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第1课时)
1.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特点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 太阳能是能量的最终来源
B. 能量流动是逐级减少的
C. 能量流动一般是单方向的
D. 兔吃草,草的能量全部用于兔的生长发育
2.食物链、食物网反映了物质和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流动情况。下列关于能量流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食物链中各环节生物从生态系统中获得的能量是一样的
B. 能量在食物网中的流动总是从绿色植物开始,流向植食性动物,再流向肉食性动物
C. 植食性动物中的能量全部传递给肉食性动物
D. 生产者中的能量全部传递给植食性动物
3.如图是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如图所示,据图回答.
(1)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可表示为______。(用字母和箭号表示)
(2)从能量流动示意图中可以看出,能量流动的特点是______。
(3)大肆捕杀C之后,B的数量变化是______。
(4)从图中可以看出,所有生物生命活动的最终能量来源是______。
4.如图为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示意图,请你分析图中的食物关系并回答下列问题:
(1)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是从 ______ 固定太阳能开始的。
(2)图中的狼可以捕食兔,而不可能是兔捕食狼,说明能量的流动一般是______的。
答案和解析
1.D 解析: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沿着食物链、食物网单向流动并逐级递减,每一个营养级能量的传递效率约为10~20%,因此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单向不循环的;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绿色植物所固定的太阳能,因此生态系统的能量源头和流动起点都是太阳能。综上所述,D错误。
2.B 解析:在生态系统中,对生物的个体数量起决定作用的是生态系统中的能量,能量在食物网中的流动一般是从绿色植物开始,流向植食性动物,再流向肉食性动物。一般地说,只有10%~20%的能量能流入下一营养级,动物的营养级越高,所获得的能量就越少。能量的流动是沿食物链逐级递减,单向不循环的。B正确。
3.(1)A→B→C→D (2)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3)先增加后减少 (4)太阳能
解析:(1)食物链不包括非生物环境和分解者,故食物链可表示为 A→B→C→D。(2)从能量流动示意图中可以看出,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3)大肆捕杀C之后,B因捕食者减少而增加,当B达到一定数量时又因食物不足而减少,因此B的数量变化是先增加后减少。(4)在生态系统中只有绿色植物才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有机物中储存着来自阳光的能量。因此从图中可以看出,所有生物生命活动的最终能量来源是太阳能。
4.(1)绿色植物 (2)单向
解析:(1)在生态系统中,只有绿色植物才能进行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消费者体内没有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必须依靠生产者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才能生存,因此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一般是从绿色植物固定太阳能开始的。(2)生态系统中生物所需的能量来源于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所固定的太阳能,并且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向下流动的,能量的流动特点是单向的、逐级递减。
1第二节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第2课时)
1.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需要的能量最终都来自光能
B. 生产者是所有动物的最终食物来源
C. 具有一定限度的自我调节能力
D. 受到DDT污染后,生产者中的DDT含量最高
2.如图是某生态系统中碳循环和能量流动示意图,据图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甲、乙、丙、丁、戊及其环境构成生态系统
B. 该生态系统中能量损失较少的食物链是甲→丁
C. 在此生态系统中若乙的数量突然减少,假设丁的数量不变,则甲增加,丙减少
D. 有毒物质沿食物链积累,则戊的有毒物质含量最多
3.古诗词里蕴含着不少生物学现象或规律。“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蕴含的生物学规律是( )
A. 生物圈的物质循环 B. 生物间的竞争关系
C. 生物适应环境 D. 生物的变异现象
4.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动物对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起促进作用
B. 物质循环只在同种生物之间进行
C. 生产者、分解者也参与物质循环
D. 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在物质循环中起促进作用图一表示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全过程,5.图一表示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全过程,图二表示图一食物链中三种生物体内所含有机物总量的直方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碳在无机环境与各种生物之间以___________的形式进行循环。
(2)图一中②、③表示的生理过程分别是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3)图二中C对应图一中的生物是_________。
(4)图一所示生态系统,甲、乙、丙、丁四种成分中理论上可缺少的有___________。
(5)由于煤和石油的过度使用,造成温室效应,破坏了生态环境。因此我们应积极倡导低碳生活。请举出两种低碳的生活方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和解析
1.D 解析:生态系统中所利用的能量最终来自太阳能,A正确;动物直接或间接以生产者为食,B正确;生态系统具有一定限度的自我调节能力,C正确;受到DDT污染后,食物链中最高级别消费者的DDT含量最高,D错误。故选D。
2.D 解析: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甲为生产者,乙、丙、丁为消费者,戊为分解者。甲、乙、丙、丁、戊及其环境构成生态系统,A正确。能量流经生态系统各个营养级时逐级递减,食物链越短,能量损失越少,图中最短食物链为甲→丁,B正确。在此生态系统中若乙的数量突然减少,假设丁的数量不变,则生物甲的数量会增多,因为乙取食甲;丙的数量会减少,因为丙捕食乙,会造成缺乏食物而减少。C正确。在生态系统中,有害物质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其浓度随着消费者级别的升高而逐步增加,丙的营养级的最高,体内有毒物质含量最多,D错误。故选D。
3.A 解析:“落花”中的有机物在土壤中被微生物分解成无机物后,形成“春泥”,可以作为植物的营养(矿质营养、无机营养)被植物吸收利用,重新起到“护花”作用,从生态系统的意义上反映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规律,故A符合题意。故选A。
4.B 解析:动物的呼吸可以将有机物氧化分解为二氧化碳、水、无机盐,故A不符合题意。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存在吃与被吃的关系,它们的遗物、遗体可以被分解者分解利用,因此,物质循环发生在不同种生物之间及生物与环境之间,故B符合题意。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还能进行呼吸作用;分解者能将有机物分解为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因此,生产者和分解者也参与物质循环,故C不符合题意。光合作用可以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呼吸作用可以将有机物氧化分解为二氧化碳、水、无机盐,能够促进物质循环,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
5.(1)二氧化碳(或CO2) (2)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 (3)乙 (4)丙、丁
(5)外出步行或骑自行车、坐公交代替开私家车、节约水电等
解析:(1)碳循环是指二氧化碳从无机环境开始,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又回到无机环境中,完成一个循环过程。(2)图一中②是二氧化碳进入生物群落的过程,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会吸收二氧化碳,释放出氧气,所以②是植物的光合作用,乙是绿色植物。图一中③是二氧化碳进入无机环境的过程,绿色植物释放出二氧化碳的过程是在进行呼吸作用,所以③是植物的呼吸作用。(3)能量沿着食物链逐级递减流动,图二中C的有机物含量最高,是生态系统中的绿色植物,即对应图一中的乙。(4)阳光中的能量是各种生物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绿色植物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并将光能转变为化学能储藏在有机物中,因此,生产者是一切消费者和分解者物质和能量的源泉,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细菌和真菌作为分解者参与物质循环,(腐生的细菌)即把动植物遗体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这些物质又能被植物重新吸收利用,制造有机物,促进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对维持生态平衡起着重要作用,如果没有分解者,动植物残骸就会堆积如山,生态系统就会崩溃,生产者也不会长久地生存下去,因此,要保持生态平衡,生态系统中不可缺少生产者和分解者。甲是分解者,乙是生产者,丙和丁是消费者。所以,甲、乙、丙、丁四种成分中理论上可缺少的有丙和丁。(5)“低碳生活”就是指生活作息时所耗用的能量要尽力减少,从而减低碳,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从而减少对大气的污染,减缓生态恶化,主要是从节电、节气和回收三个环节来改变生活细节,如节约用电(如随手关灯、关电脑)、骑自行车、乘公交车和使用太阳能热水器等。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