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章末复习课件
第 二 章 声音与环境
一、我们怎样听见声音
1.声音的产生:
(1) 的物体叫做声源。声源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
(2)声音是由于物体 产生的;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3)人说话时是靠 发声的;一些昆虫是靠翅膀振动发声的;乐器中管乐器是靠空气柱的振动发声的、弦乐器是靠弦的振动发声的。
2. 声音的传播:
(1)声音靠 传播,一切气体、液体、固体物质均可作传声的介质。
(2)声音在介质中以 传播,可以通过示波器显示出来。
(3)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再传入人的耳朵里,人耳听到反射回来的声音叫 。
要点回顾
正在发声
振动
声带振动
介质
声波的形式
回声
(4) 不能传声。注:月球上(太空中)的航天员只能通过无线电话交谈,不能用声音直接交谈。
(5)单位时间内,声音传播的距离叫声速。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 m/s。
(6)声音在 中传播的快慢不同,一般来说,声音在 中 传播最快,液体中慢些,气体中最慢;在同一介质中,声速还跟温度有关。
3、人耳听到声音:声源 介质(空气) 鼓膜 听觉神经
340
不同介质
固体
听小骨
真空
二.我们怎样区分声音
声音的三要素(三特征):音调、响度、 。
1、音调:声音的 。
①音调与声源的 有关。振动越快,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②频率:声源每秒振动的次数,单位:赫兹(Hz)。
③可用波形来比较频率,相同时间内,波的个数多,频率高,音调高。
2、响度:声音的 (即大小)。
①响度跟 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还跟距声源的距离有关,距发声体越近,响度越大。
②响度通常用 (dB)来计量声音的强弱。
③用波形来比较振幅,振幅小,响度小。(响度看高低)
3、音色(音品):声音的品质
①不同发声体的音色 。
②我们辨别不同的发声体,就是利用音色不同。
高低
声源振幅
音色
强弱
分贝
不同
振动频率
三、让声音为人类服务
1、人耳能听到声音的频率范围是 。
2、超声:①振动频率 20000Hz的声音叫做超声;②应用:定位、通信、勘察、检测、诊疗。
3、次声:①振动频率 20Hz的声音叫次声;②应用:定位、预报台风、火山和地震活动等。
4、噪声污染控制途径:
(在声源处;在传播过程中;在人耳处)
①消声:改造噪声源、加防护罩或消声器;② :植树种草、使用吸音材料(吸音棉、吸声板);③隔声:隔音墙、隔音板、带耳罩、塞棉花、捂住耳朵。
5、四大污染:噪声污染、水污染、 污染和固体废物污染。
6、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利用 探测海深、B超、敲铁轨听声音等;声音可以传递能量:超声波粉碎肾结石、飞机场旁边的玻璃被震碎等。
吸声
20-20000Hz
低于
高于
大气
声呐
*
例1 小华和小刚用棉线连接了两个纸杯,制成了一个“土电话”.以下是他们对“土电话”的探究.
(1)他们用“土电话”能实现10 m间的通话,这表明__________________.
(2)用“土电话”时,另一同学用手捏住棉线的某一部分,听的一方就听不到声音了,这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相隔相同距离,以相同的响度讲话,改用细金属丝连接,则听到的声音就大些,这一实验表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固体能够传声
振动产生声音,振动停止,发声也就停止
金属的传声效果好
本章热点题型
一 .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 将敲响的铜锣用手一按,声音会马上消失,这是因为 ( )
A. 声音的传播速度小了 B. 声音传到人体中去了
C. 铜锣停止了振动 D. 声音的传播速度变大了
2. 某寺院内有一大钟,人们经常会撞钟祈福。在大钟敲响后,虽然停止对大钟的撞击,大钟仍“余音不止”。对于其原因,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
余音是大钟的回声
大钟仍在振动
C. 是人的听觉“延长”了时间
D. 大钟虽已停止振动,但空气仍在振动
C
B
跟踪练习
3. 关于声的发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一定能听到声音
B. 声源一定在振动
C. 振动快的物体能发声,振动慢的物体不能发声
D. 不振动的物体也有可能发声
4. 下列关于声音产生的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物体发声是靠敲打实现的
B. 一切声源都在振动
C. 物体振动停止后,声音立即消失
D. 只有固体才能发声
B
B
*
例2 图示为我国民族吹管乐器——唢呐,用它吹奏名曲《百鸟朝凤》时,模仿的多种鸟儿叫声悦耳动听,让人仿佛置身于百鸟争鸣的森林之中.关于唢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用不同的力度吹奏,主要改变声音的音调
B.吹奏时按压不同位置的气孔,主要改变声音的响度
C.唢呐前端的喇叭主要改变声音的音色
D.唢呐模仿的鸟儿叫声令人愉悦,是乐音
D
二. 声音的特性
5. 二胡是中国的民族乐器,有粗(内弦)、细(外弦)两根弦,拉弓时马尾和弦摩擦发出声音,下列做法不能改变二胡音调的是 ( )
A. 加大摩擦弦的力量
B. 用手指按压同一根弦的不同位置
C. 旋转弦轴,增加弦的张紧度
D. 手指按压在弦的相同位置,从摩擦内弦换到摩擦外弦
A
跟踪练习
6.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我们能区分蛙声是根据声音的 ( )
音调不同
响度不同
C. 音色不同
D. 频率不同
7. 夏商时期,已有铜制的铃和皮质的鼓. 人耳能分辨出铃声和鼓声是根据声音的 ( )
音调
响度
C. 音色
D. 频率
C
C
*
例3 下面的波形分别表示甲、乙两个音叉在相同的时间内的振动情况.从波形图可以知道:
(1)甲音叉振动的波的个数比乙音叉的______,即甲音叉振动的频率______,说明甲音叉发出的声音音调_______。
(2)甲音叉振动的波的振幅比乙音叉的______,即乙音叉振动时振幅______,说明甲音叉发出的声音响度________。
多
高
高
大
大
小
三. 波形的分析
8. 仔细观察图中所示两个波形图,____的音调高,_____的响度大.
甲
乙
跟踪练习
*
例4 下列事实中,应用了次声波的是( )
A.用声呐测海底深度
B.蝙蝠判断物体的位置和距离
C.海豚判断物体的位置和大小
D.预报海啸和台风
例5 晚饭后,爸爸坐在客厅里收看新闻,影响了书房中小明的学习.电视发出的声音对小明来说________(选填“是”或“不是”)噪声.噪声会危害人的身心健康,城市主要道口设有噪声监测设备,某时刻该设备的显示屏上显示58.60的数字,这个数字的单位是__________.噪声监测设备___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减弱噪声.在学校或住宅区种植花草树木属于在________________减弱噪声.
D
是
dB
不能
传播过程中
四. 声的利用及噪声
9. 中国最年轻的兵种——特种兵,被称为“陆地猛虎、海底蛟龙、空中雄鹰”,他们装备着黑色特种作战消音靴,最拿手的是穿消音靴上天、入地、下海. 消音靴能够在__________处减弱噪声,这样做主要是防止__________(填“音调”或“响度”)过大而暴露目标.
声源
响度
跟踪练习
10. 小明家临街而住,于是在家装了一个噪声监测仪,如图所示,在监测仪上看到显示的数字,请你替它补上单位54.4______.利用噪声监测仪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 减弱噪声,噪声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dB
不能
不能
*
11.声音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以下有关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雨滴落在地面上会发出声音,说明物体不振动也可以发声
B.用超声波可击碎人体内结石,说明声波能传递能量
C.市区内禁鸣喇叭是在声音传播的过程中减弱噪声
D.用声呐探测海底深度,是因为超声波比次声波在水中的传播速度大
B
*
例6 图甲所示是在高速公路上用超声测速仪测量车速的示意图,测速仪发出并接收超声波脉冲信号,根据发出和接收到的信号的时间差,测出被测物体的速度。图乙中p1、p2是测速仪发出的超声波信号,n1、n2分别是p1、p2由汽车反射回来的信号。设测速仪匀速扫描,p1、p2之间的时间间隔Δt=1.0 s,超声波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v=340 m/s,若汽车是匀速行驶的,则根据图乙可知,汽车在接收到p1、p2两个信号之间的时间内前进的距离是多少?汽车的速度是多少?
五. 声的综合计算
例7
如图所示,在探究响度与什么因素有关时,小丽做了如下实验,请你帮她将实验记录填写完整:
(1)将悬挂的轻质小球紧靠音叉,用小锤轻敲和重敲音叉时,发现小球弹开的角度不同,听到声音的响度不同,说明响度与________有关。
(2)使音叉发出相同响度的声音时,距音
叉远近不同的同学听到音叉发声的响
度不同,说明响度与__________________有关。
距离发声体的远近
振幅
六. 声的综合探究
【点拨】
轻敲音叉时音叉振幅小,重敲音叉时音叉振幅大,
这是为了研究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12.在学习二胡演奏过程中,小明发现琴弦发出的声音音调高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他决定对此进行研究,经过和同学们讨论提出了以下几种猜想:
猜想一:琴弦发声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横截面积有关;
猜想二:琴弦发声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长短有关;
猜想三:琴弦发声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材料有关。
为了验证上述猜想是否正确,他和同学们找到了表中所列4种规格的琴弦,进行实验。
跟踪练习
(1)为了验证猜想一,应选编号________、________的两种规格的琴弦进行实验。
(2)在验证猜想三时,小明发现粗心的同学没有把表中的数据填全,表中①的位置所缺数据是________。
(3)小明在这个探究实验中,采用的研究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
编号 规格
材料 长度/cm 横截面积/mm2
A 尼龙 55 1
B 尼龙 55 0.5
C 尼龙 80 1
D 镍铬合金 ① 0.5
A
B
55
控制变量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