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3张PPT)
别了,不列颠尼亚
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
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
两个一百年目标尚未实现,《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就值得学习
壹
对比阅读两篇文章
别了,“不列颠尼亚”
祖国统一大业尚未完成,《别了,“不列颠尼亚”》就显得非常有价值。
学习目标
1
比较文章文体的异同及其效果的异同
2
比较文章写作手法的异同及其作用的异同
3
比较文章主旨的异同及其价值意义的异同
壹
文体比较
01
03
02
04
《别了,“不列颠尼亚”》是特写消息
《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是人物通讯
《别》选自《1949-1999年新华社优秀新闻作品选集·对外新闻选》
选自《通讯名作100篇》,原载1966年2月7日《人民日报》
特写消息
新闻通讯
简明扼要、迅速及时地报道新闻事实并具有特写镜头的体裁。使用叙述、描写。
兼用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手法,可以多侧面、多层次、生动形象地报道人物、事件或问题,具体深入地反映事物发生、发展过程及其经验,是各种新闻媒介常用的体裁。
壹
文体比较
《别了,“不列颠尼亚”》、《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
报道内容比较
1
报道1997年6月30日英国撤离香港的最后时刻这一新闻。新闻发生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属于政治、外交新闻。
2
报道1962-1964年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的好干部”焦裕禄的光荣事迹。新闻发生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属于政治、社会新闻。
壹
报道内容比较
题目 《别了,“不列颠尼亚”》 《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
化用经典篇目《别了,司徒雷登》的题目,标题含蓄,耐人寻味,既是现实场景,又富有象征意义。 简洁明了,直接亮明观点。
写英国撤离香港,既不能喧宾夺主,只写中方,更不能对英国痛骂一顿,讽刺挖苦,但又要突出殖民统治结束的象征意义。在香港回归报道中,可以说英方撤离报道的难度最大。 国家一些地区正处在自然灾害时期,需要像焦裕禄这样优秀的共产党员带领人民群众克服困难。
中国经济发展,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越来越自信。 国家处在困难时期,需要大力弘扬焦裕禄这样的榜样,提高党员干部的领导能力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境界,增强人民信心。
壹
题目比较
《别了,“不列颠尼亚”》
写作比较
时间跨度只有半天
作者是新闻事件的亲历者
感情没有过多地表露
都是直接描写,没有侧面描写
将新闻背景的交代融入对新闻事实的记叙当中
只有一处语言 ,用语言表明英国管制的结束。形象。
壹
时间跨度有三四年
作者是通过采访通讯人物周围人和搜集资料写成通讯的
全心全意扑在工作上的作风
开篇首先交代了新闻的背景。焦裕禄的形象离不开这个新闻背景,一定程度上,这个背景造就了焦裕禄这一“党的好干部”形象。
注重调查研究的科学求实精神
第一
第二
第三
第四
第五
壹
《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
语言比较
《别了,“不列颠尼亚”》
语言庄重典雅,意蕴丰富。
《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
语言朴实无华(感情真挚)
壹
主旨比较
《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
表达了对焦裕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赞美,号召广大党员干部向他学习。
《别了,“不列颠尼亚”》
表达了对香港回归祖国的喜悦和自豪。
壹
《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
在两个百年目标实现的路上,仍然需要焦裕禄式的党员干部,并且也不断涌现这样的人物,比如孔繁森、钟扬、黄文秀等等。
《别了,“不列颠尼亚”》
祖国统一大业依旧没有完成。提醒我们要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早日完成祖国统一大业。
壹
价值和意义的比较
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