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6张PPT)
地球的圈层结构
难以置信
地球结构与鸡蛋相似!
地震波
——打开地球秘密的“钥匙”
《儒勒·凡尔纳与地心游记:
内部圈层的探索》
为什么出现地
震现象?
地球的表面有什么
圈层构造?
人类能否挖穿地球?
CUS
FO
主要内容
地球的
内部圈层
撰文/贾祎 摄影/自网络侵删
科学家通过对地震波传播速度的研究,把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主要全程。
三个层次之间的两个界面依次称为莫霍界面和古登堡面。
界面的命名是为了分别纪念发现这两个界面的地震学家莫霍洛维奇和古登堡。
Contents
目录
莫霍界面和
古登堡不连续面
撰文/贾祎 图片/网络
莫霍洛维奇发现了地壳和地幔之间的界面,这个界面就被命名为莫霍洛维奇不连续面(莫霍洛维奇面简称莫霍界面、莫霍面)。
古登堡,著名地质学家。
地球的外部圈层
——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撰文/贾祎 图片/网络
地球表层以外的由大气水体和生物组成的自然界,划分为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三个圈层,统称为地球的外部圈层。
撰文/贾祎 图片/网络
地震的能量会以波动的方式向外传播,形成地震波。这种机械波有横波和纵波之分,两者的物理性质不尽相同。科学家通过对地震波的观测初步分析了地球内部圈层。
地震波
地震是灾难但是可以通过地震波P、S探索地球内部结构
地球的圈层结构
莫霍洛维奇(1857.1.23~1936.12.18)
儒勒·凡尔纳与地心游记
凡尔纳在《地心游记》里讲述了李登布洛克教授在一本古老的书籍里偶然得到了一张羊皮纸,发现前人曾地心旅行,教授决心也作同样的旅行。他和侄子从汉堡出发,到冰岛请一位向导,他们按照前人的指引,由冰岛的一个火山口下降到地下,途中历尽艰险和种种奇观,经历迷路、缺水、史前生物等种种险情,也得到了地下海、史前人骨骸等惊世的发现,经过三个月的旅行,最后回到了地面。
探究:
a.地球内部真实的样子是怎么样的?
b.科学家如何进行地球圈层研究的?
PART 1
地震和地震波
地震释放出大量的能量,带来灾难的同时也成为了打开地球内部秘密的钥匙。
地震构造示意
地震和地震波
地震波的性质
地震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地面震荡,
是一种危害巨大的自然灾害,我国是地震多发国。
地震构造示意
地震波的性质
地震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地面震荡,
是一种危害巨大的自然灾害,我国是地震多发国。
地震和地震波
地震构造示意
地震波的性质
地震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地面震荡,
是一种危害巨大的自然灾害,我国是地震多发国。
地震和地震波
地震构造示意
震源
震源深度
震中
震中距
等震线
5.从观测点到震中的直线距离
3.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
2.地震波:震源释放的能量波,能造成地面出现各种破坏现象。
4.震源到震中的垂直距离
6.将烈度相同的点连成封闭的曲线
1.地球内部岩石断裂位移引起震动
震级和烈度,是同样的概念吗?
不是的噢
地震的大小用震级表示,释放的能量越大,震级越高。
地震对地表和建筑物的破坏强弱,用烈度表示。
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可以有多个烈度。
下午 4:14
······好的
地震构造示意
地震波的性质
地震的能量以波动的方式向外传播,称为地震波。
地震波有纵波(P波)和横波(S波)之分。二者物理性质不同。
地震几乎每天都能检测到,
西南是我国地震多发的地区
地震波的性质
自转
横波(S波)
传播速度慢
只能在固体传播
纵波(P波)
传播速度快
在固、液、气均能传播
地震波的性质
自转
横波(S波)
传播速度慢
只能在固体传播
纵波(P波)
传播速度快
在固、液、气均能传播
试分析:
海底发生地震,船上的人会感觉到怎么样的摇晃?为什么?
深度/千米
1000
2000
3000
4000
5000
6000
速度/(千米/秒)
0
3
6
9
12
15
内核
外核
地幔
地壳
横波(S)
纵波(P)
莫霍面
古登堡面
地震波的传播速度
深度/千米
1000
2000
3000
4000
5000
6000
速度/(千米/秒)
0
3
6
9
12
15
内核
外核
地幔
地壳
横波(S)
纵波(P)
莫霍面
古登堡面
地震波的传播速度
A
PART 2
地球的
内部圈层
科学家通过地震波性质特征,“透视” 了地球内部的结构。
地球的内部圈层
地幔
地核
地壳
地幔
地核
地壳
地球的内部圈层
地壳是地面以下,莫霍界面以上的固体外壳。
由90多种化学元素组成,氧硅铝铁钙钠钾镁8元素占了地壳总质量98%以上。
平均厚度17千米,海拔越高地壳越厚。
大洋地壳
大陆地壳
地幔
地核
地壳
地球的内部圈层
莫霍面
大洋地壳
软流层
大洋地壳较薄,平均厚度5~10千米。
地幔
地核
地壳
地球的内部圈层
大陆地壳
莫霍面
软流层
大陆地壳较厚,平均厚度39~41千米。
地幔
地核
地壳
地球的内部圈层
地幔是地球内部地壳和地核之间的圈层,莫霍面以下到古登堡以上,深度地壳底到2900千米。
上地幔上部存在软流层,一般被认为是岩浆的发源地。
软流层以上(地壳+上地幔顶部)合称为岩石圈。
地幔
莫霍面
古登堡面
软流层
地幔
地核
地壳
地球的内部圈层
地
核
地核是古登堡面所包围的球体。
组成地核的物质,可能是极高温高压状态下的铁和镍。
横波不能在外核传播,表明外核物质为液态或熔融状态。
古登堡面
莫霍面
B
横
纵
莫霍
地壳
地幔
PART 3
地球的外部圈层
地壳表层之外的由大气、水体和生物组成的自然界,统称为外部圈层。
大气圈
生物圈
水圈
大气圈
近地面大气密度大,随着高度增加,大气密度迅速减少。
3000km高空,把这个高度为大气上界。
大气圈
水圈
由液态水、固态水和气态水组成。
按照存在位置,分为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和生物水。
陆地水分为地表水和地下水。
生物圈
生物圈是地球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
生物圈不单独占有任何空间,大气圈底部、水圈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
绝大多数生物集中在地面100米到水面200以下的范围内。
外部圈层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共同构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D
C
D
B
在空间站看地球日落,感受大气层的折射。
图片来源:NASA
勘察加半岛的日出。
图片来源:NASA
国际空间站拍摄,北欧的极光与日出。
图片来源:NASA
知识脉络
地震和地震波
地球的内部圈层
地球的外部圈层
地震构造示意图
地震波的性质
地壳
地幔
地核
莫霍界面
古登堡界面
软流层
岩石圈
大气圈
水圈
生物圈
横波
纵波
较慢,固体
快,固液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