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 2.3 群落的演替(课件共3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生物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 2.3 群落的演替(课件共35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21.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2-08-08 11:39: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5张PPT)
群落的演替
▌1883年8月7日,印度尼西亚喀拉喀托火山爆发,炽热的岩浆滚滚而出,所到之处生物全部死亡,成了一片裸地。并引起3万多人的死亡。
问题探讨
群落演替
▌1883年8月7日喀拉喀托火山的爆发,喷出大量石英安山岩质浮石及火山灰。火山灰直达80多千米的高空,长时间飘荡全球,使此后整整一年在地平线上的日照呈现奇妙的红晖。这次火山爆发还引起强烈的地震和海啸,死亡3万多人。在残余的岛屿之上覆盖了厚达100米的火山灰及浮石层。
▌几年之后,地面上稀稀疏疏长出了小草 ,还出现了一种蜘蛛。到了1909年,已有202种动物生活在这块新的土地上了。1919年动物增加到621种,1934年增加到880种。在此期间植物逐渐繁茂,形成小树林。
问题探讨
▌岛上从0到880种是进化而来的吗?
不是进化,是已有生物的迁入
导致一个群落被另一群落取代,
该过程就叫做群落演替
喀拉喀托火山的爆发 (视频已经嵌入)
群落演替
▌裸岩阶段
群落演替
▌地衣阶段
地衣分泌有机酸加速岩石风化形成土壤,
土壤颗粒和有机物逐渐增多。
上皮层
下皮层
▌地衣是藻类和真菌共同生活而成的共生体。
藻类进行光合作用,制造养料供给真菌。
真菌吸收外界水分、无机盐和二氧化碳供给藻类
菌 丝
藻类
群落演替
群落演替
▌苔藓阶段
苔藓的生长会进一步使岩石分解,土壤层加厚
▌草本植物阶段
昆虫和小动物进入。土壤中的有机物越来越丰富,土壤的通气性越来越好。
群落演替
▌灌木阶段
灌木成为许多鸟类的栖息地。物种的多样化使得群落的结构较为稳定。
群落演替
▌森林阶段
物种进一步多样化,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丰富多样,群落演替到了相对稳定的状态。
▌在森林阶段,群落中还能找到地衣、苔藓、草本植物吗?
能找到这些植物。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是指优势物种取代,而不是“取而代之”。
群落演替
▌问题探讨2:这一地区有可能恢复原来森林群落的结构吗?
火山爆发后环境条件发生了变化。物种绝灭,在恢复过程中外来新物种一般不会和灭绝的一致。群落结构因此改变。
一般不能恢复原来的群落结构。
群落演替
群落演替
裸岩阶段
地衣阶段
苔藓阶段
草本植物阶段
灌木阶段
森林阶段
土壤层开始形成
土壤层加厚、有机物增加、保水能力加强
小型动物进入,土壤继续改良
物种多样化,群落结构较稳定
物种更加多样化,种间关系复杂,自动调节能力强,稳定性高
群落演替的类型
▌初生演替
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被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
小树林
裸地
蜘蛛
880种动物
621种动物
202种动物
▌初生演替
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被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
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
群落演替的类型
▌次生演替:
指在原有植被大部分消失,
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
甚至保留植物种子等的演替
火烧、伐木弃耕、放牧、的演替等。
群落演替的类型
A
B
C
D
杂草(草本)
小灌木
灌木林
树林(森林)
群落演替 - 次生演替
▌火山爆发后的演替 ▌弃耕农田上的演替过程
裸岩阶段
地衣阶段
苔藓阶段
草本植物阶段
灌木阶段
森林阶段
群落演替
▌所有陆地群落最终都会成为森林群落吗?
不是,如果地区干旱很难演替为森林,如内蒙古大草原
群落演替
类型 初生演替 次生演替
起点
时间
速度
影响因素
eg
结果
沙丘、火山岩、冰川泥
植被彻底破坏的环境
经历的时间长
缓慢
自然因素
火烧、弃耕、放牧演替
失去原有植被,但原有植被所处环境依旧
经历的时间短
较快
人类活动较为关键
物种:
由少到多
稳定性:
越来越稳定
次生演替
旱生演替系列
①地衣植物阶段
②苔藓植物阶段
③草本植物阶段
④灌木植物阶段
⑤乔木植物阶段
水生演替系列
①自由漂浮植物阶段
②沉水植物群落阶段
③浮叶根生植物群落阶段
④挺水植物群落阶段
⑤湿生草本植物阶段
⑥木本植物阶段
拓展:
湖底阶段→自由漂浮植物阶段→沉水植物阶段→浮叶根生植物阶段→挺水植物阶段→湿生草本植物阶段→木本植物阶段
湖泊演替为森林
拓展:
《乌鲁木齐发现鱼化石 证明两亿年前这里是水域》
车前草
狼尾草
狗尾草
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解释小路周围杂草的这种分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紧靠小路的两边的杂草很少或者是相对耐践踏的车前草,狼尾草,狗尾草的耐踩踏性较弱只能分布在两侧较远处。
▌小路废弃后为什么出现“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小路被废弃后,人的践踏活动停止了,在路周围会慢慢长出茎秆较高的植物,逐渐成为优势植物。于是,就会出现“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的景象。
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说明:
人类活动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进行
过度放牧导致
草原退化
过度砍伐导致
森林破坏
污水排放破坏
水域生物群落
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人类可以砍伐森林、填湖造地、捕杀动物,
也可以封山育林、治理沙漠、管理草原
使群落朝着自然的方向加速演替更快的达到相对稳定状态。
封山育林
治理沙漠
防污减排
▌为处理好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我国政府明确提出退耕还林、 还草、还湖,退牧还草,颁布《退耕还林条例》2003年1月20日施行。
▌为什么要退耕?大面积开垦有哪些不利的?
大面积开垦的结果是:水土流失,江河蓄洪能力下降,以及土地严重退化。
长江上游的植被恢复现状
黄河中上游沙化耕地的改良情况
退耕还林、还草、还湖
▌下列哪一项演替属于初生演替( )
A. 砍伐森林的恢复演替
B. 草原的放牧演替
C. 农田弃耕后的演替
D. 从火山口开始的演替
D
实战演练
▌有关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沙丘、火山岩上进行的演替是初生演替,冰川泥、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是次生演替
B. 初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无竞争现象,次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竞争明显
C. 初生演替所需时间较长,次生演替所需时间较短
D. 初生演替能形成森林,次生演替很难形成森林
实战演练
C
▌如图表示两个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的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乙可表示在火灾后森林上进行的演替
B. 甲的演替速度比乙的慢、历时长
C. 甲中(1)、(2)处的物种组成不一定相同
D. 甲乙最后都会演替成森林
实战演练
C
物种丰富度
① ②


时间
▌在气候条件适宜的情况下,弃耕的农田经若干年后能演替成森林。在此过程中( )。
A. 苔藓和草本植物在森林形成后均逐渐消失
B. 进行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
C. 群落的优势物种未发生明显变化
D. 群落的结构逐渐复杂
实战演练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