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课件--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共2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1课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课件--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共26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8-06 08:20: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6张PPT)
第21课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1919/1巴黎和会——帝国主义的分赃会议
顾维钧
(1)背景
1.帝国主义(日本)加紧侵华,民族危机加深。
2.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北洋军阀对外妥协对内独裁,统治黑暗,激化了社会矛盾。
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新文化运动解放思想。
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
工人阶级队伍壮大。
国际背景
国内背景
政治:
经济:
思想:
阶级:
一、五四运动1919
“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取消“二十一条”
反对在对德“和约”上签字
“誓死力争,还我青岛“
游行示威的女学生队伍
游行队伍向天安门进发
(2)经过
口号
驻日公使章宗祥
交通总长曹汝霖
币制局总裁陆宗舆
火烧赵家楼
痛打章宗祥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中心
主力
口号
方式
结果
北京
上海
青年学生
工人阶级
外争,内惩,废除,拒绝
罢课
罢课,罢工,罢市
被捕
放人,罢官,拒签
五四运动的杰出历史意义,在于它带着为辛亥革命还不曾有的姿态,这就是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国主义和彻底地不妥协反封建主义。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工人阶级从此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6月3日
性质: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爱国运动
。、--
思考: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旧民主主义革命有何异同?
旧民主主义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相同点 社会性质
革命性质
革命任务
不同点 领导阶级
指导思想
革命前途
革命范畴

反帝反封建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反帝反封建
资产阶级
无产阶级
三民主义
马克思主义
资本主义
社会主义
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
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一部分
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1917
1919年5月,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文章对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组成部分——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都有所阐明,并指出这三个部分“都有不可分割的关系,而阶级竞争说恰如一条金线,把这三大原理从根本上联络起来。”这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进入比较系统的传播阶段。
1、《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揭开了我国马克思主义宣传的第一页。
李大钊、李达、李汉俊、陈望道
2、建立组织
“请党放心,强国有我!”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共青团员和少先队员代表集体致献词
材料二:“五四运动”的骨干分子后来都成为中国共产党创建之初的领导干部和主要成员。如大家非常熟悉的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周恩来、董必武、李达、邓中夏等,这些人都是在五四运动中成长起来的。1920年初陈独秀李大钊最早提出并推动在中国建立共产党,同年4月共产国际派代表来到中国,先后与李大钊陈独秀商量建党事宜,8月上海发起了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10月北京建立起了共产党小组。
材料一:1919年以后,有关社会主义的文献进入中国,其数量之多令人吃惊,全国主要报纸、杂志都以大幅版面介绍社会主义思想。五四爱国运动后,许多革命的青年知识分子开始身体力行,到田间去,到工厂去。共产主义小组的成员穿起工人的服装,学习工人的语言,从事工人的劳动,力求与工人打成一片
——石川祯浩《中国共产党成立史》
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工人运动的结合
探究一 为何说五四运动是党的前奏?(小组合作探讨)
中共一大会址
浙江嘉兴南湖红船
中共一大代表
(1)时间:1921年7月23日。
(2)地点:在上海召开,最后一天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一艘游船上。
(3)内容:
①确定了党的名称:“中国共产党”。
②明确了党的奋斗目标: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③选举产生党的领导机构,陈独秀任书记。
(4)意义:
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1、诞生的标志——中共一大的召开
是一个开天辟地的大事变,给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2、中共二大
(1)时间:1922年7月16日至23日。上海
(2)内容:①最高纲领: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②最低纲领(民主革命纲领):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3)意义:
(4)认识:
三、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说明中国共产党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不断与时俱进
中国共产党对国情和革命问题认识进一步深化。第一次提出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是马列主义同中国实际进一步结合的重要标志。
1923.2京汉铁路工人总罢工
遭遇军阀的联合镇压,革命转入低潮。
中国共产党领导工人运动
1921-1923爆发的罢工斗争达100多次
参加罢工的工人达30万以上。
1、国共合作
(1)背景:
①中国共产党在大力开展工人运动的同时,越来越清楚的认识到必须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②1923年6月,中共三大在广州召开,通过了国共合作问题的决议。
(2)标志: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在广州召开。由孙中山主持召开,并提出了新三民主义的主张。大会实际上通过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
(3)意义:
四、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
标志着国共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建立,加速了中国革命的进程,推动了以“打倒列强,除军阀”为目标的国民革命席卷全国
三大政策: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新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
内容

纲领、目标
方法、手段
三、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
(2)标志:1924年,国民党一大在广州召开。
1、国共合作
新旧三民主义之内容比较
新发展
旧三民主义
新三民主义
民族主义
民权主义
民生主义
反对民族压迫,反对满洲贵族统治
推翻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平均地权
中国民族自求解放,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境内各民族一
律平等
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
平均地权
(后提耕者有其田)
节制资本
明确提出反帝;
反满到民族平等
增加节制资本
“耕者有其田”
强调民权普遍性;
反帝反封相结合
“新”在反帝
“新”在民权的普遍性和可行性
“新”在更
关注农民和工人
联俄
联共
扶助
农工
黄埔军校是国共合作的产物,为国共两党培养了大批军事将领和军事骨干,为中国革命输送了众多军事人才。据统计,从1924年到1949年,黄埔军校在大陆一共开办了23期,包括所有分校和训练班,培养了毕业生23万多名。
——余玮.国共两党合作创建黄埔军校始末【J】.党史纵横,2016,(7):16-19.
为国共两党,为中国革命培养了大批军事人才。
东征与北伐
在国民党和国民政府中担任重要职务的部分中共党员
1925.3.12 孙中山先生仙逝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1926年,国民革命军总司令蒋介石在广州誓师北伐
1924—1927
奉系张作霖
直系孙传芳
直系吴佩孚
广东革命政府


湖南

西


湖北
浙江






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
北伐进军
①主观(根本):中共缺乏经验;陈独秀的右倾错误
②客观:敌人力量强大;
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
共产国际错误指示
必须坚持无产阶级政党对革命的领导权;
必须掌握革命的武装,坚持武装斗争
必须发动广大群众,建立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
1、思考国民大革命失败原因?
2、教训?
3、国民革命的意义?
(1)在国共两党合作的基础上达到了有史以来革命的最高点,是反帝反封建运动的新高潮;
(2)北伐战争是这场革命的核心,工农运动是这次革命的基础,革命势力席卷全国;
(3)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
(4)中国人民受到了一次相当普遍的革命洗礼,中共的主张为人接受,中共的影响得以扩大并开始掌握部分军队,为革命建立了新起点。
材料:“中国大地从南到北、从珠江三角洲到长江三角洲,处处燃烧着革命的火焰,使“孙中山先生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还未能完成的革命事业,在仅仅两三年之内,获得了巨大的成就”。
再见!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