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第一节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 教案(2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第一节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 教案(2课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2-08-06 21:55:30

文档简介

第一节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概述人体通过眼等感觉器官获取外界环境信息的情况。
2.描述眼球的结构及各主要部分的功能。
3.说出近视的成因及预防的方法。
4.能自觉保护视力,注意用眼卫生。
5.有自觉关爱盲人的意识,懂得为他们做力所能及的事。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
1.眼球的结构和视觉的形成。
2.近视的成因及预防的方法。
难点:
1.眼球的结构和视觉的形成。
2.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树立爱护眼睛的意识。
三、教学准备
教师收集眼球的结构、视觉的形成及近视眼的相关视频、图片等,PPT。
学生课前预习。
四、相关资源
《【情境素材】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视频资源、《【教学图片】眼睛实体图、眼球结构示意图、猫在明亮和黑暗环境中瞳孔的变化、弱光下的瞳孔实体图、强光下的瞳孔实体图、外界物体在视网膜上成像示意图》系列图片资源》交互动画资源。
五、教学过程
【课堂引入】
播放视频《【情境素材】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同所有生物一样,人生活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只有灵敏地感知环境的变化并对自身的生命活动进行调节,才能维持自身的生存。而人体的调节机制非常复杂,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都在发挥着调节作用,它们之间是如何实现各自的功能的?从本节课开始我们就将进入第六章: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的学习。
猜物游戏:
出示一个用布遮盖的小纸箱,里面放一个苹果形状的厨房用计时器。邀请三位同学分别通过手摸、耳听和眼看来判断箱子里的东西。
问题:
1.三位同学分别通过哪种感觉认识这个物体?(触觉、听觉、视觉)
2.谁用时最短?(用眼看的用时最短)
讲解:人体的各种感觉是靠分布在身体不同部位的感受器(感受外界刺激的结构)获取的。有些感受器比较简单,有些感受器带有附属结构,统称它们为感觉器官,如眼睛是视觉器官,耳是听觉器官。
通过刚才的游戏可知,能够最快、最准确感知事物的感觉是视觉。眼睛是人的视觉器官。据统计,人体从外界获取的信息有80%以上来自眼睛。因此,眼睛对于人体来说非常重要。我们每位同学都有一双美丽的眼睛,但是,你知道这双美丽的眼睛内部是什么样的吗?你又是怎样通过眼睛观察到外界事物的呢?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开始今天的学习。
【新知讲解】
(一)眼和视觉
1.眼球的结构
观察同桌的眼睛,找出眼睛的结构。
展示【教学图片】眼睛实体图
眼睑、睫毛、泪腺、眼肌等结构都是眼睛的一些附属结构,眼睛的最主要部分是眼球。那么眼球由哪几部分结构构成,每一部分又具有什么样的功能呢?
展示【教学图片】眼球结构示意图。
眼球结构示意图
(上图为素材库中【教学图片】眼球结构示意图)
讲解:人的眼球近似球体,由眼球壁和眼球的内容物构成。眼球壁分外膜、中膜和内膜,内容物包括房水、晶状体和玻璃体。
眼球壁的外膜包括前部无色透明的角膜和后部白色不透明的巩膜。巩膜坚韧,对眼球具有支持、保护作用。
中膜前段游离部分是虹膜,中央围城瞳孔,膜内平滑肌活动控制瞳孔的开大、缩小,调节进入眼内光线的多少;眼球壁中膜的后半部分是脉络膜,含丰富的血管和黑色素,对眼球具有营养作用,并使眼球内成为“暗室”;虹膜和脉络膜的连接部分加厚,内含较多平滑肌,是睫状体。
眼球壁内膜为视网膜,其中含有能感受光线刺激后产生冲动的感光细胞,所以视网膜就是光感受器。视网膜与位于眼球后内侧的视神经直接相连,视网膜产生的冲动通过视神经传入脑,到达大脑皮层视觉中枢。
眼球内容物都是清澈透明的,但三部分的性质也有明显不同:房水是稀薄的液体,充盈在角膜与晶状体之间、虹膜前后方的间隙里;玻璃体是较脆弱的胶冻状物,填满晶状体后方眼球内的空间;晶状体则是一个小巧而富有弹性的凸透镜状结构,它被悬挂于睫状体上,睫状体内平滑肌的舒缩引起晶状体的曲度变化。
角膜:无色、透明,可以透过光线。
巩膜:俗称白眼球,白色,坚韧,保护眼球的内部结构。
虹膜:俗称黑眼球,有色素,中央的小孔叫瞳孔。
瞳孔:光线的通道。
脉络膜:含有丰富的血管和色素,给视网膜提供营养,并使眼内形成一个“暗室”。
睫状体:内含平滑肌,可调节晶状体曲度。
视网膜:含有许多对光线敏感的细胞,能感受光的刺激。
房水:透明液体,维持眼压。
晶状体:透明、有弹性,像双凸透镜,能折射光线。
玻璃体:透明胶状物质,支撑眼球壁,并折射光线。
讨论1.中国人是黄皮肤黑眼睛,欧洲人是白皮肤蓝眼睛,决定眼球颜色的结构是什么?
讲解:眼球颜色决定于眼球的虹膜。
讨论2.请同学们观察这两幅图片的区别,想一想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变化。
展示【教学图片】猫在明亮和黑暗环境中瞳孔的变化
猫在明亮和黑暗环境中瞳孔的变化
(上图为素材库中【教学图片】猫在明亮和黑暗环境中瞳孔的变化)
讲解:猫能通过调节瞳孔的大小使自己在明处和暗处都能看清物体。
我们的眼睛有没有类似的变化?
展示【活动设计】不同光亮下瞳孔的变化,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瞳孔大小,不同强度光线下的瞳孔大小变化的实验,从而体会不同光亮下瞳孔的调节作用。
展示【教学图片】弱光下的瞳孔实体图、强光下的瞳孔实体图
讲解:虹膜内的平滑肌控制瞳孔的开大、缩小,调节进入眼内光线的多少。
2.视觉的形成
我们的视觉最终是在哪里形成的?在视网膜上吗?在电视上我们看到过这样的情节:两个人争执过程中,一个人摔倒,撞伤了后脑勺,结果就失明了。这个人眼球一点都没有受伤,却丧失了视觉,这说明什么?
对照眼球的结构模型,思考光线进入眼球的路径。
展示【教学图片】外界物体在视网膜上成像示意图
外界物体在视网膜上成像示意图
(上图为素材库中【教学图片】外界物体在视网膜上成像示意图)
讲解: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进入眼睛,依次经过角膜、瞳孔、晶状体和玻璃体,经过晶状体等的折射,落在视网膜上形成一个物像。当视网膜上对光线敏感的细胞获得图像信息时,会通过视觉神经将信息传给大脑的特定区域,大脑立即处理有关信息,形成视觉。
总结视觉的形成过程: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角膜→房水→瞳孔→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成像→视神经→视觉中枢,形成视觉。
眼睛的成像原理与照相机相似。
出示照相机结构示意图:
讨论1.照相机在拍照时,镜头、光圈和胶卷分别起什么作用?
讲解:镜头调节物距;光圈控制光线;胶卷感光。
出示人眼结构和照相机结构示意图:
讨论2.眼球的晶状体、瞳孔和视网膜分别相当于照相机的什么结构?
讲解:晶状体相当于照相机的镜头;瞳孔相当于光圈;视网膜相当于胶卷。
当我们看近处物体时,睫状体收缩,晶状体变厚,对光的折射能力变大,近处物体反射来的光汇集在视网膜上,从而看清近处物体;当我们看远处的物体时,睫状体放松,晶状体变薄,对光的折射能力变小,远处物体反射来的光汇集在视网膜上,从而看清远处物体。
讨论1.为什么无论较近还是较远的物体,正常人都能看清?
讲解:眼睛通过睫状体改变晶状体的曲度,使我们能够看清远近不同的物体。
讨论2.当一个人从低头看书到抬头望向远方时,他的晶状体曲度如何变化?
讲解:从低头看书到抬头望向远方是从看近处物体改为看远处物体,睫状体由收缩变放松,所以晶状体由厚变薄。
讨论3.看近处物体时,眼球处于疲劳状态还是放松状态?
讲解:看近处物体时,睫状体收缩,晶状体变厚,眼球是处于疲劳状态的。
3.近视的成因及预防
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近视人群,而近视会给人们造成许多不便,也影响人们对周围环境的观察,影响人们的工作和学习,那么你知道近视是怎样形成的?又该如何预防呢?
讲解:物像只有落在视网膜上才能够清晰地看到物体,这就需要眼球内晶状体等结构具有灵敏的调节功能。如果眼球的前后径过长,或者晶状体曲度过大且不易恢复原大小,远处物体反射来的光线通过晶状体等折射所形成的物像,就会落在视网膜的前方,这样看到的是一个模糊不清的物像。这种看不清远处物体的眼,就是近视眼。
远视眼多因眼球的前后径过短,光线进入眼内会在视网膜后方成像,因而不能看清近处物体。
根据透镜折射光线的道理,配戴凹透镜能矫正近视眼,配戴凸透镜能矫正远视眼。
我们连续看书、看电视、电脑,玩手机的时间越长,眼与书本、电视、电脑、手机的距离越近,发生近视的可能性就越大。为了保护视频,预防近视,应该做到“三要”“四不要”。
三要:
读写姿势要正确,眼与书的距离要在33厘米左右;
看书、看电视或使用电脑1小时候要休息一会儿,要远眺几分钟;
要定期检查视力,认真做眼保健操。
四不要:
不要在直射的强光下看书;
不要躺卧看书;
不要在光线暗的地方看书;
不要走路看书。
(三)课外拓展
1.我们每天早上起来都有眼屎,这些东西到底从哪来的呢?
原来在睡眠时,眼睛里会不断产生黏液和泪水。它们会湿润眼球表面,清除灰尘和杀菌。夜间,黏液、灰尘和杂质在眼角处堆积,这就是眼屎。
2.有时我们的眼皮会跳个不停。为什么眼皮会跳呢?
很早以前人们就有了这个疑问。那时人们并不知道真正的原因,就产生了一种迷信的说法:左眼跳财,右眼跳灾。其实眼皮跳是眼周肌肉受刺激而引起的。我们的眼睛受强光或药物的刺激,会引起眼皮跳;看书时间太长,眼睛疲劳也会引起眼皮跳;睡觉太少,眼皮也会跳。当眼皮跳时,我们可以用热毛巾敷眼睛,或是闭眼睛休息一会儿,做做眼保健操都可使这种状况消失。
典型例题
例1.眼球的结构中,可以调节进入眼内光量的结构是( )
A.瞳孔
B.角膜
C.巩膜
D.虹膜
答案:A
解析:瞳孔的大小可以调节,能够控制进入眼球内的光线。
例2.眼球内有感光细胞的结构是( )
A.角膜
B.巩膜
C.脉络膜
D.视网膜
答案:D
解析:角膜是无色透明的,能够使光线通过,但没有感光细胞;巩膜是白色、坚韧,有保护作用,是眼睛中的白眼球,没有感光细胞;脉络膜含有丰富的血管和色素,给视网膜提供营养,并使眼内形成一个“暗室”,没有感光细胞;视网膜分布着感光细胞,能形成物像。
例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眼是视觉器官,当物像投射在视网膜上时,就产生了视觉
B.读写时最好将眼睛与书本的距离控制在33~35 cm
C.连续操作电脑40~50 min后,可看一会儿电视,以便休息一下眼睛
D.通过瞳孔大小的调节,可控制进入眼内光亮度的强弱,所以看电视时亮度的强弱不会对视力产生影响
答案:B
解析:光线经过角膜→房水→瞳孔→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在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的物像,并由感光细胞产生神经冲动沿视神经传递到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形成视觉。其中,虹膜调节瞳孔的大小,从而控制进入眼睛光线的多少,睫状体调节晶状体曲度,保证远处、近处的物体的像都能落在视网膜上;操作电脑和看电视不利于眼睛睫状体的放松;电视机亮度强,眼睛易疲劳。
六、课堂小结
讲解:本节课我们学习了眼球的结构、视觉的形成和近视眼的成因及预防。现在我们来回顾一下。
2.视觉的形成: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角膜→房水→瞳孔→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成像→视神经→视觉中枢,形成视觉。
3.近视眼的成因及预防:
成因:眼球的前后径过长,或者晶状体曲度过大且不易恢复原大小。
预防:做到“三要”“四不要”。
七、板书设计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
(一)眼和视觉
1.眼球的结构
角膜:无色、透明,可以透过光线
巩膜:俗称白眼球,白色,坚韧,保护眼球的内部结构
虹膜:俗称黑眼球,有色素,中央的小孔叫瞳孔
瞳孔:光线的通道
脉络膜:含有丰富的血管和色素,给视网膜提供营养,并使眼内形成一个“暗室”
睫状体:内含平滑肌,可调节晶状体曲度
视网膜:含有许多对光线敏感的细胞,能感受光的刺激
房水:透明液体,维持眼压
晶状体:透明、有弹性,像双凸透镜,能折射光线
玻璃体:透明胶状物质,支撑眼球壁,并折射光线
2.视觉的形成:
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角膜→房水→瞳孔→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成像→视神经→视觉中枢,形成视觉
3.近视眼的成因及预防
1第一节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 (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描述耳的结构和各部分功能。
2.描述听觉的形成过程。
3.通过耳的卫生保健知识,对学生进行良好习惯的教育。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
1.耳的结构和功能。
2.听觉的形成过程
难点:
1.耳的结构和功能。
2.听觉的形成过程
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耳模型、耳结构与听觉形成的相关视频、图片等,PPT。
学生课前预习。
四、相关资源
《《【教学图片】耳的基本结构示意图》系列图片资源、《【知识解析】人耳的构造》视频资源。
五、教学过程
【课堂引入】
展示唱片图片:
1.这是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用什么看到的,怎么看到的?
2.怎样才能知道这张碟片中是乐曲还是歌曲?
21位聋哑演员演绎的舞蹈《千手观音》,优雅的舞姿与音乐的完美融合,让人们很难相信她们是生活在无声世界里的特殊群体,而她们发自心灵深处关于爱的表达,将伴随着舞蹈《千手观音》,长久地留在人们的记忆里。
小巷里,驶来的汽车鸣气喇叭,行人迅速躲避 电话铃声响了,小丽赶快跑去接电话
课上同学们正在分组讨论,踊跃发言 同学们随着音乐节拍做广播操,动作整齐划一
讨论:假如人失去听觉,图中四个场面各会出现什么情况?
讲解:人从外界接受的各种信息中,听觉信息的数量仅次于视觉信息。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耳和听觉。
【新知讲解】
(二)耳和听觉
1.耳的结构
思考:你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讲解:耳是听觉器官,耳的结构也就主要表现出与接受声音刺激相适应的特征。
讲解:耳的结构包括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分。
活动:
1.请同学们用手掌托在耳郭后边,有什么感觉?
2.我们用手指堵住外耳道又有什么感觉?
讲述:外耳包括耳郭和外耳道。如果你用手掌托在耳郭后边,就会感到前方传来的声音变得更大了,这说明耳郭有收集声波的作用;若你用手指掩住外耳道,则立即会觉得外边传来的声音变小或听不到了,这说明外耳道有传送声波的作用。另外,在外耳道的皮肤上生有耳毛和一些腺体,腺体的分泌物和耳毛对外界灰尘等异物的进入有一定的阻挡作用。
活动:
请你们参照教材中的插图快速组装耳模型,比一比哪一组装得最快、最准确!
讨论:鼓膜和听小骨分别有什么特点?
讲述:中耳由鼓膜、鼓室和听小骨组成。鼓膜在外耳道底部,是一个椭圆形的薄膜,声波使鼓膜产生振动。在鼓膜里面是一个腔,名为鼓室。鼓室内有三块听小骨——锤骨、砧骨、镫骨。锤骨的一个小突起连接在鼓膜中心,镫骨有一面连接到内耳,砧骨则连在锤骨和镫骨之间,三块听小骨组成一条“听骨链”,当声波振动鼓膜后,就会进一步振动“听骨链”,并经此将振动传导到内耳。另外,鼓室还在下方有一条小管与咽部相通,此管叫咽鼓管。咽鼓管通常是闭合的,当吞咽或打呵欠时就打开,使空气能从咽部进入鼓室,这样就会使鼓膜两侧的气压维持平衡,这也是鼓膜能正常振动的条件之一。
讨论:内耳由几部分组成?你能说一说吗?
讲解:内耳结构比较复杂,由一些骨质壁围成的腔管组成,可分为半规管、前庭和耳蜗三部分。这三部分管腔里都充满液体,相应的感受器就分布在一些位于管腔的膜质结构上。耳蜗含有听觉感受器,当声波引起的振动传到内耳时,耳蜗听觉感受器受振动刺激而产生神经冲动;前庭和半规管里则含有头部位置变动的感受器,当头部位置变动使这里的感受器受刺激时也产生冲动。耳蜗、前庭和半规管里的不同感受器产生的冲动会沿同一脑神经——位听神经里的神经纤维传入脑干,然后分别上传至大脑皮层的不同中枢部位。由耳蜗听觉感受器传导的冲动,最后在大脑皮层听觉中枢产生听觉;由前庭和半规管中位置变动的感受器传入的冲动,最终在大脑皮层相应部位产生头部位置变动的感觉。所以,内耳兼有听觉和感受位置变动的双重功能。
出示【教学图片】耳的基本结构示意图,总结各结构的功能。
耳的基本结构示意图
(上图为素材库中【教学图片】耳的基本结构示意图)
2.听觉的形成
外界的声波是怎样到达内耳的?
出示【知识解析】人耳的构造。
讲解:外界的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鼓膜的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了耳蜗内对声波敏感的感觉细胞,这些细胞就将声音信息通过听觉神经传给大脑的一定区域,人就产生了听觉。
外界声波→耳郭→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内有听觉感受器)→位听神经→听觉中枢,形成听觉。
讨论1.为什么在遇到大的声音时要堵住外耳道或张开嘴巴?
讲解:如果遇到大的声音,振动太大,鼓膜振动受冲击太大,有可能会破裂,所以迅速张开口,使咽鼓管张开,或闭嘴、堵耳,以保持鼓膜两侧大气压力平衡。
讨论2.为什么人们会晕车、晕船?这与内耳结构有关吗?
讲解:如果所乘坐的车、船发生转弯、加速、刹车过于频繁,人们会晕车、晕船,这是因为前庭和半规管里则含有头部位置变动的感受器,当头部位置变动使这里的感受器受刺激时也产生冲动。
讨论3.某人失聪(没有听觉能力)后,经检查,医生判定耳的结构没有损伤,请写出听觉形成的过程,并探究其发病部位可能是什么结构?
外界声波→耳郭→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内有听觉感受器)→位听神经→听觉中枢,形成听觉。耳的结构没有损伤,发病部位有可能是听觉神经或听觉中枢。
3.耳的卫生保健
外界环境中的声音并非都是和谐悦耳的。那些影响人们学习、工作和休息的声音,叫做噪音。噪音会影响人的情绪。长期生活在噪声环境中的人,听觉会受到影响。如果突然暴露在极强的噪声下,鼓膜会破裂,甚至会因此失去听觉。
保护耳和听觉,除减少和消除噪声外,还应当注意什么?
请同学们交流一下自己的耳朵卫生情况,哪些做得对,哪些做得不对。应该怎样保护耳朵呢?
讲解:不要用尖锐的东西挖耳朵,以免戳伤外耳道或鼓膜;遇到巨大声响时,迅速张开口,使咽鼓管张开,或闭嘴、堵耳,以保持鼓膜两侧大气压力平衡;鼻咽部有炎症时,要及时治疗,避免引起中耳炎;不让污水进入外耳道,避免外耳道感染。
4.拓展创新
我们能为身边的聋哑朋友做些什么?
(三)其他感觉器官
人体除了眼和耳外,还有鼻、舌等感觉器官。
1.嗅觉和味觉
鼻腔上端的黏膜中有许多对气味十分敏感的细胞。
嗅觉的形成过程:挥发性物质→嗅细胞(嗅觉感受器)→神经冲动→嗅神经→大脑皮层嗅觉中枢(产生嗅觉)。
舌的上表面和两侧有许多对味道十分敏感的突起,能够辨别酸、甜、苦、咸。
味觉的形成过程:溶解在唾液中的物质→味蕾(味觉感受器)→神经冲动→多种神经→大脑皮层味觉中枢(形成味觉)。
感受器分布 功能
嗅黏膜 感知气味刺激
舌尖和侧缘 辨别酸、甜、苦、咸
2.触觉
当我们身体的一定部位,与外界物体接触时,会不同程度地感觉到物体的存在,甚至可能对物体的形状、硬度、光滑程度等情况作出一定的判断,这就是触觉。
人体的唇、鼻尖、舌尖等处触觉非常敏感,肢体的腹侧面比背侧面触觉要敏感。敏感部位的触觉感受器分布密度高,为大脑皮层提供信息的机会也多。
3.温度觉
当我们接触的外界物体的温度发生变化,使皮肤和黏膜的温度也发生变化时,我们就会觉得“冷了”或“热了”,这就是温度觉。
皮肤具有感受外界冷、热、痛、触、压等刺激的功能。这些感觉功能使你全面、准确、迅速地感知环境的变化,及时作出判断和反应。
典型例题
例1.下列与维持身体的平衡有关的结构是( )
A.鼓膜和听小骨
B.前庭和耳蜗
C.前庭和半规管
D.半规管和耳蜗
答案:C
解析:人体之所以能感知头部在空中的位置及其运动状态,是因为内耳中的前庭和半规管内有感受头部位置变动的感受器,前庭和半规管还是维持身体平衡的最主要的器官。
例2.在飞机起飞或降落时,乘务员通常发给每位乘客一块口香糖,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
A.保持鼓膜内外气压平衡
B.使咽鼓管张开,保护听小骨
C.保护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
D.防止听小骨和听觉中枢受损
答案:A
解析:海拔越高、气压越低。在飞机起飞或降落时,在短时间内,飞机的高度发生巨大的变化,外界气压也发生巨大变化,而鼓膜内的气压不变,因此容易击穿鼓膜。在飞机起飞或降落时,乘务员通常发给每位乘客一块口香糖、嚼口香糖可以使咽鼓管张开,因咽鼓管连通咽部和鼓室,这样口腔内的气压即鼓室内的气压与鼓膜外即外耳道的气压保持平衡,保持鼓膜内外大气压的平衡,以免击穿鼓膜。
例3.盲人“阅读”盲文时,首先通过下列哪种感受器接受文字信号?( )
A.痛觉 B.触觉
C.嗅觉 D.味觉
答案:B
解析:人体从外界获取信息主要靠人的感觉,例如:眼是视觉器官,耳是听觉器官,鼻是嗅觉器官,舌是味觉器官,感受酸、甜、苦、咸、辣等味道;皮肤是触觉器官,感受冷、热、痛、触、压等感觉;如:我们闭上眼睛能摸出某种物体的软硬程度,靠的就是皮肤的触觉;盲人“阅读”盲文时,靠的也是皮肤的触觉。
六、课堂小结
本节我们主要学习了耳的结构、听觉的形成、耳的卫生保健及其他感觉器官。现在我们来回顾一下。
2.外界声波→耳郭→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内有听觉感受器)→位听神经→听觉中枢,形成听觉。
3.耳的卫生保健
(1)不要用尖锐的东西挖耳朵,以免戳伤外耳道或鼓膜;
(2)遇到巨大声响时,迅速张开口,使咽鼓管张开,或闭嘴、堵耳,以保持鼓膜两侧大气压力平衡;
(3)鼻咽部有炎症时,要及时治疗,避免引起中耳炎;
(4)不让污水进入外耳道,避免外耳道感染。
4.其他感觉器官:嗅觉、味觉、触觉、温度觉……
七、板书设计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
(一)耳和听觉
1.耳的基本结构
耳郭:收集声波
外耳道:传送声波
鼓膜:产生振动
鼓室:咽鼓管通道咽部
听小骨:传导振动
耳蜗:内有听觉感受器
前庭、半规管:感受头部位置变动
2.听觉的形成
外界声波→耳郭→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内有听觉感受器)→位听神经→听觉中枢,形成听觉
3.耳的卫生保健
(二)其他感觉器官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