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导学案第六单元 单元写作学案——叙事要引人入胜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导学案第六单元 单元写作学案——叙事要引人入胜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73.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8-05 18:06: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新教材·语文 必修·下册
单元写作学案——叙事要引人入胜
袁枚在《李觉出身传评语》中说:“文似看山不喜平。若如井田方石,有何可观?惟壑谷幽深,峰峦起伏,乃令游者赏心悦目。或绝崖飞瀑,动魄惊心,山水既然,文章正尔。”
小说家是“讲故事的人”。高超的叙事技巧,使得小说家笔下的故事精彩纷呈,引人入胜。我们在写作叙事类文章时,也应该在“怎么讲”上多用些心思,不能仅仅满足于讲清楚“时间、地点、人物”,而要努力尝试新颖的构思和独特的表达。
如何做到叙事引人入胜?
叙事要引人入胜,就要找到一个好的立足点,从这个立足点去观察和叙述,也就是要选择合适的叙述视角。对于故事的发展,叙述者可以置身其外,也可以身在局中。比如,铁凝《哦,香雪》的叙述者隐身于故事之外,鲁迅《祝福》中的“我”,则是故事中的一个人物。不同的叙述视角,能够带来不同的叙事效果。
叙事要引人入胜,就要注意写出情节的曲折起伏,如《水浒传》里林冲的故事,从“误入白虎堂”到“刺配沧州道”,从“棒打洪教头”到“风雪山神庙”,一波三折,扣人心弦,牢牢地抓住了读者。同时,还要注意表现情节中内在的情感和思想意蕴,如《祝福》中的祥林嫂,在一步步走向“末路”的过程中,又有着求生的挣扎,这就使得她的故事格外能引起读者的心灵震撼。
我们平时在生活中,要善于观察、发现那些“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事。比如,过着独居生活的老大娘,喜欢安静,不愿麻烦别人,结果被热心的街坊过度关心,生活节奏全打乱了;学校篮球赛,上届冠军队竟然被初出茅庐的新生球队打得落花流水……生活中有许多这一类有趣的事,只要善于发现、留心积累,都可以成为写作的素材。
想要自己的文章引人入胜,还需要在叙事上学习这些方法和技巧:设置悬念法、转变叙述视角、情节突转起伏、结尾“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等,还可以灵活运用抑扬、意外(反转)等叙事技巧,让自己笔下的故事更有趣味。
片段一:
但是我总觉得不安,过了一夜,也仍然时时记忆起来,仿佛怀着什么不祥的豫感;在阴沉的雪天里,在无聊的书房里,这不安愈加强烈了。不如走罢,明天进城去。福兴楼的清燉鱼翅,一元一大盘,价廉物美,现在不知增价了否?往日同游的朋友,虽然已经云散,然而鱼翅是不可不吃的,即使只有我一个……。无论如何,我明天决计要走了。
我因为常见些但愿不如所料,以为未必竟如所料的事,却每每恰如所料的起来,所以很恐怕这事也一律。果然,特别的情形开始了。傍晚,我竟听到有些人聚在内室里谈话,仿佛议论什么事似的,但不一会,说话声也就止了,只有四叔且走而且高声的说:
“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
我先是诧异,接着是很不安,似乎这话于我有关系。试望门外,谁也没有。好容易待到晚饭前他们的短工来冲茶,我才得了打听消息的机会。
“刚才,四老爷和谁生气呢?”我问。
“还不是和祥林嫂?”那短工简捷的说。
“祥林嫂?怎么了?”我又赶紧的问。
“老了。”
“死了?”我的心突然紧缩,几乎跳起来,脸上大约也变了色,但他始终没有抬头,所以全不觉。我也就镇定了自己,接着问:
“什么时候死的?”
“什么时候?——昨天夜里,或者就是今天罢。——我说不清。”
“怎么死的?”
“怎么死的?——还不是穷死的?”他淡然的回答,仍然没有抬头向我看,出去了。
(节选自鲁迅的《祝福》)
分析:这是《祝福》的开端部分,前边写到鲁镇一年一度的“祝福”仪式马上就要开始,而“我”却决计要走了。前一天晚上,见到了沦落成乞丐的祥林嫂,向“我”询问“死后有无灵魂的问题”,而“我”怕惹上是非,最终没有给出答案。所以,心中很是不安,当突然听到祥林嫂死去的消息,自己“心中突然紧缩,几乎跳起来”,是害怕祥林嫂的死和自己有关系。这就设置了悬念,“祥林嫂的死”到底和“我”有没有关系?她死亡的原因到底是什么?这就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片段二:
径造庐访成,视成所蓄,掩口胡卢而笑。因出己虫,纳比笼中。成视之,庞然修伟,自增惭怍,不敢与较。少年固强之。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不如拼博一笑,因合纳斗盆。小虫伏不动,蠢若木鸡。少年又大笑。试以猪鬣毛撩拨虫须,仍不动。少年又笑。屡撩之,虫暴怒,直奔,遂相腾击,振奋作声。俄见小虫跃起,张尾伸须,直龁敌领。少年大骇,解令休止。虫翘然矜鸣,似报主知。成大喜。方共瞻玩,一鸡瞥来,径进以啄。成骇立愕呼。幸啄不中,虫跃去尺有咫。鸡健进,逐逼之,虫已在爪下矣。成仓猝莫知所救,顿足失色。旋见鸡伸颈摆扑,临视,则虫集冠上,力叮不释。成益惊喜,掇置笼中。
翼日进宰,宰见其小,怒诃成。成述其异,宰不信。试与他虫斗,虫尽靡。又试之鸡,果如成言。乃赏成,献诸抚军。
(节选自蒲松龄《促织》)
分析:斗促织情景的描写曲折传神、跌宕起伏。
文章首先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写“己虫”既小且劣,神情呆笨,表明成名是抱着“拼博一笑”的绝望心理比斗的。“村中少年”的屡次讥笑,与其“蟹壳青”最终战败形成极大反差,增强了戏剧性。
其次小虫获胜,一鸡瞥来,情节突转,形势危急,结果虫集冠上,力叮不释。又增一曲折。再次成名进献促织时,县令“见其小,怒诃成”;及至“与他虫斗”“又试之鸡”“果如成言”“乃赏成”。情节设置得波澜曲折,使故事更加引人入胜。
片段三:
一天清晨,格里高尔·萨姆沙从烦躁不安的睡梦中醒来时,发现自己在床上变成了一只大得吓人的甲壳虫。他躺着,感到脊背坚硬,犹如铁甲……
“我发生什么事啦?”他想。这可不是梦啊。他的房间静卧在四面颇为熟悉的墙壁之间,那是一间可惜略微偏小、却是真正人住的房间……
于是他把目光转向窗口,阴沉的天气完全使他变得心情忧郁——他听见雨点打在窗子挡板上的声音呢。“要是我能多睡一会儿,把所有这些倒霉的事儿都丢在脑后,那该多好啊。”他想……
“天啊,”他想,“我选了个多么艰辛的职业啊!成天都在奔波。在外面出差为业务操的心比坐在自己的店里做生意大多了。加上旅行的种种烦恼,为每次换车操心,饮食又差又不规律,打交道的人不断变换,没有一个保持长久来往,从来建立不起真正的友情。这一切都见鬼去吧!”
(节选自卡夫卡《变形记》)
分析:小说写格里高尔由人变形为甲虫,但虫形人心,运用的是格里高尔的视角,通过他去观察环境和他人,去表现他本人的心理体验,让读者得以深入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使读者深切感受到他的体验是人和虫双重的痛苦。而小说在讲述后面主要情节时则采用全知的第三人称视角,从而拉开与读者的距离,客观、冷静、不动声色地叙述。这两种视角重合、错落,给读者带来一种奇妙的审美感受。
1.悬念法
悬念是指人们的一种关切和期待心理。阅读小说时,人们常常关心故事情节的发展,关心人物跌宕起伏的命运。小说中巧设悬念,使情节回旋推进,让读者产生强烈的期待心理,激发读者急切地往下读的兴趣,直至读完全文才恍然大悟。给人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倒叙法和疑问法是常见的设置悬念的方法。倒叙法是指把故事的结局先写出来,给读者以强烈鲜明的印象,让人带着悬念去阅读下文。例如《祝福》中先写故事的结局——祥林嫂在一片祝福声中寂然死去,无人关心,无人过问。这就造成了悬念:祥林嫂的命运为什么如此悲惨?她是怎样被一步步逼上绝路的?这些悬念,吸引着读者迫不及待地去了解事情的原委。于是下文叙述了她大半生的生活片断,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礼教吃人的罪恶本质。
疑问法是在叙述故事的过程中,故意地设置一些疑问,以引起读者的深思,是形成悬念的好方法。例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林冲听说仇人陆谦来到沧州,并与管营密谋,心知是要加害自己。但接着,管营却派他去看管大军草料场。于是林冲心想:“却不害我,倒与我好差使,正不知何意?”这一怀疑不无道理。这一疑问形成了悬念:敌人葫芦里到底装的是什么药?他们究竟设下了什么圈套要林冲钻?布下了什么陷阱让林冲跳?看罢后文,我们才恍然大悟,原来敌人派林冲看管草料场,是想火烧草料场,烧死林冲;即使侥幸逃出,也难逃死罪。其用心之险恶、歹毒,令人发指!这一悬念的设置,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深化了小说的主题,避免了行文的平淡。
2.转换叙述视角法
叙述视角就是叙述的观察点、立足点,是指写作者以什么样的身份、站在什么样的立场进行叙述的。叙述视角有人称视角、人物视角和事物视角。
人称视角通常分为三种:作者以当事人的口吻展开叙述的,是第一人称的叙述视角;作者站在旁观者的立场,以局外人的身份展开叙述的,是第三人称的叙述视角;其他的是第二人称的叙述视角。第一人称“我”:真实、亲切,便于抒情,但受限于一定时空。第二人称“你”:增强抒情性、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第三人称“他”:便于直接、客观地展现故事,灵活、自由。人称视角又分为有限视角和全知视角,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是有限视角,第三人称是全知视角。
人物视角叙事是古代小说常用的叙事观点。例如《红楼梦》可以从每个章节的不同人物视角来读,对同一件事也可以从不同人眼中写出。黛玉进府,是贵族少女兼伶仃孤女角度;刘姥姥进大观园是穷人兼世故老妪角度;查抄大观园是从权力顶峰跌落的王熙凤角度。这是作者熟谙人物视角叙事的结果。曹雪芹善于使用人物视角叙事,喜欢变换视角,但目标却始终围绕着贾宝玉和贾府盛衰。《红楼梦》人物视角叙事既考究且华丽,站在叙事视角的人物一定有特别深刻的叙事角度,他(或她)和所叙之事或人又肯定有重要联系。
事物视角是指从物的角度来看人的所作所为、观察事物的变化等。运用这种视角叙事往往能够使故事别开生面。所叙故事的展开一般有两种类型:或演绎“物”自身的故事,或讲述“物”与人交往的故事。无论怎么展开,都承担着表现主题的重任。比如采用拟人化视角,将某个动植物、艺术品或抽象观念拟人化,赋予其人的言行和思想情感,将其作为叙述视角,构筑动人的童话故事,使文章趣味盎然。又如卡夫卡《变形记》讲述了小职员格里高尔突然变成一只连家人都厌恶的大甲虫的荒诞故事,表现了现代社会把人变成奴隶乃至“非人”的“异化”现象。
为了打破单一叙述视角的局限,可以综合运用多种叙述视角,如鲁迅的《祝福》,用第一人称叙述视角描写“我”在鲁镇的见闻,又用第三人称叙述视角叙述祥林嫂悲惨的一生,两种视角交错使用,见证人物的命运,使叙述更丰富、更深刻。
叙述视角并不固定,一篇文章可以有多个叙述视角,但要注意其中的转换。一是不要频繁转换,二是转换时要交代清楚,不能打断叙述线索。
3.情节突转起伏法
指叙事时,故意顺着某个方向发展下去,直到情节达到高潮时笔锋突转,使人物命运的变化或情节的发展出人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文路的转折,往往能形成大起大落的波澜,使读者的心灵产生巨大的震动。莫泊桑的《项链》先由低调开篇,细腻地描写了路瓦栽夫人的忧闷和幻想,然后文路突然转折,写她在晚会上出尽风头之后发现丢失了项链。接着文路又慢慢转入低潮,路瓦栽夫妇经过十年磨难赔偿项链。最后文路又突然跳跃转折,由女友说出“那挂项链是假的”。两番转折,使文章波澜迭起,令读者心潮起伏,拍案叫绝。
4.结尾“情理之中,意料之外”法
故事的结尾出人意外,扣人心弦,即“欧·亨利式结尾”,其特点是“巧”。整个布局为结尾服务,读者以为情节东向演进,结果却西向而行,抖包袱,亮底牌。这种结尾,打破了情节发展惯用的结构手法,给人以新奇感,深化了主题,增加了容量。例如欧·亨利《警察与赞美诗》:苏比曾几次惹是生非,想进监狱得以安身,可他总是“背运”。当苏比受到赞美诗的感化,欲改邪归正时,警察却以“莫须有”的罪名将他投入了监狱。又如《麦琪的礼物》:一对穷困夫妻为在节日时互送礼物而煞费苦心,最后礼物拿出来却没用:一个卖掉金表为妻子买了梳子,一个剪掉长发为丈夫买了根表链。
1.下面是美国作家奥莱尔的代表作《在柏林》,描述了火车车厢里的一个场面。请展开联想和想象,把故事情节补充完整,使情节连贯、凸显主题。
一列火车缓缓驶出柏林,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在一节车厢里,坐着一位头发灰白的战时后备役老兵,坐在他身旁的是个身体虚弱而多病的老妇人。显然她在独自沉思,旅客们听到她在数:“一、二、三……”声音盖过了车轮的“轰隆轰隆”声。停顿了一会儿,她又开始重复数起来。两个小姑娘看到这种奇特的举动,指手画脚,不假思索地嗤笑起来。一个老头狠狠扫了她们一眼,随即车厢里平静了。
                                    
                                    
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
参考答案 “一、二、三……”这个神志不清的老妇人又重复数着,两个小姑娘再次偷笑起来。这时,那位灰白头发的战时后备役老兵挺了挺身板,开口了,“小姐,”他说,“当我告诉你们这位可怜的夫人就是我的妻子时,你们大概不会再笑了。我们刚刚失去了三个儿子,他们是在战争中死去的。现在轮到我自己上前线了。在我走之前,我总得把他们的母亲送到疯人院啊!”
2.下面是一位中学生的作文《没想到竟是这样》,请根据前边的故事开头,把故事情节进行续写,让情节形成前后突转。
性格内向、成绩优秀的女生林珊,以“姗姗来迟”为名,在网络聊天室里结识了一个叫“灿烂阳光”的阳光男孩。由于上课时想着昨天和“灿烂阳光”聊天的情形,林珊走神了,被年轻的班主任狠狠地批评了一顿。
当天放学后,林珊和“灿烂阳光”相约都戴一顶黄色的棒球帽在植物园正门见面。
答:                                    
                                    
参考答案 林珊戴着自己最最喜欢的黄色雏菊棒球帽,无聊地坐在公园的长椅上。双眼还不时地四处扫着周围的人。
突然,在人群的缝隙里,一抹亮丽的柠檬黄一闪而过,林珊噌地一下站起来,朝“柠檬黄”跑去。这时,“柠檬黄”也发现了“黄色雏菊”,先是快跑了几步,忽然停了下来。转身就走。
“黄色雏菊”一个箭步冲了上去,一把拉住了“柠檬黄”,本来满脸的兴奋,现在竟然凝固在脸上。
“老——老师——”
3.优秀的小小说,都能够给读者一个发现的惊喜——“真没想到!”你是否想通过一篇开头新、中间曲、结尾巧的小小说,传达你对社会、对人生的认识?请你自拟题目,写一篇小小说。
请发挥合理想象创作一个虚构的故事,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
【写作指导】 写小小说,贵在不落俗套。对小小说的人物塑造,必须展开合理的想象,凸显人物的个性。小小说的情节安排,讲究以巧取胜。写寻常事,但寄寓深刻;篇幅不长,结构精巧;情节并不复杂,而人物个性鲜明;结尾常出人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构思小小说的情节,离不开虚构,但必须以生活的真实为基础,合乎生活的情理。
【佳作展台】
等待
窗外,风沙漫天。
空荡荡的楼道里,方昭足足站了两节课了。(倒叙,设置悬念)
这在他看来不算什么了不起的折磨——挨批评、罚站、写检查、被叫家长,升高中前,这些对于他来说就如家常便饭。他早就习惯了这种生活。
不过这次略有不同。这次惩罚他的梁老师可是出了名的好脾气,虽然自己以前没少气她,可是她从来都是对自己的无理挑衅“一笑置之”,今天却让自己站了这么久,估计是被气坏了吧。不知道这次等待自己的是什么新招!想到这里,他的嘴角掠过一丝诡笑。
要说今天的事情不算小:上课时,手机上网聊天被逮了个正着!
他的行为很有掩饰性,时不时抬头望望黑板,趴在桌面写写字,偶尔还和老师做一下眼神的交流互动。到现在方昭也没想明白:单人单桌的,一周了都没事,其他老师都没发现,怎么偏偏今天让这个温柔的梁老师发现了呢?真是应了那句老话了——“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啊!(欲扬先抑,埋下伏笔)
更惨的是,手机被没收的时候,方昭还没来得及关上聊天窗口:
小小鸟:哈哈,哥儿们,玩得痛快吧?我说过一般人都不会发现。(阴险表情)
帅狼:高!前几天她还说我听课认真了呢。傻帽儿一个!(龇牙表情)
小小鸟:她是38+2。(坏笑表情)
帅狼:呵呵!
小小鸟:怎么样,得谢我吧?……
回想起这一幕,他就不由得跺脚——这回糗大了。
课间十分钟,梁老师也没过来搭理自己。会不会给家长打了电话,等着家长来呢?瞧着外面昏黄的天,方昭等得多少有些不安了。
“方昭——梁老师叫你去二楼谈话室。”一个老师朝他说了一句,径自走了。
“谈话室?不去办公室?老师真的把家长叫来了?”方昭心里犯了嘀咕。(误会法,为下文情节展开作铺垫)
推开谈话室的门,里面没有人。
方昭走进去,站在办公桌前,望着窗外,预想着可能发生的情景,想着“对策”……
又一个课间十分钟过去了,还没有人进来。
“梁老师干什么去了?是不是去请教高人来处理我呢?”
等待猜想间,方昭的目光游移在房间内。
一封信躺在桌上,上面写的是自己的名字:方昭(收)。
他瞧了瞧门口,没有动静,这才忐忑而好奇地将信封拿起。
信没有封口,他打开信纸——
“帅狼:工作了,比较忙,一直没有和你联系。还记得临上高中时的情景吗?那时你曾和我说过……”
谁写的?怎么这么熟悉自己的过往?
方昭迷糊了,赶快继续往下读。
“……忘记梦想了吗?要勇敢坚韧,懂得执着奋斗……
“如果你明白怎么做了,就先回到教室上课吧……
“——一直支持你的蓝月亮”
“蓝月亮”?难道梁老师就是那个“蓝月亮”?那个曾开导、鼓励自己的网友“蓝月亮”?(情节突转)
方昭的心仿佛被震了一下。他知道,不能再等待了。
窗外,天渐渐明朗起来。几缕阳光静静地泻在办公桌上。
【名师点评】 作者先用倒叙,引发读者的好奇心;接下来,插叙原因;对方昭的心理活动的描写,又运用了误会法,再次让读者产生期待心理;“读信”是调动人物情感的又一个高潮,使悬念迭生;结尾的“突转”和“巧合”,再加上“不能再等待了”的一语双关,再次引发了读者的无限想象。全文引人入胜,耐人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