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生物圈中的各种生态系统
(第1课时)
1.关于生物圈和环境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生物圈包括所有的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
B. 生物圈的厚度大约是200米
C.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D.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若大量捕捉青蛙,对水稻没有影响
2.下列生态系统中,人的作用消失后会很快退化的是( )
A. 森林生态系统 B. 草原生态系统
C. 农田生态系统 D. 海洋生态系统
3.下列哪一种生态系统有“地球之肾”之称的是( )
A. 湿地生态系统 B. 草原生态系统
C. 农田生态系统 D. 海洋生态系统
4.下被称为“绿色水库”、“地球之肺”的是( )
A. 草原生态系统 B. 海洋生态系统
C. 湿地生态系统 D. 森林生态系统
5.请将下列生态系统的名称与其所具有的特点一一对应起来。用字母对表示对应关系,填写在指定的横线上。
a.城市生态系统 A.干旱,缺乏高大的植物
b.农田生态系统 B.湿润,动植物种类繁多
c.海洋生态系统 C.淡水与淡水生物组成
d.森林生态系统 D.人工的生态系统,农作物为主
e.湿地生态系统 E.海洋和海洋生物组成
f.草原生态系统 F.多水,过湿,沼泽植物占优势
G.人类起重要的支配作用
如(1)aG (2)_____ (3)_____ (4)_____ (5)_____(6)_____
答案和解析
1.C 解析:生物圈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A不符合题意;生物圈的范围:以海平面为标准来划分,生物圈向上可到达约10千米的高度,向下可深入10千米左右的深处,厚度为20千米左右的圈层,B不符合题意;生物圈是地球上的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是地球上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园,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C符合题意;生物和生物之间是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大量捕捉青蛙,害虫的数量会增加,水稻会遭到破坏,D不符合题意。
2.C 解析:农田生态系统是人工建立的生态系统,其主要特点是人的作用非常关键,人们种植的各种农作物是这一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员。农田中的动植物种类较少,群落的结构单一。人们必须不断地从事播种、施肥、灌溉、除草和治虫等活动,才能够使农田生态系统朝着对人有益的方向发展。因此,可以说农田生态系统是在一定程度上受人工控制的生态系统,一旦人的作用消失,农田生态系统就会很快退化。
3.A 解析:湿地生态系统是在多水和过湿条件下形成的生态系统,湿地具有净化水质、蓄洪抗旱的作用,有“地球之肾”之称。
4.D 解析:森林生态系统主要分布在湿润和半湿润地区,动植物种类繁多。森林是地球环境中最具有生物多样性的地区,森林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有绿色水库之称,D符合题意。
5.(2)bD (3)cE (4)dB (5)eF (6)fA
1第一节 生物圈中的各种生态系统
(第2课时)
1.我们通常在媒体上看到“生态平衡”的概念,下列关于“生态平衡”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生态平衡是生态系统发展到一定阶段,生态系统保持其结构与功能的稳定状态
B.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生态系统具有的保持和恢复其结构与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
C. 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态平衡的基础
D. 生态平衡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没有关系
2.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生态系统稳定性与该生态系统中生物多样性有关
B. 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数量越多,自我调节能力越强
C. 大量使用农药、化肥等不会破坏生态系统稳定性
D. 人工生态系统生产效率高,稳定性最强
3.农田生态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相比是比较脆弱的,其原因是农田生态的( )
①动植物种类繁多 ②生态系统结构简单 ③生态系统组成单一
④生态平衡稳定性强 ⑤生态系统结构复杂 ⑥生态平衡稳定性差
A. ①②③ B. ④⑤⑥ C. ②③⑥ D. ①④⑤
4.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生态系统具有保持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
B. 生态系统具有完整且稳定不变的营养结构
C. 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越复杂,其稳定性就越低
D. 生态系统被破坏后一定能恢复原状
5.破坏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一类是______,如火山爆发、地震、泥石流、洪水泛滥等;另一类是______,主要是指人类在_____活动中对自然资源______的开发、利用,对生态系统稳定状态造成的破坏。此外,______不合理也会导致生态系统失去原有的稳定性。人类作为生态系统中的一员,必须尊重______,以维持(避免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6.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探究。
探究目的:初步学会观察和研究人工生态系统。
实验材料:带瓶塞的透明玻璃瓶、凡士林、金鱼藻、绿萍、虾、螺蛳、细沙、河水、不透光的盒子。
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将A、B瓶置于有光条件下,C瓶用不透光的盒子罩住).
(1)要验证“光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有影响吗”应选择_____瓶与B瓶进行对照。
(2)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一般是从生产者固定______开始的。
(3)在A、B、C三个生态瓶中,生态系统维持时间最长的应该是______瓶。
(4)A和C这两个装置能作为对照实验吗?______。理由是:______。
答案和解析
1.D 解析:生态平衡是一个动态的平衡,生物的种类数量不是绝对不变,而是相对、持续的稳定的。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变化是有规律的,是在一定范围内的动态的平衡,在自然状态下,生态系统是稳定的,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而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一般情况下生物的数量和种类越多,调节能力越强。如果人类的干预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而人类的活动会影响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2.A 解析: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互相制约,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处在相对稳定的状态,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越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越强,A正确。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越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越强,与生物数量无关,B错误。近年来农药、化肥的使用量日益增多,而使用的农药和化肥只有少量附着或被吸收,其余绝大部分残留在土壤和漂浮在大气中,通过降雨,经过地表径流的冲刷进入地表水和渗入地表水形成污染,破坏了生态系统稳定性,C错误。人工生态系统,因动植物的种类较少,食物网结构简单,自动调节能力差,稳定性不强。D错误。
3.C 解析:农田生态系统是人工建立的生态系统,其主要特点是人的作用非常关键,人们种植的各种农作物是这一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员。农田中的动植物种类较少,群落的结构单一,因此农田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较差,稳定性差。人们必须不断地从事播种、施肥、灌溉、除草和治虫等活动,才能够使农田生态系统朝着对人有益的方向发展。因此,可以说农田生态系统是在一定程度上受人工控制的生态系统,一旦人的作用消失,农田生态系统就会很快退化,占优势地位的作物就会被杂草和其他植物所取代,而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和数量较多,结构复杂,其自动调节能力较强,稳定性强。
4.A 解析: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维持动态的平衡。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其自动调节能力越强。但这个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制的,超过了这个限制,生态平衡就会遭到破坏,受到破坏的生态平衡,很难恢复原样。
5.自然因素 人为因素 生产、生活 不合理 外来物种引进 生态系统自身规律
解析:现在人们已经认识到,破坏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有两类:对生态系统影响最大的是人为因素,另一类是自然因素。自然因素如:水灾、旱灾、地震、台风、山崩、海啸等,人为因素主要是指人类在生产、生活活动中对自然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利用。此外外来物种入侵也会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例如,水葫芦对云南滇池湖泊的破坏,因此,人类在生产、生活等活动中,一定要尊重生态系统的自身规律,避免盲目性,保护好我们生存的生态系统。
6.(1)C (2)太阳能 (3)B (4)不能
解析:(1)B瓶与C瓶对照,唯一的变量是光,因此要验证“光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有影响吗”应选择C瓶与B瓶进行对照实验。(2)在生态系统中只有绿色植物才能能进行光合作用将太阳能固定并储存在有机物中,动物、细菌和真菌等生物都直接或间接依靠植物有机物中的能量维持生存。因此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一般是从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开始的。 (3)A瓶中无金鱼藻、绿萍等绿色植物,因此不能产生氧气,A瓶中生态系统维持时间不长。B瓶中金鱼藻、绿萍在光下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释放氧气,供虾、螺蛳呼吸和获取食物,虾、螺蛳的呼吸能释放二氧化碳,为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提供原料(二氧化碳),因此B瓶中生态系统维持时间最长。在没有光照的情况下,金鱼藻、绿萍无法进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反而要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氧气.金鱼藻、绿萍与虾、螺蛳争夺氧气,氧气消耗的最快,因此C瓶中生态系统维持时间最短.所以在A、B、C三个生态瓶中,生态系统维持时间最长的应该是B瓶。
(4)A和C这两个装置有两个变量绿色植物和光照,因此不能作为对照实验。
1第一节 生物圈中的各种生态系统
(第3课时)
1.改善农村环境质量,下列做法中错误的是( )
A.建设生态农业 B.植树种草
C.开垦林地,围湖造田 D.提高农民环保意识
2.治理农村环境的策略是( )
A. 将农田生态系统改为城市生态系统
B. 将农田生态系统改为森林生态系统
C. 缩小农田生态系统,扩大草原生态系统
D. 发展生态农业,逐步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
3.生态农业是建设“美丽乡村”的有效途径之一,如图是我县某生态农场模式图,请据图回答:
(1)在这个生态农场中,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统一整体叫______。
(2)该生态农场中,沼气池中含有大量的甲烷菌,属于该生态系统中的______。
(3)为了提高蔬菜产量,人们常将蘑菇房与蔬菜大棚相通,原因是蘑菇分解有机物会为大棚的蔬菜提供光合作用所需的______。
答案和解析
1.C
2.D 解析:随着我国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日趋尖锐,农村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问题日益严重,农民生活和生存质量受到严重影响。目前,各种累积的环境问题到了集中爆发期,制约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小康社会的建设进程。治理农村环境,关键是要根据农村的生产特点因地制宜,发展生态农业,逐步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运用系统工程方法,依靠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信息的输人组织生产。通过食物链网络化、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充分发挥资源潜力和物种多样性优势,建立良性物质循环体系,促进农业持续稳定地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统一。
3.(1)生态系统 (2)分解者 (3)二氧化碳
解析:(1)生态系统是指一定区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2)分解者主要是指细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沼气池中含有大量的微生物,其作用是将复杂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释放能量。(3)蘑菇属于真菌,营腐生生活,属于分解者。在温室中种植蔬菜,要使蔬菜产量得到提高,就要提高蔬菜的光合作用的效率,而光合作用的原料之一是二氧化碳,蘑菇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可以促进蔬菜进行光合作用,从而提高蔬菜产量。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