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4张PPT)
行琵琶(并序)
第一课时:学习目标
1.理解诗歌基本内容,整体把握诗歌
2.听读诗歌,初步体会诗歌情感;
3.积累文言词汇、句式
诗歌的分类
中国古代诗歌
诗
词(诗余/长短句)
曲
古体诗:格律自由,不拘对仗、平仄,押韵较宽,篇幅长短不一。(一般为四言、五言、七言、乐府诗/歌行体、辞和赋)
近体诗(今体诗/格律诗):一般为绝句、律诗
中调:59-90字
小令:58字以内
长调:91字以上
解题
关于歌、行、引: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行”是乐曲的意思。白居易还有《长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三者的名称虽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是杜甫之后,唐朝的又一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文学家、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他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并将这一主张付诸自己的诗歌创作实践。他的早期政治诗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寄予了人民苦难的深切同情。代表作:《琵琶行》、《长恨歌》《卖炭翁》等 。
白居易书《楞严经》
写文章要为现在发生的天下大事而写的,
诗歌应该为社会生活中真实发生的事情写的。
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被称为“老妪能解”白居易每做一首诗都念给不识字的老婆婆,不断地修改,直到她能听懂才把诗定稿。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写作背景:(借助大聚焦)
元和十年,平卢节度使李师道派人杀了宰相武元衡,向中央政权示威,白居易认为这是重“国耻”。激于义愤,他率先上疏“急请捕贼,以雪国耻”。但都被权贵们加上“越职奏事”的罪名,又造谣诬蔑说,白居易母亲因看花坠井而死,而白居易却作赏花诗,新井诗,“有伤明教”,于是贬为江州刺史,继而又贬为江州司马(九品小官)。白居易获罪的真正原因主要是他写的针砭时弊的讽谕诗,正如他自己所说,“始得名于文章,终得罪于文章”。对于这次遭贬,诗人既感伤又愤慨。到江州后一年的生活更使他感受到社会世态炎凉,他有满腔的怨愤无处倾诉。这首诗是诗人贬职到江州的第二年(元和十一年)秋天写的,当时诗人45岁。
予(yú) 倡(chāng)女 贾(gǔ)人
荻(dí) 铮(zhēng) 悯然(mǐn)
转徙(xǐ) 浔阳(xún) 捻(niǎn)
抹(mǒ) 挑(tiǎo) 六幺(yāo)
舫(fǎng) 教坊(fáng) 红绡(xiāo) 谪居(zhé) 还独倾(huán) 间关(jiān)
呕哑(ōu yā) 嘲哳(zhāo zhā)
霓裳(ní cháng) 钿头银篦(diàn bì)
听课文录音,正音:
一、习学序言
1、结合注解、把握关键词句,翻译序言。
2、序言部分交代了哪些内容?具有什么作用?
序言:(注解外)重点词句
古今异义:
1、明年:古义:第二年;今义:今年的下一年。
2、因为:古义:两个词,因此创作;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词类活用:
1、歌以赠之。(歌,名词作动词,作歌)
2、遂命酒。(命,名词作动词,摆酒。)
特殊句式:
一、倒装句
1.歌以赠之。(宾语前置句,应为“以歌赠之”。)
2.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介词结构后置句,应为“尝于穆、曹二善才学琵琶。"于"相当于"向"。)
二、省略句
1.送客湓浦口。("客"后省略介词"于"。)
2. 本长安倡女。(“本”后省略谓语“是”。)
4.使快弹数曲。("使"后省略宾语"之",指"琵琶女"。)
翻译:
唐宪宗元和十年,我被贬为九江郡司马。第二年秋季的一天,送客到湓浦口,夜里听到船上有人弹琵琶。听那声音,铮铮的有京都流行的乐曲声韵。询问这个人,原来是长安的歌女,曾经向穆、曹两位琵琶大师学艺。后来年纪大了,红颜退尽,嫁给商人为妻。于是命人摆酒叫她畅快地弹几曲。曲子弹完,她流露出忧郁的样子,自己说起了少年时欢乐之事,而今漂泊沦落,面容憔悴,在各地辗转奔波。我离京外调任职两年来,一直是淡泊宁静,安于现状,而今被这个人的话所感触,这天夜里才感觉到被贬后的失意之情。因此撰写这首七言诗,作歌并赠送给她,总共六百一十六字,题名为《琵琶行》。
二、自由朗读课文:
1.划分层次
2.疏通文意。(结合重点字词句翻译)
二整体感知:理清全诗结构
江头送客闻琵琶
江上聆听琵琶曲
歌女倾诉身世苦
同病相怜伤迁谪
重闻琵琶青衫湿
邀见歌女
演奏名曲
听者陶醉
少年欢乐
晚年沦落
悲苦心境
琵琶行
第二课时:学习目标
1.学习诗歌中对音乐的描写
2.分析本诗中环境描写的作用
3.初步体会本诗作者的情感
导入:黑格尔说:”不爱音乐不配做人,虽然爱音乐,也只能称半个人。只有对音乐倾倒的人,才可完全称作人。”
三、谁解风物情
环境描写的作用
第一段:本段中的景物描写突出了什么特点?有何作用?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秋夜江边送客时的环境,秋夜江边,枫叶红、荻花白,万物凋零之季。渲染了送别时人物凄凉愁惨的心情。
第一段:本段中的景物描写突出了什么特点?有何作用?
“别时茫茫江浸月”:
别时的情景江面浩渺,月色冷寂。
自然地点染出哀伤之别,同时为水上琵琶声 的出现准备好氛围。
第三段:找出写琵琶女独守空船时的环境,分析其作用。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琵琶女空船为伴,唯有明月、江水绕船,孤单冷寂之意不言自明,渲染了琵琶女冷落凄凉的心境。
第四段:找出描写诗人生活环境的句子,传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诗人的失意寂寞,孤苦无聊,通过这些景色描写来反映,其遭际与琵琶女何其相似。!
一枝一叶总关情。诗歌中的风物成了溢满感情的意象,使《琵琶行》整个诗境恍若沉浸在浔阳江头那一派忧郁的月光里,凄美动人。
四、谁解琵琶语
音乐描写的妙处
浏览课文,思考:
1.本诗描写了琵琶女弹奏的精妙的乐曲,请问在诗中琵琶女一共弹奏了几次?听者的感受、反应是怎样的(用文中的诗句回答)?
第一次:江头送客闻琵琶
主人忘归客不发
——惊异(暗写、略写)
第二次:江上聆听琵琶曲
第三次:江上感言再促弦
江州司马青衫湿
——伤悲(暗写、略写)
东船西舫悄无言
唯见江心秋月白
——沉醉(明写、详写)
琵琶女的演奏(三次)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第一次演奏:
朗读第二段
侧面烘托(手法):音乐的美
互文
互文:修辞手法,是古汉语中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即 互文见义 ,是指在有意思相对或文句相关的词句里面,前后两句词语互相呼应,互相交错,意义上互相渗透、互相补充,使文句更加整齐和谐、更加精炼的一种修辞手法。
第三次演奏: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音乐描写手法?
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结合:音乐的感人
司马青衫
第三曲
凄凉、悲伤
却坐、促弦、转急
凄凄(不似向前声)
满座皆掩泣
无尽感伤
以音写声、以人衬声
点评:
(虚 写)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第二次演奏
1、调弦
倾诉悲情。
2第一乐段
大弦嘈嘈如急雨,
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
大珠小珠落玉盘。
急切愉快
3第二乐段
间关莺语花底滑,
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
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
此时无声胜有声。
幽愁暗恨
大量比喻
叠词
4第三乐段
银瓶乍破水浆迸,
铁骑突出刀枪鸣。
高亢激越
5曲终
曲终收拨当心画,
四弦一声如裂帛。
戛然而止
6余音绕梁(环境)
东船西舫悄无言,
惟见江心秋月白。
侧面烘托
比喻
音乐旋律
嘈嘈切切
珠落玉盘
花下莺语
声暂歇
水浆迸 刀枪鸣
四弦一声如裂帛
冰泉冷涩
高亢激越
戛然而止
急切愉悦
幽愁暗恨
余音绕梁
归纳:作者是用什么手法来描写音乐的?
1、侧面烘托,从环境、从听者等角度烘托音乐之美。
2、比喻,化无形音乐为可感形象,喻体贴切。
3、叠词拟声,以声写声,模拟场景,身临其境之感
4、曲中含情,琵琶女用感情演奏-诗人用感情描摹音乐。
“未成曲调先有情”
“似诉平生不得志”
“说尽心中无限事”
“别有幽愁暗恨生”
“此时无声胜有声”
曲中含情,找出文中句子为证
以情演曲
琵琶女
以情绘声
白居易
第三课时:学习目标
1.归纳琵琶女的人物形象
2.分析本诗中诗人的情感
两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雅士,一个山野樵夫,是音乐将他们联系了起来,于是世上便流传着知音的佳话;一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骚客,一个天涯歌女,又是音乐让他们共同演绎了一首千古不衰的知音绝唱。在那个不朽的夜晚,浔阳江的悠悠江水,瑟瑟秋风,清冷的月光,飘飞的荻花,永远记住了这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
高山流水
导入:
配乐朗读
五、谁解青衫泪
探讨思想感情
找出诗中描写琵琶女人生遭遇的语句,并用简洁的词语加以概括。
人生前期
艳压群芳
艺压京城
人妒人捧
年年欢笑
京城名角
琵琶女的人生遭遇
乐
人生后期
琵琶女的人生遭遇
年老色衰
门前冷落
委身商人
独守空船
商妇
怨
对比反衬
对比反衬,令人唏嘘
琵琶女
同是天涯沦落人
白居易
诗人为什么会同一个萍水相逢的下等的歌女产生共鸣呢?
背 景
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年),
节度使吴元济派人刺死宰相武
元衡,长安城顿时一片混乱。
白居易当时任东宫赞善大夫,
是个陪侍太子的闲职,不能过
问朝政,但他压抑不住自己的
愤怒,上书请求缉捕凶手,终
以越职言事的罪名被贬为江州
司马。五年后,宪宗去世,穆
宗即位,才被调回长安。
作者与琵琶女能够在凄切的琵琶声中找到心灵慰藉,让萍水相逢成为了心灵知音,就是因为他们有着相似的人生际遇。
那么,作者与琵琶女究竟有着怎样相似的人生遭遇呢?
1.来历相同
自言本是京城女 我自去年辞帝京
2.才华横溢
名属教坊第一部
3.遭遇相同
4.情感相通
京城名角漂沦憔悴
诗才盛名
京城显官被贬江州
闻曲伤怀
借曲抒怀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主旨句:
②伤己:
①伤琵琶女:
正如诗中云:“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卿卿。”琵琶女愤激幽怨的曲调本引发诗人情感的共鸣,在听了琵琶女的苦楚身世的倾诉后,更是激起诗人深深的怜悯。
诗人泪洒青衫,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诗人才华横溢,誉满天下,然而今朝沦落,幽愁悲愤;再加上朋友一别,更感孤寂难耐。人悲,己怜,“同是天涯沦落人”。伤人,伤己,两重感伤交融一体,积累沉淀,诗人怎不悲怆满怀,泪洒青衫?这“泪”,既是诗人对被压迫女的同情与尊重,又是对当时社会的控诉。
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歌女不幸遭遇的同情,又抒发了自己谪居江洲后的郁闷的心情。“天涯沦落”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写出了人们对苦难生活的共同的情感体验,引起了一代代人的共鸣。由于诗句简明准确,情意合一,成了千古名句。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琵琶女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琵琶女是一个才貌双全,但在封建社会中被摧残、被侮辱的歌女形象。琵琶女对自己的凄凉遭遇、对人情冷暖、世态炎凉,表示了积聚已久的愤懑之情,对世人的重色轻才和丈夫的重利寡情提出了强烈控诉。
但是诗人笔下的琵琶女没有认识到昔日卖笑承欢、醉生梦死的生活是一种被摧残的痛苦生涯,相反还抱着炫耀、追恋、惋惜的态度。她只是悲叹红颜易老、繁花早逝,却没有从自己的不幸遭遇中得到觉醒。
《琵琶行》
白居易
江头夜送客
月夜弹琵琶
月夜听琵琶
乐女话身世之苦
诗人述迁谪之恨
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
琵琶女
白居易
明线
暗线
开篇置景
营造氛围
结篇点题
抒发感情
引出
引出
双线结构
4、合作 探究: 结构美
一是以乐女弹奏为线索,一是以诗人感受为线索,一明一暗,一实一虚,虚实相生
小 结
这是一首歌行体的长篇叙事诗,颇富抒彩,它是白居易感伤诗的代表作。鉴赏诗歌要准确而深入把握艺术形象。长篇叙事诗多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来表现主题。
《琵琶行》主要叙述了诗人与一飘泊江湖的长安歌伎邂逅相遇,并被其琴声和凄苦身世感动的故事。表达了诗人“谪居卧病”中的凄凉心境。
知识点小结
1、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古:本文表两个词: “因此创作”
今:表示原因的连词。
3、暮去朝来颜色故
古:神态、容颜; 今:色彩
古:整理;今:使紊乱的变为整齐;使不健全的(组织、纪律、作风等)健全起来。
一、古今异义
2、整顿衣裳起敛容
4、老大嫁作商人妇
5、又闻此语重唧唧
6、凄凄不似向前声
古:年龄大
今:排行第一的人
古:叹息声
今:低声交谈,也指自语或虫鸣。
古:从前;今:往前走
二、词类活用
1、浔阳江头夜送客
2、商人重利轻离别
(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形容词作动词,重视;轻视)
1. 言:
感斯人言
凡六百一十六言
自言本是京城女
2. 数:
使快弹数曲
一曲红绡不知数
3. 语:
琵琶声停欲语迟
今夜闻君琵琶语
三、一词多义
几 ,表不确定的数目,数词
数量,名词
话,名词
字,名词
说,动词
说话,回答,动词
曲,名词
4. 为:
因为长句
初为《霓裳》后《六幺》
为君翻作《琵琶行》
5. 轻:
轻拢慢捻
商人中立轻别离
6. 泣:
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
写,创作,动词wéi
弹奏,动词wéi
替、给,介词wèi
轻轻,形容词
以……为轻,意动用法
哭泣,动词
眼泪,名词
四、文言句式
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
转徙于江湖间
本(是)长安倡女
使(之)快弹数曲
送客(于)湓浦口
感(于)斯人言
沉吟放拨插(于)弦中
介宾短语后置;于,向
介宾短语后置;于,在
省略句,省略谓语
省略句,之,琵琶女
省略句,于,在
省略句,于,被
省略句,于,在