和三班的参与其中。
D. 烟台最有名的景点有蓬莱阁、龙口南山、胶东半岛海滨风景名胜区、长岛、养马岛、烟台山公园等。
下列说法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猫》这篇课文记叙了“我”家先后养的两只猫的特点和遭遇,写出了有赖于人的爱抚而生存的小生命的不同命运,表现出对弱者的同情与关怀。
B. “动物笑谈”意思是谈论和动物有关的趣事、笑话。
C. 《狼》的作者蒲松龄,字留仙,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明代杰出的文学家。
D. 《聊斋志异》是一部文言长篇小说集,是蒲松龄的代表作,“聊斋”是他的书屋名称,“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指神奇怪异的故事。
下列句子组成语段,排列顺序正确的一项是( )母狼立刻蹦了起来,地上陡地飞起一团团白色的狼毛。
一个寂静的早晨,母狼趴在被太阳晒得暖烘烘的扫帚下面。
它两肋消瘦,奶头却被乳汁胀得鼓鼓的,脊背神经质地抽搐着,使得奶头也不停地颤动。
突然从灌木丛里传来窸窸窣窣的声音。
这儿又暖和,又没有风,母狼晒得浑身软绵绵的。
它打着盹儿,不时睁开一只蒙眬的睡眼看看。
A. B.
C. D.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调查显示:消费投诉呈现两大特点:一是服务类消费关注度高,二是互联网广告投诉增长。
B. 是大半夜里起来看球赛 还是美美地睡上一觉呢 作为球迷,很多人心里会有些纠结。
C. 来到孔子的故乡——曲阜,游客都要游览“三孔”(孔庙、孔府、孔林),体验传统文化。
D. 在“做一天上海人”的特色活动中,全体师生一起了解了上海的历史、体验了上海的生活。
二、综合性学习(本大题共1小题,共15.0分)
动物是大自然的精灵,是人类的朋友。春晖学校开展“我与动物交朋友”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下面的题目。
(1)野生动物是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请你拟写一则保护野生动物的宣传标语。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我国某些地区,捕食青蛙的现象较为严重,请你写一段话劝说人们不要捕食青蛙,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共60.0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乡间蜂事
周灿
在乡间,蜜蜂这小精灵是极受欢迎的。
乡人对堂前的燕子、屋后高树上的喜鹊总有一种特别的情感。其实喜鹊、燕子并不能为他们带来些许物质上的指望,但他们认为自家屋子周围有这些生灵的鸣叫与飞舞,家中就会增添许多热闹的气氛,艰辛的生活也就仿佛多了许多盼头。
而对蜜蜂,乡人更视其为天虫地宝,他们坚信只有家庭平安、和顺,蜂群才会嘤嘤嗡嗡地飞到那家定居下来。蜂群会让主人家好几天都眉开眼笑的,一则可以取蜜,有一份口福,更重要的是那些飞舞的小精灵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一份热闹、一份希望、一些艰辛生活之外的憧憬。
到了分蜂时节,自家木屋板壁的缝隙处有了拖长后腿慢慢悠悠探查的向蜂时,乡人就会放下一天的活计,匆忙从楼上取下一个半米高的圆木桶来,认真扫去桶上的灰尘,朝桶盖上面喷些淡盐水或涂抹些蜂蜜,再把木桶小心翼翼地置放在向蜂探查的地方,然后静静地伫立一旁,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蜂群的到来。眼见着飞舞的向蜂愈来愈多,一旁的人就格外起了精神,如若一切顺利,不久之后就会有一群蜜蜂嘤嘤嗡嗡从天而降,熙熙攘攘钻进圆木桶里。那样的情景会让一旁的人高兴得手舞足蹈。然而多数时候是热闹一阵之后,向蜂们舔净桶盖上的蜂蜜便各自散去,场面渐渐冷静下来,最后只余下一个孤零零的圆木桶和旁边一颗颗失落的心。
然而蜜蜂的爽约并不会打消乡人对其期盼的热情,因为他们知道这些小精灵的到来很不容易。
在分蜂时节,有蜂群的人家大多会有人在家守着家中那些宝贝,一旦分蜂了,待蜂群出门一小半,乡人就急忙用早已准备好的水不断地向蜂群前端泼去,蜂王身上沾了水不能远飞,蜂群就会在就近的树枝上结成球状,主人家就会乐呵呵地拿一个蜂桶盖把它们招请回去,安置在另一个空桶里。有时蜂群飞到半途,飞得低了些,被山坡上干活的人发现了,那人就会急忙扔下手中的农活,抓起地上的泥沙,一路追赶着不断朝蜂群扔去。蜂群经不住这有些蛮横的挽留,只好停留下来,而那追蜂人便欢天喜地地奔回家取蜂桶去。还常会见一些乡人左手举着蜂桶盖, 右手捏着小枝叶轻轻向上扫着结球的蜂群,嘴里还念念有词:蜂王上盖,蜂王上盖……等到全部蜜蜂爬上蜂桶盖,才会长长地出一口气,小心翼翼地端着蜂桶盖回家去。
此时乡人的话题多是关于蜜蜂的。得到蜂群眷顾的人家自是说得眉飞色舞,欢喜之情溢于言表,仿佛生活一下子光亮起来了。而那些没有蜂群眷顾的人家自是神情黯然,然而也并没有完全心灰意冷,他们默默地收拾好自家的蜂桶静静等待着——说不定哪一天蜜蜂就会来了呢。
在少有的空闲时节,乡人最惬意的事情莫过于搬一把椅子端一杯茶走到蜂桶旁坐下 ,看着蜜蜂们匆忙的身影,听着蜜蜂们嗡嗡的闹声,看着听着竟有些困了,就在椅子上小憩一会儿,那小憩的梦中一定有热闹的嗡嗡声。
取蜜是一件紧张而刺激的工作。乡人常常在漆黑的夜晚,先把蜂桶倒过来,然后用另一个蜂桶扣在倒着的蜂桶上,再用木棍急促地敲打下面的蜂桶,蜂群受惊,便匆忙向上爬去,估摸着蜂群都到上面的蜂桶里去了,这才把那蜂桶挪开,用小刀把蜂桶的蜂蜜割取下来,一层一层地轻放在准备好的盆中。这时那紧皱的眉头才舒展开来,闪着亮光的喜悦就挂满了整张脸。取下的蜂蜜无论多少,乡人总会给邻里送一些尝尝,让大家一起分享自家的甜蜜。
乡人看看蜂桶中稳定下来的蜂群,看看空中依旧飞舞着的蜜蜂,心中比吃了蜂蜜还要甜,也便觉得日子因为蜂蜜带来的热闹而变得格外甜美。
(原文有改动)
(1)阅读第—段,依据文章内容填空。
段落 时节 乡间蜂事
分蜂时节
分蜂时节 向蜂群泼水、扔泥沙,挽留蜜蜂
空闲时节 在蜂桶边小憩,看蜂、听蜂
取蜜时节
(2)文中的乡人主要有那些特点?请简要概括。
答:
(3)下列文段的语言富有表现力,请任选一个角度加以赏析。
还常会见一些乡人左手举着蜂桶盖,右手捏着小枝叶轻轻向上扫着结球的蜂群,嘴里还念念有词:蜂王上盖,蜂王上盖……等到全部蜜蜂爬上蜂桶盖,才会长长地出一口气,小心翼翼地端着蜂桶盖回家去。
答:
(4)联系全文,分析第段中画下划线语句的含义。
答 :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燕子筑窝
春天里,我家来了一对燕子,妈妈说,它们是夫妻,要在我家过日子,养孩子。
堂屋里的屋梁上,已有两个燕窝,住着两对燕子,它们是去年就住下的老夫妻了。一到春天,它们又从南方返回来了。我当时不太懂南方是什么意思,为什么非要跑那么远去南方。爹爹说,南方暖和,北方冷。燕子冬天去南方过冬,到春天又返回我们这里。
爹爹说,来我们家的燕子,无论新的老的,都是我们的亲戚,我们要爱惜。
新来的这对燕子,发现堂屋已有燕子居佳,就在门外的屋檐下筑窝。
它们一趟趟从田野里衔来湿泥,泥里还带着一些枯叶和细碎草秸。爹爹说,泥里带点草秸,才容易黏合,修的房子才凝固得结实。娃娃你看,燕子没上过学没念过书都这么聪明,你们学生娃可要好好学习哦。
它们的工程进行得很不容易,因为没有施工图,常常要返工。有时,好像是地基铺得太宽,不符合紧凑、安全和保暖原理,它们就收紧了地基的尺寸重新施工,原来的地基就作废了;有时,好像房屋的弧度过于弯曲,不够流畅,不方便出入,不利于通风,也不符合建筑美学和以后新生儿的护理,他们就倒悬着或斜倚着身子,伏在建筑工地上,一口口地啄啊掰啊抹啊,就像我们伏在课桌上笔一画修改作业。
连续好多天,燕子夫妻白天抓紧施工,晚上却不见了,它们晚上住哪里呢?
其实,堂屋的屋梁上,或我家的任何一间屋子,我们都是乐意接待它们过夜的。但是,燕子好像有自己的心事和处事的伦理,它们不愿打扰另外两对年长的燕子,也不愿意改变主人家的生活秩序。它们好像遵守着世代相传的道德禁忌:不能因为它们的到来,给春天添麻烦,给主人添麻烦。相反,它们要努力做到,因为它们的到来,春天欢喜,主人也欢喜。
那么,它们晚上住哪里呢 春天的夜里,天气还是很冷的。
那天黄昏,天下着小雨,它们衔完最后一趟泥,向我们亲热地打了几声招呼,又飞走了。
我追着它们的身影,飞快地跑出去,跑向原野,我终于看见它们了。它们并肩依偎着歇在电线上,它们在冰凉的却汹涌着电流的电线上,在夜晚的寒风中,有时就在雨水里,它们紧挨着羽毛相互取暖,露天过夜。
吹拂着庄稼的夜风,旷野繁密的露珠和满天的星星,都见证了它们那清贫的生活、高贵的品德和坚贞的爱情。
我急忙回到家里,在门前菜地里挖了些湿泥,准备搭起梯子,帮助燕子筑巢,让它们尽早住进新窝。
爹爹说:“你娃真傻呀,燕子做的活你娃能做吗 鲁班能修宫殿,也修不了一个燕窝的。喜鹊窝只有喜鹊会修,蜂窝只有蜂儿会修,燕窝只有燕子会修。人家燕子筑窝,心里是揣着一张祖传的图纸的。你心里有那张图纸吗 ”
爹的话我信。爹会一些简单的木工,他知道心里有一张图纸是多么重要。
我觉得对不起燕子,在它们艰辛的时光,在这个泥泞的春天里,竟不能为它们帮一点忙,为春天帮一点忙。
亲眼看着一趟趟衔泥忙碌的燕子,看着燕窝一点点成型,我心里满含着 和 ,也满含着对这小小生灵的情感、智慧、技艺的猜想和崇拜。
它们的心里揣着怎样天长地久的心事
它们那儒雅的燕尾服后面,揣着怎样的图纸
(文/李汉荣 选自散文集《万物有情》)
(1)根据上下文为第段横线处补写两个合适的词语,写在下面的答题线上。
答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的父亲是个怎样的人 请具体概括。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赏析文章第段画线的句子。
它们就倒悬着或斜倚着身子,伏在建筑工地上,一口口地啄啊掰啊抹啊,就像我们伏在课桌上一笔一画修改作业。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从爸爸的话“鲁班能修宫殿,也修不了一个燕窝的。喜鹊窝只有喜鹊会修,蜂窝只有蜂儿会修,燕窝只有燕子会修。人家燕子筑窝,心里是揣着一张祖传的图纸的,你心里有那张图纸吗?”中得到什么启示?(回答至少两点)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燕子长久的心事是什么?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共15.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狼
蒲松龄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止增笑耳。
(1)下列对加下划线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乃悟前狼假寐(睡觉)
B.屠暴起(暴躁)
C.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攻击)
D.止增笑耳(只是)
(2)下列对例句的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例句:其一犬坐于前
A.其一犬/坐于前
B.其一/犬坐于前
C.其/一犬坐于前
D.其一犬坐/于前
(3)翻译下面句子。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与狼的较量中,屠户的心理和行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共50.0分)
写作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亲爱的同学,你一定有走出校园的经历:或参观,或访问,或考察,或旅游,或做志愿者……其间的一幕场景、一个细节、一件物品、一段对话或一首民谣都可能触动过你的内心,引发过你的思考。请以“走出校园”为话题,自拟题目,自定立意,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答案和解析
1.【答案】C
【解析】A.惘wǎng。B.蜷 quán 。 D.怂sǒng。
2.【答案】C
【解析】A.销消。B.贮伫。D.彩采。
3.【答案】C
【解析】喜出望外:遇到出乎意料的喜事而特别高兴。词义和“他平时学习刻苦认真”矛盾。
4.【答案】C
【解析】句式杂糅,应删去“参与其中”。
5.【答案】B
【解析】A.《猫》这篇课文记叙了“我”家先后养的三只猫的特点和遭遇。C.蒲松龄是清代文学家。D.《聊斋志异》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
6.【答案】D
【解析】阅读所给的六句话,写作对象是“母狼”,可确定句为首句,写母狼趴在被太阳晒得暖烘烘的扫帚下面。由“这儿”可确定句为第二句,写母狼晒太阳的情景。它先是“晒得浑身软绵绵的”,然后“打着盹儿”,故句为第三句。句整体描述母狼。句“突然从灌木丛里传来密密窣窣的声音”转折。句“立刻蹦了起来”是母狼听到声音后的反应。所以正确顺序为:。
7.【答案】C
【解析】A.在一个句子里不能同时使用两个冒号,第一个冒号应改为逗号。B.选择问句只在最后用问号,第一个问号应改为逗号。D.顿号应改为逗号。
8.【答案】(1)(示例)保护野生动物,维护生态平衡。
(2)(示例)你想未来只能在录音中“听取蛙声一片”吗 你想让害虫泛滥吗 你想让小蝌蚪失去父母吗 青蛙是农田卫士,是人类的好朋友,请不要捕食青蛙!
【解析】(1)标语要突出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性,要有号召力。
(2)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能力。注意劝说时要紧扣“不要捕食青蛙”的主题,把自己的观点阐述清楚。另外,注意题干中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的要求。
9.【答案】(1)朝木桶喷淡盐水或涂抹蜂蜜,期盼蜂群到来 倒置蜂桶,割去蜂蜜,与邻里分享甜蜜
(2)热爱生活,富有智慧,过着诗意的生活,淳朴,团结,和睦。
(3)(示例)文段运用了细节描写,生动传神地表现了在分蜂之时,乡人对这些得之不易的宝贝的小心虔诚和难以掩饰的喜悦兴奋。
(4)蜂群使乡人的生活充满光明,给乡人带来喜悦和希望,表现出乡人的淳朴、乐观以及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解析】(1)仔细阅读所示段落,了解内容,梳理信息,找到有关的语句,概括作答。
(2)本题考查概括人物特点的能力。乡人的特点,需要根据乡人的行为提炼概括。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总结即可。
(3)解答本题,应先表明赏析角度,再分析其表达效果。本题可以从描写的角度赏析,根据“乡人左手举着蜂桶盖,右手捏着小枝叶轻轻向上扫着结球的蜂群,嘴里还念念有词……”“小心翼翼地端着蜂桶盖回家去”等关键语句,可知运用了细节描写,表现了分蜂时乡人的小心虔诚和喜悦兴奋的心情。
(4)通读全文,了解乡人的生活与蜜蜂的关系,抓住句中“生活”“光亮”等关键词语,从乡人对生活的期盼等方面来分析。
10.【答案】(1)(示例)惭愧同情
(2)通过父亲说燕子是“我们”的亲戚,要爱惜,可以看出父亲是一个善良的人;通过父亲以燕子筑窝的过程教育“我”要好好学习,可以看出父亲内心有着自己的精神准则,是一个懂得教育的人;通过父亲说的关于燕子筑窝的话,以及阻止“我”帮助燕子,可以看出父亲是一个遵循自然规律的人。
(3)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燕子筑巢的场景比作学生伏在课桌上修改作业的样子;运用动作描写,“伏”“啄”“掰”“抹”等动词,生动形象地表现出燕子筑巢时认真、专注、细心的样子,表达了作者对燕子的喜爱与敬佩之情。
(4)(示例)应当遵循自然的规律,不应随意违背;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人生蓝图,自己的人生蓝图需要由自己来规划。
(5)燕子拥有自己的处事准则。在文中,新来的燕子不愿打扰另外两对年长的燕子,也不愿意改变主人家的生活秩序。它们好像遵守着世代相传的道德禁忌:不能因为它们的到来,给春天添麻烦,给主人添麻烦。相反,它们要努力做到,因为它们的到来,春天欢喜,主人也欢喜。
【解析】(1)本题考查对作者情感的理解能力。结合第段中的“我觉得对不起燕子,在它们艰辛的时光,在这个泥泞的春天里,竟不能为它们帮一点忙”可知,作者觉得自己无法帮助燕子,因此很愧疚;结合第段中的“它们紧挨着羽毛相互取暖,露天过夜”和第段中的“亲眼看着一趟趟衔泥忙碌的燕子,看着燕窝一点点成型”可知,作者看见燕子在电线上紧挨着过夜,白天又要忙碌筑窝,因此对它们非常同情。据此作答即可。
(2)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根据第段中的“爹爹说,来我们家的燕子,无论新的老的,都是我们的亲戚,我们要爱惜”可以看出,父亲是一个善良的人;由第段中的“爹爹说,泥里带点草秸,才容易黏合,修的房子才凝固得结实。娃娃你看,燕子没上过学没念过书都这么聪明,你们学生娃可要好好学习哦”可以看出,父亲内心有着自己的精神准则,是一个懂得教育的人;根据第段中的“爹爹说:‘你娃真傻呀,燕子做的活你娃能做吗 ……你心里有那张图纸吗 ’”和第段中的“爹会一些简单的木工,他知道心里有一张图纸是多么重要”可以看出,父亲遵循自然规律。据此作答。
(3)本题考查对句子的赏析能力。抓住句中的“像”可知,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燕子“伏在建筑工地上,一口口地啄啊掰啊抹啊”比作学生“伏在课桌上一笔一画修改作业”。同时句中还用了很多动词,如“伏”“啄”“掰”“抹”等,这属于动作描写。作者用这两种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出燕子筑巢时认真、专注、细心的样子,表达了作者对燕子的喜爱与敬佩之情。
(4)本题考查对重点句子的理解和感悟。“鲁班能修宫殿,也修不了一个燕窝的。喜鹊窝只有喜鹊会修,蜂窝只有蜂儿会修,燕窝只有燕子会修”说明动物们有各自的生存本领,有很多是我们人类无法学会的,这就告诉我们做事情要遵循客观规律,不能随意违背,否则就可能劳而无功,甚至好心办坏事。“人家燕子筑窝,心里是揣着一张祖传的图纸的”写燕子心中有图纸,所以能一步一步地做好窝,这就告诉我们要有自己的人生规划。
(5)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提取和概括能力。在文章第段有提到燕子的心事。抓住其中的“燕子好像有自己的心事和处事的伦理……它们好像遵守着世代相传的道德禁忌:不能因为它们的到来……主人也欢喜”进行概括即可。
11.【答案】(1)B
(2)B
(3)骨头已经扔完了,但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户)。
(4)开始屠户很害怕,存有侥幸心理,给狼扔骨头,但未能阻止狼的追赶;后来屠户镇定下来,准备抵抗,奔过去倚靠在柴草堆下面,拿起屠刀;最后屠户坚定决心,勇敢斗争,跳起来,连砍几刀杀死了一只狼,又从后面砍断了另一只狼的腿并杀死了它。
【解析】(1)“暴”的意思是“突然”。
(2)可根据语意来划分朗读节奏。句意为: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屠户)前面。据此划分为“其一/大坐于前”。
(3)翻译时注意“并驱”的意思是“一起追赶”,“如故”的意思是“跟原来一样”。
(4)根据文中表现屠户心理、动作的词语分析这一过程,如“惧”“投”“窘”“奔倚”“持”“劈”等词语。
12.【答案】难忘的一幕
知了在窗外不停地叫着,太阳火辣辣地炙烤着大地,在这样的一天里发生了一件令我永远难忘的事情。
那天我和妈妈去公园游玩,途中经过一座天桥,天桥上人来人往,天桥下车辆穿梭,在这一片喧闹声中,我听到了一个很不协调的声音,沙哑、凄凉, 那是……
循声望去,只见天桥一边的地上坐着一个老人,他紧闭双眼,正忘情地拉着二胡名曲《二泉映月》。怎么会有人在天桥上拉二胡 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我拉着妈妈走到了老人跟前。老人面前的地上有一个开着盖的铁盒,里面零乱地躺着几枚硬币——原来他是一个乞丐。天桥上人来人往,竟没有人愿意驻足聆听乐曲,也没有人愿意伸出援助之手。二胡不断地哽咽着,似在诉说着什么……
这时,一个六七岁的小女孩拉着她妈妈的手走了过来,静静地听完了一曲。“妈妈,给这位老爷爷一点儿钱吧!”她晃着她妈妈的手哀求道。只见她妈妈狠狠地瞪了她一眼,说:“这是骗人的,你看这盒子里有多少钱 别人都没给钱。”
“我们为什么要跟别人一样 这老爷爷看上去很可怜。”
“小孩子别瞎说,你知道现在有几个乞丐是真的 ”
小女孩的辩解换来的只是妈妈的又一次瞪眼。一刹那,我看见那个乞丐的脸上有了些许变化,那是一种委屈与无奈。那妇女拉起小女孩的手正准备离开,小女孩却使劲挣脱妈妈的手,在自己的衣服口袋里摸了半天,终于摸出一枚纪念章,跑过去放进铁盒中,并对老人说:“爷爷,我只有这个了。”这时,乞丐抬起头,睁着眼睛“看”着小女孩,空洞的眼睛流出几滴晶莹的泪水。我这时才明白,原来他是一个盲人。
离开天桥后,我已经无心游玩,思绪一直定格在天桥上的那一幕,还有小女孩离开时的背影……
那天,小女孩给我上了一堂受益匪浅的课。小女孩的行为告诉我:人间自有真情在。
[点评] 本文选取了校园外面的一件小事:人们冷漠对待一个卖艺乞讨的老人,只有一个小女孩伸出了自己的援助之手。老人的经历让人感到心酸,人们的所作所为让人感到悲愤。而这正是触动内心、引发思考的关键点。文章对卖艺老人和母女二人的描写,准确生动。
【解析】 “走出校园”这一话题可以写的内容非常广泛。“走出校园”就意味着走进自然,融入社会,而家庭也是社会的缩影。所以题目可以是涉及自然的,如“记一次郊游”“美丽的春天”;可以是关注社会生活的,如“这样的农民工”“震撼心灵的一幕”;也可以是涉及家庭的,如“我爱我家”“爸爸的微笑”;等等。
写作时不要贪多求全,面面俱到。从小处着眼,抓住一件事、一个场景或者一个方面去写就好,要学会取舍。当然,将多件事情、多个场景组合起来,表达同一主题的不同侧面,也是一种新颖的写法。
第2页,共13页
第1页,共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