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七律·长征》(课件)》说课课件(含教学反思)(共1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5《七律·长征》(课件)》说课课件(含教学反思)(共19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8-05 18:29: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9张PPT)
《七律·长征》
说课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
一、说教材
《七律·长征》是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第十一册的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本课是毛泽东主席在1935年10月,长征即将胜利之时,回想起红军所走过的千山万水,所经历的艰难坎坷,心潮澎湃写下的一首诗。这首诗生动地概述了两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讴歌了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二、说学情
  从教材内容来看,本课相对于当代的孩子,比较遥远,所以,要如何让学生在课前能更多更好地对长征有一个较好的理解,是上好这堂课的关键所在。因此,我就在课前布置孩子们每人必须通过各种手段,读过至少一篇与长征有关的故事。从文章体裁来分析,这是一首七言律诗,是学生新接触的一种新文体,所以,这就必须先让孩子们对这种文体有所了解,区分清楚七律、七绝、五律、五绝的特征,有助于今后阅读面的拓展。
三、说教学目标
 1、学习红军长征中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理解关键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感情。
 3、了解毛主席诗词的创作风格:艺术的概括和夸张。
四、说教学重难点
1、理解关键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感情。
2、了解毛主席诗词的创作风格:艺术的概括和夸张。
五、说教学法
这首诗的时代背景离学生的生活年代比较远,学生要把握诗中的思想感情有一定的难度。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课文特点,我主要采用朗读体会法,即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读出诗的韵味,在读中理解诗意,在读中感受毛主席及其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达到熟读成诵的效果。另外,利用创设情境法,将学生带入特定的历史背景中,让学生合作学习、小组交流,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和谐的课堂氛围。
六、说教学过程
 环节一、精彩回放,走进长征。
 首先介绍有关长征的资料,使学生对长征有一定的了解,再通过课文中注释,从字里行间大致了解课文内容。
 环节二、以读代讲,感知长征。
 特别引导学生高声朗读课文,领会和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诗歌是很讲究炼字炼句的具有音乐美的一种语言艺术。因此,读诗对语言要进行咀嚼,反复地深入地体会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每一句话有所表现的丰富的内涵,还要通过吟诵,体会诗的音韵美和节奏美,逐步培养欣赏和朗诵诗歌的能力。
 环节三、文本对话,深入长征。
 诗人展开夸张的手法,创造出新的艺术境界,例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突出了乌蒙山的高大险峻,可在红军战士眼中它们不过是细浪和泥丸而已。足见红军的顽强和乐观。在学习课文时,把诗歌反映的具有高度集中性和跳跃性的生活内容,人物形象通过想象加以充实,加以补充,使画面呈现在学生面前,很好的理解课文内容。
 环节四、诵读延伸,升华长征。
 把这一课真正上成读书课,通过反复情感朗读,读出诗的意境,读出红军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七、说板书设计
良好的板书是一门教学艺术,为了使教学内容更形象精炼的展现给学生,强化知识,促进思维。因此我的板书设计如下:
七律·长征
远征难→只等闲(总起)
万水千山→五岭、乌蒙、金沙江、大渡河、岷山(分述)
三军过后→尽开颜(总结)
(藐视困难、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八、说教学反思
《七律·长征》是一篇七律诗歌,诗歌如何体现点面结合呢?纵观本单元的选文,《狼牙山五壮士》《开国大典》《灯光》都是较为鲜明的点面结合文章,从段落结构能够清晰探得文章思路,也能结合文章具体讲解什么是“点面结合”。但诗歌教学中如何进行,我在设计时考虑良多。
而我在教学设计时更多钻研文本,钻研文字、表现手法的运用,忽略了对文本背景的创设,这点让孩子对长征——这一人类奇迹,体会不深刻。
本首诗基于长征的伟大背景,在教学前我早已布置了预习任务,但到了课堂发现孩子并没有积极主动的了解长征知识,仅仅是对长征开始原因、时间这样简单的问题就知之甚少。针对这一问题老师提出建议,这类文本教学时的预习工作不仅要求搜集文本资料,也可指定观看视频补充了解。例如本课可观看“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战役片段,在家观看后,对文字资料自然记忆更深。
同时教师在备课时,第一课是的情境创设要考虑到其他学生,这类与学生生活较远的历史事件也应在课堂辅助以视频激趣。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各位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