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1 故都的秋 课件(共1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4.1 故都的秋 课件(共17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498.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9-28 14:06: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7张PPT)
知识目标:了解散文基本知识,体会北平之秋的特点。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感知能力,学习从景物描写中体会作者感情的方法。
情感目标:体会作者对秋的感情和对祖国的眷恋之情。
教学目标
作者简介
郁达夫 (1895~1945)现代作家。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1921年与郭沫若、成仿吾发起成立创造社,出版了新文学最早 的白话短篇小说集《沉沦》,以其“惊人的取材、大胆的描写”而震动了文坛。1922年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经济部。回国后 参加编辑《创造》季刊、《创造周报》等刊物。1923年起在北京大学、武昌师范大学等校任教。 1927年8月退出创造社。1928年与鲁迅合编《奔流》月刊,并主编《大众文艺》。1930年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成立,并参加中国左翼作 家联盟。1933年初加入中国民权保障同盟。1945年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于苏门答腊。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授予他为革命烈士。
代表作有:小说《沉沦》
《春风沉醉的晚上》
郁达夫(右)、郭沫若(中)、斯诺在一起
写作背景:
从1921年9月至1933年3月,郁达夫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和进行创作。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1936年2月离杭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近三年。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写景类散文的作用和特点
散文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
基本结构有:总-分、分-总和总-分-总等形式
写景是为了抒情,
“一切景语皆情语”
生字词
凋 潭柘 寺 椽
槐 树 落蕊
平平仄仄 廿 四桥
diāo
zhè
chuán
huái
ruǐ

niàn
1、秋院
2、槐树
3、秋蝉
4、秋雨
5、秋果
清静悲凉
记叙、描写:
走进文本
总—— 分—— 总
初步理解
作者对北平之秋持什么感情?
“清、静、悲凉”的特点是从哪些描写中体会出来的?
碧绿的天色
一丝一丝的日光
(清冷)
破屋、破壁腰
(冷落、萧条)
牵牛花、落蕊、秋草
(悲凉)
“静对”、“细数”
(静)
观秋色:
对北平之秋由衷的喜爱之情(第1和14小节)
景物中包含着作者的感情(寓情于情)
开关和结尾的议论中也反悔了作者的感情(借景抒情)
讨论延伸
质疑和辩论
(讨论“悲凉”这种感情到底好不好)
1、秋院
2、槐树
3、秋蝉
4、秋雨
5、秋果
清静悲凉
记叙、描写:
眷恋向往之情
(形)
(神)
分析总结
总—— 分—— 总
议论
议论
一切景语皆情语
布置作业
模仿本文用几幅画面描写冬日的景象,并表达出自己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