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绿化,我们在行动
1. “山上多植树,胜似修水库。有雨它能吞,无雨它能吐。”这句谚语说明森林可以( )
A. 保持水土和涵养水源 B. 过滤尘土和净化空气
C. 降低噪音和调节气候 D. 制造氧气和净化空气
2. 下列哪项不利于环境保护?( )
A. 大力植树造林 B. 退耕还林还草
C. 使用电子贺卡 D. 使用一次性筷子
3. 技术设计能力是技术创新和实践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绿化校园的设计活动”需要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发扬团队合作精神,具有科学的态度和审美评价能力。你对这项设计活动采取的态度应该是( )
A. 学校已经是花园式校园,何必多此一举
B. 绿化校园是校长和园丁的事,与我无关
C. 很想通过这次设计活动,学会技术设计的过程和方法
D. 对老师布置的设计任务,不想多费心思,敷衍了事
4.为了广泛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我国将每年的哪一天定为“植树节”( )
A. 8月1日 B. 6月1日 C. 5月1日 D. 3月12日
5.保护和利用森林资源的最佳方法( )
A. 封山育林、禁止砍伐 B. 实行有计划的合理砍伐和种植
C. 多种植单纯的杉木林 D. 允许林区人民大砍大种而先富起来
60.下列保护森林的措施科学的是( )
A. 有计划地合理砍伐已经成熟的木材 B. 禁止砍伐
C. 大面积种植单一树种,整齐美观 D. 喷洒高强度的农药,消灭森林害虫
7.很多树木对大气粉尘有很好的阻滞过滤作用,其原因是( )
①森林枝叶茂密,能减缓风速;
②有些树木叶面上有绒毛或能分泌油性、黏性的物质;
③能吸收各种有毒气体;
④能分泌抗生素;
⑤蒙尘的树叶经雨水冲刷后,能很快恢复以阻滞尘埃
A. ①③⑤ B. ①②④ C. ②④⑤ D. ①②⑤
8.资料一:今年我国西北地区沙尘暴肆虐。
资料二:长江中下游地区大面积严重干旱,洪湖水面原有53万余亩,现只剩下6万余亩。
资料三:如图是一幅漫画:
(1)沙尘暴和大面积干旱都与人类________相关。
(2)植被丰富的地方空气湿度较大,原因是植物可以通过________作用从叶片的________散发出水分。
(3)要根治沙尘暴和干旱,应该________。
(4)请你写出一点看完资料三后的感想________。
答案和解析
1.A 解析:由谚语的字面意思可以看出,在山上植树能吞雨,也能吐雨,这说明了森林的保持水土和涵养水源的作用。
2.D 解析:大力植树造林和退耕还林还草都可以增加植被,有利于环境保护;使用电子贺卡可以减少纸张的使用,纸张大部分来源于树木,减少了纸张的利用也是间接保护了森林;一次性筷子是用木材制造的,会增加砍伐森林的量,不利环境保护。
3.C 解析:校园是我们学习的地方,与我们密切相关,设计绿化校园的活动不仅增加了我们热爱校园的情感,还能学习有关植物的知识,提高审美情趣。
4.D 解析:为了爱护植被,保护环境,我国开展了广泛而持久的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并将每年的3月12日定为全国的“植树节”,号召人们积极参与植树造林,绿化荒山活动。
5.B 解析:森林是可再生资源,只要保护好,合理开发利用森林资源,一定要合理采伐,伐后及时更新,使木材生长量和采伐量基本平衡,甚至大于采伐量.同时要提高木材利用率和综合利用率。
6.A 解析:对森林资源有计划地合理砍伐已经成熟的木材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A符合题意;爱护植被,并不是禁止砍伐,B不符合题意;大面积种植一种树,虽然整齐美观,但会造成生态系统物种的单一性,使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降低,不利用生态平衡;C不符合题意;喷洒高强度的农药,消灭森林害虫,会导致害虫天敌死亡,同时,农药会通过食物链危害其他的生物和人类,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
7.D 解析:森林能防风固沙,制止水土流失,狂风吹来,它用树身树冠挡住去路,降低风速;树叶上面的绒毛、分泌的粘液和油脂等,对尘粒有很强的吸附和过滤作用,每公顷森林每年能吸附50~80吨粉尘,城市绿化地带空气的含尘量一般要比非绿化地带少一半以上;蒙尘的树叶经雨水冲刷后,能很快恢复以阻滞尘埃。故选:D。
8.(1)破坏植被(2)蒸腾;气孔(3)植树造林(4)要珍惜水资源
解析:(1)森林的根系可以牢牢的抓住土壤,防止水土流失。而我国西北地区、长江上游地区由于人类乱砍乱伐、过度放牧、毁林造田、开荒造田等不合理的开发,使森林植被遭到严重破坏。因此沙尘暴和大面积干旱都与人类破坏植被有关。(2)植物的蒸腾作用能够增加大气湿度,增加降雨量。因此植被丰富的地方空气湿度较大。(3)要根治沙尘暴和干旱,应该因地制宜,宜林则林,易草则草,大力开展植树造林、退耕还林、退耕还草,增加植被覆盖率,改善生态环境。(4)要珍惜水资源、要节约用水或保护植被、增加植被、实现植被的可持续发展。否则水资源面临枯竭,就像漫画中的地球上的最后一滴水——人类的眼泪。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